查看原文
其他

沈阳历史,沈北地名中的乡愁!

点击关注→ 沈阳指南 2022-04-18

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逐渐加速的城市化进程,也让成千上万的村庄,不断从地图上消失。村庄,一个人们世世代代称之为故乡的地方,不仅在文化意义上消亡,也在物理意义上消失。

据资料显示,全国的村庄目前正在以每年600个的速度消失。城市的发展,拆除的不仅是村落或成片的老房屋,更拆掉了祖先延续下来的民俗和邻里文化,拆掉了人们对乡土的情感。在沈北新区,许多村庄只剩下了地名。

今天,我们就来回顾那些勾起乡愁和儿时记忆的村屯地名,从而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新城子火车站


沈北新区原名新城子区。帝俄入侵中国后,在东北修建的中东铁路由新城子经过,1905年在这里建成火车站。建站当时,这里尚未形成村落,因车站北有新城堡村,西南有九里沟子村,所以就取“新城堡”前两字和“九里沟子”后一字,起名新城子站。形成村镇后,一直沿用新城子。

新城子



孟家屯

    一、以姓氏命名

宗族是民族社会构成的重要支柱,往往同族同姓的人家居住在一起,由此形成一个村落,这些村落的名字便以聚居的宗族人姓命名。这些村屯在建屯之初往往是因某家姓氏居多或最初来此定居而得名,也有因某姓之家在本屯影响力最大而以其姓氏命名。比如颇家屯、王家庄、张家堡、郎士屯、姚家庄、朱家堡、祁家屯、诸民屯、孟家屯、汪千堡、马庄子、大辛屯、拥屯等。而郭七屯和郭三屯则是以姓氏加上兄弟排行定名的。

张家堡

以户首命名。比如候三家子、阎三家子、董三家子、唐三家子、戈三家子、吴三家子等。



七家子村

而凡是以“家子”命名的村屯,大致就是村落形成时,有几个姓氏或几户就称为“几家子”。比如,四家子、七家子、吴三家子、十二家子等。


北四家子

由于名为“家子”的村屯过多,就在前面加上方位词以示区别。比如,三家子、南三家子,北四家子、东四家子、南四家子等。  

还有以官衔及姓氏命名的,比如王驿屯,曾用名王驿官屯,以清初王姓驿官居此地得名。

还有两姓合一的,比如财落堡。明末,此地有柴罗两户居住,形成村落后,取名柴罗堡,后谐音为财落堡。

还有村名因村民占比而变动的。比如马家堡子,原来首户姓金,是锡伯族人,称为金达子堡,后来姓马的户大人多,改名为马家堡子。朱家堡,原名谢家庄,由于朱姓人口逐渐增多,于顺治十四年将本村改名为朱家堡子,后简称朱家堡。

                 安家窝棚              

沈北以姓氏为名的村屯中,还有很多以姓氏加上窝棚命名的,这样的地名集中在黄家、尹家、兴隆台和石佛寺等乡镇。因为这些地区临近辽河,地势低洼,多数村屯是清中期以后闯关东开荒形成的。比如黄家窝棚,就是清代道光九年姓黄的从外地来此搭窝棚种地形成村落。类似的还有黄家窝棚、张家窝棚、安家窝棚、尹家窝棚、张美窝棚(以人名命名)。而木家窝棚则是“穆”姓简称而来。

烟台窝棚,是村民纪念关里老家——山东烟台而命名。  

何付窝棚是何家窝棚、付家窝棚合并为一个村而得名。

与“窝棚”类似的还有六间房、八间房等称谓。八间房,清代乾隆年间,有八户人家在此盖了八间小房定居开荒,因而起名八间房。

    二、以作坊或职业命名

木舒屯,明末,有个做木梳的手艺人在此地居住,形成村落后取名木梳屯,解放后,演变为木舒屯。

铁营子

铁营子。清代有个姓铁的铁匠到此地占荒落户,形成村落后取名铁匠营子,后简化为铁营子。                      

弓匠屯。清代嘉庆年间有弹棉工匠居住此地,形成村落后,故称弓匠屯。

占屯(剑匠屯)。清代乾隆年间,有一姓焦的剑匠在此居住,形成村落后,得名剑匠屯,后被王知县霸占了此村,因有相邻的两个村,该村在前,称前占屯,后简化为占屯。


鲁家店   

鲁家店。清代乾隆年间,有姓鲁的来此开了一个大车店,后形成村落,取名为鲁家店。           

兴隆台,是因清初,此地为交通要道,买卖兴隆,又因临近有中心台、救兵台,得名兴隆台。 

还有以村民从事的职业命名。比如肖家网,清代一姓肖的在此落户,以打鱼为生,形成村落后,取名肖家网。马菜园子,清初,有一姓马的来此开菜园子,形成村落后,得名马菜园子。


新城堡村

    三、因军事遗迹命名

新城堡。明万历39年(1611年)在此增建城堡,因筑城时间晚于其它城堡,故取新建之意取名新城堡。新城堡西南是户心屯,清初此地叫大郝珍屯,后改为护新屯,因地处新城堡之南,含有保卫新城堡之意,又改为户心屯。 

崔公堡。清初,此地住一户姓崔的人家,在这家南边驻有一个兵营,镇守这一带,后形成村落,取名崔镇堡,以后兵营撤走,改为崔公堡。                      

大、小丁字泡,原名丁字泊堡,属明代懿路城西部边堡,边外为蒙古兀良哈福余卫的游牧部落。懿路城在这里设堡官一员,操守官军402名。因村后有一条河与村前月牙泡连接起来,好似汉字丁字形,因大丁字泡村形成在前,故分别取名大、小丁字泡。


西五旗村

西五旗、中五旗、东五旗。满族八旗中的正黄、正白、镶黄称为上三旗,是皇帝的亲军,由皇帝自己直接统帅。其它五旗称为下五旗。清初,清兵入关时,将部分老弱下五旗兵留守此地,后形成三个邻近的村落,分别称为西下五旗、中下五旗、东下五旗,后简化为西五旗、中五旗、东五旗。  

营盘。清初,有吴、关、徐、胡四户随军由长白山一带到此跑马占荒,扎营居住,故得村名为营盘。                   

二台子村  

还有很多叫“某台子”的村子,大致和村庄附近的军事设施——烽火台有关。比如二台子、新台子、南台、得胜台、大黑台子、小黑台子、盘古台、腰中台、孟家台、尖台子等。

清水台,因此地北侧有烽火台,台侧有一眼水井,特别清澈,形成村落后,取名清水台。

五台子。清初,此地有座烽火台,从盛京排到这为第五个,形成村落后,得名五台子。



五台子

                       

四、历史事件或传说命名

虎石台地名来历,有两种说法。一说为明末清初,努尔哈赤率部战胜明军后,路过此地,听说当地有一只猛虎经常伤害百姓,便在村东南烽火台附近将这只猛虎打死,得名虎死台。1905年修建中东铁路设火车站,取其谐音虎石台。

另据记载,虎石台附近吴三家子村东侧,曾立有宁王伏虎碑。上面记载了雍正皇帝的侄儿宁王伏虎的故事。因当时伏虎碑立在一高高的石基台上,故后人既称此地为虎石台。

    全胜堡。相传,明初,此地有一座塔倒掉,形成村落后,取名倒塔。明末,朝廷在此地征兵13人去打仗,战后,全部得胜而归,故将村名改为全胜堡。                 

得胜台

 

    得胜台。清初,清兵在此地打了胜仗,又因此地有一烽火台,形成村落后,取名得胜台。                       

救兵台。明末部分兵丁在一锋火台下被围,一员将领搬来救兵解围,形成村落后,取名救兵台。  

六王屯,曾叫六王子屯。清初,有姓年、阎、色、何四户搬此落户,他们都是满族正黄旗,都在皇宫里做事,开始住在沈阳城边,后搬到此地,为纪念皇宫将领,起村名叫六王子屯。           

望滨屯。清初,皇太极率兵曾驻扎此地,拔寨后,忘掉了部分清兵,形成村落后,得名忘兵屯,后演变为望滨屯。              

马门子。清乾隆年间,朝廷在此修建御马圈,因马匹经常从村中出入,得名马门子。

马泉沟

马泉沟。清代嘉庆年间形成村落,因此地有一泉眼,官府曾在此泉眼饮过马,故起名马泉沟。此地已动迁成为紫烟薰衣草庄园。

还有纪念现代历史事件的村名。比如五五村,曾用名九里沟子。清代,由王驿屯西甸子至张家堡村南,有九华里长的小河沟流经本村,故得名九里沟子。为纪念1955年当时的新城子区第一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在此建立,而命名五五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后该村也随之称为五五村。

四清村,原名蒋家窝棚。1966年在四清运动期间,由蒋家窝棚、岳家窝棚、雷家窝棚合并为一个村,起名为四清村。 

    五、与民族宗教有关的命名

石佛寺。辽称时家寨,明为辽东边墙十方寺堡,属蒲河城。后因村西有石佛一尊,演变为今名。《东三省古迹遗闻》中记载:石佛寺为邑之巨乡,北临辽河,西临大山,山中有石佛一尊,其来历不可考,佛为青石。据人士相传,唐时有十佛经过此地,独此佛坠山谷中。石佛寺因此得名。

郎家寺

                       

郎家寺。清朝两江总督兼副都御使郎廷佐,在此地占坟地盖家庙,郎家寺由郎姓家庙而得名。郎家寺派生出的地名——郎士屯,清代乾隆年间,郎家寺一家郎姓在此地占坟,后形成村落后,随郎家寺起名郎士屯。             

千佛寺。清崇德二年在蒲河建千佛寺,寺院在现千佛村置有庄田,庄田处立有上镌“千佛寺记”的石桩子为界。形成村落后,取名千佛寺庄(桩)子,后简称今名。

    小营子。清初,有满族人随努尔哈赤来此地占荒种地,并在村中修了一座庙,庙内有小喇嘛,形成村落后,取名小喇嘛营子,辛亥革命时,简化为小营子。                      

    大营子。清初,法库县有一姓关的喇嘛,将其驻地起名大喇嘛营子,后来关喇嘛一个家族来此落户,起村名为大营子。       

上寺、中寺、下寺。清代,石人山山腰有座庙,并有两个泉眼,故庙名为双泉寺,后在此山下沟川中形成三个村落,因此村在中间,故得名上寺、中寺、下寺。  

大、小洋河。清代,村西有条小河,状似羊肠,故名羊肠河,河岸有相邻的两个村落,均以河为名,当时以旗为大,民为小,一村满族集居,起大羊肠河,一村以汉族集居,起名小羊肠河。后演变为大、小洋河。                                 

新南屯

  

    为了实行民族团结和睦邻政策,还把一些原来不平等的地名或反映大汉族主义的地名改为平等、和睦、友好的地名。

    比如,新南村曾用名燥达屯。清代乾隆年间,满族姓蔡的来此地跑马占荒,后来,满族,锡伯族相继来此地落户,形成村落后,周围汉族称其为燥达子屯,后简化为燥达屯。1980年地名普查时,发现此村名含有歧视少数民族性质,因该村在新城子乡驻地南部,故更名为新南村。                       

    新岗,又名达子营,满族聚居。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达子营带民族歧视性质,又因该村地势较高故改名新岗村。     

高力


    高力村。是元朝安排王氏高丽降户而形成的村落,居民原为王氏高丽国民,这些居民经过明、清两代早已融入汉族。目前已动迁。

六、因原名不雅而改名的

联合村。清代,此地形成村落时,由于本地西高东低,状似偏脸子。1954年因与附近四家子合并改为联合村。

新农村   

    新农村。清初,有姓李、姓齐的两家在此占荒,形成村落后,取名李齐堡子,后演变李七堡子。1951年改为新农村。   

新民村


    新民村。清初,有关、卜、鄂、何、赵五户在此落户,因村南有一灰土岗子,故取名为灰土岗子。1952年批准改为新民村。    

新华村。曾称牤牛屯。清代顺治年间,有王、刘、孙、周四姓到此开荒种地,因蒲河流经此地,每逢雨季,雨水猛涨,俗称牤牛水,形成村落后,故取名牤牛屯,1952年改为新华村。             

进步村。相传,清代有一姓王的指挥官在此领兵打仗阵亡,形成村落后,得名王指挥屯,1952年改为进步村。                

增产村。原名官公台,清代修建双楼子时,有个管工定居此地,又因村西南有烽火台,形成村落后,得名管公台,后演变为官公台。1952年12月批准改名增产村。

合心。清代同治年间,占山户王风到此地落户,故得名王风沟。1966年将两个小村合并为一个村,重新命名为合心。          

七、以自然地理特征及动植物命名

因地势得名。比如东岗子、高坎、下坎子、沙岗子、熊家岗子、王岗台、阎家沟、房身沟、洋什(羊石谐音)、望花台等村名。

黄岗子因有一荒土岗子而得名。房身,因地势比周围高,适于建房而得名。达连屯,明代崇祯年间,此地有座较大的坟,东西两边建有房屋,形似褡裢,形成村落后,取名褡裢屯,后简化为达连屯。小大台因有大小两个自然岗子而取名。

泥沟堡     

因水得名。比如蒲河、沟子沿、长河沿、后长河沿、腰长河、小河沿、拉塔湖、弯道河子、泥沟堡和黄泥河子等。  

四龙湾。因此地有四个大水泡子,连接起来是龙状,形成村落后,起名四龙湾。拉塔湖曾称莲花湖。后石佛寺山顶建塔,在夕阳西下时,山顶塔影倒映在村北月牙湖的水中,人们把村名改为拉塔湖。 

因盛产植物得名。比如柳岗屯、苇塘沟、柳条河、蒿甸子、莲花池、松树坟、树林子(原名榆树林子)、邱家沟(盛产楸树)、郝心台(原名蒿子台)等。                

道树子村

      

道树子则因道边的一棵大榆树而得名。歪树子则因村中有一颗歪榆树得名。茨榆坨因有两棵刺榆加上一个土坨子而得名。大古柳村因一棵古柳而取名大孤柳,后演变为大古柳。

因出产动物得名。黑牛沟,因清乾隆年间此地养黑牛而得名。鸭子场,因地洼多水,常有野鸭起落得名。



依路    

    八、以历史遗迹命名的村屯

    依路。依路村历史悠久,金代挹娄县故址,明时讹为懿路,明洪武二十九年置懿路千户所,清设驿站。1980年改为依路。与铁岭市属下的懿路村隔河相望。

大、中、小古城子。清代乾隆13年形成村落,曾为金元遗址得名。清末演变为大中小三个古城子。三村之首为大古城子。在中间为中古城子。1962年将小古城子合并到中古城子。

前坟。清代有一位姓那的在盛京当官,把其父的招灵牌埋在此地,并派人看坟,形成村落后,得名昭君坟。因原系大桥村的一个自然村,又在大桥村南,1961年改名为前坟。

治安村,曾用名翠花屯。清顺治帝第二女翠花公主墓在翠花屯。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12月,皇帝下旨在距盛京西北35公里(今虎石台境内)鳌拜家族坟茔地为自己的姐姐翠花公主建墓立碑。1952年改为治安村,意为太平安全。                    

邱家坟。没有形成村落前,称为白蒿岗子。清光绪年间,三品大夫邱风鸣在此占了坟地,形成村落后,得名邱家坟。  

山城子。村北山上,有魏晋时期高句丽旧城址,后形成村落,起名山城子。          

后屯

         

    九、以方位和规模大小命名

例如,前屯、后屯,前腰堡、后腰堡,东拉拉屯、西拉拉屯,大屯、小屯,大黑台子、小黑台子,大蔡台子、小蔡台子,大望花台、小望花台等。

道义

              

    十、纪念著名人物

    有些地名,是为纪念那些为国为民作出贡献的历史人物或民族英雄,而用他们的名字作地名。

道义屯,原名道淤屯。清代光绪年间,将领左宝贵领兵征北路过此地,因道淤泥泞,挡住了去路,便修了一座桥,后群众为了不忘左宝贵为民做的好事,将道淤屯改为道义屯。

正良屯。清朝嘉庆年间,正黄旗后裔董正、董良兄弟俩,从山东郓城到正良村居住。由于老哥俩为人正直善良,谁家有事都上前帮忙,还经常主持正义,调解邻里纠纷,村里人都十分信任和敬佩他们。当时,这个地方没有村名,乡亲们为了不忘老哥俩的好处,提议取董正、董良名字中的“正良”二字作为村名,让村里的后生们都像董正、董良那样正直善良。光绪二十九年,当地官员下令铸造一口大钟以示纪念。

马刚村。清雍正年间,占山户有老、那、卞、樊、张、郎六姓,后形成村落起名为六姓屯。嘉庆年间,朝廷派一姓刘的来此当千户,而改名刘千户屯。1950年为纪念马刚烈士,经上级批准改为马刚村。

作者简介:陈鑫,沈阳市沈北新区新城子街第一小学小学教师, 教育领域创作者,沈阳市文物保护协会会员,网名“瑞雪烹梅1120”,参与编著完成《可爱的家乡——沈北新区》、《盛京小学300年(1686—2015)》等书籍。

                                                                      


信息来源:沈阳指南  盛京摆渡  新城子街第一小学

                                                                      

沈阳指南热点消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