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沈阳14个土掉渣地名,有啥来头?

点击关注→ 沈阳指南 2022-04-18


       在老沈阳人的记忆里,有些地名,被百姓叫成了大白话,即不是官方语,也不是书面语,但一被提到,大家却马上就知道,如,小白楼、安乐窝等。再如,以前人们管辽宁工业展览馆叫“大馆”,它后面的辽宁体育馆叫“大馆儿”,管辽宁省体育运动技术学院叫“运动系”“大院儿”等。

    今天,咱们盘点一些俚语中地名的别称(俗称)——   



01

炮子坟

      100多年前,在中山公园附近,有个十来丈高六棱形的高大建筑,那就是日本人的“忠灵塔”,上边竖着一个大炮弹壳,所以奉天的老百姓,都管那地方叫“炮子坟”。

     去过的“炮子坟”,就在和平区中华路与南京街交叉路口东南侧的沈阳联营公司和辽宁中华剧场。


02

小白楼

    沈阳皇姑区华山路的西段,在过去日本人在皇姑屯设立了奉天第六警察署,其二分所是一座二层砖混结构楼房,外表是白色,所以民众都称它为“小白楼”,也起到地标的作用。

模拟图片

      大约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小白楼拆除了,但不少市民仍习惯称那个地段为“小白楼”。


03

南八条

      听到这个名称,你别往麻将牌的“八条”上乱想。其实呐,南八条其实就是南八马路的别称。 日伪时期,当时由奉天驿向南辐射的马路是由一到八排列的。也就是说,现在的南一马路、南五马路、南八马路都被称为南一条通、南五条通和南八条通。

     后来由于人们的语言习惯,认为三个字的地名念起来比较省事,于是就习惯性地称南八条通为南八条了。


04

老道口

      老道口因有过街桥而闻名,本名:公和桥。但不知为何,又习惯地叫“老道口桥”了。

   那座过街天桥,始建于1912年,当时规模较小,1926年进行了扩建,是一座跨越沈阳站通过调度场的钢结构桥。 2003年,随着新桥的拔地而起,老的过街天桥随之消失,但“老道口“地名却流传下来。


05

回回营

      回回营就是西关,它是沈阳市回族最大的一处聚居区。正式建于1625年清太宗时期,以前元朝时候就有回回居住,至少已有六七百年历史。

   

     现存沈阳故宫博物院的元代《沈阳路都城隍庙碑》记载,清太宗为了奖励有功德回族将领特划此地给回回们世代居住。因位于小西门附近,回回来自西域,念故,所以称这里为西关,即回回营。


06

四根旗杆

      清末到建国初期,皇姑区长江街北行附近,有四根旗杆。当时,四根旗杆已成为该地的代名词。

   相传,有个李姓书生高中翰林,康熙为奖赏其勤学,在其父母墓前竖四根旗杆,以表彰其功绩。四根旗杆在七八年代已经消失,但地名却被不少老皇姑人永远记住。


07

老鸹堡

     在沈阳东北部,1989年整顿地名时,大东区命名了“老瓜堡东路”和“老瓜堡西路”。据《陪都记略》记载,此名应该由“老鹳堡子”而来,鹳子即鹳鸟,住扎水边捕食鱼虾生存,古时“老瓜堡”一带离浑河旧道不远。故而推断,“老瓜堡”由“老鹳堡子”演化而来。


    但是,“神鸦救主”故事流传较广——当年努尔哈赤被人追杀,没有逃路时,一群乌鸦就铺天盖地地落在了他的身上,使追兵没有寻见努尔哈赤的踪影,因而逃生,乌鸦的别称叫“老鸹”,救主的地方就被命名为“老鸹堡”,不知为何“老鸹”被“老瓜”取代,而且是官方命名。

     但是,有些市民,还是习惯叫“老鸹堡”。  老鹳,或老鸹,谁更靠谱呐?你来定义——


08 大镜子

      在大东区横街和德增街的路口这儿,老人儿都管这个地方叫“大镜子”。因为,当年这里曾经立了好多年一面大镜子,使路过的车可以看到交叉路口的路况。 另外,大镜子后身就是当时的沈阳市制镜厂,大镜子就是工厂的大广告。后来制镜厂拆迁了,大镜子这名字也基本快作古了。

虚拟图片

   

     网友李然先生讲:我一直住在小津桥,大镜子文革前我亲眼见到过多次,在现在横街加油站的北出口位置,草仓路(当时是5米宽的小马路)最西端,设置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北、西两个方向的车辆行驶员能看到对方,直径近一米,文革时期砸坏了。


09

八大局

    八大局,在和平区的南站地区,现在的枫景名城小区。过去,这里真有八个大局,即市政府将八个部门(主要是财政局、教育局、卫生局、农业局、水利局、林业局、文化局、机械工业局)集中在一处办公,被人们俗称为“八大局”。

虚拟图片

10 八棵树

    八棵树:究竟是指哪8棵树?没人关心,来这里的人,只关心一件事——“科目二”过没过?没过,1个月后补考!!!


    只知道“八棵树”的地界儿,在东望路与东望街交汇处,其他信息小编一脸茫然,神奇的八棵树!!


11 板行儿


      这个地方在小北关街往惠工广场的团结路路北,全名为惠工家俱装饰材料市场。当年因为这里全都是卖装修用的板材板料著名,所以很多人力车和出租车都习惯称之为“板儿行”。



12 三角地


     旧社会时期,沈阳有一个著名的“三角地”地区,烟馆、妓院、赌场随处可见。所谓的“三角地”,在北市场的东北边,团结路至惠工广场之间这一片区域,旧社会曾有“三角地,鬼见愁”的说法。“三角地”,现在华府天地的那个位置。


13 大鸡籽儿


    大鸡籽儿,这个名字现在很少人知道了。这个地方在大东区一环的滂江街与航空西路的交叉路口,七八十年代的时候,这里有一个总卖鸡蛋的副食店,由于当时副食品供应很紧张,买鸡蛋就算有鸡蛋票也不见得买得着。
    所以,当时这个总有鸡蛋卖的副食店还是远近离名。所以,当时很多老太太习惯于称之为“大鸡籽儿”。

14

安乐窝

     老沈阳人口中的“安乐窝”,一般是指和平与沈河那一带的高干住宅楼,有市里领导和军区政治部的人住,原来是日本人和沈阳有地位的人的住宅。目前“安乐窝”的建筑也拆了不少,具体位置现在也不好说了。


     但是还有一个版本,是指现在的沈阳迎宾馆。它是原奉天日本总领事馆,建于1912年,位于奉天小西关外,至今建筑保存完好。因为这里当时迎接的只有达官显贵,不少老沈阳人,把它称为“安乐窝”。



     两个版本的“安乐窝”,哪个更贴切,请微友诸君给评判一下吧。


     在沈阳的地名中,也有开始是老百姓的大白话,叫着叫着变成正式地名的情况,比如马路湾。1905年日俄战争后,南满铁路归属日本。和平大街以西为满铁附属地。因铁路东北——西南走向,附属地东西向街路多垂直铁路建设。“千代田通”(中华路前身)与盛京原有街路(正东西向)有一个自然的交角,好像马路出了一个弯,百姓时称马路弯,久之演变成“马路湾”了。

      在沈阳俚语中的地名,应该说是民间的普遍现象。网友亮哥曾经回忆:像在铁西区艳粉街一带,解放初期就有“沟东、沟西”的地名,这是铁西区艳欣街原来是一条臭水沟,南北走向,沟的东面就称沟东,沟的西面就称沟西。1966年臭水沟填平了,后来又修了柏油路,但是沟东、沟西的名儿还一直在用。直到艳粉街、路官街老城区改造以后,叫了几十年的沟东、沟西也随之消失了。

    像“铁道南”的称谓,就是揽军屯车站这条铁路的南边,现在于洪新城的宏发三千院、宏发碧林凤小区的位置。

     俚语中的很多地名,都是历史的沉淀,它们其中一些的起源已经很少有人能够解释清楚,一些起源则广为流传,融入当地人的血脉。尽管这些地方曾今的风貌不在,但只要地名还在,往昔的故事就还在。


     欢迎留言,提供更多有趣地名故事。


信息来源:沈阳指南  盛京摆渡

                                                                      

沈阳指南热点消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