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精粹 | “西方”并非一个社会文化板块
投稿邮箱:upiweixin@163.com
迈克尔. 哈洛(Michael Harloe)的《人民之家》(1995)(全称《人民之家?欧洲和美国的公租房》[The People’s Home? Social Rented Housing in Europe and America])是一本考察欧洲(英国、法国、前西德、荷兰、丹麦)和美国福利住房制度发展历史背景的大部头,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翻译到现在,发现了以下三个值得加注释的观点,算是我对本书意义的初步认识。
第一,西方的城市规划设计思想和手法不是纯技术手段,它有产生和实施的经济和社会文化背景。关心西方住房制度发展的读者无疑会直接对这本书产生兴趣,不过,关心西方城市规划设计的读者可能因为“公租房”几个字而忽略了本书作者所采用的独特视角或方法论:从这些西方国家不同的经济和社会文化背景出发,考察各国社会福利住房制度的共性和个性。事实上,养老、义务教育和医疗等三大福利制度也是以这些西方国家的经济和社会文化背景为基础的,而城市政策,包括城市规划,同样不能摆脱一国的经济和社会文化背景,甚至城市设计思想和手法也不是只有形式而无文化内涵。
第二,过去一个世纪里,许多城市规划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以及相关的社会意义已经改变了。例如,现在“公共卫生”的外延窄化到了控制和消除大规模生理疾病,但是,在19 世纪,“公共卫生”承载的外延远比现在要宽泛,包括了道德的和社会的“卫生”,包括了深藏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最核心各类主题,尤其包括了应对“危险阶层”的问题。所以,我们今天使用的许多城市规划概念未必还有它们曾经有过的历史内涵与外延,实际上,我们已经赋予了它们新的内涵与外延。我们赋予老概念新的内涵与外延,这叫与时俱进,无可非议。可是,如果把某一概念新的内涵与外延注释到老概念上,硬说那时的人恰恰言中了今天的问题,那就叫“时光倒流”了。我这里不是空穴来风,的确有人在玩“时光倒流”的把戏,用新的内涵与外延去解释历史人物的言论,然后,用注释过的历史言论来忽悠我们去传承。这个陷阱不小。其实,《人民之家?》就是想把西方学术界中那些坠入这类陷阱中的人拉出来。
第三,“西方”并非一个社会文化板块,而是若干个社会文化差别很大的板块,《人民之家?》给我们展示了英国、法国、前西德、荷兰、丹麦和美国等六国不同的社会福利住房制度。按照本书的逻辑,不加文化区别地谈“国际规划”,不顾各国之间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差异,忽略社会结构的变化与城市规划政策的关系,全盘否定或顶礼膜拜现在流行的某种规划设计思想,都是不足取的。我这里不是无中生有,笼统言“西方”的人比比皆是,更有甚者,把西方的教科书划归“另类”。这个陷阱也不小。《人民之家?》给我们展示了一个社会文化差别很大的西方。《人民之家?》是谈社会福利住房的,不过,在我看来,它的方法论意义远远大于对一项社会政策的分析。在《人民之家?》第一章,哈洛开门见山地说,“站在20 世纪末,回首社会政策和改革的起源,会有若干陷阱。忽略时代,忽略条件变更的方式,透过当代概念、理论和关注点构成的参考系去看待历史,也许就是一个最显而易见的危险。与此相关的另一个危险是,认为历史的发生和发展都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选择证据去证明,社会政策的发展从开始到当前几乎是一个必然的过程,这样解释历史是不正确的。”我们何尝不需要此类忠告呢?
本文原载于《国际城市规划》2015年第4期,p58, 66
本文为本订阅号原创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请联系upi@vip.163.com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