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期刊精粹 | 【2016.5期优先看】日本乡村振兴中价值观层面的突破:以能登里山里海地区为例

杨希 国际城市规划 2022-04-25

【编者按】考虑到手机端阅读的特点,本号特地邀请作者撰写文章精华版,与全文一起推出,方便读者在较短时间内了解文章内容。对该主题感兴趣的读者,可进一步阅读全文。在此感谢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撰写精华版的作者,你们的努力让学术论文的阅读体验变得更好。

 

——精华版 ——


当发展在经济和环境层面都遭遇瓶颈之时,从乡村传统价值观层面寻找突破成为当代日本乡村振兴新的战略探索。

 

1  当代日本乡土价值观的存续战略

 

乡土价值观的复兴与存续之关键并非让乡村更类似于城市,而是承认并尊重乡土价值观的主导地位,促进“个性创造”与“批量生产”两种经济形式的平等竞争,并引导全社会的生存理念向“适度舒适”与“可持续性”的方向发展。

 

2  能登里山里海地区概况

 

“里山·里海”泛指山间、海边的乡村聚落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而共同构成的复杂多样的社会生态系统。能登里山里海地区位于石川县北部、突出于日本海中狭长的能登半岛之上。鉴于该地多样化的物种,协调人地关系而发展的农、林、渔业,依附于产业的传统技术和文化祭典以及优美的地域风光,2011年6月,能登里山里海被认证为世界农业遗产。

 

3  相关立法辅助

 

乡土价值观的复兴是一场社会上层建筑的改造运动,坚实的经济法律基础是价值观构建的必要条件。近年一些与乡村地域振兴直接对应的法律条文,如《地域再生法》、《生物多样性地域合作促进法》和《生物多样性地域合作促进法》,更进一步强调城乡互动以及各类行为主体的活动方式对乡村自然文化经济活性化发展的重要作用,为民众身心回归乡土提供了有效的法律支持。

 

4  区域景观规划的推进与民众乡土价值观的激发

 

受地域振兴相关法律支持,涵盖能登里山里海地区的相关景观规划的实施框架完整地体现了“目标课题—实施方针—推进体制”这一思路,并力求激发民众乡土价值观的生成,以推动民间组织发挥实践主体作用。日本民众文化意识形态中固有的隐性的乡土价值观在地域活动的激发下逐渐显性化,并成为民间组织自觉担负区域振兴实践职责的精神基础。

 

5  非营利性法人组织的实体修缮活动

 

日本法律规定中,非营利性法人组织是依据《民法典》的法人设立程序而登记设立的、享受国家税收等优惠政策的法人组织。此类组织的经济实力助其有效地促进着地域硬件环境的建设。在环境建设中,非营利性法人组织寻求地域住民、捐资企业、政府与专业人士的共同支持,在相互之间建立起稳定而长期的合作关系,为乡土文化的持续发展、传承和传播做出有效的贡献。

 

6  “任意团体”的乡土理念传播

 

日本的“任意团体”是一种较为特殊的非营利性地方组织,是不具有法人资格的合法组织。该类团体在推进地域振兴的民间组织中占据较大比重。其活动内容通常不涉及地域硬件环境的大规模建设修缮,多组织小规模的参与者自费性质的参观、学习、实践、交流、宣传、策划等活动,更关注乡村文化理念的传播。

 

7  整体振兴思路与乡土价值观在里山里海乡村复兴中的地位与作用

 

针对社会转型中的难题,日本在法律、经济、社会、技术、意识等层面做出积极的应对策略,其中,法律、社会、意识层面的应对策略均体现了重建乡土价值观的态度。从长远来看,在重建乡土价值观的基础上构建非经济价值的经济激励机制成为今后日本里山里海乡村振兴的重要课题。

 

8  总结与启示

 

首先,乡村振兴的成败在于能否促进人地高效结合,并在此基础上调控资源的配置、强化环境管理;其二、乡村人地高效结合之关键在于人性向乡土回归的主动性,而乡土价值观的重建是其根源性驱动因素;其三、乡土价值观的重建与乡村建设中民间力量的动员必须以较为完善的法律、法治以及政策作为保障,并须努力构建相应的经济激励机制。


——全文版 ——


【摘要】在经济层面与环境层面的发展遭遇瓶颈之时,日本乡村振兴战略开始在乡土价值观层面寻求突破,能登里山里海乡村区域振兴运动综合性地反映了这一转变。以该运动为例,从立法规范、景观规划的推进体制、各类民间组织活动的内容形式特点三个角度来具体解析当代日本乡土价值观的复兴模式,进而展现日本城乡统筹发展中重新构筑社会意识体系的有益探索,为中国新时期乡村规划建设提供启示。


出于国家经济、环境协调稳定与粮食安全方面的考虑,东亚经济强国日本在耕地面积局促的情况下,通过建立先进的生产技术、流通体制、扶助政策等现代农业条件,维持了乡村农业经济的重要地位。同时,由于日本文化中对“传统”惯有的维护以及根深蒂固的自然崇拜心理,乡村向来牵动日本民众心中的故乡原风景情结。与乡村产业技术结构优化同步,其环境景观的保护发展已成为今日日本乡村振兴的重要课题。虽然日本政府一系列农业经济环境扶持振兴计划与政策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与人口构成的多元化、基础设施的现代化以及乡村风貌的改良,但仍未能有效抑制乡村劳力流失、人口结构老龄化、农地荒弃、传统技艺后继乏人等情况的发展态势。在经济层面与环境层面的发展遭遇瓶颈之时,从乡村传统价值观层面寻找突破成为当代日本乡村振兴新的战略探索。


1 当代日本乡土价值观的存续战略


一种生存方式代表一种价值观。乡村与城市,一方延续数量有限的、个性化的、不确定性的创造,一方推行大规模的、批量化、均一化的生产。一方醉心于人与自然触碰所得产物的情感与质感,一方陷入市场竞争中速度与效率的较量。人们的需求与价值取向往往随着生存条件的变化而逆转。第三次产业革命之前,乡村无疑处于城市的从属地位。而当社会物质基础达到一定的水准,产能与生存便利度均呈现过剩的趋势,发展走入“极限”的困扰时,人们不得不怀疑现代文明与现代野蛮的距离,并自发地开始重新思考一种适度舒适的、可持续的、人性化的、个性化的生存方式,可以说城乡价值观竞争的软环境已经初步形成。同时在日本乡村,现代交通、通讯信息网络的覆盖与良好的生活基础设施的建立消解了城乡之间的差距。在满足人们合理舒适生活需求的硬环境方面,乡村亦可与城市取得对等的发展条件。总之,无论在软环境还是硬环境方面,今日日本乡村都取得了与城市等位发展的契机。乡土价值观的复兴与存续之关键并非是让乡村更类似于城市,而是承认并尊重乡土价值观在特定地域的主导地位,促进“个性创造”与“批量生产”两种经济形式的平等竞争,并引导全社会的生存理念向“适度舒适”与“可持续性”的方向发展。


例如近年来引发世界景观艺术界注目的日本乡村“艺术祭”活动。直观来看,该活动延续了20世纪大地艺术的精神,其特殊之处在于选择乡村作为事件的舞台,以艺术激发乡村地域活力,带动当地经济振兴。然而身临其境之后从更深层意义上再思考:一方面,艺术精神与乡村个性创造的土壤完美吻合;另一方面,被艺术吸引而来的城市人最终所震撼的不是改造废弃房屋的艺术,而是纯粹的地方风土——带动乡村振兴的艺术活动始终以承认及强化乡土价值观为出发点,其目的不仅仅是经济发展,更包含了区域人口资源调配、文化自觉、环境改善、产业重振等多重目标。


全日本乡村地域振兴运动中,艺术祭只是近年来形式较为特殊的一例,相较而言,由北至南一线而下,几乎覆盖日本全域的“里山•里海”乡村区域振兴运动更综合性地展现了国家整体性的乡村发展战略。下文以世界农业遗产地“能登里山里海”地区复兴为例,从立法规范、景观规划的推进体制、民间团体活动的组织特点三个角度来具体解析当代日本乡土价值观的复兴模式。


2 能登里山里海地区概况


“里”在日语里同“乡”,意为村庄、乡间,也具有文化意义上的“故乡”的含义。“里山•里海”泛指山间、海边的乡村聚落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而共同构成的复杂多样的社会生态系统。由于日本山地海岛的地理特征,“里山•里海”地带广泛分布于日本各地,其中仅里山地带即已占据了日本约40%的国土面积。根据具体地理、气候、生态、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差异,日本“里山•里海”可划分为五个分区,分别为北海道区、东北区、北信越区、关东中部区和西日本区(图1)。“里山•里海”地带是日本自然食材与木材的主要输出地,对区域雨洪调节、气候调整以及生物多样性的维护具有重要作用,并因区域性的自然环境衍生出独特的乡土文化。然而随着区域人口向城市聚集、土地利用转换以及农田弃耕现象的增多,“里山•里海”地带在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均陷入发展危机,其中位于北信越区石川县的被列为世界农业遗产地的能登里山里海地区是其中典型的一例。



图1 日本里山里海区划示意图


在石川县,里山地带占据了县境的60%以上,能登里山里海地区位于石川县北部,突出于日本海的狭长的能登半岛之上(图2),海岸线长约580km。域内多为海拔低于300m的丘陵地形,三面环海,是典型的山海交融的景观地带,也是里山里海环境特征的集中展现区域。此地区受日本海季风影响,四季分明,与日本北陆其他地区相比,夏季略偏凉爽,冬季雪量较少。与人居生活融合的生态系统包括农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其中,农田形态因地形而异,森林以橡树、赤松构成的次生林、竹林以及杉柏人工林为主,地表水系包含河流、湖沼、泉流等形态,沿海地带展现出泻湖、岩岸、沙滩、海藻林等多种状态。鉴于该地多样化的物种,协调人地关系而发展的农、林、渔业,依附于产业的传统技术和文化祭典以及优美的地域风光,2011年6月,能登里山里海被认证为世界农业遗产(图3)。当地人深刻地认识到,所谓的遗产实则为能登的生存模式本身。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工业化城市化发展以及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守护并振兴能登传统的生存模式与生存理念,成为该地区的重要课题。由此,地方实行了一系列方案对策,从乡土价值观的激活入手,摸索农业遗产地时代复兴的出路。



图 2 能登里山里海区位图



图3 能登山海农田景观状貌


3 相关立法辅助


综观日本法律名目,不乏从纯粹的自然文化保护角度出发而颁发的基础性法种,近年也出现一些与乡村地域振兴直接对应的法律条文,后者更进一步强调城乡互动以及各类行为主体的活动方式对乡村自然文化经济活性化发展的重要作用,为民众身心回归乡土提供了有效的法律支持。


根据既往研究,从纯粹的自然文化保护角度出发而颁发的基础性法种主要包含以下名目(不含生物物种保护相关法律)(表1)。


表1 基础性法种以及与里山里海区域保护相关内容



此外,近年出台的与乡村地域活力激发直接对应的法律条文主要有以下三项(表2)。其中《地域再生法》以地方团体和个人为主体对象,强调区域振兴的地方自主性与国家相应的经济政策支持,《生物多样性地域合作促进法》在以往自然保护相关法律之上强化了地域多主体合作的形式,《农山渔村活力促进法》为城市居民的“城乡二居”理想以及城乡交流铺平了道路。


表2 激发乡村地域活力的相关法律对比


纵观一系列乡村地域振兴相关法律,无不以激发地域活动计划的自发性、自主性为重要目标,调动地方一切可用的人力资源,并明确具体方案实施的必要财力支撑。既催发农村人对本地风土的文化自觉,又为城市人亲近接受乡土文明提供客观条件。乡土价值观的复兴是一场社会上层建筑的改造运动,坚实的经济法律基础是价值观构建的必要条件。


4 区域景观规划的推进与民众乡土价值观的激发


区域景观规划值得关注之处不仅在于其具体景观建设改造的形态样式颜色标准与行为控制规范,更在于其规划制定的核心思想与有效的实施策略。受地域振兴相关法律支持,涵盖能登里山里海地区的相关景观规划的实施框架完整地体现了“目标课题—实施方针—推进体制”这一思路,并力求激发民众乡土价值观的生成,以推动民间组织发挥实践主体的作用。


(1)景观规划的目标课题层面

较大范围的石川县整体景观规划强调本土景观应作为传世资源来养护,并以其魅力促进地域间交流;较小范围的里山里海景观规划更明确地强调了传统景观之传承这一课题,以及地方民众在景观建设改造过程中的理解协助。


(2)景观规划的实施方针层面

石川县整体景观规划指出关注对象不仅包括自然景观与历史街区,更要涵盖田园景观与日常生活空间景观;里山里海地区景观规划将景观创造过程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民众对本土景观之美建立深层认知与情感依附,自发产生风景保护的热忱;其次,开展景观优化活动,把控新旧景观和谐交融;再次,通过周期性的景观更新修护行为,保持景观的永续利用。


(3)景观规划推进体制层面

涵盖能登里山里海地区的相关景观规划,力求民众、企业经营者与地方政府三方建立合作,并明确析分了三方各自的责任。其中地方政府对景观实践活动主要担负方针导向、事业推进、行为指导、政策经济支援等职责,而民间组织作为重要实践主体,于私维护并美化私属空间内外的景观环境,于公则合作参与区域景观规划实践活动。具体景观规划推进体制框架如图4所示。



图4 里山里海景观规划推进体制


对于所示景观规划推进体制,民众的有效责任承担必须基于景观规划实施方针的第一个步骤——对本土景观之美建立深层认知与情感依附,自发产生风景保护的热忱——因而唤醒民众的乡土价值观尤为关键。在这个问题上,景观规划推进体制也提出相应对策,包括举办景观论坛和座谈会,培养景观复兴活动的组织者,创设活动表彰制度,组织中小学生的乡土景观学习活动,组织景观实践的研究社团,发行相关信息刊物,举办摄影比赛以及发行作品集等。可以说,日本民众文化意识形态中固有的隐性的乡土价值观在地域活动的激发下逐渐显性化,并成为民间组织自觉担负区域振兴实践职责的精神基础。


5 非营利性法人组织的实体修缮活动


日本法律规定中,非营利性法人组织是依据《民法典》的法人设立程序而登记设立的、享受国家税收等优惠政策的法人组织。对于非营利法人组织而言,政府的财政支持被控制在不影响该组织独立性的程度。在地域振兴运动中,较为活跃的非营利性法人组织主要为社团法人、财团法人与特定非营利组织法人。非营利性法人组织能够接受政府资助,并且该组织自身和社会募款捐赠方均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因此非营利性法人组织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在其组织下,通过社会人力物力的号召调配,可有效促进地域硬件环境的建设。而对于地域硬件环境建设,日本的非营利性法人组织必须寻求地域住民、捐资企业、政府与专业人士的共同支持。因而其行动中并未大刀阔斧地再造新村,而是致力于区域传统风貌的维护、修复与传承。在能登里山里海地带,珠洲三崎地区开展的稀有水生生物之生境的维护管理活动,能登町“春兰之乡”地区开展的弃耕地再生活动,轮岛市大泽地区开展的间垣修护活动等都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案例。


以轮岛市大泽地区开展的“间垣”维护管理活动为例。所谓“间垣”是指当地民宅外专为抵御日本海方向吹来的强风而设置的高大的竹制围篱。因户户设置,竹篱在海边山脚聚落绵延成势,形成地域独特的生活风景(图5)。在乡村衰落的大态势下,间垣的维护管理面临一系列问题,诸如原材料苦竹由于河道改造而缺乏供给地,本地劳力流失而外地劳力缺乏必要的技术知识等,随着房屋的弃用和本地人口老龄化,间垣景观的持续维护日益艰难。日本《文化遗产保护法》第二条第一项第五号条文声明,地域风土化景观是理解国民生活生产不可或缺的资源。基于这一认识,致力于文化遗产保护的日本观光资源保护财团关注到了能登里山里海地区的这一问题,主动联络间垣的所有者,达成构筑物修护的共识,并与苦竹采集地的所有者沟通,利用部分弃耕地栽植苦竹以保证间垣的原料供应。在此基础上,该财团组织劳作体验会,征募本地住民与外地志愿者(包括大学研究室成员)共同完成原料的采伐、构造技术的研究学习以及间垣的修缮工作,同时取得政府补助金和企业捐助支持(图6)——一系列活动调动了地域内外多方人士共同协助,使其相互之间建立起稳定而长期的合作关系,为乡土文化的持续发展、传承和传播作出有效的贡献。



图5 海边聚落的“间垣”



图6 多地域合作完成间垣修缮工作


6 “任意团体”的乡土理念传播


日本的“任意团体”是一种较为特殊的非营利性地方组织,无需登记注册,通常不具有法人资格,但却属于合法组织。虽然1998年日本颁布的《特定非营利活动促进法》为任意团体提供了较为简便的获取法人资格的申请认证机制,但大多数任意团体对此并未积极响应,仍保持非法人组织较为自由简明的运作方式。在日本,任意团体为数众多,组织灵活自由,在推进地域振兴的民间组织中占据较大比重。其活动内容通常不涉及地域硬件环境的大规模建设修缮,多组织小规模的参与者自费性质的参观、学习、实践、交流、宣传、策划等活动,运行费用较低,因而团体运行对于外援资金补助的需求并不高,活动自主性更强,更关注文化理念的传播。


在能登里山里海地区活跃的众多任意团体是乡土价值观传播的重要主体,“圆山组”即为其中之一。圆山一带属于能登里山稻作区,曾一度遍布弃耕地,后由来自城市的迁居务农者与本地人一同完成土地复垦。“圆山组”组织者萩野夫妇是由东京迁居于能登三井町圆山林野间的都市迁居者。萩野纪一郎为建筑师,萩野由纪为生物学学者,并接受过金泽大学与地方政府共同主办的、为能登半岛环境经营培养领导人才的“能登里山里海专才”教育课程。夫妻二人在圆山地带取得一片弃耕地的管理权后,一面自主耕作,一面于每月第二个周日组织来自城市的移居者、城市居民、学生、专家等和本地农人,以乡野生物考察、亲身农耕实践并收获烹制品尝的形式交流学习能登里山里海地区传统的生存智慧,并共同探讨现代社会中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模式(图7)。



图7 “圆山组”的场所和活动


在能登里山里海地区,如果说非营利性法人组织的实体修缮活动是在多方合作完成乡土形态修护的基础上间接传播乡土价值观,那么任意团体组织的文化实践活动则是更为直接地在社会意识形态层面推动乡土理念的回归——何为健康的生活?人类生存对“便利性”的追求是否应该具有一个限度?对于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课题,在技术层面之外的价值观层面又应发起怎样的探讨?可以说,农业遗产地给予人类最重要的馈赠就是农耕生存方式中的文化理念,而日本民众内心已然生发出向这种理念回归的思想萌芽。


7 里山里海整体振兴思路与乡土价值观在其中的地位与作用


能登地区乡村振兴模式是日本全境里山里海区域振兴的一个缩影。日本之所以高度重视里山里海区域的社会生态复兴,是因为该类地域对人类社会具有资源供给、生态环境调节和传统文化之秉承三大重要作用。日本之所以强调乡土价值观的重建,是因为其已经意识到,土地利用变化、耕地废弃、环境污染、过度开发是环境变化的直接诱因,但是这些直接诱因背后的间接诱因是社会转型中人口、经济、文化、技术、政治等要素的变化。乡村生产性景观关乎人类的生存质量,其维护的关键在于一种可持续的社会生态系统的重建。在可持续的社会生态系统中,人不仅须有节制地利用环境,还须持续地科学地管理环境,进而才能获取环境的积极反馈。


从农业社会转入产业社会,该系统关系的维护遇到两大难点:其一、如何遏制人口与乡土疏离的趋势;其二、如何探寻生态多样性的经济价值。针对这两大难题,日本在法律、经济、社会、技术、意识等层面做出积极的应对策略,通过立法控制、课税调节、地方分权、技术监测管理,以及传统手法结合先端科技、行政协同民间主体共同保护等方法,重新拉近人与乡土的距离。其中,法律、社会、意识层面的应对策略均体现了重建乡土价值观的态度。


虽然日本乡村通过乡土价值观的重建,在人地关系之调节方面初见成效,但有限的经济措施迄今并未十分有效地激发地域生态多样性的经济价值。因此,在重建乡土价值观的基础上构建非经济价值的经济激励机制成为今后日本里山里海乡村振兴的重要课题。


8 总结与启示


自20世纪90年代日本学术界“里山复权”口号提出以来,学者、普通民众、非营利性组织、各级政府等社会各个社会层级均对这一问题产生了共鸣。2010年,日本生物学者中村浩二与环境学者嘉田良平合著的《里山复权》一书出版,全面介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持续发展的能登里山里海地区内,环境保护的理念、机制、方法和措施。至今,“里山复权”已经从早期的环境整顿与再生运动发展到地域复兴专业人才的培养与社会意识体系的再构筑的新阶段。从环境保护到价值观的守护,日本乡村振兴运动的重心转移体现出其相关法制、政治、经济基础的夯实完善,以及一种可激发民众文化自觉性、促进民众文化意志实现的良好社会环境的形成。


日本里山里海区域的振兴模式给予中国乡村建设以有益的启发。首先,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本质上意味着人口在地域空间的合理分配,因而乡村振兴的成败在于能否促进人地高效结合,并在此基础上调控资源的配置、强化环境管理;其二,乡村人地高效结合之关键在于人性向乡土回归的主动性,乡土价值观的重建是其根源性驱动因素;其三,乡土价值观的重建与乡村建设中民间力量的动员必须以较为完善的法律、法治以及政策作为保障,并须努力构建相应的经济激励机制。


作者:杨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博士研究生。xi-yang12@mails.tsinghua.edu.cn


公众号编辑:张祎娴

公众号排版:赵大伟



本文为本订阅号原创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将自动受到“原创”保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