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精粹 | 1994—2014年西方乡村研究:从乡村景观到乡村社会
【编者按】考虑到手机端阅读的特点,本号特地邀请作者撰写文章精华版,与全文一起推出,方便读者在较短时间内了解文章内容。对该主题感兴趣的读者,可进一步阅读全文。在此感谢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撰写精华版的作者,你们的努力让学术论文的阅读体验变得更好。
——精华版——
我国已经进入快速城市化发展阶段,随着城市化影响的持续深入,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三农”问题在国家层面受到高度重视,成为我国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背景。2008年《城乡规划法》的颁布,明确“城市规划”要向“城乡规划”进行转变。2011年,原“城市规划二级学科”被正式确立为“城乡规划学一级学科”,是学科体系的一次重大调整。这一系列的改变都凸显出规划学科对乡村研究的广泛关注和日益重视,乡村研究已经逐渐成为规划领域研究的热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之间有着密切天然的联系。从学科综合的角度探讨乡村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城乡规划的基本原理和城乡社会的发展变迁。西方乡村地理学研究起步较早,发展历史悠久,且一直与规划学科保持着融合状态,经过一百多年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研究成果。虽然我国不可能完全照搬西方模式,但仍然可以从其研究成果中获得许多有益的启示。
1 文献来源
笔者根据2012年度发布的西方地理学期刊综合影响因子排名表(图1),主要选取了10份影响因子大、排名靠前、具有较大国际影响力的人文地理学期刊作为文献搜索载体,这些期刊的相关文献可以充分体现近二十年来西方人文地理学乡村研究的进展和水平。
图1 1994—2014年乡村研究相关文献数量统计(单位:篇/年)
2 分析方法与发现
共词分析法是文献计量分析中的常用的方法,通过构建共词网络并分析这些词语之间的亲疏关系可以揭示它们所代表的学科、主题或研究方向的结构变化。而规范文献中的关键词是文章主题的高度概括和凝练,通常代表了文献中的知识点和研究热点,有利于预测学科的发展趋势。本研究选取关键词作为共词分析的载体,在运用Excel构建关键词共词矩阵的基础上,综合使用多元统计分析(SPSS)对西方乡村研究进行文献计量分析,以实现文献计量的可视化。经分析和对比,基于分散前提下的相对集中,可以将西方乡村研究聚类的结果分为五个主题,根据各类别中关键词组合的含义分别命名为:乡村景观与生态(主要包括乡村景观演变及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等研究),乡村特殊人群(主要包括乡村移民及乡村边缘性群体的研究),乡村治理与乡村规划(主要包括乡村自然灾害治理及乡村区域规划等研究),乡村发展与演变(主要包括乡村农业发展转型及乡村聚落演变等研究),以及乡村社会问题(主要包括乡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及乡村教育医疗等方面的研究)。
3 结论与讨论
总体来看,西方乡村研究的内容日新月异,研究方法与时俱进,研究理论也推陈出新,为乡村研究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视野。乡村发展问题如乡村农业转型及产业化,乡村社会问题如乡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乡村生态问题如人类活动对乡村生态的影响等研究顺应了世界关注经济全球化、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以及地区稳定的潮流。质性研究受到重视,融合相关学科的综合性研究方法成为主流。相比之下,现阶段国内的研究还处在对乡村社会宏观现象的描述和解释之中,对乡村发展过程中许多微观人文表现关注不够,尤其是对乡村人的研究还很少。研究方法大多采用定量研究等技术路径,质性研究部分很少,这都体现出我国规划学科重规划设计实践、轻社会人文关怀的不足。随着我国城市化、市场化不断向乡村地区推进,乡村已不断融入国家发展的潮流当中。西方国家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已经基本实现现代化,其城市和乡村也实现了城乡一体化平衡发展。审视西方近二十年的乡村研究,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上的开放使西方乡村地区完全融入全球化进程,如市场贸易和经济竞争、国际移民和文化的传播。随着我国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中国的乡村也在逐渐开放,开始直面全球化的影响。虽然我国在制度上不同于西方,但中国的发展一直在学习西方的发展经验,因此,西方乡村研究成果可以提供许多借鉴和启示。
——全文——
【摘要】城乡统筹与城乡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战略任务,乡村地区因此成为国内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焦点,城乡规划学科也迫切需要拓展对乡村的研究。乡村研究作为西方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已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研究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为了更全面地把握乡村研究的脉络,本文从地理学与规划学科综合的视角出发,利用相关统计软件系统分析1994—2014年西方乡村研究的进展情况,并从乡村景观与生态、乡村发展与演变、乡村治理与乡村规划、乡村特殊人群研究、乡村社会问题等五个主要研究主题对相关内容进行梳理,最后通过比较指出中西方研究的差异,以期为国内乡村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引言
我国已经进入快速城市化发展阶段,随着城市化影响的持续深入,我国正在经历城乡社会的发展转型。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三农”问题在国家层面受到高度重视,成为我国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背景。2008年《城乡规划法》的颁布,明确了城市规划向城乡规划的转变。2011年,原城市规划二级学科被正式确立为城乡规划学一级学科,是学科体系的一次重大调整。这一系列的改变都凸显出规划学科对乡村研究的广泛关注和日益重视,乡村研究已经逐渐成为规划领域研究的热点。乡村研究也是现代人文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乡村地理学就是其中以研究乡村地区人文地理问题为主要任务的分支学科。迈克尔•伍兹(Michael Woods)在《国际人文地理学百科全书》(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Human Geography)中就把乡村地理学简洁地定义为研究乡村地区的人口、区位、景观等地理现象,以及塑造这些地理现象的社会和经济过程。人文地理学是一门以研究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为核心的科学,而城乡规划则是根据地域的地理环境、人文现象、经济状况等客观条件制定适宜地域整体发展的计划。因此,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学科综合的角度探讨乡村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城乡规划的基本原理和城乡社会的发展变迁。由于国内乡村地理学还处于发展阶段,尚不成熟,而西方乡村地理学研究起步较早,发展历史悠久,且一直与规划学科保持着融合状态,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研究成果。虽然我国不可能完全照搬西方模式,但仍然可以从其研究成果中获得许多有益的启示。所以,本文的研究主要基于西方人文地理学期刊中的乡村研究。通过对1994—2014年西方人文地理学核心刊物有关乡村研究最新文献的研读,利用Excel软件进行关键词共现统计以及SPSS17.0软件对共现矩阵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研究了文献中高频关键词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了西方人文地理学乡村研究的热点和前沿,从而直观地揭示出西方乡村研究发展的现状。在此分析的基础上,从五个主要研究主题对其乡村研究的相关内容进行梳理,以期为国内乡村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1 文献统计分析
1.1 文献来源分析
伴随近20年来乡村社会的深刻变化,乡村研究已经发展成为国外人文地理学界研究的核心主题之一。本文以国外有关乡村研究的核心期刊为载体,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乡村研究相关文献,对国外乡村研究进行评述。在刊物的选择上,笔者根据2012年人文地理学国际期刊的综合影响因子排名(表1),主要选取了《人文地理学进展》(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英国地理学家学会汇刊》(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经济地理学》(Economic Geography)、《应用地理学》(Applied Geography)、《对极》(Antipode)、《地学论坛》(Geoforum)、《景观与城市规划》(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美国地理学家协会纪事》(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政治地理学》(Political Geography)、《环境与规划D:社会与空间》(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D: Society & Space)等10份影响因子大、排名靠前、具有较大国际影响力的人文地理学期刊作为文献搜索的载体。由于国外许多人文地理学方面最具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基本上都曾在这些期刊上刊登,因此选取以上期刊可以充分体现现有西方人文地理学乡村研究的进展和水平。使用读秀学术搜索平台对上述10本英文期刊分别以“village”和“rural areas”为主题进行文献检索,检索时间段是1994—2014年,得到相关文献104篇。
表1 2012年度西方人文地理学期刊综合影响因子排名表
不同类型的乡村研究论文载文数量存在明显差异,从论文的类型看,乡村研究的论文分为实证研究、综述、书评:实证类研究最多,达85篇,占总量的82%;书评有17篇,占总量的16%;综述有2篇,占总量的2%。从历年的载文量看(图1),研究趋势波动不断,忽高忽低,但整体在不断发展,并且在近几年呈不断上升趋势。总的来看,这种文献量的变化趋势与国外乡村地理学研究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相匹配,既有波动又有发展。由此也可见西方乡村研究在西方人文地理学界日益重要的地位。
图1 1994—2014年乡村研究相关文献数量统计(单位:篇/年)
1.2 文献计量分析
共词分析法作为文献计量分析中一种常用的方法,通过构建共词网络并分析这些词语之间的亲疏关系,可以揭示它们所代表的学科、主题或研究方向的结构变化。而规范文献中的关键词是文章主题的高度概括和凝练,通常代表了文献中的知识点和研究热点,有利于预测学科的发展趋势。因此,频次高的关键词常被用于确定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而相关研究显示,Excel作为文献计量分析的基本工具,具有众多的优越性。因此,本研究选取关键词作为共词分析的载体,在运用Excel构建关键词共词矩阵的基础上,综合使用SPSS多元统计分析对西方乡村研究进行文献计量分析,以实现文献计量的可视化。
具体分析过程如下。首先从检索出的104篇论文中提取关键词,由于所选关键词为非受控的索引关键词,故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人工干预,以保证分析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具体原则是:第一,合并相似的关键词,包括近义词(如“landscape change”、“landscape evolution”统一为“landscape change”)、同一单词的单复数形式等;其次,选择性地去除下位词,如以“agriculture”替代“agricultural change”、“agricultural landscape”,从而避免关键词因过于分散导致无法进行有效的共词分析;再次,在上述步骤的基础上剔除无效关键词,如“China”、“European Russia”等不能反映研究内容的词语,同时剔除了“rural areas”、“village”等本身作为乡村研究标识的词语,以更准确地分析其他关键词之间的相互关系。104篇国外文献经数据清洗后最终获得206个关键词,总词频数467次,平均每个关键词出现2.27次。考虑到关键词对西方乡村研究方向和内容的表征性,以频数5为阈值,得到29个关键词作为共词分析的高频关键词(表2)。高频关键词的共词矩阵是进行共词分析的数据基础,所以在处理完高频关键词后,应用Excel生成29×29的共词矩阵(表3)。
表2 西方乡村研究高频关键词统计(部分)
表3 西方乡村研究高频关键词的共词矩阵(部分)
注: E-P表示economic and political,AG表示agriculture,R-E表示rural environment,GA表示gay,R-M表示rural market ,IN表示industry ,LI表示lifestyle ,R-D表示rural development ,I-P表示indigenous people ,L-P表示land-use planning
最后,分析学科结构和探究学科范式常用的多元统计方法有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故采用SPSS17.0进行多元统计分析,因子分析的结果显示,29个关键词形成了12个因子,累计方差为83.385%。虽然统计意义上可行,但从实际形成的因子数量及其成分矩阵来看并没有实现很好的聚合。SPSS17.0的聚类分析可以将共词矩阵的网状关系简化为数目相对较少的若干类群之间的关系,并以树状图展示。经分析和对比,虽然从数据处理的结果来看,西方乡村研究的内容较为分散,但这也体现出了1994—2014年西方乡村研究的多元化趋势,其研究已深入到乡村的各个领域,关注的层面已不断深入。基于分散前提下的相对集中,可以将西方乡村研究聚类的结果分为五个主题(图2),根据各类别中关键词组合的含义,从上至下分别为:乡村景观与生态、乡村特殊人群、乡村治理与乡村规划、乡村发展与演变、乡村社会问题。
图2 西方乡村研究的聚类分析树状图
2 主要研究主题分析
2.1 乡村景观与生态
近几十年以来,西方国家由于城市向外扩张以及逆城市化等现象的出现,一些国家的乡村景观面临着一系列威胁。与此同时,国际学术界不断对乡村赋予更多的内涵,乡村的生态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加之在全球气候变暖、生态环境保护呼声日甚的背景下,乡村的生态功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乡村景观与生态成为国外学者研究的热点。目前乡村景观与生态研究是一个前沿领域,往往综合规划学、地理学和生态学等加以研究。地理学研究的视角是乡村社会如何改变其生存的景观和环境。
早期研究聚焦在乡村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如横张真(Makoto Yokohari)和罗伯特·布朗(Robert D. Brown)等人通过对城市周边乡村地区的生态功能进行识别、分类和评估,建立了一个保护乡村生态资源环境的框架,同时提出可以通过详细规划使每个生态单元都成为整个综合体系的组成部分。琼·皮诺(Joan Pino)和费兰·诺德(Ferran Rodà)等人探讨了自然保护区之外的乡村地区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指出乡村地区在不同尺度上辅助周边自然保护区,对鸟类物种丰富度的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名取洋次(Yoji Natori)和福井秋山(Wataru Fukui)等人的研究表明,在乡村自然保护中图纸表达研究结果和建议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仅考虑到可以清晰地把信息从研究者传递到政府官员和居民,而且促进了竞争性土地利用政策之间的协调。另外,哈里尼·纳根德拉(Harini Nagendra)和赛义德·派瑞丝(Sajid Pareeth)等人关注了人类村庄对自然保护区的影响。而近年来,相关学者则不断重视乡村景观层面的研究,如芭贝尔·特雷斯(Bärbel Tress)和特尔·特雷斯(Gunther Tress)等人对乡村景观中综合性(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研究进行了总结,指出虽然综合性研究获得了越来越多的重视,相关项目也在增加,但需要更多的关注研究的组织和管理以确保对这些综合研究团队必要的支持。长池南津(Nagaike)和神谷太郎(Kamitani)探讨了日本中部本水青冈植被带内的乡村地区景观多样性影响因素变化,发现原始森林部分多样性的显著增加主要原因是大量景观要素的增加,而初生森林部分多样性的增加原因是在景观要素的数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每个景观要素所控制的方格网数量之间差异的减少。此外,凯瑟琳·桑托斯(Katherine C. Santos)和琼·皮诺(Joan Pino)等人通过分析巴塞罗那地区一系列土地变量与鸟类物种丰富度之间的联系,探讨了开放栖息地和乡村景观多样性对研究地区鸟类物种丰富度的重要性,并提出基于区域政策的保护指引。而埃娃·斯科夫罗内克(Ewa Skowronek)等人则结合20世纪90年代波兰在经济、社会、政治上发生的变化,探讨了波兰中东部地区农村景观的演变路径。除以上对景观和生态的研究外,随着人类活动的扩张以及局部战争的发生,一些学者开始关注人造景观和战争对地区景观和生态的影响。
总的来看,国外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长远发展。从重视生态保护和景观的研究,到关注景观生态中人的行为,很好地体现了国外乡村景观和生态研究的人文内涵。同时,国外学者在乡村景观与生态的研究中,很好地利用了跨学科的方法,学科交融发展日益明显。
2.2 乡村特殊人群研究
1980年以来众多哲学思潮兴起,对西方乡村地理学产生了深远影响。特别是在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存在主义、理想主义、激进马克思主义以及人本主义地理学、结构主义地理学和批判现实主义地理学的影响下,西方乡村地理学的研究范式开始向社会和人文方向转型。20世纪90年代地理学界掀起的“文化转向”进一步推动了乡村地理学理论的发展,为学术界提供了新的方式去思考地理问题,这一转向引发了对乡村不同社会群体乡村生活的多样性研究,许多之前不受关注的乡村特殊群体以及群体行为开始受到重视。
如近年来随着城市环境的恶化,人们对田园诗画的向往,绅士化开始在乡村出现,马丁·菲利普斯(Martin Phillips)通过对英国伯克郡的两个乡村聚落进行研究,探讨了乡村绅士化的现象,认为绅士化不仅仅发生在城市空间,也存在于乡村地区。而伴随着乡村绅士化的流行,乡村移民受到关注。米格尔·索娜娜(Miguel Solana-Solana)等人就研究了乡村地区移民的主体、迁移的原因以及对迁入地的影响。还有学者采用女性主义政治生态学的方法探讨了海外归国移民对中国乡村地区集体活动产生的影响。另一方面,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原始地区受到冲击,乡村土著居民开始受到关注,如特锐德·哈格尼(Turid Hagene)通过研究公共财产中森林地区内部的土著居民与地方政客之间的日常政治实践,进而讨论了土著村落中民主化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塔伯·马特(Tab Mutersbaugh)探讨了土著村落中的移民政治,发现一些村落形成了一种能控制移民时间和移民快慢节奏的机制,使村民之间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移民政治文化。而妮可·威尔逊(Nicole J. Wilson)通过分析阿拉斯加州阿萨巴斯地区鲁比人村落的水资源社会循环关系,发现本土居民对水有很明显的多层社会文化关系,这导致了阿拉斯加州制定的与水相关的法律和政策没有被当地充分地执行。此外,随着发达国家社会的超前发展,同性恋群体普遍出现,受到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凯瑟琳·纳什(Catherine J. Nash)探讨了加拿大多伦多城市中心的同性恋村落是如何因性别和性别认同的改变而导致部分空间发生转换,并指出这种转换过程正在使多伦多同性恋人口(LGBT)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发生变革;纳撒尼尔·刘易斯(Nathaniel M. Lewis)研究了加拿大渥太华市自治政府在2011年12月所认定的同性恋村,通过分析24位生活在渥太华且具有同性恋倾向的人的叙述,指出即使村落形态(具体的或者抽象的)消失,同性恋群体内部保留下来的等级和特权仍然会存在,只有在一些比起资本主义思想还要超前的小城市内出现的新同性恋村才可能会对这种永久特权产生挑战。
除上述几大群体的研究外,近年对边界居民、战争难民、乡村女性等边缘性群体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关注。这足以看出西方乡村研究对人的研究呈现出增长态势,极大地扩展了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体现了西方研究对公众利益和诉求的重视,研究成果也因此易被大众所认同,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2.3 乡村治理与乡村规划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持续推进以及全球化的影响不断深入,在给乡村发展带来新活力的同时,也给乡村发展带来了许多新情况,引发了许多新问题。乡村治理与乡村规划的提出就是为了解决这些不利于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新问题,地理学关注乡村治理与乡村规划主要是为其探讨各种空间治理模式提供一个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研究视角。
其中,对发展中国家乡村的治理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丹尼尔·达比(Daniel D. Dabi)和威廉·安德森(William P. Anderson)从该地区农业、农村工业、贸易和服务业以及日常用水(喝水、厨房用水和卫生用水)等四个生产要素的视角进行观察分析,研究了尼日利亚北部半干旱地区村落中水资源的利用情况,并提出要建立一个可预测水资源利用的模型以及实施水资源保护战略。库布尚·巴利尼(Kulbhushan Balooni)和卡塔尔·辛格(Katar Singh)则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视角探讨了印度各级地方政府正在农村地区进行的荒地造林活动,研究发现以印度林业部门为主导的造林活动存在不适当的投资方式,并且在一些推进荒地造林的政策和制度上还存在障碍。而凯伦·尔约(Karen Sudmeier-Rieux)和斯蒂芬妮·杰凯特(Stephanie Jaquet)等人探讨了尼泊尔中东部地区两个村庄中的村民是如何处理山体滑坡并开发更有效的山体滑坡风险管理计划,研究指出对组织技能投资的重要性并提出要建立起减少山体滑坡风险的滑坡减灾本地意识。另外,斯科特·哈迪(Scott D. Hardy)和托马斯·孔茨(Tomas M. Koontz)探讨了城市和乡村两种不同的流域治理方式,认为不同的文化属性和制度框架导致了不同的治理过程和效果。在乡村规划方面,赫曼(Herrmann)和奥辛斯基(Osinski)采用GIS和建模工具为德国乡村地区以问题为导向的规划建立了一个从不同空间层次进行整体分析的框架,便于把地方民众的参与关注充分地反映在规划过程之中,他们认为规划不仅是自上而下的过程,也是自下而上的过程。而范德·威利斯特(M. J. Van der Vlist)探讨了荷兰各个规划系统对乡村发展的影响,发现乡村发展和与之相关的问题在所制定的规划中并没有得到解决,因此提出可以通过采取新的区域性政策为乡村发展和自然环境的保护找到一个平衡点。此外,朱利奥·塞尼(Giulio Senes)和亚历山大·脱茨里妮(Alessandro Toccolini)对意大利乡村地区可持续性进行研究,认为可持续的乡村规划需要对现有资源进行深度分析以及了解发展的特征,并且只有当环境能够承受发展带来的影响,开发活动才能在必要的自然资源地进行。
综上所述,乡村作为人类生存区域的一部分,随着人类改造自然的加快,许多地域问题摆在人类面前,乡村治理和进行乡村规划已迫在眉睫。随着新技术的应用、相关学科的发展,地理学对乡村治理与乡村规划的研究已经从简单地进行空间分析和布局研究向多层次分析和利用高新技术的综合应用发展。
2.4 乡村发展与演变
乡村发展与演变涉及乡村许多方面,其研究一直受到国外地理学的关注。近年来,随着国际贸易竞争、经济全球化、快速城市化等重大变革和挑战的相继出现,乡村地区出现了许多新的发展情况,地理学者的研究旨在分析其发展的过程、特征与内在规律及未来发展趋势,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乡村的农业状况与发展路径、乡村产业和市场分析以及乡村聚落的演变等方面。
具体来看,在乡村农业发展方面,彼得·林德纳(Peter Lindner)研究了后苏联时期遗留下来的苏联集体农庄在俄罗斯农村的发展情况,揭示了后苏联时期俄罗斯农村这种新旧特征混合体的存在。格里·约费(Grigory Ioffe)和塔吉亚娜·涅费多瓦(Tatyana Nefedova)等人在研究了当前俄罗斯农业的发展状况后,发现俄罗斯欧洲部分的许多区域内农业人口在减少,并指出发生这种现象是由于农田超越了环境的合理容量。而随着农业的进步,乡村农业转型也受到了相关学者的关注。在乡村发展路径方面,迈克尔·韦伯(Michael Webber)和马克(Mark Y. L. Wang)通过分析内蒙古南部农村地区农场经营方式的变化探讨了中国农村地区市场制度变化的发展路径。约书亚·马尔达温(Joshua Muldavin)则研究了中国1978年改革后持续的矛盾问题,发现农村的农民接受市场改革的政策并不一定提高他们的福利以及促进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因此指出乡村发展的路径应该纳入政策考虑的焦点。而塔伯·马特(Tab Mutersbaugh)采用民族志研究,探讨了墨西哥瓦哈卡圣鲁克兹一个土著社区通过动员家庭劳动力的合作式乡村发展路径。另外,由于乡村环境的恶化,近年来乡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也开始受到重视。在乡村产业经济方面,克里斯汀·托马斯(Christine Tamásy)研究了德国乡村变化的本质,指出其农业土地的稀缺性阻碍了传统农业在未来向可替代食品工业的转变。谢默斯·格兰姆斯(Seamus Grimes)则通过回顾欧洲乡村工业的发展历程,对欧洲乡村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进行了总结。而乔治·库里(George Curry)的研究发现,村落贸易店在巴布新几内亚的农村地区是一个村落的核心部位、现代化物质性的符号以及新经济和社会合作形式的象征,同时指出这种表面上很现代的贸易店现象使市场经济被引入后与前资本主义社会经济之间产生的价值和行为关系变成有机的整体。在乡村聚落演变方面,杰西·巴斯克(Jerzy Bański)等探讨了新建筑对乡村居民的居住条件以及乡村聚落的外观和美学特征的影响,指出乡村新的投资压力引起了自然环境的转变以及农业与住房之间新的冲突,新建筑风格的发展也导致了聚落传统空间形态的变化。而近年来随着空间技术的发展,相关学者开始利用卫星影像等数据对村庄聚落的空间变化进行分析。
综合来看,社会进步是乡村发展与演变的动力,随着区域联系的不断加强,在社会各种发展动力的相互作用下,乡村发展和演变日趋剧烈。国外这方面的研究已经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关注乡村的时空发展与演变。
2.5 乡村社会问题
乡村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伴随不同的社会问题,国外不同学科的相关学者一直十分关注其研究。许多社会问题会一直存在,只是某种程度上会有差异,而不同发展阶段又会出现新的社会问题。随着地理学对空间的“社会转向”越来越明显,社会问题已成为地理学研究的主要议题。而地理学者对乡村社会问题的研究,主要是乡村社会问题对地区空间布局与演变的影响以及由此所形成的一系列问题。
总体来看,在微观方面,主要是关注乡村居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保罗·克洛克(Paul Cloke)和保罗·米尔本(Paul Milbourne)等人总结了英国自20世纪90年代早期以来进行乡村生活方式研究的成果,认为不能简单地把这种具有剥削特点的生活方式当作是有问题的,研究应该摆脱对准则的单纯依赖而走向研究不同乡村生活方式物质和文化条件变化经历的道路。迈克尔·韦伯(Michael Webber)分析了中国乡村生产方式的变化,发现农村居民从他们的生产方式中分离小部分是基于市场,而大部分是由于地方政府以补偿强行征地的结果,认为这种强行推动原始积累的过程不仅仅反映出一个简单的经济逻辑,它包含了生态的现代化、民族政策、国家建设以及个人行为。特里萨·赫布利(Teresa A. Hubley)评估和描述了美国缅因州的乡村地区因食品环境要接受公共援助,提出了“食品荒漠”这个概念以及一套评判参与食品供给的客观工具,并研究开发了一个健康食品客户端访问的空间模型。克雷格·杰弗里(Craig Jeffrey)和帕特里夏·杰弗瑞(Patricia Jeffery)等人通过对印度北方邦西部地区受教育的达利特人和穆斯林年轻人长达14个月的田野调查,发现在印度北部乡村地区受教育的人很难获得有薪酬的职业,并指出教育在这些地区已经无法体现人们关于道德、发展和尊重的理念了。而在宏观方面,主要是关注宏观环境对乡村居民的影响。如马修·麦克格雷(Matthew R. McGrail)和约翰·汉弗莱斯(John S. Humphreys)对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市乡村地区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进行可达性量化研究,试图为地区居民提出基层医疗的最佳解决方案。加里·希格斯(Gary Higgs)探讨了英国乡村医疗卫生成果的研究趋势,指出目前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探讨健康的主要决定因素以及在各类农村环境中农村居民的健康状况。辛迪·法恩(C. Cindy Fan)等人分析了中国传统农村妇女的婚姻迁移状况,指出中国婚姻迁移交易的本质削弱了女性的社会地位,但同时也为弱势妇女提供了实现社会和经济流动的机会。索伦·拉森(Soren C. Larsen)研究了英国哥伦比亚省北部高度政治化地区的居民如何抵抗外部政治和外来人口对该地区资源和景观环境造成的影响。而马修·赫姆利(Matthew Himley)探讨了安第斯山区为维护领土权威和保持日常生计的农村社区与实施环境保护措施的厄瓜多尔政府之间的斗争关系和紧张程度。
除了上述这些社会问题外,近年来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地区之间的政治经济日趋紧密,乡村经济问题、政治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新的社会问题不断受到关注,近几十年来地理学的发展紧跟社会发展的脚步,地理学者对乡村社会问题的研究,也已经开始从传统地理学视角向更广泛的社会学视角转变。
3 结论与讨论
本文对1994—2014年西方人文地理学公开发表的有关乡村的研究论文进行了梳理,分析其研究的主要热点和发展前沿。总体来看,西方乡村地理学各个研究领域在西方各国得到了蓬勃发展,研究内容日新月异,研究方法与时俱进,研究理论也推陈出新,为乡村研究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视野。乡村发展问题、乡村社会问题、乡村生态问题等研究领域顺应了世界关注经济全球化、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以及地区稳定的潮流。质性研究受到重视,融合相关学科的综合性研究方法是当前流行的研究方法。
长期以来规划学科主要以城市为研究对象,乡村发展的问题还未在规划体系中引起足够重视。近年来,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为增强城乡规划学对乡村的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也为城乡规划学成为一级学科后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总结创造了展示的舞台。我国现阶段乡村发展的主要特点表现在大规模人口外流加剧乡村老龄化、村庄空心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方式转变、半城市化现象十分明显以及农村发展的区域差异明显等方面。现有的研究也大多围绕这些问题展开,对比西方的乡村研究,现阶段国内的研究还主要是对乡村社会宏观现象的描述和解释,对乡村发展过程中许多微观人文表现关注不够,尤其是对乡村中人的研究还很少。研究方法大多采用定量研究等技术路径,质性研究部分很少,这都体现出我国规划学科重设计而轻人文的特点。然而,随着我国城乡关系的转型,由原来的注重城镇发展,转向同时关注乡村的发展,已开始走上城乡统筹发展的道路。受此影响,城乡规划对乡村的研究必须深入到乡村的经济发展、社会生活、生态环境等微观层面。人文地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地关系的学科,其许多乡村研究话题都值得规划学者的关注,涉及的问题也值得规划师探讨。随着我国城市化、市场化不断向乡村地区推进,乡村已不断融入国家发展的潮流。西方国家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已经基本实现现代化,其城市和乡村也实现了城乡一体化平衡发展。审视西方1994—2014年的乡村研究,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上的开放使西方乡村地区完全融入全球化进程,如市场贸易和经济竞争、国际移民和文化传播。随着我国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中国的乡村也在逐渐开放,开始直面全球化发展的影响。虽然我国在制度上不同于西方,但中国一直在学习西方的发展经验。因此,西方乡村研究中的成果可以提供给我们许多借鉴和启示意义。
总之,我国乡村研究还处于不断发展阶段,许多问题和现象还有待相关学者的进一步探讨,西方乡村研究在国际上有很高的影响力以及被普遍认可的公信力,西方乡村地理学作为其中一支重要的乡村研究力量,学习和借鉴其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各国乡村的发展变化,也能为我国乡村研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国际经验。城乡规划作为我国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重要的学科支撑,乡村规划作为我国新农村建设重要的技术支撑,掌握这些国际经验是我国城乡规划体系发展的必然趋势。
作者:赵永琪,华南师范大学文化产业与文化地理研究中心,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804565851@qq.com
田银生,博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陶伟,博士,华南师范大学文化产业与文化地理研究中心,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748954219@qq.com
本文刊于《国际城市规划》2017年第1期,pp74-81
订阅号编辑:张祎娴
订阅号排版:赵大伟
本文为本订阅号原创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将自动受到“原创”保护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