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行思 | 【连载】“一带一路”上的城市 · 越南篇之一:岘港市
【编者按】“一带一路”自从提出,就一直是热点。国际形势、战略意义、前景展望……太多问题可以研究、可以讨论。不过,说点感性的,一带一路串连了那么多地方,大家都去过哪里?那些远方都是什么样的?张纯老师的“一带一路”上的城市系列,将为我们开个头。如果你也去了、看到了、有体会、有思考,欢迎来说说你的“一带一路”。
一、美奈海滩:静看千帆过,坐待云起时
越南海岸线绵长,岘港市恰位于狭长地带的中央。岘港市曾经是越南南北之间的咽喉要地,在19世纪拿破仑三世期间成为法国殖民地和东南亚商贸重镇。海云关位于岘港市北30km,其军事地位类似于中国的山海关。云生自山中,更为这座城市平添了一份神秘气息。深入大海的山茶山(Nui Son Tra)南望岘港,北眺海云关(图1)。半个世纪之前的越战时期,这里曾是非常重要的雷达和通讯基地;不久前这里才由军事区开放,迎接普通游客。
图1 岘港市区位(右上方小图)及市区地图
极目天际,远山含黛(图2)。抛开几个世纪的纷争,这里民风平和,实际上过着向善安宁的生活。当地的酒店并不追求豪华夸张,而是在自然与人之间寻求和谐相处之道,用最简单的材质营造出简朴适用的风格;当地市场和餐厅中,很少见到塑料袋和纸张,而多是可以重复利用的布制品,或直接用水清洁。在深蓝的海面上,有一种特殊的圆底船,周而复始地在近海作业——生活简单而有着特殊的韵律(图3)。
图2 晨光中的美奈海滩与烟雾缭绕的海云关
图3 岘港市海滩上特有的圆底船
这个看起来像中国1990年代初的城市,近来在现代化过程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然而,对大自然的敬畏,使得这个快速转型中的城市依然保留了自然的海岸线,没有失去城市的本底颜色。静看千帆,坐待云起,也是一种心境。
二、岘港街巷里的西贡风情
2015年10月,笔者参与了《越南土地资源管理》的一期援外项目培训,课下交流中很多学员都提到在越南同样戏剧化推进的城市化进程中,土地的管理确实是个重要的问题。越南曾经与中国相似,同样是土地公有,土地规划大多是在传统农业经济背景下制定的,任何修改都必须经过官方许可。适应农业发展的土地地块分割均匀、相对较小,保证了农户之间的平均。而近年来逐渐推行土地私有化改革,给房地产市场带来了非常显著的影响。
然而在前所未有的城市化力量下,旧有的土地利用制度却不再能满足现代化的需求。有很多农业用地实际上已经被城市化地区包围了,并被开发为商业地产。于是可以看到很多奇怪的景观:高级宾馆紧邻废弃农地,豪宅紧邻危旧棚户。此外,由于地块难以获得调整边界的机会,可以看到地价并不高的地段,拔地而起越南特有土地制度下形成的火柴盒或铅笔筒一样又高又瘦的建筑(图4)。
图4 窄面宽、长进深的越南宗地上的“火柴盒”建筑
站在一个制高点看城市的第五立面,忽然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这很像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刚刚改革开放时的中国城市(图5)。街道上遍布的电线,街头忽然大量出现的摩托车,新建建筑与传统建筑的对比,仿佛处处充满了发展的机会。
图5 岘港市全貌
岘港市中,汉江穿城而过,汉江以西为老城区,以东则为新区,因为靠海而逐渐发展成为旅游胜地。旁远眺城市天际线,忽然有“大江大河天自高”的似曾相识感——像极了1990年代初的深圳。不知道是不是每个规划者出行在外,都有一颗拯救地球的雄心。
学术部分结束,文风一转,继续进入游记小清新模式。
曾经作为法国殖民地的岘港,街景融合了西贡和法国的特征,街巷看似混乱,实则富有活力,乱中有序。热带城市和港口城市中,都不乏艳丽明快的颜色。著名的粉红教堂里,正走出结束了礼拜的唱诗班和信徒,瞬间乘着摩托车四散而去,留下空空的停车场。汉江旁边的广场上,几个身着越南传统民族服饰奥戴(Ao Dai)的越南少女刚参加完婚礼,正在大方地合影留念。由于土地改革之后大部分土地私有,城市道路边似乎没有统一的人行道,而是各家自修门前路。与胡志明市类似,地上一条白色的线条划分了“私人”与“公共”的边界,做生意或是停摩托车,是不能超越白色实线的。
到了傍晚时刻,路口蜂拥而过的摩托车大军,让我回忆起八十年代北京长安街上绿灯亮起时自行车大军涌过的情境。喧闹的都市中,不乏闹中取静的角落。在占婆王朝博物馆的小庭院中,有着凝结历史感而亲切的尺度,法式的建筑与石刻相配,更加显示了历史在这座城市中的渗透。人们的生活很悠闲,简朴却不凑合,就连街头一碗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红茶都做得十分有艺术感。透过红茶的玻璃杯,仿佛飘来巴黎在西贡的特殊气息。
作者:张纯,博士,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副教授
订阅号编辑:张祎娴
订阅号排版:赵大伟
——to be continued——
本文为本订阅号原创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将自动受到“原创”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