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UPI的故事 | 王凤武:回顾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情报所和《国际城市规划》的历史贡献
为庆祝《国际城市规划》创刊40周年,编辑部特别策划了增刊“我与《国际城市规划》的故事”,通过征文和邀稿等方式,我们最终收集并甄选出了54个故事。从今天开始,公众号推出“我与UPI的故事”连载,希望与读者们分享这40年来的珍贵点滴。
回顾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情报所
和《国际城市规划》的历史贡献
作为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老人”,我想从我的角度分享一下我与《国际城市规划》的故事,回顾一下杂志这40年的发展历程。《国际城市规划》隶属于我们中规院的情报所。早在1978年,我在建研院的城建所(中规院前身)工作,当时所内共设4个部门:总规室、详规室、市政(水务)室,以及咱们杂志所在的情报室,后期有经济室加入。所内工作人员仅有18 人,我们被戏称为“18人半”——18个工作人员再加上一个挂靠的外职人员。我就是情报所的一份子。
当时中国的城市规划行业刚刚起步,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可以说,从规划设计人员到理论资料都很稀缺,更别说城市规划的法律法规了。人员方面,国家建委下属的城市建设局设有一个城市规划处。尽管如此,专业的城市规划人员队伍仍然极小,于是我当时的工作就是从全国各地借调人员来组建城市规划设计的队伍班子。
不仅人力资源紧缺,国内外城市规划理论方面的资源更是严重不足。当时我们拥有的只有两套材料,一个是苏联的城市规划小册子,内容包括详细规划、给排水等;另一个是同济大学等几所高校联合编写的《城市规划原理》。在当时情报所三支重要力量的指引下,我们针对国外的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经验,开展了一系列探索。这三支重要的力量是情报所里精通三类外语的专业规划人才:首先是英语人才,1979年北京建筑院的陈占祥(曾于英国留学7年,先后毕业于利物浦大学、伦敦大学学院)被调入中规院,是情报所和杂志最为重要的英语力量;刘达荣等人担任俄语翻译,继续研究学习苏联的城市规划理论;翻译学习日语资料也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由任正芳等人负责。情报所的这三支重要力量,就是我们《国际城市规划》编辑部的前身,在规划理论资源严重稀缺的状态下,积极翻译学习并引进国外的城市规划理论方法,为拓宽中国规划人员的国际视野和促进中国城市规划行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突出的贡献。
第一,建章立制,进行中国城市规划的立法工作。改革开放初期,情报所搜集了大量国外规划法及条例资料进行翻译,供有关部门参考。为中国的第一部规划法,即《城市规划法》(1989年版)的创立作出重大贡献。立法后,全国各地才开始依法进行规划机构以及规划专业的设置。《国际城市规划》(情报所)为中国的城市规划树立了合法的开端。
第二,改革开放后,国家从计划经济进入市场经济转化时期,情报所引进了西方国家(包括日本、英国)市场经济背景下的规划法规、管控手段等,开始在规划立法过程中注重公众利益的保护。当时引进的内容包括我们现在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广泛使用的“容积率”“绿化率”“车辆出入口开口位置”“车辆出入口开口数量”等。这是编辑以及当时的情报所很重要的一个工作任务和工作方向。
第三,引入了同时期国外城市规划的理念及城市问题的解决方法,最主要的是带动了国内对于城市规模与城市形态的探索。英国第三代新城规划中米尔顿·凯恩斯的规划经验,很好地解决了城市规模、人口密度等与城市公共交通的关系,情报所依此针对城市规模和形态展开了一系列探索,这一时期杂志选登的多篇文章涉猎于此。印象中我还向《城市规划研究》(《国际城市规划》旧名)投了一篇《大城市问题》,针砭国内当时的城市规划弊病;同时借用伦敦的城市管制方法,探索控制大城市蔓延的理论方法,通过研究学习大伦敦地区利用“绿带”创建隔离带控制城市扩张的经验,提出了拒绝“摊大饼式”规划建设的方案。
第四,完成了对国外城市规划学术成果的部分翻译工作,包括书籍、学术文章、法规等。中规院原院长邹德慈院士翻译了英文版的《城乡规划》,我也专门翻译了一些书。当时情报所订阅了两份国外城市规划期刊,供《国外城市规划》选择翻译,一份是Town Planning Review,另一份是Urban Studies。为争取其他的国外资源,我经常去北京图书馆借阅海外规划书籍的影印资料。为支持《国外城市规划》的工作,我还把当时英国皇家规划协会的会长帕丁森·文特豪请过来,讨论中国的规划建设。
后来,《国外城市规划》更名为《国际城市规划》,过去独立的编辑部也被并入中规院信息中心。以上就是我所知道、所经历的有关《国际城市规划》的发展历史。1992年我离开情报所,虽然南下忙于工作,我仍然对情报所、对杂志怀着一份深厚的情谊。能把国外的城市规划法规、理论、实践引进来,学以致用、“翻以致用”,可以说,《国际城市规划》杂志和中规院情报所对于推动中国城市规划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值杂志创刊40周年之际,愿《国际城市规划》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出版更多优秀的国际化的文章,继续为中国的城乡规划事业引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