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了更好地推广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将不定期地推送一些尚未见刊的稿件的精华观点,以飨读者。本文为本刊已录用文章《基于三个维度的韧性城市评价体系发展研究》的精华版,作品的发布已取得作者授权。欢迎读者指正、讨论。在此感谢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撰写精华版的作者,你们的努力让学术论文的阅读体验变得更好。
目前对韧性城市的概念和特征等已有较为丰富的理论研究,但是与之相应的评价体系仍缺少系统化的、具有可操作意义的整理。完善的韧性城市评价体系不仅有助于丰富韧性城市理论,还能够真实地反映韧性城市的建设实践并加以引导,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作者对韧性城市评价体系的未来发展提出建议,鼓励将信息通信技术与发展(ICT4D)融入其构建。
作者回顾梳理了韧性城市评价体系的既有研究,将评价体系分为三类:以韧性城市基本构成要素为核心;以韧性城市的特征为核心;以及,以韧性阶段过程序列为核心。
以韧性城市基本构成要素为核心的评价体系中,社会、经济、生态(自然/环境)是主要的度量维度,但是韧性城市还具有一些特殊的深层次内涵,如关心人的发展以及要求公共部门对扰动采取快速响应等,因此仅从社会、经济、生态(自然/环境)三个方面无法充分体现韧性城市的特征。许多韧性评价体系增加了基础设施建设韧性、社区韧性、组织韧性、人的韧性等度量指标。
以韧性城市的特征为核心的评价体系,最早考虑到的是坚固性和快速性,后来逐步扩充为坚固性、快速性、冗余度和资源可调配度四个方面。此类韧性城市评价体系在构建时首先要进行特征提取。城市韧性特征的划分有两种方式:其一,对应不同的韧性阶段所体现的能力进行划分;其二,考量城市系统的整体性,划分韧性城市具备的各种能力特性。
以韧性城市阶段过程序列为核心的评价体系中,吴波鸿和陈安将韧性城市恢复力评价指标分为强度、刚度、稳定性三个维度。此划分方式在本质上对应了韧性恢复力损失、弹性恢复、恢复力强化三个阶段。韧性城市发挥作用的整个过程与传统城市对抗扰动的过程存在根本差异,韧性过程中,城市在面对扰动后重新组织并长期适应、学习的阶段尤为关键,在评价体系中划分恢复、适应、学习、发展等阶段能够充分体现韧性运用到城市研究中的契合性。
信息通信技术(ICT)与发展(D)之间的有机联系被称为ICT4D。ICT4D能够通过最大限度地捕捉城市各系统之间的复杂耦合关系来摸索城市系统的内在演化规律,从而应对各种不确定的风险,与“韧性”相契合。因此,韧性城市评价体系的发展新动向有二:第一,在以韧性城市基本构成要素为核心的评价体系中划分与ICT4D相关的维度;第二,运用信息通信技术的手段与方法对城市韧性进行评价。
随着ICT4D的引入,虽然城市个体的能动性、学习性、整体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在城市系统中均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但是也存在负面影响。具体表现在:(1)大部分城市建设中的ICT4D延迟性问题十分突出,若不能及时地对抗扰动和风险,城市的韧性也就无从谈起;(2)将ICT作为技术载体,使城市系统更具韧性的同时也将扰动和风险关联在一起;(3)在城市系统中运用ICT4D,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建设成本与综合效益之间能否平衡的问题不可忽视。
因此,如何提升ICT4D捕捉城市复杂耦合关系的能力,如何避免信息网络的毁灭性冲击,如何维持城市系统中ICT4D的韧性,信息通信技术本身的发展如何与城市系统的健康运行形成良性互动,ICT4D如何发挥更大的综合性效益,都是亟待思考和解决的关键问题。
作者:倪晓露,海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本科生
黎兴强,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海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延伸阅读
国外社区韧性的理论与实践进展
恢复力、弹性或韧性?——社会—生态系统及其相关研究领域Resilience一词翻译之辨析
编辑:张祎娴
本文为本订阅号原创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将自动受到“原创”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