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梁言实录 | 梁鹤年先生课堂拾锦 · 宾洪超记录(二)自存与共存的平衡/外一则

宾洪超 刘娟娟 国际城市规划 2022-04-25


阿奎那*提出了自存与共存的自然之法。梁先生指出,他的贡献在于把东方关于“平衡”的概念加了进去,提出追求自存与共存的平衡。现代人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往往注重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不去考虑别人或者整体的效益,侧重于效率,而忽视了公平。而追求自存与共存的平衡,就是要协调二者的矛盾,使自存和共存达到最优化。“城市人”假设的提出,正是这个理念在城市规划领域里的具体体现。
 
为什么要追求自存与共存的平衡呢?梁先生认为,共存是自存的最佳保证。拥有的共存较多的社会,每个人的自存的空间更大,实现自存的成本更低;相对而言,拥有自存较多而共存较少的社会,每个人自存的空间反而会更小,实现自存的成本会更高。
 
如何实现共存呢?梁先生指出,自存是共存的最佳标准。共存不是虚无的,共存要有利于自存的发展。
 
由此,梁先生引出了自存与共存关系的辩证法。比如,一块地要不要进行房地产开发,如何进行房地产开发,要看这块地作为房地产开发,是不是给社会带来了更多的财富,是不是给周边的居民带来的利益多于负面的影响。具体而言,在不至于亏本的前提上,要让周边的居民去设想他们可以接受的这块地的开发下限是怎样;在此下限之上,开发商自己会去琢磨如何取得最大的效益;要让开发商去体会假设自身作为居民,最大的容忍限度是怎样的,从而在开发中注重维护周边居民的利益。
 
从这种最理想的假设出发,我们设想可以建立一些模型,调查各种要素,通过推演,寻求达到自存与共存的最优化状态。至于这些要素是什么,可以通过调查一些成熟的、成功的典型案例来进行分析,选取其共性的,再补充一些因地制宜的个性的参数,来进行模拟。梁先生在最新规划培训教材中已经就多个典型案例进行了模型分析,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 托马斯·阿奎纳(Thomas Aquinas,约1225年—1274年3月7日),意大利人,中世纪经院哲学的哲学家、神学家。他把理性引进神学,用 “自然法则”来论证“君权神圣”说,是自然神学最早的提倡者之一,也是托马斯哲学学派的创立者,成为天主教长期以来研究哲学的重要根据。最知名著作是《神学大全》(Summa Theologiae)。


作者:宾洪超,自然资源部执法局

 
如何匹配“人”与“居”?(外一则)
 
对于城市规划,如何匹配“人”与“居”是其要义。在信奉自由民主的西方社会,认同“规划就是博弈”范式的“博弈派”讲求效率优先,富的强、贫的弱在他们看来没有什么不对。但这种不公无疑要引起民众的不满,于是催生了以“为民请命”的“请命派”。只不过因“请命派”各有各的“民”,追求各为各的自由,依然不能同时实现“自存”和“共存”,无法从本质上解决问题。
 
在中国,土地没有私有产权,全民所有的土地用来满足全民生产和生活所需,在实现“人”“居”公平分配上具有西方社会无法比拟的先决条件。但因引入了市场机制,现实中存在土地使用权上的垄断,老百姓对买不起房依然存有怨气,并把这种不满归咎于政府把地价定得高了。缩小参与市场交易的宗地面积,让更多的开发商得以参与竞争,打破垄断;公开中长期土地供给计划,减少开发商囤地行为,提升消费者信心;鼓励小户型商品房建设,加大租住房土地供应,加强廉租房建设;成立法律权威、知识权威的规划纠纷处理委员会……这些应该都是我们可以在自身的政治体制下为实现“人”与“居”匹配的公平与效率而进行探索和尝试的办法。
 
作者:刘娟娟,英国利兹大学管理学硕士,自然资源部副调研员


相关阅读

梁鹤年先生课堂拾锦 · 宾洪超记录(一)

梁鹤年先生课堂拾锦 · 李媛记录

梁鹤年先生课堂拾锦 · 吴薇记录


编辑:秦奕

排版:张祎娴


——to be continued——


本文为本订阅号原创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将自动受到“原创”保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