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期刊精粹 | 荷兰工业城市滨水空间转型再生——鹿特丹南部岬角港区更新经验【抢先版】

周忠凯王露赵继龙 国际城市规划 2022-04-24

【编者按】为了更好地推广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将不定期地推送一些尚未见刊的稿件的精华观点,以飨读者。本文为本刊已录用文章《荷兰工业城市滨水空间转型再生——鹿特丹南部岬角港区更新经验》的精华版,作品的发布已取得作者授权。欢迎读者指正、讨论。在此感谢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撰写精华版的作者,你们的努力让学术论文的阅读体验变得更好。


工业港城滨水空间更新作为当今城市更新的重要类型,其空间改造更新的过程是经济、社会、物质空间等多重因素相互影响、协同共生的结果。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物流技术的快速发展,一些曾经辉煌繁荣的滨水工业港城逐渐衰败。从1980年代至今,鹿特丹南部岬角港区通过政策层面的有效支撑和操作层面的持续推动,成为近年来荷兰最具代表性的城市滨水空间再生项目。

 

南部岬角区域位于荷兰第二大城市鹿特丹市南部、市中心马斯河对岸(图1),曾是聚集造船产业和货运物流业的旧港中心(图2)。由于1960年代—1970年代港口职能向下游迁移,南部岬角地区失去活力并逐渐孤立:河流两岸缺乏良好的交通联系,区域内缺乏公共服务设施,高失业率及低教育水平等社会问题突出,环境污染严重,人口大量外迁。如何将南部岬角滨水港区的更新再生有机融入城市发展过程,实现功能业态和空间形态的全面复兴,成为项目的重要起点和目标。


图1  南部岬角位置

资料来源:作者基于卫星影像图绘制

 

图2  20世纪初鹿特丹港区全貌

资料来源:https://dewiki.de/Lexikon/Hafen_Rotterdam

 
目前为止,港区转型发展进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项目决策及启动阶段(1981—1987年)、项目方案优化与初步实施阶段(1987—2007年)和项目实施深化与调整阶段(2007年至今)(图3)。


图3  南部岬角港区转型发展过程

资料来源:作者绘制

 
其转型更新策略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
 
(1)空间操作方面:建成伊拉斯谟斯大桥和轻轨系统,完善公共交通设施,串联河道两岸城市中心区与港区的重要功能地块,形成贯穿城区南北的空间轴线肌理;采用小地块开发模式,运用灵活的强度控制和业态开发策略,满足城市空间的混合发展需求;邀请高水平设计团队参与项目设计营建,借助明星建筑作品,重塑鹿特丹的滨水界面形态(图4)。


图4  港区空间更新改造

资料来源:作者摄于2017年

 
(2)运营管理方面:整合鹿特丹的公共机构、咨询机构、私营公司和当地居民等多方参与主体,形成质量、监督和沟通三个团队,监督并确保项目的实施质量(图5);政府机构自上而下主导项目开发,提升推进效率,同时推行灵活政策以实现与私营机构的合作共赢;自下而上构建以社区居民为参与主体的监督机制(互惠互利计划及“空间变焦”计划)。


图5  南部岬角项目的管理操作模式

资料来源:作者绘制

 
项目的成功实施,将曾经萧条的旧港区变成了集居住、办公、文化和休闲于一体的城市活力滨水街区。通过改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环境,开发高质量建筑项目,加速了与北岸城市中心区的有机融合,使旧港区产生了持续发展的内在驱动力,重塑了鹿特丹城市形象。
 
南部岬角片区实践经验对我国城市滨水空间更新开发提供了有益启发:(1)多方联动促进地块内部与外围空间协调发展,政府、开发商、设计师在滨水空间更新转型中自上而下寻求地块与城市整体的弹性互动,并以公众为主体自下而上推动项目的渐进和更新。(2)项目运作模式需兼顾商业开发与特色传承,结合地块所在区域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状况,以人为本构建完整的规划框架和业态发展模式。(3)协调处理滨水区开发与社区营建的问题,开发建设关注原住民的参与感和归属感,不同层面的管理政策自下而上鼓励居民自治,为空间的可持续发展创造平稳环境。
 
作者:周忠凯,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讲师。zhongkai_zhou@sdjzu.edu.cn
王露,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研究生
赵继龙,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
 
延伸阅读
通过空间复合利用弹性应对雨洪的典型案例——鹿特丹水广场
历程与争论——利物浦滨水区更新回顾
巴尔的摩内港:城市滨水区复兴的典范

编辑:秦奕
排版:张祎娴



本文为本订阅号原创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将自动受到“原创”保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