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了更好地推广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将不定期地推送一些尚未见刊的稿件的精华观点,以飨读者。本文为本刊已录用文章《后常规科学思想对景观规划的启示》的精华版,作品的发布已取得作者授权。欢迎读者指正、讨论。在此感谢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撰写精华版的作者,你们的努力让学术论文的阅读体验变得更好。
在生态科学理论研究成果、定量研究方法的支撑下,景观规划逐渐从定性描述走向定量模型研究,形成了科学技术占主导的生态规划范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规划师的角色由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实践者变成了自然科学的“应用科学家”。但由于景观规划的不确定性、人类认知的不完全性及规划问题的抗解性,生态科学并不能有效解决规划实践中的抗解问题。以生态科学为核心的实证主义理论在景观规划实践中的困境已引起了规划师和研究者的反思。国内外研究者主要围绕生态设计中生态知识转化的有效性展开了探索,代表性研究有试验性设计、“边学边做”、“格局—过程—设计”范式、“设计科研”框架等。面对景观规划中“科学性”的困境,需要回到科学哲学层面反思并探索新的思路。“常规科学”在应对事实不确定、有价值争议及决策风险高的问题时往往显得捉襟见肘,由此催生了一种新的科学方法和科学实践——后常规科学(Post-Normal Science)。后常规科学的概念是由福特沃兹(S. O. Funtowicz)和拉维兹(J. R. Ravetz)提出,其基本原理是:即使在基于科学的实践中,不再可能有希望消除不确定性和无知,而必须为了共同的利益控制它们。作为应对不确定性和决策风险等问题的科学实践之一,不确定性管理、“扩大的事实”、“扩大的共同体”等后常规科学思想能为景观规划提供有益的启示。(1)从“确凿的事实”到“扩大的事实”。基于专家调研、实验分析的科学事实并不足以全面认识系统,尤其是涉及复杂的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社会—生态系统。为了理解自然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景观规划必须延伸到社会科学,借鉴利益相关者和实践者的经验和知识。地方性知识、景观历史被证明是对普遍化科学知识的有效补充,逐渐受到生态实践领域的重视。(2)从“应用科学”到“作为设计假设”。传统生态科学研究基于科学事实提炼出来的理论和知识与景观规划实践存在错位。设计试验是将生态科学成果作为设计假设,设计变成了一项科学研究过程,专业设计师、生态学家、利益相关者、政府决策者等共同参与规划方案的制定、检测、评估,在探索解决场地问题方案的同时,也是一个生态理论尝试的过程。(3)从“专家共同体”到“跨领域共同体”。景观规划作为一项追求生态—社会系统可持续发展的人类活动,其参与主体应该是由跨学科的异质成员所组成的“规划共同体”,包括规划师、专家、决策者、利益相关者等。人们对景观的感知、认知及社会价值观都直接影响着景观结构的改变。景观规划应该符合人类的经济需求和社会文化价值观,否则人们就会通过各种方式自发地去改变已有的景观,而这些方式很可能有悖于其原有的生态功能。 作者:岳邦瑞,博士,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417554583@qq.com
康世磊(通信作者),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84071090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