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了更好地推广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将不定期地推送一些尚未见刊的稿件的精华观点,以飨读者。本文为本刊已录用文章《地域生活美学体系——一种以“创造性的生活”为核心的老城更新模式》的精华版,作品的发布已取得作者授权。欢迎读者指正、讨论。在此感谢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撰写精华版的作者,你们的努力让学术论文的阅读体验变得更好。
人在目的论意义上的本质是创造性。于是,有意义的生活也就必须是创造性的,否则人的存在目的不可能被实现,所以,幸福只能来自创造性的生活,那种重复性的活动只是生存、只是一个自然过程,无所谓幸福还是不幸……没有创造性的生活是没有意义的生活,所以人们首先需要一个能够容纳创造性的生活方式的社会。
我国当下的各类存量更新如火如荼,尤其是遗存丰厚的历史老城或街区愈发凸显其文化提质及涵育创新环境的示范价值,但同时也暴露出一系列在传统城镇化阶段不可避免的观念偏差、模式弊端和技术短板,如静态死保而内生活力不足、空降移植而水土不服、“泛地域符号”的同质化建设等问题与现象。究其根因,三个基本面的“本末倒置”——“生活与生存”的本末倒置、“未来与历史”的本末倒置、“文化与经济”的本末倒置——造成了对人本精神、遗产保护与发展模式的普遍性价值异化,故须正本清源,回归生活、指向创造。基于此,笔者提出了一种遗产价值观:“遗产的本质是实在化的可能性,或者说是最具真实可能性的价值体,蕴含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生活性源初关联,是连接历史与未来的‘通道’”。与此同时,可能性是“存在”的结构、亦是创造的基础;换言之,传统只有在符合时代需求的发展创新中才能得到实质性的保护与传承,没有创新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保护与传承。地域生活美学体系的理念与方法,正是重建当代“创造性的生活世界”的一种有效路径。(图1)
图1 柯桥古镇历史老照片
在模式创新层面,地域生活美学体系从人、遗产和城市三个维度,尝试建立起面向“创造性的生活”的社区营建模式、以“文脉创新”为价值导向的遗产保护与再生模式,以及产城人文一体化的创新生态,旨在系统整合所有能够重获生活(创造)可能性的软硬件要素和产品,构建老城复兴的整体价值体系,以此突破符号化的表象趋同,修复和再现特定地域环境中的异质性与多样性,进而走向文化与生活的精深层次(图2,请横屏查看) 。
规划方法层面,本文结合绍兴柯桥历史文化街区更新的在地实践,提出了地域生活美学空间规划的“六化”框架,即水乡遗存本底的圈层化保护(图3)、人居基础设施的系统化织补、创意生活资产的整体化经营、文化精神场域的脉络化重塑、特色景观基质的社会化共建和小型更新单元的精细化管控,共同形塑一个创新导向且有态度、有温度、有厚度的现代江南水乡生活世界(图4)。这关乎以人为本与文化自觉的深义。
注:文中未标注来源的图片均来自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柯桥历史文化街区更新修建性详细规划”项目组作者:杨超,硕士,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注册规划师,高级工程师,主任工程师。1137067954@qq.com
活力与秩序的制衡——以苏州老城区与苏州工业园区为例
从巴黎社会住宅及旧房改造实践看公共资源在旧城更新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