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书:何艳杰《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历史考察研究——以鲜虞中山国为例》


作者:何艳杰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01月

ISBN:9787520372268

本书简介

本书以东周时期鲜虞中山国的相关历史研究为基础,以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民族学的相关理论为指导,通过比较白狄鲜虞族与仇犹族的文化特征,追踪以铜鳆为代表的鲜虞民族认同的宗教特征,进而梳理鲜虞的民族习俗特征及其兴衰,探索中山国在疆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国家认同建构历程,并述及中山国国家认同形成过程中受到的诸种影响及产生的矛盾,*终揭示鲜虞民族认同向中山国家认同转化的复杂过程。

作者简介

何艳杰,女,2004年于郑州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毕业,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先秦民族史和中山国史。先后在《郑州大学学报》《中原文物》《河南师范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著作2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1项。

目录

第一章 绪言
第一节 研究对象的时空范围及文化内涵
第二节 相关理论介绍
一 鲜虞、白狄适用概念的选定——民族或族群
二 民族(族群)认同概念的定义
三 国家认同概念的定义
四 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的关系
第三节 中山学术史研究回顾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二章 白狄周族同源考
第一节 晋陕高原是先周和白狄的共同发源地
一 周族起源辨析
二 白狄起源考证
第二节 周族和白狄拥有共同的祖先和族姓
一 周族和白狄拥有共同的祖先“均”
二 姬姓是周族和白狄的共同族姓
第三节 先周和白狄的考古学文化同源
一 先周考古学文化第二阶段——李家崖文化特征概述
二 白狄族文化前身——商周时期□(特殊字)方考古学文化概述
三 两种文化的异同及其原因
第四节 白狄、周族同源之民族学意义
第三章 白狄民族认同因素研究——仇犹与鲜虞中山比较研究
第一节 仇犹民族认同表征的确认
一 仇犹生活用陶及其特征
二 仇犹城的选址原则和修建概况
三 仇犹货币概况简介
四 仇犹墓葬特征简介
第二节 鲜虞中山国民族认同表征的确认
一 鲜虞中山分布区内出土陶器简介
二 东周中山国西城子、灵寿城及中山长城的建筑技术
三 春秋时期鲜虞中山货币概况
四 春秋时期鲜虞中山国墓葬概况
第三节 仇犹与鲜虞中山民族认同表征的比较
一 仇犹与鲜虞中山的陶器比较
二 仇犹与鲜虞中山的城址比较
三 仇犹与鲜虞中山的货币比较
四 仇犹与鲜虞中山的墓葬特色比较
五 仇犹、鲜虞中山国与李家崖文化东周遗存相关陶器的比较
第四章 鲜虞民族认同的宗教特征——先秦中原及周边圈足铜鍑出土环境研究
第一节 研究概况
一 铜鍑的基础性研究概况
二 铜鍑起源研究简介
第二节 河北地区先秦圈足铜鍑出土环境研究
一 河北北部玉皇庙文化分布区出土先秦圈足铜鍑
二 河北中西部鲜虞中山国文化区出土先秦圈足铜鍑
三 河北地区先秦圈足铜鍑出土环境分析
第三节 山西地区先秦圈足铜鍑的出土环境研究
一 山西忻定盆地出土先秦圈足铜鍑
二 山西北部大同盆地出土先秦圈足铜鍑
三 山西中部太原盆地出土先秦圈足铜鍑
四 山西南部出土先秦圈足铜鍑及其变形
五 山西地区先秦圈足铜鍑的出土环境综合分析
第四节 陕西地区先秦圈足铜鍑的出土环境研究
一 陕北地区出土先秦圈足铜鍑
二 陕西中部地区出土先秦圈足铜鍑
三 关中地区出土先秦圈足铜鍑
四 陕西地区先秦圈足铜鍑出土环境综合分析
第五节 内蒙古地区先秦圈足铜鍑的出土环境研究
第六节 各区先秦圈足铜鍑出土环境的综合分析
一 先秦圈足铜鍑的分布地域和对应族属
二 先秦圈足铜鍑形制的发展演变轨迹
三 先秦圈足铜鍑功能的多样化发展历程
四 先秦圈足铜鍑使用者的流布情况及族属
第七节 先秦圈足铜鍑的祖型研究
一 先秦圈足铜鍑祖型研究诸观点简介
二 陶质蛋形瓮与先秦圈足铜鍑的比较研究
第五章 鲜虞民族认同的习俗特征及其衰变
第一节 鲜虞丧葬习俗特点及其衰变
一 墓地制度
二 墓葬形制
三 葬式
四 随葬器物
第二节 鲜虞装饰习俗特点及其衰变
一 螺旋形金耳环、有柄小铜镜及金饰牌
二 璜形铜组佩
三 鲜虞中山武士之服饰
第三节 鲜虞族武器铜剑的特点及其衰变
一 鲜虞中山出土北方式花格剑——蟠蛇纠结纹青铜短剑
二 鲜虞中山出土的东周式剑
第四节 鲜虞族马衔研究
一 鲜虞族马衔资料简介
二 鲜虞族马衔的特征
第六章 鲜虞中山国国家认同研究
第一节 中山国国家认同的疆域建构
一 肥族的迁徙流布
二 鲜虞族的迁徙流布
三 仇犹族的迁徙流布
四 鲜虞中山国国家疆域的基本形成
第二节 中山国国家认同的政治建构
一 仇犹、肥、鼓和鲜虞的族际政治整合
二 “中山国”一元政治意识的建构
三 中山国政治认同形成原因探析
第三节 鲜虞中山国国家认同的经济建构
一 中山国经济的转型
二 中山国货币形态、流通和铸造的变化
第四节 鲜虞中山国国家认同的文化建构
一 国家强制推行儒家思想文化
二 中山国文字、文体与中原文化的同化
三 中山国生活习俗的多样性
四 中山国工艺文化的综合和创新
五 中山国宗教祭祀习俗与中原的异同
六 以中山和中原为主的五类考古学文化因素的融合
七 中山国历史文化认同的特征
第五节 中山国国家认同影响因素及产生矛盾研究
一 周边国家和民族对中山国国家认同形成的外部影响
二 中山国国家认同形成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及危害
三 中山亡国原因体现的国家认同形成中的矛盾探析
参考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