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郭辉《国家纪念日与抗战时期政治文化研究》出版

作者:郭辉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07月 

定价:¥98.00

本书简介

抗战时期国民党和国民政府的国家纪念日制度处处体现出“革命”价值,国家纪念日纪念活动表现出“革命”意象,纪念日话语也记叙着革命,尤其是国家纪念日宣传“抗战革命化”。同时,抗战时期国家纪念日制度、活动、话语皆宣扬孙中山及其三民主义者。国家纪念日宣扬和强化“孙中山崇拜”,并建构蒋介石崇拜。蒋介石在原有国家纪念日中加入其他政治活动,明为宣扬孙中山崇拜,实为自我宣传和包装。国家纪念日话语将蒋介石建构成“领袖”、“领袖”、“领袖”等,为抗战建国领导者。另外,抗战时期国家纪念日纪念活动中的召开纪念大会,通过空间营造、仪式操演、仪式语言等宣扬民族主义;国家纪念日举行各种社会群众活动,包括捐款献金、素食等表达爱国主义情怀;国家纪念日开展各种文化教育活动,包括电影、演剧、展览会等作抗战宣传和动员。

作者简介


郭辉(1983.05—),男,汉族,湖南益阳人,现任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12年博士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后在湖南师范大学任教,一直从事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与科研,主要研究中国现当代纪念活动史、记忆史、思想文化史。主持各级课题研究10余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1项,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项目1项。出版专著1部,发表权威、重要等级别刊物文章50余篇。2013年博士论文《民国国家仪式研究》入选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15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017年入选湖南省“湖湘青年英才”人文社科创新人才、2017年获得湖南省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出国研修、学术访问交流项目资助。

目录

导论
一 研究缘起与意义
二 学术研究现状
三 理论方法、概念界定与研究内容
(一)理论方法
(二)概念界定
(三)研究内容


第一章 民国国家纪念日的产生与演变
一 民国国家纪念日产生的背景
(一)中国传统礼仪、节日文化的影响
(二)域外国家纪念日知识的传入
(三)中西交往下产生的清末“纪念日”
二 国家纪念日体系创建与北京政府时期的变化
三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纪念日体系


第二章 国家纪念日与抗战时期革命理念
一 国民党的革命政治文化
二 国家纪念日制度与“革命”价值之蕴含
(一)“国定纪念日”的“革命”解析
(二)“国定纪念日”的“革命”史略
(三)革命纪念日的“革命”情结
三 国家纪念日活动与“革命”意象之展现
(一)“革命”活动空间的营造
(二)“革命”纪念仪式的操演
四 国家纪念日文本与“革命”话语之宣传
(一)纪念文本中革命历史的讲述
(二)纪念文本中革命先烈的“创造”
(三)纪念文本中革命精神之表述
五 国家纪念日纪念与抗战“革命化”
(一)抗战是国民革命之延续话语的出现
(二)抗战是“国民革命第二期”的表达


第三章 国家纪念日与抗战时期的领袖崇拜
一 近现代中国的个人崇拜
二 国家纪念日与孙中山崇拜的强化
(一)国家纪念日设置中的“孙中山”
(二)国家纪念日活动中的“孙中山”
(三)纪念宣传塑造的孙中山
(四)纪念话语中的三民主义
三 国家纪念日与蒋介石崇拜的建构
(一)“蒋介石化”:国家纪念日的现实政治诉求
(二)蒋介石参与纪念活动
(三)“抗战建国”话语与蒋介石崇拜
(四)“领袖”:纪念话语的建构


第四章 国家纪念日与抗战时期民族主义
一 近现代中国的民族主义
二 为抗战而设的纪念日
(一)“九一八”纪念
(二)抗战建国纪念日
(三)孔子诞辰纪念日
(四)民族扫墓节
三 纪念活动与民族主义
(一)召开纪念大会
(二)举行社会群众活动
(三)开展文化教育活动
四 纪念话语与民族主义
(一)纪念日的国难话语
(二)国耻纪念日与民族主义
五 纪念话语与抗战精神
(一)“抗战精神”话语
(二)“九一八”纪念话语与民族精神
(三)民族扫墓节话语与民族精神


第五章 抗战时期国家纪念日的功效
一 抗战时期国家纪念日的功能
(一)传递社会记忆
(二)维护权力秩序
(三)构建文化传统
(四)动员社会民众
二 抗战时期国家纪念日的效果
(一)不同政治势力态度的差异
(二)不同社会群体认知的不同
(三)不同时间空间操演的差别


结语 国家纪念日与战时政权建设
一 国难之下的国家纪念日
二 国家纪念日下的战时政治文化建设
三 经验和教训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