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书:刘薇《学术自觉与文化认同:云南民俗文化调查研究(1937—1945》

作者: 刘薇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21-8
页数: 302
定价: 98.00元
ISBN: 9787520382175

本书简介

抗战时期云南民俗调查研究呈现出中西学术交融和多学科互渗的特质,既形成了西方理论在中国的本土化,也反映出学科之间的互动勾连。《学术自觉与文化认同:云南民俗文化调查研究(1937-1945)》以抗战时期学人的云南民俗调查研究理论与实践为中心,在多学科互渗视阈下,探究国家危难之时,早期的中国民俗学者在艰苦的环境中调查研究少数民族民俗所做出的贡献,以及民俗学研究在当时的价值和意义,揭示这一时期民俗学的研究范式,从而反映出抗战时期中国民俗学研究走向民族化和现代化的历程。

作者简介

刘薇,女,汉族,1980年2月生于四川会东人。现为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硕士生导师。2006年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2011年在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民俗学专业学习,2014年获法学(民俗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民俗学、民间文学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代表性论文主要有《文化遗产与民族认同感的建构》、《〈伏羲考〉与“种族记忆”》、《怒族神歌中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承》、《怒族民间传说中女性形象解读》、《西南联大刊物“边疆人文”中的民俗文化研究》等。主持厅级《云南怒江地区怒族口头传统的保护与传承》课题一项;省部级《抗战时期云南少数民族调查的文献整理与研究》、《西南联大对中国民俗学研究的贡献》课题两项。参与多项国家社科课题的调查与研究。

目录

绪言
第一节 研究现状
第二节 选题意义与概念界定
第三节 主要研究方法及方案
第四节 观点和创新之处

第一章 云南民俗采录背景
第一节 国内学科渊源背景
第二节 国际学术思潮下的民族意识
第三节 国内学术思潮背景

第二章 抗战前期云南民俗调查与研究
第一节 外国人在云南的调查
第二节 国内学者的云南民族调查活动
第三节 杨成志的滇川之行
小结

第三章 西南联大学者的民俗调查
第一节 湘黔滇旅行团的采风问俗
第二节 边疆人文研究室的民俗调查
第三节 陶云逵在滇的民俗调查
第四节 语言学者的民俗调查
第五节 社会学者的民俗调查
小结

第四章 云南大学学者的民俗调查活动
第一节 “魁阁”研究室的民族调查活动
第二节 方国瑜与西南文化研究室
第三节 社会学者的民俗调查
小结

第五章 李霖灿对纳西族的民俗调查
第一节 沉潜民间开启拓荒之路
第二节 寻根解俗探访迁徙之路
第三节 语言文字与民俗的互证研究
第四节 经书与民间信仰的互释研究
第五节 母系社会的习俗考察
第六节 歌谣和故事的搜集
小结

第六章 马学良在彝区的民俗调查
第一节 湘黔滇道上的语言与民俗调查
第二节 彝区访俗释经
第三节 彝区民俗文化探寻
小结

结语
第一节 抗战时期云南民俗调查研究的特征
第二节 抗战时期云南民俗调查研究的成就
第三节 抗战时期云南民俗调查留下的启示
参考文献
后记

# 序言 #

   我认识刘薇是2011年,她当年从云南北上报考我的博士,后来很顺利地通过了考试,成为我的博士研究生,于是开启了师生共同学习和研究的宝贵经历。她之前不是学民俗学的,对于民俗学理论研究接触也不多,进校后我就与她商量博士论文选题的事情。我一直尊重学生自我选择博士论文研究选题。因此,我的研究生学位论文内容涉及面广泛,这也逼着我自己去阅读与他们论文研究方向相关的文献,并且和学生一起前往论文研究地区进行调查,共同寻找研究的角度和提炼问题。刘薇来自云南师范大学,这所学校是在1937年组建的西南联合大学的师范学院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我就与她商量是否可以就西南联合大学时期的民俗学研究作为博士论文选题,她欣然接受。毕业后她回到云南师范大学从事民俗学和民间文学教学,对博士论文涉及的问题和研究内容进行了丰富和补充,这就是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学术自觉与文化认同:云南民俗文化调查研究( 1937-1945)》著作了。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许多学者来到云南从事民族调查,这些学者许多具有深厚的国学功底和精深的西学知识,他们带着这些知识认识云南人的生活,理解云南人的文化,在这里面,民俗自然成为重中之重了。这部书基于抗战时期云南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学术渊源,从当时学者对云南民俗生活的考察,探索、建立与民族国家命运紧密联系的学术目标,讨论民俗调查的方法论及与少数民族民俗理论研究等问题。
  云南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民俗文化特色浓厚,呈现出多样性和多元性,不同学者来到云南,站在各自角度对这些民俗文化进行调查和研究,从而为理解云南多民族生活传统和生活实践提供最为科学、鲜活而丰富的材料,著作深入地分析了抗日战争时期众多学者的云南民族调查活动,以及对有关民俗文化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揭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民俗学研究的特点和成就。
  云南是一个诞生民俗学家的地方,也是中国民俗学理论生产和不断发明发现的地区,丁文江、江应梁、杨成志、方国瑜、陶云逵、吴文藻、吴泽霖、费孝通、李景汉、岑家梧、林耀华、田汝康、许娘光、李方桂、罗常培、马学良、李霖灿、邢公畹以及国外学者鸟居龙藏、约瑟夫·洛克等的身影活跃在云南不同民族的村寨;“边疆人文研究室”及《边疆人文》、“魁阁”研究室、滇黔苗族民俗调查、《西南采风录》《芒市边民的摆》《金沙江上的情歌》《倮文作祭献药供牲经译注》等学术团体和著作源于学人的调查和研究。这些在现代中国学术史上闪耀的名字、学术组织和学术著作从不同的方面影响了云南多民族民俗生活和文化传统的知识生产,也推进了中国民俗学理论建设。尽管这些学人的学科背景不同,调查目标不一样,但是,他们均对中国民俗学和民间文学的理论建设贡献了非凡的智慧。诚如著作中谈到的那样:“抗战时期,作为民俗学发展的一个特殊阶段。战争致使教学与研究偏于一隅、资料图书匮乏等种种不便,但并没有阻碍边疆开发与边政研究的勃兴、与之相关的学术活跃和学科交流互动的局面。具体表现为:民族意识的空前高涨带来对民族文化的高度重视和广泛探讨,‘边疆社会’、‘后进民族’、‘下层民众’成为各个学科关注的对象;学者们迈出书斋走向民间,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历史学以及文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综合打通、交叉互补,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边政学’打下了基础,也为民俗文化研究铺就了道路。”
  应该说,刘薇博士的《学术自觉与文化认同:云南民俗文化调查研究(1937-1945)》将抗战时期的云南民俗调查研究推到一个新的高度,并且在中国民俗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可贵之处在于该书把抗日战争时期民俗作为重要的学术活动和生活实践来讨论,将云南作为中国民俗学发展的特殊区域,抗日战争作为特殊时期的表现开展研究,并且将民俗看作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社会历史和民众生活的一部分,看作中国民俗学学术研究以及相关学科研究历史的一部分,这是难得的学术发现。
  20世纪中国民俗学学术发展历史不能忽视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关头,我们的学人始终关怀国家命运前途,他们以自己的学术自觉关心民俗学的发展,参与到人民的实践中去,将20世纪二三十年代北京大学的“歌谣学运动”、中山大学的“民俗学运动”时期“到民间去”的民俗、民间文学传统延传到云南、贵州,推动了这些地区多民族民俗学调查研究不断深入,也成为建立“多民族一国的民俗学”的时代行动,与当时延安时期革命的民俗学活动相映成趣,充分展示了中国民俗学在“抗战时期”发展的多元面相。我们有理由相信,这部研究抗日战争时期云南民俗学的著作不仅对于民俗学,而且对于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历史建构和理论发展定会大有裨益的。
  刘薇博士这本著作告诉我们,中国民俗学理论建设、民俗学服务国家和社会离不开云南民俗学的田野调查和理论研究,不仅在抗日战争时期,今天同样如此。
  这块充满“七彩”魅力的云南,贡献给世界的是大美的景致,贡献给人民的是多元文化传统和丰富的发展智慧,刘薇博士置身其中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作为年轻一代的民俗学人,相信她在未来的教学和研究中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