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侨港的故事里,有一种苦尽甘来的幸福

谭华懿 北海日报 2022-07-30


盛夏的银海区侨港镇,天蓝海碧,渔船在港口整齐列队……备受游客青睐的美食小巷籺仔街对面,承载无数侨港人记忆的侨港市场此时正迎来大张旗鼓的改造工程。



侨港镇。吴杰 摄


吴玉明是侨港镇美食协会会长,也是侨港镇的第一代归侨。“记得小时候,我经常跟哥哥姐姐拿着猪肉券到侨港市场排队买肉。”市场乃至侨港镇诞生伊始的画面,对吴玉明而言还恍若昨天刚发生一般。

侨港龙舟赛总教头李福就一家也是第一代归侨。如今已年过六旬的李福就彼时年方二十,已是一名龙舟好手。“刚回来时困难哦,一家七八口人都生活在一条小船上。因为是传统风帆船,我们都是看天出海,碰上大风大雨不能出海,一家人也就没了收入。”

回忆起那段岁月,李福就既感慨万千,也满怀感恩,“还好有政府给我们发了柴、米、肉、糖和生活用品,后来还为我们盖了房子。”他们回到北海的翌年,中国政府批准北海建立华侨渔业公社(侨港镇的前身)安置难侨。1981年5月1日,首批难侨安置房竣工,这些海上漂来的侨民从此有了岸上的家。

吴玉明清晰记得第一次看到新居时的心情,“无比开心!”作为海上长大的疍家儿女,他此前从没见过四层那么高的楼房。

不光如此,父亲进了渔业大队,母亲就职于渔业公司,一家人再也不用挤在小木船上为每天的下一顿发愁了,吴玉明感到前所未有的幸福。

往后的日子一天天地愈加好了起来。在政府大力扶持发展下,侨港镇一跃成为广西渔业重镇,海产品年交易额超20亿元,农(渔)民人均纯收入从2016年的1.69万元增加到2021年的2.4万元,增速位居北海市前列。

繁忙的侨港码头。吴杰 摄


“现在渔船都是柴油动力,做海轻松多了。”一家人从60平方米的安置房搬到150平方米的公寓楼,小帆船也换成“大铁船”,李福就的眼里充满了对生活心满意足的笑意。

与此同时,滨海风光、渔业资源、疍家风情……这些侨港特有的基因,为小镇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侨民侨眷们制作的糖水、卷粉、蟹仔粉等越式美食由起先的“小打小闹”、口耳相传,逐渐成为闻名遐迩的新名片。

侨港籺仔街。谭华懿 摄

投身美食行业的吴玉明最先吃到了第一波红利,他的“吴玉明煲仔粉”成为热门打卡点,他本人也由从业者成长为小镇的美食协会会长。如今,吴玉明带领着镇上的“老字号”和新晋“网红店”正在探索如何让侨港美食与时俱进,抓住更多“见多识广”的游客的心。


新时代的侨港人

不仅学会了抓住游客的心

还讲好了新时代侨港故事


如今,咸水歌、疍家婚礼等侨港传统民俗文化日益频繁走进大众视野,北海开海习俗包括龙舟祭港、龙舟游街、百桌千人龙舟饭等仪式和北海海上扒龙船习俗已经入选自治区非遗名录,头鱼拍卖、百福宴等创新形式更是助力“北海开海节”声名远扬。

在政府大力投入改造提升中,小镇的颜值、名气也随人气与日俱增,游客纷至沓来的同时,“全国特色小镇”“摄影小镇”“广西旅游休闲街区”“十佳美食夜市”等美名也接踵而至。目前,侨港镇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规划已经通过了专家评审。

“如今的侨港可谓是事业欣欣向荣、蒸蒸日上。”虽然儿子李伟强已经接班“做海”,但李福就还是闲不住,张罗了多年侨港龙舟赛及相关仪式的他,因为雨季的到来而担心起那几艘龙舟,近来又特地去搭了雨棚,并为它们漆刷了新衣。

 龙舟活动(资料图)。吴杰 摄


对龙舟的爱护之情,是李福就对侨港风调雨顺、人民生活安康始终如一的期许。同时,也是吴玉明和那些因侨港才安身立命、安居乐业的人们,对侨港美好明天的共同心愿。



往期精彩荐读




文姨消失的50万丨打击整治养老诈骗系列短剧①

厉害了,我的北海!近期多项工作拿下全区“首个”
你在北海实现“小龙虾自由”了吗?注意食用防止“虾”折腾
权威发布丨北海发布一批人事任免
转起来!当暴雨来临,这份避险指南能救命





审核 | 黄毛毛 劳国娇编辑 | 詹燕萍校对 | 范德茵转载本公众号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