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22年9月12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9.0分,今年超炸黑马,这种剧也就他们敢拍了!

丫头不乖 2022-09-12

韩剧的格局,不断在突破。


尺度没有最大,只有越来越大。


大胆的直击最敏感的社会问题——少年犯罪。


冲击今年最佳,绝对有料——


少年法庭

소년 심판 


自开播以来,豆瓣评分就飚至9.0,话题、口碑都是一路猛涨。



一看就是韩剧擅长的题材,可这一次,刀口更加锋利,顶着“敢拍”的旗号,就已经吸引了无数眼球。


但难得的是,《少年法庭》走的却不是惯常的“”剧套路。


在《少年法庭》中,不光现实指涉辛辣残酷,包括分尸、家暴以及韩国本土的N号房事件等等。



同时,又以“法庭”为切口,改变了很多人对少年法的粗暴认识。


本剧所聚焦的“少年法庭”,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方。


剧中,当精英女主沈恩锡偏偏选择来这里当法官时,很多人都感到不解。


因为在整个司法界,少年法庭是有名的火坑和烂摊子。



如果说,法官的功能是惩戒和定罪的话,那么在某种程度上说,少年法庭则恰恰相反。


就像剧中的部长所说的一样,我们的目的不是“制造前科犯”。



法官的职责被夹在了教化与惩罚之间,其尺度极其难以把握。


罚的轻了不痛不痒,多少孩子成了法庭的常客,面不改色心不跳的钻着条例的漏洞。


罚的重了则毁人一生,在人生的刚开始就被打上耻辱的烙印,永世不得翻身。



因此,少年法庭的法官在结束审判后,还多了一层任务,那就是要对少年犯展开长期的追踪和监督。


剧中的男主角车泰柱便和自己经手过的少年犯打成一片,亦师亦友的关心他们的后续生活。



但和这样的劳心劳力成反比的,是从大众到体制对少年犯罪的漠视。


在少年法庭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审判一定要“”,通常几分钟内就能结束一场庭审。



究其原因,不过是因为少年案大多是所谓的“小案”,什么斗殴、逃课、停学、早恋。


少年犯罪的动机也不外乎为调皮、叛逆、意外或一时冲动,就连警察也不待见少年案件。



但最讽刺的是,在平时这些小案基本无人理睬,走流程办事。


猛的出现一个大案却无比恶劣,让媒体、民众、高层等社会各界集体高潮,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盯着法官的裁决。



这就是少年法庭的真相——法官腹背受敌,无人问津


日常的小案又都像是蛀牙的虫洞,只有自己知道,越掏越大,越拖越迟。


每一个变态的少年犯则基本上都曾因小偷小摸等各种原因,站上过被告席。


就像本剧的首尾呼应一样,开篇13岁的男孩将3岁男童分尸,法官费尽心机才判了他两年。



到了最后一集,法庭上一脸凶相的被告抬起头来,一切卷土重来,还是那个熟悉的面孔。



这便是法官沈恩锡所言的那种无力感,“虽然结束了,但不是真的结束”。


当她坐在法庭正中间的神圣位置上,眼看着恶意越来越盛,被告人却一个比一个稚嫩。


你不得不对人类感到失望,对现实感到恶心。



在这个意义上,女主角沈恩熙的态度就非常耐人寻味了,她从一开始就为自己定下了调子。


之所以选择当少年法庭的法官,不是因为什么伟光正的圣母情怀,只是因为厌恶,纯粹的厌恶这群丑陋的孩子们。



在业界,她因为常判出最高级别的“十号惩罚”,人送外号“十恩锡”。


更是从来不相信少年犯会改过自新,一副佛挡杀佛,人挡杀人的吃人做派。



而和她正好相反的,是左陪席车泰柱对少年犯们巨大的慈悲。


相信他们一定会变好,不遗余力的创造一切可以让少年犯重返正常生活的可能。



很明显,二人的态度一个是性本恶,一个是性本善。


也正是在双重立场的扫视下,未成年犯罪背后的人性深渊便显露无疑。


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那就是当天真有邪时,人性居然会变得那么惊悚。



剧集所塑造的少年犯群像其实颇为典型,也非常东亚,他们不是那种无脑的,仅仅为了嚣张跋扈,纵情享乐的坏孩子。


而是穿着校服、一脸无害潜藏在学校、街道、公寓等各个公共场合。



满嘴谎话,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没有三观但却会利用未成年人的便利。


明明偷了钱包,还哭着喊着凭自己青涩的面孔反咬一口,死不承认。



他们毫无感恩之心,更不知一丝敬畏,却会反过来利用大众的关爱,缜密的实施自己的计划。


第一集中两个小孩合作分尸,在法庭上就声称自己有精神疾病,打算躲过刑罚。



而无数校园暴力犯的脱罪办法,就是把黑的说成白的,把因自己霸凌而死的受害者,说成是加害者。



因此,当这些孩子在法庭上,为了庭审结束而击掌欢呼时,你明明感到有一种巨大的恶被释放了出来,但见证这一幕的每一双眼睛却都毫无办法。



《少年法庭》也并不避讳这种巨大的失败感,剧中的案件,也不是每一个都有光明的结局。


对于法官沈恩锡来说,她的厌恶,正在于她清醒的意识到:


当一个少年犯走上了法庭,一定意味着背后每个体系的层层失守,每一层都没能兜住这个孩子。


而看似是一个孩子走上被告席,背后则一定还有无数个相似的命运。



于是,到了这最后一步,法官能做的其实已经微乎其微了。


在这个意义上,少年犯最敏感,也最尖锐的特质也浮出了水面。


当这些孩子在成为罪犯的同时,必然也预示着他们受害者的身份。



而趴在孩子们身上的“罪犯”,首当其冲的不就是父母。


在《少年法庭》中所凸显出的家庭问题,并非简单的生而不养,生而不教,而是直指了某种家庭结构的真相。


在第三集中的问题少女,明明饱受暴力侵害,却始终不愿寻求司法机关的帮助。



原来,把她打的不成样子,搜刮走她所有钱财的人,不是别人,就是她的父亲。


而劝女孩继续忍受下去的,则是唯一给了她温暖的奶奶。



两重道德枷锁,把她彻底的锁住。


因为“我是你爸爸”,所以就可以把她打得半死。


又因为“可怜可怜你爸爸吧”,她就必须无止尽的受着折磨。


那么,这个女孩是谁?她在哪儿?



此时,所谓养大一个孩子,不过是填充这个生育循环中的一个占位符,一个为父而生的残次品。


而更讽刺的是,在法庭上,当父亲这一身份因为家暴而被剥夺了正当性时,被告人话锋一转,将自己的行为从“管教孩子”改成了“管教不检点的女人”。



于是,“天赋父权”不成,那就用“天赋男权”来压迫你,这也是这个世界的逻辑。


而在现实中,不仅仅是这样的极端家庭,许多父母都在无形中让孩子沦为自己的附属品。


剧中检察院部长的儿子,被卷入集体舞弊案。


身心饱受摧残的他,本想自首谢罪,但碍于父亲一片大好的仕途,左右掂量,只能一死了之。



这样的选择看似极端,实则有迹可循。


因为在他被灌输的认知思维里,表面上生活锦衣玉食,一片坦途。


但本质上却像条件反射的狗,自己存在的全部意义就是去满足父母所投射的期待,讨他们的欢心。



一句我生你养你,你拿什么回报?


就可以贪婪的提出各种要求——成绩是班级第一,那么就继续考年级第一。


工作很优秀,那么就快结婚生子变得更优秀一点。



实际上,这样的“爱”不过是把孩子当作一个标本,一条被用来充实父母人生的支线或副产品。


久而久之,在孩子的世界里,一切都在扭曲变形。


爱和恨、恶和善、丑和美粘在一起。


为什么父亲一面打我一面爱我,为什么朋友一面和我玩一面霸凌我,为什么我又恨这个家又渴望父母的关注?



而更痛心的是,当一个家庭失守后,紧随其后的,本该是社会的保护。


但事实上,剧中渴望改过自新的少年犯,重返社会后,往往都会重蹈覆辙——男孩去勒索,进入帮派团体,女孩则参与援交等性交易。


他们大多出身贫苦,为了糊口只能一再偷鸡摸狗,不可能正常的学习、工作。



而更现实的问题在于,为了缓冲他们的极端处境,很多孩子都会被安置在少年帮助中心。


但这些机构的现状却是资金不够,人手不够,政府不管,法院无力。



最后,整个少年犯的司法流程就像沈恩锡所说的,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国家的失职,由个人的牺牲去填补。


而当人性、家庭、社会等一切体系层层失守、层层漠视后,这些孩子最终才会走上法庭。


此时,对面的法官就成了最后一道防线。


如果这道防线再次失守,那么整个社会就彻底沦为了孕育恶魔的温床。



剧中,谋划集体性侵案的少年,曾经7次上过少年法庭,但每一次都能全身而退。


他在自己单薄的成长经历,和一次次飞快的庭审中只学到了一个道理。


那就是“法律没什么大不了的”,而人命为何,不足挂齿。



我们都说孩子的想象力是最丰富的,但他们也是最没有想象力的。


不知道天高地厚,不知道犯错的代价,不知道人生的痛苦有多苦。


更不知道何为心碎,以及毁掉他人的生命到底意味着什么。



因此,对于沈恩锡这样的法官来说,之所以判的重,意义就在于此。


她希望尽可能的给这些少年犯最后一把尺,最后一杆秤。


如果外面层层失守,那么法律一定要兜住每个孩子。



这也正是少年法存在的真正意义。


每当一起关于未成年人的恶性事件开始被媒体渲染,大肆发酵时,外界只会叫嚷着提高量刑或废除少年法。



但只有一线的法官,或受害人和少年犯的家长才知道,这不是加大惩罚力度就可以解决的简单问题,它需要整个社会的层层把关。


而所谓的未成年犯罪也不是个案,它是未来,是现实,更是我们每个人都要背上的道德十字架。


点击观看☞《少年法庭》


—--The End--—

  往期推荐:  

新+经典,包你一整年的电影片单!

【收藏帖】一整年的爆款,全在这了!

评分直飙 9.9,硬核中的王炸!(完结)

21世纪100部最优秀的电影,你漏看了几部?

“21世纪最佳剧集”前十位,排名第一的竟是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