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研一新生来说,如果有强烈的兴趣想日后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最好还是要提前做一些规划与准备,提高时间利用效率。在此,笔者以“过来人”的身份,为日后打算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新生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选择一名致力于学术研究的合作导师或科研指导团队。科研最重要的属性就是“前沿性”和“前瞻性”,因此如果想要继续深造攻读博士学位,一定要注意老师的研究方向、主持的科研项目是否符合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有些老师由于自身职业规划的差异而偏重于教学或实践,科研并非其主要事业方向,在选择导师时一定要注意老师的特色与自己的实际需求能否契合与匹配。此外,如果想要在本校本专业继续攻读博士学位,那么最好选择具有博士生导师资格的老师作为自己的指导老师。不过即使某些老师由于比较“热门”“抢手”,导致自己没有争取到,那也大可不必为此伤心。很多致力于科研的优秀硕士生导师虽然暂时不具备招录培养博士生的资格,但平时与学术同行的交流联系中也积累了不少相关的人脉资源。届时自己的毕业生如想继续读博深造,导师也一定会慷慨尽力地向本校或外校的同行博导推荐。在双向选择的机制下,要尽力给自己“物色”一名最为合适的导师。
其次,如果选择日后读博,那么对待课业和科研就要比其他同学有更高的标准与要求。学术研究是一个厚积薄发的漫长过程,既然选择以此为个人发展方向,从下定决心的那一刻起,就要不断积累相应的知识,扎实地培养研究能力。以文科为例,不论是专业必修课还是选修课,不仅要得到相应的课程学分,更重要的是通过专业课的学习拓宽自己的专业知识面和科研实践能力,打好学术基础的根基。
一方面,课程中所提到的经典文献是必须熟读和铭记的。“经典”之所以被称为“经典”,一定提出了突出的代表性观点,或者在学科发展史中取得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就,决定了学科脉络的发展轨迹。不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当下的成就都是“站在前人肩膀”之上的,攀爬“前人的肩膀”就是所谓的知识累进过程。只有熟读经典,才能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进而才能熟悉知识累进,发展新问题、把握新动向。否则,不了解本学科的经典,甚至都无法把握学位论文的选题。阅读经典虽然过程慢、历时久,但这个过程千万不能省,趁着自己年轻精力旺盛,一定要打好根基和功底。
另一方面,如果采用统计量化的研究思路,那么硕士阶段一定要把本科获得的计量分析与操作能力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不仅要熟练运用基本的计量操作软件、熟悉常用的数据库资源分布情况,而且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一定要接触最新款的软件,提升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在学术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一定要树立起职业危机意识,绝不能轻易让自己掉队。在平时学习积累阶段对自己严格要求、取得相应的优异成绩,自然也会获得合作导师的青睐与注目。这对于“硕博连读”等提前攻读博士学位的项目申请来说绝对是一个加分选项。
再次,当修完所有课程学分,积累了一定的理论与方法的基础后,可以在导师的研究方向之内尝试发现一些新问题,新思路。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尝试寻找未来的学位论文主题,或者将宏大的主题拆分为若干细节问题逐一突破。每一阶段的努力和成果都可以作为后一阶段的基础铺垫。如果在上述分步骤、分阶段的努力过程中积攒了一些小的成果,不仅可以极大程度地助力学位论文的写作,而且也是对自己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的有力证明。凭借业已取得的科研成果,不仅可以帮助自己申请到额度丰厚的各类奖学金,而且对于日后的博士考录、甚至将来的求职而言也意义重大。
最后,如果在完成上述任务的同时尚学有余力,最好选修一门第二外语。虽然当前的科研领域已经成为霸权语言——英语的天下,但在能力胜任的情况下掌握一门第二外语将具有更大的竞争优势,尤其对于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同学更是如此。每一种语言都有独特的思维逻辑。英文能力优秀,再加上自己熟练掌握的母语,此时若加上第二外语,那么就可以在多种语言逻辑思维的相互比较基础上思考问题。这种跨语言、跨文化的思考方式对于日后的学术创新来说是一项不可多得的优势。
熟练掌握第二外语也是进行国别研究的一项基本业务素养。如今全球化交流趋势日益频繁,国家也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委等公派留学项目计划鼓励学子出国交流或者深造。熟练掌握第二外语,对于申请非英语国家的留学来说将是一项巨大的优势。拥有海外学习和交流背景也绝对是日后深造和就业不可多得的优势。
科研事业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漫漫长路。攻读博士学位就要把学术科研当成自己的未来事业,对于自身的科研能力和水平自然有更高的要求。广大研究生新同学们如有志向在学术领域有一番作为,请从今日起做好一名合格的“准博士生”。
往期精选
Nov.
2
文章刊于杂志9月号
作者:高原(南京大学)
编辑:马亚男
责编:雅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