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具诗意的古城是什么模样?
古徽州
大概是江南最具诗意的地方
山谷间烟雨朦胧
山脚下粉墙黛瓦
山川连绵
溪流阡陌
如墨的山水
也让徽州古城
成为四大古城中最具诗意的居所
它为何诗意?
又有着怎样的过去?
▼横屏观看体验更佳/徽州古城及古城墙
徽州
古称歙州、新安
是一个古老的地域名称
地处安徽、江西、浙江交界处
自古就是
“八分半山一份水
半分农田和庄园”的
“山限壤隔之地”
自西晋“永嘉之乱”以来
频繁的战乱
让中原汉人
数次南迁
寻找新的居所
山高路险的徽州
不仅为躲避战乱的人们
提供了天然的屏障
且终年温暖湿润,物产丰富
犹如世外桃源
因此大量士族和百姓
纷纷迁徙至此
安居乐业
古徽州下辖婺源、绩溪、休宁
歙县、黟县、祁门六地
称为“一府六县”
其中
徽州古城便位于歙县中部
古代城市选址讲究
“龙、沙、水、穴、”
即风水选址
因此古城
东临问政山
西临练江
群山环绕
形成“枕山、环水、面屏”的理想格局
自隋朝末年(617年)建城以来
徽州古城一直是
徽州郡、州、府(省政府)所在地
因此府城(徽州府城)
和县城(歙县县城)同在一起
形成了西府东县的“城套城”独特风格
古城占地24.7平方公里
因沿山水形势建城
布局没有规则
城墙蜿蜒曲折
街道阡陌纵横
▲
明清时期徽州古城复原效果图
资料参考:《徽州府志》
街道之中
“粉墙黛瓦马头墙
天井厢房夹正堂”
的徽州民居
便鳞次栉比的排列其中
依山傍水、随坡就势
建筑与环境巧妙结合
造就如诗如画般的景观
▲
古城内民居
徽州山多地少
为了提高土地的使用率
人们将房子紧挨一起
因此户与户的间距非常小
形成许多窄小巷道
仅供人通行
为了防盗和保护隐私
人们砌筑高墙将房子包围
形成“凹、回、H、日”形三合院落
只留小窗或小门
并布置天井、厅堂、厢房、储藏室等空间
用于通风、接待、居住等
▲
古城徽商大宅院
因布局紧凑、封闭
且大多是木构框架
为了防火
人们便在人字形屋顶的基础上
发明了高出屋顶的阶梯状山墙
称为「封火山墙」
因铺以黛瓦
形似长着黑鬃毛的白马
又称马头墙
马头墙层层跌落
变化丰富、富有韵律
如今已经成为
徽派建筑中典型的元素之一
徽州四季分明,夏季多雨
为了防潮和美观
人们便在外墙刷上白垩粉
白墙黛瓦
形成鲜明对比
徽州古城得以在山水间
勾勒出
烟笼翠屏、远山如黛
黑瓦白墙、饱蘸墨香
的人间烟火
▼横屏观看体验更佳
清晨中的徽州古城(右下角)
明清时期
民居规制受官府管控
人们便使用
雕刻艺术作装饰
以体现自家地位与财富
精美秀丽的徽州三雕
便应运而生
“三雕”指的是
木雕 、砖雕和石雕
▲
徽州民居内无处不在的木雕
人们多在门楼、门罩、窗台
梁柱、额枋等地进行雕刻
雕刻主题广泛
既有花草鸟兽、山水珍宝
也有历史典故、家族故事等
还有的直截了当
装饰元宝、铜钱
寓意生意红火、财源滚滚
▲
门楼上雕刻的“关公斩颜良诛文丑“”
从月梁上简单的线性浅雕
到屏门隔扇上的人物故事
一座宅院
成为精致的艺术品
青砖厚不过寸许
人物却栩栩如生
雕刻与建筑相辅相成
融为一体
既为建筑增加一份底蕴
又成为为子孙后代传承的精华
▲
精致的砖雕
存于歙县徽州博物馆
粉墙黛瓦的徽州民居
将古城风貌绘于山水
而饱经沧桑的历史建筑
则将古城人文镌刻墙垣
作为古徽州的
最高行政机构
徽州府衙位于古城西北处
掌管着六县的
赋税、农桑、治安等公务
▲
徽州府衙大门
府衙为明代建制
三进院落
以中轴对称、前衙后邸的原则
依次设有
南谯楼、仪门
正堂、六房、知府廨等建筑
南谯楼是府衙正门
谯楼为古代夜间报时的地方
楼下的门阙呈倒梯形
由二十六根木柱支撑
保留了隋代的建筑特色
上方筑有重檐悬山顶的木构楼阁
为唐宋遗制
形制古朴
▲
南谯楼
衙内建筑多为砖木结构
硬山顶
辅以青瓦白墙
规模宏敞
面势雄正
向人们展现古城的昔日地位与繁华
徽州山多地少
土地贫瘠
一方水土难以养活一方人
为了生存
人们穷则思变
选择外出经商
在江浙和徽州之间互通有无
位于古城东南的渔梁坝
便是徽商前往江浙经商的起点
▲
渔梁坝
渔梁坝始建于隋末
是新安江上游最古老的拦河坝
明清时期
徽商们在这里将山间的
茶粮竹木贩卖到全国各地
徽商得以兴起
▲
徽商从歙县外出经商
所经的水路航运及陆路古道
繁华的商贸
还在这里形成了著名的商埠
渔梁镇
时至今日
镇内依旧保留旧时模样
青砖道,小深巷
记录着徽商的过往故事
明嘉靖年间
徽州商人江遂志
在渔梁坝登上货船
历经贩卖桐油、徽墨、歙砚多次失败
仍未放弃
最终变卖家产,投入盐业生意
东山再起
成为富甲一方大盐商
“一贾不利再贾
再贾不利三贾
三贾不利犹未厌焉”
就是凭借着这种
不畏挫折、意志坚定的徽骆驼精神
徽州商人从皖南的山间走出
成为名满天下的徽商
▲
保持旧时模样的古镇
明朝中期
徽商进入黄金时期
经营达到了巅峰
在盐业、典当、木材
和茶叶等领域
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而徽人富而好儒、仕而护贾
由此形成一种
官商学一体的文化形态
入仕荣归故里
经商致富返乡
▲
谯楼外的木牌坊
回到徽州
置家宅 广迎宾客
兴祠堂 光宗耀祖
立牌坊 传世显荣
成为徽州人的一生目标
因此古城周边建有十座牌坊与祠堂
其中位于
古城中心的许国石坊
便记录着徽州人
锲而不舍的读书之路
▲
许国石坊
徽州人许国考中秀才后
一边教书一边科考
然而十年内却三次落榜
当他心灰意冷想要放弃科考时
其母亲以徽州人唐皋
九次考中状元的故事勉励他
并将家中所有贵重物品典当支持其读书
明嘉靖四十四年
三十八岁的许国
终于在第七次科考时金榜题名
并在万历十二年
平定云南边境叛乱有功
晋升为少保,封武英殿大学士
返乡后,他便建起这座牌坊
▲
上刻许国功绩
“少保兼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许国”
因此许国石坊又称大学士坊
由四面青石牌坊组成
仿木结构,斗拱托檐
上雕彩凤、雄狮、云腾图案
并刻有许国功绩
是全国唯一一座为旌表功勋
科第、德政以及
忠孝节义所立的八脚牌坊
气势恢宏,举世无双
而距离古城不远处的
棠樾鲍姓牌坊群
七座石牌坊
记载着“忠、孝、节、义”八段历史
既告诫鲍姓后世子孙
也向世人宣示
徽州人的崇礼之风
▼横屏观看体验更佳
“棠樾鲍姓牌坊群“
立祠,兴牌坊
宣扬人物事迹
这既是对个人的最高嘉奖
也是对后辈的教育熏陶
正是这样的徽州文化
千百年的传承与发扬
▲
鲍氏支祠
这里
诞生了三大学派之一的徽学
孕育了四大商帮之一的徽商
成就了诗意温蕴的徽州古城
造就了
“无徽不成镇、无徽不成商 ”的历史写照
▲
徽州古城阳和门
将徽字拆解开来
人在左,山在上
水流于下,文在右
徽州古城
这一座人文山水之城
正历经时光洗礼
凭添几分沧桑
向过往行人诉说着
山水墨色的徽州风光
儒贾相间的徽商精神
婉约秀美的徽州文化
▲
古城内外,皆是诗意
出品人:胡鹏飞
编辑/监制:吴宝善
模型/动画/剪辑:吴文霞 汪志 黄崇峰
制图:陈璇 李斯伊
校对:吴宝善
录音:周玉洁
摄影:黄崇峰
部分图片源自图虫创意,均已获得授权
参考文献:
[1]李子豪. 徽州古城历史地理研究(617—1368). 安徽师范大学.
[2]谢煜林. 徽州古村落中的外部空间环境初探[D]. 北京林业大学.
[3]汪楠. 歙县古城空间形态研究[D]. 厦门大学, 2009.
[4]梁茵. 徽州古城歙县[J]. 中国外资, 1996(12):57-58.
[5]刘臣. 文化古城安徽歙县[J]. 今日中国(中文版), 1988(1).
[6]朱永春. 徽州建筑[M]. 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5.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