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翠微风韵】揭国生散文《暮春古村行》(总第153期)

文学史诗 翠微风韵 2022-07-01




有声

阅读


主播 || 雅之


暮春古村行

揭国生


引子

 

2019年4月20日,这是一个适合出游的好日子。老天好像知道我们要出去采风,竟然特意让雨神放了一天假,给了我们一个阳光灿烂的笑脸。


早上八时,我们十几个文友,分乘三部小车,一路说说笑笑,在和煦春风的陪伴下,向洛口的古夏,肖田的朗际、带源快乐出发。我们怀着期待,心情激动,在这三个千年古村依次赏游,获得了不一样的出游体验。



宁都的千年古村众多,田埠有东龙,黄陂有杨依,石上有江背,大沽有阳霁……洛口有古夏,肖田有朗际和带源。这些古老的村落如一颗颗明珠,散落在翠微大地,镶嵌在梅江两岸。又如一本本厚重的历史,记载着客家先民迁徙的心酸和创业的艰难。


每一个古村都是一面镜子,可以照见遥远的过去。透过镜子,我们似乎可以看见先民的音容笑貌,可以听见他们在跟我们讲述一生的传奇。他们在我们的眼前晃过,来了又去了。他们把自己留在了历史中,而把创造的辉煌留给了未来,留给了我们。


每一个古村都有一段曲折的历史、一个动人的故事,这里的先民从哪里来,因何而来,为何选择在此落脚。或许一切皆有定数,他们肯定看中了某地或风景优美,或土地肥沃,或交通便捷,从此便不再流浪,决定安定下来,开山劈田,筑屋定居,繁衍儿女,代代传递。


我是土生土长的宁都人,我喜欢户外活动,喜欢寻芳觅翠,也喜欢访古问踪。宁都的古村落我大都去过,虽是走马观花,却也收获过某些感悟,产生过某些启迪。


这次采风游玩之所以选择古夏、朗际、带源作为我们此行的目的地,一是这几个地方连在一起,方便安排游玩路线;二是我尚未去过朗际,作为正宗的赣江源头,我竟然尚未涉足其间,着实遗憾。这次能跟文友一起前往,终于可以弥补这一缺憾,心情是非常高兴的。


 

三个古村落,要数洛口古夏的地理位置最为优越。古夏距洛口圩镇约两公里,宁临公路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利。近年来,洛口镇将其与另一个千年古村灵村一起打造为秀美乡村的范本,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条新铺的柏油路将整个村子紧紧包围,是古夏村的外环路;新建的民居一栋栋错落排列,展现出良好的精气神以及古夏人新的生活状态。李氏宗祠前新修了一个美丽绝伦的大广场,大广场是村民聚会、散心、娱乐的好地方,我可以想象,在节假日,这里会成为古夏人的精神乐园。


我们来到古村,固然可以感受时代巨变带来的震撼体验,但我们更想了解的是其古老的历史。古夏村的人都姓李,据李氏宗祠提供的资料,我们可以知道,古夏村民是唐开国皇帝李渊的后人,自公元876年德辅公(唐西平王李晟之子李宪)从抚州迁居古夏开基以来,至今已有1143年的历史了,繁衍的子孙已达40代,现人口逾万。村中保留了大量的客家文化古迹,有古祠、古塔、古楼、古寺、古庙、古桥、古井、古钟、古树、古塘、古门楼、古石碑、古驿道等。每一个古迹都仿佛在诉说古夏的辉煌历史和沧桑变迁。最有特色的要数村前的古石碑,每一块石碑都记录着一段传奇,镌刻着曾经的荣耀。这些石碑全用花岗岩打造,用料考究,做工精致,且造型不一,上面刻有文字,有的还雕刻有精美的花纹,以作装饰。石碑虽历经数百年,大部分遭风雨的侵蚀,已呈斑驳之状,但其历史的功绩早已铭刻在古夏人的心间,永远流传。


今天的古夏依然保存着强盛的生命力,我们从古夏人的话语中,从他们怡然自得的神态里,从李氏宗祠上悬挂的优秀人物榜上,可以看出,古夏人对生活充满着一如既往的热爱,对未来始终充满信心。



 

参观完古夏,我们再次启动车子,朝肖田的朗际进发。


朗际地处肖田的西北角,距肖田圩镇约三十华里,但道路狭小而崎岖,弯多且坡陡。因为道路十分难走,且过于遥远,去朗际几乎成为我遥不可及的一个梦。我计划过很多次都没有成功,我一提去朗际,朋友们便打起了退堂鼓。而我自己车技又太次,从未一人独立驾车行驶,不敢轻易动这个念头。好在这次文友们决心大,听说去朗际采风,一个个全都兴致高昂,激动万分。于是,我终于有机会与朗际来个亲密大接触。为了安全起见,到了肖田,陈心文友特意为我们那部车请了一个肖田本地的司机,由他开车带我们进去。一来他熟悉路,二来他车技高,有他带路是再好不过的了。


由于朗际地处大山深处,通往朗际的路就由山底经山腰向深山迂回,所谓的山路十八弯根本不够形容。山路如蛇,蜿蜒曲折向前爬去,一会儿钻进林子,一会儿钻到水边,一会儿钻入云间。我们坐在车里,车子一会儿把我们颠向左边,一会儿把我们颠向右边,五脏六腑像要打结,不会坐车的人大概要晕了。我们几个还可以,一路在欣赏着周遭的景致,被无边无际的绿陶醉了。


我们都是喜欢大自然的人,朗际的自然生态很不错,原始森林般的感觉一直伴随在我们左右。我们开了窗,马上就有植物的清香与各种野花的馨香袅袅袭来,令我们的身心倍感舒爽。更有婉转悦耳的鸟鸣时时缭绕,山间的溪流时而哗哗作响,时而轰然有声,有如一个庞大的乐队在演奏名曲。由于一路走有一路的风景,我们倒也不觉得行程太过单调乏味,兼以车载音乐不断播放,我边走边跟着哼,走着走着竟也成了一种享受。


走了约半个小时,我终于见到了“赣江源头第一村——朗际”的大理石牌楼,我知道,我们此行的目的地到了。我们下了车,在村里逛了起来。

 

朗际古称良溪,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有上千年的历史,被称为“千年古村”, 是客家先民肖(萧)氏南迁的第一站;历史上曾出现过进士等贤达达四五十人,我的一个大学老师也是这里的人。朗际与洛口古夏一样,至今也保存有古亭、古宅、古树、古祠、古牌坊、古墙头等大量的古迹,其中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象征贞节孝义的“节孝坊”、清朝进士牌坊、萧氏公祠等古建筑群保存最好。“节孝牌坊”是清 乾隆皇帝为旌表萧行三之妻黄氏贞节而设立的。据传,黄氏生育三子后,十八岁丧夫,从此未改嫁,凭一己之力含辛茹苦把三个儿子抚养成人。后三个儿子均考取功名,待其衣锦还乡时,黄氏却因积劳成疾已经病故。儿子们感念母亲的德孝,奏报朝庭。乾隆皇帝闻悉后,特下诏立此节孝牌坊,以表黄氏贞节、子女孝道。



        近年来,朗际正在进行秀美乡村建设,靓丽的新居如雨后春笋竞相拔节,古老的村庄正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时代的检阅。但这座代表传统价值观的节孝牌坊依然挺立在新居中间,我们看了也并未觉得有任何的违和之感。看来,这里的人是懂得有些传统的东西必须坚守的,因为无论是什么时代,传统道德的核心永远不会过时。保留、保护这座牌坊,其实是在守护心中的那份良知。



保留下来的古祠中,还有曾经中得明朝进士的萧淳仁及其弟萧淳粹、同宗兄弟萧氏分别建造的“淳仁公祠”、“淳粹公祠”、“天山公祠”,这三座公祠建筑风格类似,规模庞大,皆雕梁画栋,精美绝伦。尽管现在有的地方有些破损了,甚至在屋顶长出了一些杂草,但我们依然可以透过其砖斗拱、花纹砖、祠堂天井、扁面砖窗、莲花砖窗、八卦藻井、鳌鱼饰角等这些局部细节去窥视古人的杰出智慧,感受他们高超的建筑技术。



这些珍贵的古建筑,其实是古人留下的建筑艺术的教科书,我们在翻阅这些作品的时候,可以通过心灵的对话,来嫁接过去与现在,现在与未来。文化的根是不能忘的,根植于民间的这些艺术更是必须珍惜的。朗际人能懂得这个道理,我很欣慰。朗际人留下了这些东西,就可以让他们的后人继续欣赏古代的建筑艺术,感悟和领会他们祖先的智慧,欣赏其先祖的才华,学习和继承其先祖的美好品德。

 

限于时间,我们在朗际没有逗留太久,走马观花之后,便返回到肖田街上吃午饭。本来,如果有足够的时间,我们还可以去登一登大龙山、王陂嶂等大山,感受一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势。这两座山分别是宁都的第二、第三高峰(第一高峰是凌云山),能够登顶,肯定有不一样的意义。这次没有时间去,那只能等下一次了。



 

吃过午饭,我们便马不停蹄奔赴第三个采风点——带源村。


带源村也是一个千年古村,是宁都管氏的聚居地。多年前的一个冬天,我曾经跟朋友来过这里。那天也是下午来的,暖暖的阳光照在身上,心里也是暖暖的。我在来之前,尚未听说过这个村子,到了这里才发现,带源原来别有洞天。车子在丘陵之间绕了几弯后,一个巨大的盆地便突然显现在眼前,大有豁然开朗之感。放眼望去,可以看到盆地中间的千亩良田,而盆地的边沿,安详地摆放着一个大村落。村落的前端,赫然矗立着一座别致的牌楼,走近一看,方知是“管敏春尚义坊”。



原来,带源也是一个有故事的古村。相传,明正统六年,天下大旱,百姓饥荒,于是,肖田带源义士管敏春,发动村民捐粮,共捐得三千六百石(合18万斤),悉数上交朝廷。皇上深为感动,为表彰管敏春义举,特赐尚义牌坊,予以世代铭记。今依然可见牌楼门楣上书写的“旌表尚义”四个大字,四字的上方是“敕赐”二字。牌楼用清灰色麻雕石打造,大气而精致,简约且典雅。


带源作为千年古村,同样保留有许多古迹,如古祠、古井、古街、古牌楼、古驿道等。我们沿着古驿道向村子里走去。这段驿道依河而修,路面镶嵌鹅卵石,今虽有残缺,仍不失浓浓的古意。我走在上面,想象着数百年前这里的繁盛与热闹。当年,带源是宁都北部通往广昌、宜黄、南丰等县的重要一站,来来往往的行人、商队一定很多,宁都北部的学子要赴京赶考,大概也是走此驿道。走着走着,我似乎听到了嘚嘚的马蹄声,由远及近,一队人马擦着我们的身子走过,消失于远方的山谷。这天也是晴天,阳光有点刺眼,驿道被照得很亮,我没有找到湿漉漉的感觉。


驿道从一座古街中穿过。古街尚存,却不再热闹,我没有听到人声鼎沸,这里安静得出奇。其实,当通往临县的公路改道之后,带源便无可奈何地沦为偏僻之地了,除了世世代代在此为生的人不得不仍在这里居住,来来往往的人都不再选择走带源,没有谁还想体会漫步驿道的感觉。当然,我们是例外的。


近些年,秀美乡村的建设在全国兴起,偏僻的带源亦不甘落后,各式新居以蚕啮桑叶的速度在向曾经的古居迈进,许多颇有年代的屋子废了,倒了,拆了,那些用来做门柱、门楣、门槛、门墩的石质建材随意散落在新居的旁边,这些代表着一个时期最新潮的物件就这么毫无悬念、毫无留恋地被抛弃了。我不知道它们是否有灵魂,如果有,会不会哭泣。时代在前进,有些东西会被淘汰,这也是必然现象。不过,令人欣慰的是,那些代表过曾经的辉煌的东西没有全部拆掉,比如“尚义牌坊”,比如“管天祥旧居”。


管天祥旧居坐落在村子中间,样式是最为传统的宗祠式建筑,里面有天井,外面有院子。管天祥是抚州临川人,出生于公元1640年,11岁父母双亡,23岁应召入军,公元1670年因作战勇敢当上了宁都城守,并迁至肖田的带源村,在此定居下来。康熙十三年,即公元1674年,管天祥因平复耿精忠叛军立下汗马功劳,晋升为涿州副将,人称管将军。


客观地说,带源保存下来的古居还有不少,只是保护力度还需加大,有些只剩几扇外墙了,看上去摇摇欲坠,随时有倒塌的可能。如果这些古居能得以修缮,对先人有交待,对后人也是一个教育的好教材,最起码可以让后人见证先人曾经创下的奇迹。


我们在村中随意穿行,在新居与古居之间自由切换,既感受到新时代带给带源人的巨大福利,也见识了带源作为千年古村的神奇魅力。


时间在不知不觉中逝去,太阳西斜,我们准备打道回府了。我们恋恋不舍地上了车,在一路红彤彤的映山红的陪伴下,踏上了回家的征程。





作者简介




揭国生,中学高级教师。

赣州作协会员,宁都县作协秘书长,宁都县诗联学会会员。赣州作协会员,宁都县作协秘书长,宁都县诗联学会会员。


擅长散文随笔写作,作品散见于《每周文摘》《江西工人报》《江西青年报》《赣南日报》《赣州晚报》《今朝》《南康文艺》《宁都文艺》《今日宁都》等报刊。2018年出版散文集《宁都,恋你千年》,已完成长篇传记《开国少将曾凡有》的创作。


雅之,翠微风韵特邀主播。

州诵读会会长,全球辽社朗诵集团副总裁 , 朗诵团副团长。曾任广播电台节目主持人,主持风格清新自然、嗓音甜美,富有磁性,深受广大听众的喜爱。以自己的声音,深情演绎你的故事与心情。经常主持各种大型文艺晚会。个人微信号:13807079327



翠微风韵编委


主办:宁都诗联学会

顾问:宁永红、谢帆云、罗兵、温晓林

编审:胡 滨、邱克明、余洪琛

编辑:王明芹

编委:彭日生、吴小君、严芬玲、潜奕璇、罗道旺、谢雪琳、杨名忠

嘉宾:胡冬云、揭国生、廖平平、黄金辉、曾子腾

推广:李荣开、苏文生




往期回顾链接:

彭日生“咏宁都村落”||千羽白鹅欺玉雪,一肩红伞入烟荷

揭国生散文《回老家旅游》

揭国生散文《茶香情浓》

贺翠微风韵创刊二周年 | |七百日襟怀不改


翠簇缘何 风酤危嶂黄鹂啭微醺忘我 韵钓梅江碧玉裁关注


传承国学,弘扬客家文化,喜欢请点下面“在看”,转发与朋友一起分享~☟



本期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感谢作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