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8,那些闪耀中国的科技新锐,砥砺前行!

知社 知社学术圈 2019-06-30

 海归学者发起的公益学术平台

分享信息,整合资源

交流学术,偶尔风月



2018年的中国学术圈,平静却又波涛汹涌。对外,国际环境日渐封闭,走出去更加困难。在内,评价体系面临革新,国家需求更加强烈。在这样的一年里,仍有一大批优秀的青年学者,在各自的领域默默开拓、耕耘,构筑成中国学术圈最亮丽的一道风景。

 

在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的支持和指导下,知社学术圈联合诸多合作单位,隆重推出2018中国十大新锐科技人物评选活动。其主旨,在于宣传中国一大批杰出的青年学者,展示其亮丽的科研成果,推动科研成果的普及与转化,并激励广大青年学者学生前行。


2017中国十大新锐人物颁奖典礼


自2015年首次举办以来,中国十大新锐科技人物评选取得巨大的成功和热烈的反响。作为体制外的、不需要自己准备申报材料的民间科技奖项,已有近三分之一的获奖者荣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其影响力、公信力和专业性,可见一斑。

 

2018年的初选,得到社会各界热烈支持,共收到数百份提名。经专家遴选,产生2018中国新锐科技人物如下,作为最终候选人,在2018年12月3日至12月7日期间向社会各界开放投票。

您可以通过如下方式参与投票:


(1)通过本推文下方的投票栏进行投票。


(2)打开微信小程序知社助手,搜索2018新锐投票活动,进行投票。


(3)通过知社会议服务网站知社会议云,打开2018新锐评选网站,进行投票。




中国新锐科技论坛暨颁奖宴会,将于2018年12月22日举行。

 


我们郑重声明:本活动公益透明。任何网络水军拉票行为,均与主办方无关。候选人如受到任何水军骚扰,请与知社学术圈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采取反制措施,确保学术圈的一片净土请留意主办方唯一联系邮箱:

xinrui.scholarset@scholarset.com


候选人及其入选工作介绍 



 

01 冯  越


揭示新型泛素化反应的分子机制


入选工作: Structural basis of ubiquitin modification by the Legionella effector SdeA, Nature 557, 674, 2018.

DOI: 10.1038/s41586-018-0146-7


北京化工大学教授、博导。2013年获清华大学博士学位。作为通讯作者在Nature发表研究长文(Article),报道病原菌内一种新型泛素化酶SdeA及其与泛素复合物的三维结构,揭示该全新泛素化反应的分子机理,为军团菌肺炎的治疗提供靶点结构信息。Nature杂志同期发表《新闻与视点》高度评价该工作。

 


02 付  磊


采用液态金属成功制备出非层状二维氮化镓单晶


入选工作: Growth of 2D GaN Single Crystals on Liquid Metals, J. Am. Chem. Soc., 2018.

DOI: 10.1021/jacs.8b08351


武汉大学教授。200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2006年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作为通讯作者在J. Am. Chem. Soc.发表论文,采用液态金属成功制备出非层状二维材料,获得了带隙超宽、量子效率显著提升的超薄二维氮化镓(GaN)单晶。


 

03 高  鹏


建立挠曲电效应确凿无疑的原子尺度实验证据


入选工作: Atomic-Scale Measurement of Flexoelectric Polarization at SrTiO3 Dislocations, Phys. Rev. Lett. 120, 267601, 2018.

DOI:10.1103/PhysRevLett.120.267601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研究员。2010年在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获得凝聚态物理学博士学位,2010-2015年间在美国密歇根大学、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和日本东京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作为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讯作者,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发表论文,测量原子尺度应变梯度极化强度,建立挠曲电效应确凿无疑的原子尺度实验证据。


 

04 葛楚天


揭示乌龟性别决定机理


入选工作: The histone demethylase KDM6B regulates temperature-dependent sex determination in a turtle species, Science 360, 645, 2018.

DOI: 10.1126/science.aap8328

浙江万里学院副教授。2005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动物科学专业,2010年获浙江大学动物生殖生物学博士学位。作为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讯作者在Science发表论文,揭示了组蛋白去甲基化酶KDM6B调控红耳龟温度依赖型性别决定的分子机理,解开了温度依赖型性别决定研究长达半个世纪的谜团。

 


05 郭国骥


构建了首个哺乳动物细胞图谱


入选工作: Mapping the Mouse Cell Atlas by Microwell-Seq, Cell 172, 1091, 2018.

DOI:10.1016/j.cell.2018.02.001


浙江大学教授,博导。 2005年毕业于武汉大学,2010年获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学位。近一年来,作为通讯作者在Cell、Genome Biology等期刊发表论文3篇,利用自主开发的一套完全国产化的Microwell-seq高通量单细胞测序平台,对来自小鼠近50种器官和组织的40余万个细胞进行了系统性的单细胞转录组分析,并构建了首个哺乳动物细胞图谱。



06 何  平


利用太阳能从海水中直接提取单质金属锂


入选工作: Lithium Metal Extraction from Seawater, Joule 2, 1648, 2018.

DOI:10.1016/j.joule.2018.07.006


南京大学教授,博导。2003年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应用化学专业,2009年6月获得复旦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博士学位。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Joule发表论文,通过组合电解液的设计,实现清洁、可控和高效地利用太阳能从海水中直接提取单质金属锂。为人类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锂资源提供了新的思路。


 

07 何前军


研发纳米储氢材料实现氢热抗癌治疗


入选工作: Local Generation of Hydrogen for Enhanced Photothermal Therapy, Nature Communications 9, 4241, 2018.

DOI:10.1038/s41467-018-06630-2   


深圳大学教授。2010年获得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博士学位。作为通讯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论文,提出氢热疗法,研发用作肿瘤治疗的“储氢材料”—— 在近红外光刺激下响应性释放氢气并产生热量,以提升杀灭肿瘤细胞的疗效及选择性。



08 胡  润


《幻象热学》,提出红外分身术


入选工作: Illusion thermotics, Advanced Materials 30, 1707237, 2018.

DOI: 10.1002/adma.201707237


华中科技大学副教授。2010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2015年获华中科技大学工程热物理博士学位。先后在普渡大学和东京大学从事访问研究和JSPS博士后研究。作为第一作者,在Advanced Materials发表论文,提出了“红外分身术”,同时实现外部温度伪装和内部幻象分裂的双重作用,在红外视野中隐藏目标位置、形状、尺寸和数量等多重信息,大大增加了红外伪装的实际效果。



09 黄延强


开发出一种用于二氧化碳还原的稳固高效电催化剂


入选工作:Atomically dispersed Ni( i ) as the active site for electrochemical CO2 reduction, Nature Energy 3, 140, 2018.

DOI: 10.1038/s41560-017-0078-8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2002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获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博士学位。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Nature Energy发表论文,开发出一种单原子催化剂,由分散的高密度低价Ni(I)锚定在氮掺杂的石墨烯基质上,用于稳固高效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



10 贾艳敏


实现室温冷热驱动下热释催化分解水制氢


入选工作:Pyro-catalytic hydrogen evolution by Ba0.7Sr0.3TiO3 nanoparticles: harvesting cold–hot alternation energy near room-temperature, Energ. Environ. Sci. 11, 2198, 2018.

DOI:10.1039/C8EE01016A


浙江师范大学教授。2003年毕业于郑州大学,2008年获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博士学位。作为通讯作者在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和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论文,分别利用钛酸锶钡和二维少层材料的热释电效应,实现了室温冷热驱动水分解制备氢清洁能源。

 

 

11 李  栋


开发新型超分辨成像技术, 揭示细胞器相互作用


入选工作:Visualizing Intracellular Organelle and Cytoskeletal Interactions at Nanoscale Resolution on Millisecond Timescales, Cell 175, 1430, 2018.

DOI:10.1016/j.cell.2018.09.057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2011年获香港科技大学博士学位。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Cell发表论文,发展一种观测细胞内动态过程的新技术GI-SIM,克服了全内反射荧光成像(TIRF)的成像深度局限,实现了快速(266帧/秒)高分辨率(97-nm)的活细胞超分辨成像。



12 李印威


计算设计可保留到常压的新型纯聚合氮


入选工作:Route to high-energy density polymeric nitrogen t-N via He−N compounds, Nature Communications 9, 722, 2018.

DOI:10.1038/s41467-018-03200-4


江苏师范大学教授。2011年获吉林大学理学博士学位。作为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讯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论文,通过理论计算设计合成聚合氮的新途径,推进聚合氮的实际应用。



13 梁凯威


开发新型超级转录延伸复合物抑制剂


入选工作:Targeting Processive Transcription Elongation via SEC Disruption for MYC-Induced Cancer Therapy, Cell 175, 766, 2018.

DOI:10.1016/j.cell.2018.09.027


武汉大学教授。2007 毕业于武汉大学生物学基地班,2016年获斯托瓦斯医学研究所博士学位。作为第一作者在Cell发表论文,开发了两个抑制超级延伸复合物的先导化合物,并证明该类化合物为新型的基因转录延伸速度抑制剂,对基因调控的机制研究和肿瘤的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14 林爱福


发现lncRNA重塑肿瘤细胞微环境的调节机制


入选工作:LncRNA CamK-A Regulates Ca2+-Signaling-Mediated Tumor Microenvironment Remodeling, Mol Cell 72, 71, 2018.

DOI:10.1016/j.molcel.2018.08.014


浙江大学研究员。2004年毕业于海南大学,2010年获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学位。作为通讯作者在Molecular Cell发表论文,揭示了肿瘤细胞在自身缺氧微环境应激下,通过长链非编码RNA介导的CaMK-NF-κB钙离子信号通路,重塑肿瘤自身微环境,从而促进肿瘤恶性病变发生发展。

 


15 林柏霖


开创颠覆性二氧化碳减排理论和策略


入选工作:A Simple Framework for Quantifying Electrochemical CO2 Fixation, Joule 2, 594, 2018.

DOI:10.1016/j.joule.2018.02.003.


上海科技大学研究员,助理教授。2003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2009年获得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化学与化工系博士学位。作为通讯作者在Joule上发表论文,提出用两个简单公式描述途径众多、操作复杂的二氧化碳减排过程,并由此提出了针对全球二氧化碳大规模减排的革新性策略。

 

 

16 林君浩


发展普适性的熔融盐辅助化学气相合成策略


入选工作:A library of atomically thin metal chalcogenides, Nature 556, 355,  2018.

DOI: 10.1038/s41586-018-0008-3


南方科技大学副教授。2009 年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获范德堡大学博士学位。作为共同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讯作者在Nature上发表论文,发展并完善了一种普适性的熔融盐辅助化学气相合成策略,系统地合成出了四十七种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


 

17 刘  烽


实现具有分级形貌的高效有机三元太阳能电池


入选工作:High-efficiency small-molecule ternary solar cells with a hierarchical morphology enabled by synergizing fullerene andnon-fullerene acceptors, Nature Energy 3, 952, 2018.

DOI: 10.1038/s41560-018-0234-9


上海交通大学特别研究员。2005年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材料专业,2014年获得麻省大学高分子系博士学位。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Nature Energy发表论文,将小分子给体与富勒烯和非富勒烯受体相结合,实现了三元太阳能电池13.20%的高能量转换效率。


 

18 刘  果


全球首创陶瓷4D打印


入选工作:Origami and 4D printing of elastomer-derived ceramic structures, Science Advances 4, eaat0641, 2018.

DOI: 10.1126/sciadv.aat0641


香港城市大学博士后研究员。2013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年获得香港城市大学机械工程系博士学位。作为第一作者在Science Advances发表论文,研制新型“陶瓷墨水”,并全球首创陶瓷4D打印技术。


 

19 刘  锦


揭示地核与地幔的相互作用模式


入选工作:Hydrogen-bearing iron peroxide and the origin of ultralow-velocity zones, Nature 551, 494-497, 2017.

DOI: 10.1038/nature24461


中国著名科学研究院北京高压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2006年获得中国地质大学地质学专业学士学位,2015年获得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地质学博士学位。2015-2018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作为第一作者在Nature发表论文,通过高温高压实验与理论计算模拟了地幔含水矿物与地球铁核的相互作用过程,揭示了核幔边界超低速带的成因机制。


 

20 刘  晶


发展化学诱导iPS细胞的新方法


入选工作:Chromatin Accessibility Dynamics during Chemical Induction of Pluripotency, Cell Stem Cell 22, 529, 2018.

DOI:10.1016/j.stem.2018.03.005


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研究员。2007年毕业于湖北大学生物科学专业,2012年获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博士学位。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Cell Stem Cell发表论文,报道经过优化的化学诱导iPS细胞的两步方案,简单高效获得化学诱导的多能干细胞(CIP)。



21 刘  渊


采用范德华冷集成技术实现理想金属半导体接触


入选工作:Approaching Schottky-Mott limit in van der Waals metal–semiconductor contacts, Nature 557, 696, 2018.

DOI: 10.1038/s41586-018-0129-8


湖南大学教授。2010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2015年获得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作为第一作者在Nature发表论文,采用范德华冷集成技术,实现接近肖特基-莫特极限的理想金属半导体接触。



22 刘  真


利用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实现克隆猴


入选工作:Cloning of Macaque Monkeys by Somatic Cell Nuclear  Transfer, Cell 172, 881, 2018.

DOI:10.1016/j.cell.2018.01.020


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2010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生物技术专业,2017年获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博士学位。 作为第一作者在Cell发表论文,在世界范围内首次利用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完成了克隆猴。

 

 

23 马  明


发现范德华异质结微米尺度结构超滑性


入选工作:Robust microscale superlubricity in graphite/hexagonal boron nitride layered heterojunctions, Nat. Mater, 17, 894, 2018.

DOI: 10.1038/s41563-018-0144-z


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副教授,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微纳米力学与多学科交叉研究中心成员。2010年获清华大学工学博士学位,先后于英国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和以色列Tel Aviv University从事博士后研究。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Nature Materials发表论文,揭示范德华异质结微米尺度结构超滑性,为其工程应用奠定基础。


 

24 马寅佶


蜂窝衬底在柔性电子中的设计和应用


入选工作:The equivalent medium of cellular substrate under large stretching, with applications to stretchable electronics, JMPS 120, 199, 2018.

DOI:10.1016/j.jmps.2017.11.002


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助理研究员。200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2014年获得清华大学固体力学博士学位。作为通讯作者在JMPS发表论文,建立蜂窝状柔性基底结构的大变形力学模型,为大幅提升无机柔性器件延展性提供新途径。


 

25 毛志勇


揭示cGAS对DNA修复与肿瘤调控的作用


入选工作:Nuclear cGAS suppresses DNA repair and promotes tumorigenesis, Nature 563, 131, 2018.

DOI: 10.1038/s41586-018-0629-6


同济大学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教授,博导。200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生物科学专业,2010年获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博士学位。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Nature发表论文,系统阐释了cGAS完全独立于DNA识别的核内功能,为基于干预cGAS入核开发新型抗肿瘤药物提供理论基础。


 

26 缪  峰


实现基于全二维材料的高鲁棒性忆阻器


入选工作:Robust memristors based on layered two-dimensional materials, Nature Electronics 1, 130, 2018.

DOI:10.1038/s41928-018-0021-4


南京大学教授,博导。200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2009年获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物理学博士学位。作为通讯作者在Nature Electronics发表论文,实现了基于全二维材料的、可耐受超高温和强应力的高鲁棒性忆阻器,为推动忆阻器在高温电子器件和相关技术领域的应用迈出重要一步。

 

 

27 任  捷

 

揭示弹性声波自旋,发力量子声子学

 

入选工作:Intrinsic spin of elastic waves, PNAS 115, 9951, 2018.

DOI: 10.1073/pnas.1808534115


同济大学教授。2006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士,2011年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曾在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和MIT从事理论物理的博士后研究。作为通讯作者在PNAS发表论文,首次揭示弹性声波的内在自旋角动量,成功阐明弹性声波的(类量子)自旋霍尔效应,推翻了过去160年以来经典场论认为纵波标量场无自旋的不足认识。该成果弥补了弹性声波自旋的研究空白,推进了人们对纵波自旋的理解,为未来的固态自旋器件设计提供了新思路。


 

28 荣耀光


阐述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商业化的关键问题


入选工作:Challenges for commercializing perovskite solar cells, Science 361, 1214, 2018.

DOI: 10.1126/science.aat8235


华中科技大学副教授。2009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材料物理专业,2014年于华中科技大学获光学工程博士学位。作为第一作者,在Science发表论文,对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商业化的关键问题及所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29 盛  兴


实现基于从红外到可见光上转换器件的植入式光源


入选工作:Microscale optoelectronic infrared-to-visible upconversion devices and their use as injectable light sources, PNAS 115, 6632, 2018.

DOI: 10.1073/pnas.1802064115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副教授。200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2012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作为通讯作者,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发表论文,报道基于微型光电上转换器件的植入式光源。

 

 

30 田  烨


报道Wnt介导神经细胞到肠道的线粒体稳态调控


入选工作:The Mitochondrial 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 Is Mediated Cell-Non-autonomously by Retromer-Dependent Wnt Signaling, Cell 174, 870, 2018.

DOI:10.1016/j.cell.2018.06.029


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2005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2010年获北京师范大学分子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博士学位。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Cell发表论文,发现发育调控的重要因子Wnt参与介导神经细胞到肠道细胞之间线粒体的应激反应及路径。


 

31 万蕊雪


阐明剪接体的组装机理与结构


入选工作:Structures of the fully assembled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spliceosome before activation, Science 360, 1423, 2018.

DOI: 10.1126/science.aau0325


清华大学医学院博士后。2013年毕业于中山大学,2018年获清华大学医学院博士学位。作为共同第一作者在Science发表论文,报道了酿酒酵母剪接体处于被激活前阶段的两个完全组装的关键构象。



32 王祥喜


阐明疱疹病毒的组装机制和致病机理


入选工作:Cryo-EM structure of a herpesvirus capsid at 3.1 Å, Science 360,  eaao7283, 2018.

DOI: 10.1126/science.aao7283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2009年毕业于四川大学,2014年获得中科院大学理学博士学位。作为通讯作者在Science发表论文,阐明疱疹病毒核衣壳的组装机制,为有效防治疱疹病毒的感染和开发新一代高效溶瘤病毒技术提供新策略。


 

33 魏嫣莹


开发了一种电化学快速制备ZIF-8膜的新方法


入选工作:Paralyzed membrane: current-driven synthesis of a metal-organic framework with sharpened propene/propane separation, Sci Adv. 4, eaau1393, 2018.

DOI: 10.1126/sciadv.aau1393


华南理工大学研究员。2008年毕业于太原理工大学,2013年获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学位。作为共同第一作者在Science Advances发表论文,开发了一种电化学快速制备ZIF-8膜的新方法,十几分钟内制得的超薄膜,展现出迄今为止最高的丙烯丙烷分离选择性。



34 魏展画


实现了可见光钙钛矿LED外量子效率超过20%


入选工作:Perovskite light-emitting diodes with external quantum efficiency exceeding 20 per cent, Nature 562, 245, 2018.   

DOI: 10.1038/s41586-018-0575-3


华侨大学教授。2015年获得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博士学位。作为通讯作者在Nature发表论文,制备出了全球领先的高亮度、高量子转换效率的绿光钙钛矿LED器件,其外量子效率达到20.3%,寿命超过100小时,刷新了该领域的世界纪录。


 

35 吴施伟


系统化调控石墨烯二阶和三阶光学效应


入选工作:Gate-tunable third-order nonlinear optical responseof massless Dirac fermions in graphene, Nature Photonics 12, 430, 2018.

DOI: 10.1038/s41566-018-0175-7


复旦大学物理系教授。200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2007年获得加州大学尔湾分校物理系博士学位。作为通讯作者在Nature Photonics发表论文,系统化地研究和调控了低维量子体系的光学性质。


 

36 徐  凡


揭示曲率影响下褶皱失稳形貌演化力学机理


入选工作:Pattern Transitions in a Soft Cylindrical Shell,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20, 215503, 2018.

DOI:10.1103/PhysRevLett.120.215503


复旦大学青年研究员。2009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工程力学专业,2014年获法国洛林大学固体力学博士学位,后于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作为通讯作者,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发表论文,首次揭示曲率影响下褶皱失稳形貌演化力学机理。


 

37 徐  林


发现钠-氧气电池中的磁-电化学耦合作用机制


入选工作:High-Performance Na–O2 Batteries Enabled by Oriented NaO2 Nanowires as Discharge Products, Nano Letters 18, 3934, 2018.

DOI: 10.1021/acs.nanolett.8b01315


武汉理工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3年获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物理与化学博士学位,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后。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Nano Letters发表论文,发现钠-氧气电池中的磁-电化学耦合作用机制。



38 闫  森


建立亨廷顿病猪基因敲入模型


入选工作:A Huntingtin Knockin Pig Model Recapitulates Features of Selective Neurodegeneration in Huntington's Disease, Cell 173, 989, 2018.

DOI: 10.1016/j.cell.2018.03.005


暨南大学研究员。2008年毕业于吉林大学,2013获吉林大学博士学位。作为共同第一作者在Cell发表论文,建立了亨廷顿病猪基因敲入(Knock-in)模型,准确地模拟人类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各方面表型。


 

39 杨  辉


发展新型高效精确的基因靶向整合策略


入选工作:Tild-CRISPR Allows for Efficient and Precise Gene Knockin in Mouse and Human Cells, Dev. Cell 45, 526, 2018.

DOI:10.1016/j.devcel.2018.04.021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2007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2012年获中科院上海分院生化细胞所发育生物学博士学位。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Developmental Cell发表论文,基于CRISPR/Cas9系统,设计了一种新的靶向整合策略Tild-CRISPR。


 

40 应  磊


化学结构微调控实现高效有机太阳能电池


入选工作:Fine-tuning of the chemical structure of photoactive materials for highly efficient organic photovoltaics, Nature Energy, 2018.

DOI:10.1038/s41560-018-0263-4


华南理工大学副教授。2009年获得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学位。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Nature Energy发表论文,从聚合物给体材料的化学结构微调控着手,开发了一系列新型宽带隙给体,提升有机太阳能电池效率。



41 应佚伦


实现纳米通道聚集诱导发光动态过程的调控及可视化


入选工作:Manipulating and visualizing the dynamic 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 within a confined quartz nanopore, Nat. Commun. 9, 3657, 2018.      

DOI:10.1038/s41467-018-05832-y   


华东理工大学特聘副研究员。2014年获华东理工大学博士学位。作为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论文,通过电化学的方法在石英纳米孔中实现聚集诱导发光动态过程的调控及可视化。


 

42 臧渡洋


发展通过声场控制制备气泡新方法


入选工作:Inducing drop to bubble transformation via resonance in ultrasound, Nature Communications 9, 3546, 2018.

DOI:10.1038/s41467-018-05949-0


西北工业大学理学院教授。2010年获法国巴黎第十一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作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论文,揭示了声悬浮条件下弯曲液膜的声腔共振机制,提出利用超声实现液滴-气泡转变的新方法,对微流控和新材料制备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43 曾  杰


实现近邻原子协同催化,将CO2高效转换为甲醇


入选工作:Synergetic interaction between neighbouring platinum monomers in CO2 hydrogenation, Nature Nanotechnology 13, 411, 2018.

DOI: 10.1038/s41565-018-0089-z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导。1980年生于河南商城,分别于2002年和2008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应用化学学士和凝聚态物理博士学位,2008-2012年间在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担任博士后研究员和研究助理教授。作为通讯作者在Nature Nanotechnology 发表封面论文,揭示了二氧化碳加氢反应中单中心近邻原子协同催化作用新机制,将二氧化碳高效转换为甲醇。



44 翟晓芳


发现拉伸应变状态下钴酸镧单晶薄膜铁磁绝缘性


入选工作:Strain-induced high-temperature perovskite ferromagnetic insulator, PNAS 115, 2873, 2018.

DOI: 10.1073/pnas.1707817115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研究员。2002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2008年获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物理系理学博士学位。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PNAS发表论文,发现并证实钴酸镧单晶薄膜在拉伸应变的状态下是一种稀有的无掺杂钙钛矿结构铁磁绝缘体材料。


 

45 张  超


揭示中国已实现火力发电增长与用水脱钩


入选工作:Decoupling between water use and thermoelectric power generation growth in China, Nature Energy 3, 792, 2018.

DOI: 10.1038/s41560-018-0236-7


同济大学副教授。 200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环境学院,2012年获清华大学环境系统分析博士学位。作为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在Nature Energy发表论文,首次建立了中国长时间序列高分辨率火力发电用水地理信息数据库,揭示了2000至2015年间火电取水、耗水及其水资源压力的时空格局演变过程。



46 张  晗


制备新型抗癌药物载体智能黑磷水凝胶


入选工作:Novel concept of the smart NIR-light–controlled drug release of black phosphorus nanostructure for cancer therapy, PNAS 115, 501, 2018.

DOI:10.1073/pnas.1714421115


深圳大学特聘教授。200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材料物理专业,2010年获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微电子专业工学博士学位。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PNAS发表论文,成功制备出新型抗癌药物新载体——智能黑磷水凝胶,实现精准治疗癌症。



47 张洪题


实现单晶金刚石纳米锥接近其理论极限的超大弹性


入选工作:Ultralarge elastic deformation of nanoscale diamond, Science 360, 300, 2018.

DOI: 10.1126/science.aar4165


上海科技大学助理教授。2016年于香港城市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继2016年以第一作者在Science Advances发表关于硅纳米线超弹性现象论文之后,今年作为共同第一作者在Science发表论文,展示纳米尺度下(〜300nm)金刚石的超大、完全可逆、接近理论极限的弹性形变,为未来的弹性应变工程应用奠定了基础。


 

48 张金星


发展铁电极化大面积低成本的活字印刷技术


入选工作:Water printing of ferroelectric polarization, Nature Communications 9, 3809, 2018.

DOI:10.1038/s41467-018-06369-w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2004年毕业于辽宁大学化学院,2009年获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物理博士学位。作为通讯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论文。发现固液界面可控化学反应来实现铁电极化的可逆翻转,以中国书法艺术《兰亭序》中的““字为例,展示了对铁电极化大面积、低成本的活字印刷技术。为铁电微纳器件低能耗控制、化学催化等领域提供新的思路。


 

49 张  进


揭示多能干细胞与早期胚胎发育机理


入选工作:Metabolism in Pluripotent Stem Cells and Early Mammalian Development, Cell Metab. 27, 332, 2018.

DOI:10.1016/j.cmet.2018.01.008 


浙江大学研究员。2005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2011年获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博士学位。作为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讯作者在Cell Metabolism发表论文,揭示细胞代谢通过影响表观遗传修饰与基因表达调节多能干细胞的命运与早期胚胎的发育。


 

50 张林兴


通过新型应变工程获得巨大铁电极化


入选工作:Giant polarization in super-tetragonal thin films through interphase strain, Science 361, 494, 2018.

DOI: 10.1126/science.aan2433


北京科技大学特聘研究员。2017年获北京科技大学博士学位。作为第一作者在Science发表论文,提出一种可简单实现的应变工程新方法,在超四方薄膜中实现巨大铁电极化。


 

51 张如范


制备出最高强度的超长碳管纤维


入选工作:Carbon nanotube bundles with tensile strength over 80 GPa, Nature Nanotechnology 13, 589, 2018.

DOI: 10.1038/s41565-018-0141-z


清华大学教研系列助理教授,特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9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4年获得清华大学化工系博士学位,2014-2017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作为共同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讯作者在Nature Nanotechnology发表封面论文,在世界上首次报道了接近单根碳纳米管理论强度的超长碳纳米管管束,其拉伸强度(80 GPa)超越了目前已知的所有其他纤维材料,为制备真正意义上的超强纤维迈出了重要一步。

 

52 赵晋津


自生长杂化钙钛矿单晶薄膜,揭示其结构降解机制


入选工作:Atomic scale insights into structure instability and decomposition pathway of methylammonium lead iodide perovskite, Nat. Commun. 9, 4807, 2018.

DOI:10.1038/s41467-018-07177-y


石家庄铁道大学副教授。2010年获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博士学位。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论文,利用多孔基底竖直自生长有机无机钙钛矿单晶薄膜,揭示钙钛矿结构在电子束辐射下的降解机制。


 

53 赵小阳


揭示人类精子发生过程中基因表达调控网络


入选工作:Single-Cell RNA Sequencing Analysis Reveals Sequential Cell Fate Transition during Human Spermatogenesis, Cell Stem Cell 23, 599, 2018.

DOI:10.1016/j.stem.2018.08.007


南方医科大学教授。2011年获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博士学位,国家优青,青年长江,青年拔尖入选者。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Cell Stem Cell发表论文,首次从单细胞水平系统阐明了人类精子发生过程中的基因表达调控网络和细胞命运转变路径,绘制了人类精子发生的高精度单细胞转录组图谱,并探索了将单细胞转录组技术用于人类非梗阻性无精症的研究和诊断。



54 钟上威


揭示出土幼苗形态建成的转录调控网络


入选工作:Genome-wide regulation of light-controlled seedling morphogenesis by three families of transcription factors, PNAS 115, 6482, 2018.

DOI: 10.1073/pnas.1803861115


北京大学研究员。2007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生物科学专业,2012年获北京大学植物学博士学位。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PNAS发表论文,鉴定了调控出土幼苗形态建成的关键转录因子,并阐明这些转录因子的互作关系与调控机理。



55 周武


揭示新型二维量子阱超晶格生长机制


入选工作:Dislocation-driven growth of two-dimensional lateral quantum-well superlattices, Sci Adv. 4, eaap9096, 2018.

DOI: 10.1126/sciadv.aap9096


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员。200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2010年获里海大学博士学位。作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Science Advances上发表论文。构筑了半导体单层内高质量的宽度小于2纳米的量子阱以及量子阱超晶格。揭示了此类新型二维量子阱超晶格的生长机制。


 

56 朱瑞


大幅度提升反式结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性能


入选工作:Enhanced photovoltage for inverted planar heterojunction perovskite solar cells, Science 360, 1442, 2018.

DOI: 10.1126/science.aap9282


北京大学研究员,博导。2003年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2007年博士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化学博士学位。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Science发表论文,采用“胍盐辅助二次生长”技术调控钙钛矿半导体特性,大幅度提升反式结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性能,创该类太阳能电池器件效率的最高记录。


 

57 庄敏


开发新型蛋白相互作用标记技术


入选工作:A proximity-tagging system to identify membrane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s, Nat Methods 15, 715, 2018.

DOI: 10.1038/s41592-018-0100-5


上海科技大学助理教授、研究员。2003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基础学科教学强化部,2009年获美国田纳西大学健康医学中心博士学位。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Nature Methods发表论文,开发出了一种不同于BioID和APEX的新型的邻近标记技术PUP-IT, 来实现对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捕捉。


 

58 左智伟


发展廉价高效的协同催化体系,光促甲烷转化


入选工作:Selective functionalization of methane, ethane, and higher alkanes by cerium photocatalysis, Science 361, 668, 2018.

DOI: 10.1126/science.aat9750


上海科技大学助理教授。200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2012年获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有机化学博士学位。作为通讯作者在Science发表论文,成功发展了一种廉价、高效的铈基催化剂和醇催化剂的协同催化体系, 在光促进甲烷转化这一重要能源化工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敬请投票,选出您心中的十大新锐。候选人与获奖者,都将获得知社专门定制的精美奖章和奖金。我们也将举办后续活动,帮助获奖者及候选人对接各种资源和公众。

【 投票栏 】


2018年12月3日至12月7日期间向社会各界开放投票。评选在知社小程序和网站同步进行,更多信息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以获取,或访问http://conf.scholarset.com/star2018。


颁奖宴会将于2018年12月22日举行。同天将举办中国新锐科技论坛。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获取更多信息。

扩展阅读

 

2017中国新锐科技人物颁奖典礼,先睹为快!

有一种蓝, 叫新锐蓝, 2016闪耀中国颁奖典礼精彩回放

今晚, 那些闪耀中国的科技新锐。。。萌萌哒!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媒体转载联系授权请看下方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