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诺奖级科学家的职业生涯与同行们有何区别?

知社 知社学术圈 2022-05-03

海归学者发起的公益学术平台

分享信息,整合资源

交流学术,偶尔风月

日,来自西北大学凯洛格商学院(Northwestern University Kellogg School of Management)的研究员对曾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的职业生涯进行了分析研究,以比较其职业生涯与一般科学家是否有关键性的不同。


为了达到目标,研究人员构建了一个庞大的职业生涯数据集,这个数据集几乎囊括了过去100年来所有的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他们发现,与未曾膺受此荣的科学家相比,诺贝尔奖得主往往在职业生涯的开始阶段就完成了高影响力的工作,但是在获奖之前,他们的职业轨迹与那些没有获奖的同行科学家差异不大。


论文作者Jichao Li表示:“一方面,我们发现诺奖得主和普通科学家有着非常相似的职业模式;另一方面,我们也注意到了诺奖得主在职业生涯中表现出来的显著不同。”


诺奖得主职业生涯如何与众不同?


本次研究是少数在综合层面对职业进行分析的实证尝试。而最负盛名的诺贝尔奖将研究人员的目光吸引至此,在其他的研究仅仅聚焦于科学家的诺奖工作这一项时,本次研究的研究者们却未止步于此,而将研究范围扩大到诺奖得主的整个职业生涯,以期观察到更宏大的模式图景。


通过诺贝尔奖官网、维基百科、微软等渠道提供的出版物和引用记录等信息,研究人员建立了一个庞大的职业生涯数据集,涵盖了在1900年至2016年间获得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三大诺贝奖的得主。而通过谷歌学术搜索等信息来源,研究人员创建了关于未获诺奖科学家的“普通”数据集。


通过努力,研究人员发现了诺奖得主在早期阶段得以与其他研究者区分出来的重要标志:诺奖得主发表的论文数量是同行发表量的两倍,而其“热门论文”(十年被引用率进入前1%)的比率为同行的六倍。


进一步的分析发现,这些热门论文(或者说高影响力工作)可能在科学家职业生涯的任一时段出现,但是却往往表现出较大的聚集性。研究人员将这种聚集特征称之为热度条(Hot Streak)。经统计,90%的诺奖成果是诞生在这种热度条效应之中的。


而事实上,对那些未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的分析发现,他们的职业生涯也遵从这一模式。只不过,诺奖得主拥有的热度条会更多,而工作影响力也更大。具体来说,诺奖得主们在职业生涯中更有可能出现一个以上的热度条,平均值在1.93条;且诺奖得主的热度条的“更宽(持续时间更长)”,平均是5.2年,而在未获诺奖的科学家里面,这一数值为3.7年。


共同作者Yian Yin称:“研究结果使我们可以充满信心地说,这些精英科学家通过早期完成的高影响力作品脱颖而出,且这样的高影响力作品在他们的一生中更有可能出现多组,这最终令他们大放异彩。”



“诺奖断崖”现象


研究人员还分析了获得诺奖后科学家影响力的变化情况。总的来说,在获奖之后,这些科学家的影响力往往会经历明显而短暂的下降,但随后又会迅速反弹。这与人们普遍认为的“诺奖得主容易再次获奖”的观点不同。研究发现,得主们在获奖后的两年内所产生的论文平均影响力要低于其获奖前的水平。在获奖后的第二年,其平均影响力将比前一年下降11.1%。但是在获奖后第四年,其影响力又将回升至诺贝尔奖年度齐平的水准。这一现象在诺贝尔物理学奖中表现得尤其明显,这些得主的论文影响力在获奖次年减少了18.1%,而其在获奖后的工作发表量并没有明显变化。


研究人员据此认为,这种“诺奖断崖”现象的存在表明科学界的价值判断是根据其工作本身决定的,而非依据研究人员的身份地位,因此不会受其诺奖得主的光环影响。此外,研究人员在进一步研究时发现,科学家们在获得诺奖后改变研究主题的可能性比想象要更高,且他们通常会朝着不太受欢迎的领域发展。这或许是“诺奖断崖”现象的一种解释。但研究人员也表示,“并不能肯定两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总的来说,这项独特的研究表明,虽然诺奖得主和同行们具有着类似的职业生涯模式(随机出现的热度条),但是诺奖得主在其职业生涯早期会比同龄人完成更多的、影响力更大的工作,且在其整个职业生涯更有可能拥有多个热度条。此外,诺奖得主们在获得诺奖后会经历短暂而明显的影响力下降,随后会迅速反弹。


研究成果目前以题为《Scientific Elite Revisited: Patterns of Productivity, Collaboration, Authorship and Impact》的论文发表在《英国皇家学会界面期刊》(Journal of the Royal Society Interface)。


点击下方知社人才广场,查看最新学术招聘

扩展阅读

 

青年学者的职业驿站?法国人探索科研生涯新模式

为科学奉献一生,一个无聊却浪漫的选择

女领导增加与男女平等,学者说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媒体转载联系授权请看下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