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快来快来!为“人社扶贫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优秀成果”点赞!

江西人社 2020-12-09


自今年5月起,人社部在全国人社系统组织开展“人社扶贫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优秀成果宣介活动”,各地人社部门积极参与。近期,活动工作小组从各地推荐的218个优秀成果备选对象中,初选出174个成果,现通过人社部部官网、官微及中国劳动保障报微信公众号上进行展示,展示期为2020年9月1日至10日。成果分为“人社扶贫工作优秀案例”“人社扶贫优秀干部”“帮扶和自强相结合的贫困劳动力就业脱贫典型”三类(以下简称优秀案例、优秀干部、脱贫典型),供社会公众评价点赞。活动工作小组将根据点赞情况和有关方面评分情况,确定100个“人社扶贫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优秀成果”,并组织相关媒体进行广泛深入宣传。

其中

江西五个优秀成果入选,分别是:


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发挥创业担保贷款作用助力脱贫攻坚
江西省吉安市永新县就业扶贫实现由兜底保障向更高质量转型
入选优秀案例(25、26号)

江西省赣州市上犹县就业扶贫办公室主任何善鸣 
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县就业局副局长罗承兴
入选优秀干部(23、24号)

江西省吉安市遂川县茅坪村创业者柳小梅
入选脱贫典型(13号)

如果你认可他们的事迹

人社君希望大家可以动动手指

识别下方二维码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为他们投上一票!

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脱贫典型(13号)




山区小产业 脱贫大文章

——江西省吉安市遂川县茅坪村创业者柳小梅的脱贫故事

(请滑动查看)
柳小梅是江西省遂川县高坪镇茅坪村的一名创业者,一家人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她的家乡位于遂川县偏远山区,山高路远,交通不便。

  柳小梅的女儿是脑瘫患者,需要人照顾。2018年,她年迈的婆婆上山摘木子,意外把腿摔成粉碎性骨折,又离不开人照顾。这样,这个本来就贫困的家庭又压上了重担。

  在照顾婆婆的时候,柳小梅无意间想起当年在微信朋友圈发的自己做的辣椒酱。不少朋友吃过,纷纷点赞。她想,现在网络这么发达,为什么不尝试把家乡的特产销往外面?有了这个想法之后,她就在村里收集老人种的辣椒,做成了豆鼔辣椒、辣椒酱等,都是纯手工制作,也没有加添加剂。没想到,很多人买了都说好吃,说味道地道美味,回头客不少。这就坚定了柳小梅做电商的信心。

  2019年下半年,柳小梅参加了县就业局举办的创业培训班。培训老师的指导,让她豁然开朗,思路大开。在老师的指导下,柳小梅开启了抖音直播,网上销量订单不断。之后,她又加入了益农信息社,销量平台更广阔了。

  有了更好的平台和渠道,柳小梅增加了一些其他特产,丰富了土特产的品种。柳小梅做的特产,原料天然,口味正宗,价格实惠,得到很多顾客的好评,销量大幅上涨。仅2019年下半年,她在网上销量土特产就好几百单,销量金额6万余元,相当于她丈夫两年的务工收入。

  在销量走俏的同时,柳小梅意识到一个问题就是原材料不足。2020年,柳小梅扩大规模。她丈夫也放弃外面的工作,回来帮忙。柳小梅承包了一块高海拔山场,种植了高山萝卜,一共有20多亩。她请了40余人干活,其中20人来自贫困家庭。她还承包土地,种植了高山黄桃。

  柳小梅从事网络创业,打开了销路,收入提高,达到了脱贫标准,她家如期脱贫。她的创业致富故事,在小山村里家喻户晓。在她的带动下,村里有一些人加入了网络创业的队伍。

  2020年6月,柳小梅参加了县就业局举办的创业致富带头人创业培训。7月,她又参加了市里举办的第四届“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初赛。

  “创业的路上困难重重,但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和帮助下,我取得了一定成绩。我将把感恩的心化为动力和信心,加倍努力,带动更多群众过上幸福生活。”柳小梅说。




优秀干部(23号)





创扶贫新模式 走攻坚新路子

——记江西省赣州市上犹县就业扶贫办公室主任何善鸣

(请滑动查看)

       何善鸣是江西省上犹县公共就业人才服务局局长,兼任上犹县就业扶贫办公室主任。他开创就业扶贫“6+1”模式,不断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让贫困户就业有岗位、创业有舞台、脱贫有奔头。


  艰难曲折中探索新模式

  为了摸清摸准贫困群众就业状况和企业用工需求,何善鸣深入上犹50多个行政村和60多家工业企业进行调研。在调研中他发现,一些贫困人口因老弱病残无法跨县务工且不愿在本地入园务工,而选择在家自种自养,家庭增收动力不足。全县16周岁以上的贫困人口仅有27%实现转移就业,少数贫困群众甚至有等、靠、要思想。同时,上犹县工业园企业缺工3800多人,群众就业难与企业招工难的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

  如何开发就业岗位,让老弱病残的贫困群众在家门口有事干、乐意干?何善鸣反复调研分析后,于2016年5月创造性提出“6+1”模式:“6”就是做大做强乡村车间、公益岗位、农业基地、新型合作社、劳动就业组织和工业扶贫基地六大平台;“1”就是建立健全一套资金奖补、就业培训、金融支持和动态管理等扶勤不扶懒的激励机制。

  “6+1”模式出台后仅3个月,上犹县建设乡村扶贫车间、就业扶贫农业基地、新型合作社、劳动就业组织和工业企业扶贫基地等127个,开发就业扶贫专岗2865个,带动贫困人口就业8750多人。可好景不长,半年后,67个乡村扶贫车间因缺货源、技术关闭了28个;养牛合作社因缺资金、技术,难以为继;农业项目因缺销路产品价格低,存在极大市场风险……

  面对问题,何善鸣没有退缩。他找准问题症结,充分运用市场化手段,不断巩固完善 “6+1”模式。他针对乡村扶贫车间持续发展难的问题,引进知名的光电产业园统一供货,发展“母鸡带小鸡”形式扶贫车间86个,带动贫困人口就业创业1047人。他扶持建立种植、加工、营销一体化和养殖、防疫、销售一条龙农业扶贫基地, 既带动贫困人口务工,又让贫困户参与种养有销路、有技术、有资金,同时节约1/3成本。针对部分公益性岗位人员出工不出力的问题,取消每月固定工资,改为每出勤1天给予50元补贴。针对贫困户缺资金、缺技术的问题,他引导建立政企共帮就业扶贫合作社,在寺下镇发展“合作社+企业家+贫困户”共享养牛模式,筹集资金80多万元,支持200多户贫困户养牛,户均年增收2500元以上。针对工业企业难以带动贫困户就业的问题,他扶持打造工业企业扶贫基地15个,安置贫困人口稳定就业570人。

  为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让更多贫困户享受“6+1”模式成果,特别疫情期间确保贫困户饭碗端稳、收入不减,何善鸣全面提升“6+1”模式:将六类平台内容扩大为乡村扶贫车间、就业扶贫公益岗位、促进转移输出就业、就业扶贫技能培训、工业企业扶贫基地、就业扶贫示范园区等;对在扶贫车间、工业扶贫基地就业的贫困人口,财政给予月工资补助由20%提高至50%,每人每月最高不超过150元提高至300元;对用工实体给予月工资20%补贴,最高不超过150元/人/月。


  “一放二干三不怕”闯出新路子

  3个月兴办67个车间,但半年却关闭了28个;乡村扶贫车间为何兴办容易持续发展难?何善鸣对起初兴办的67个车间逐个了解,发现关键点在于规模小、投资少、配货难、利润低,单个车间孤军奋战难持续,只有引进实力雄厚的企业统一供货,发展“母鸡带小鸡”形式扶贫车间。

  2016年7月6日,何善鸣前往广州,拜访曾有一面之缘的光电产业投资者何耀文,可当时何耀文已与其他地方签订投资意向协议。如何让其落户上犹?何善鸣采取“一放、二干、三不怕”的做法。

  “一放”就是“放水养鱼”。一方面,向客商提出把前端高科技产品放在上犹工业园生产、中后端产品分发到乡村手工制作的理念;另一方面积极争取县委、县政府前3年给予厂房免租金、县财政实得税收全返回、土地优惠等系列扶持政策。“二干”就是苦干实干。引进项目后,何善鸣帮助企业抢抓厂房、用水用电,协助企业解决用地、招工、办证、融资等难题,积极争取赣州港特殊政策。“三不怕”就是不怕碰钉子、不怕得罪人、不怕说闲话。在项目引进和建设过程中,对于办事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何善鸣耐心解释,积极解决,千方百计为企业当好“首席办事员”“金牌服务员”。

  功夫不负有心人。该项目于2016年8月签订合同落户上犹。2017年2月,9家光电企业和53个扶贫车间全面开工投产。2020年6月,已有15家光电企业和86个扶贫车间开工投产,产值突破12亿元,带动贫困人口就业创业1000多人。

  “6+1”模式,让千千万万市场主体的“微行为”,汇聚成就业扶贫的“众力量”。 近年来,上犹县共投入1.2亿元实施“6+1”模式,全县有劳动力的贫困家庭就业创业率达到100%、户均年增收22450元,助推全县45个省级贫困村全部退出,综合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底的14.59%下降至2019年底的0.039%,助力上犹县以“零漏评、零错退、高满意度”的成绩实现脱贫摘帽。


  “土专家”热心连线八方客

  何善鸣创立的就业扶贫“6+1”模式,为欠发达地区开展就业扶贫探出了新路,作出了示范。

  2017年7月以来,何善鸣向全国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00多个地级市、200多个县(市、区)介绍了就业扶贫“6+1”模式做法。一些地方在推行“6+1”模式过程中遇到问题,经常咨询何善鸣。2018年9月,何善鸣在母亲、妻子患重病住院期间,接到邀请到山西省指导推行“6+1”模式,仍是二话不说,安顿好母亲和妻子,在山西各地推广就业扶贫“6+1”模式十几天。一些地方的就业部门,有时打电话咨询次数达到每月20多次。

  何善鸣在就业扶贫工作中的艰辛付出和积极探索,得到了普遍认可。他被评为2019年“感动上犹人物”“2019年‘全省新时代赣鄱先锋’之‘担当作为好干部’”,荣获“2019年全省脱贫攻坚奖作为奖”,被评为“全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先进工作者”“全省就业先进工作者”。



优秀干部(24号)




当贫困群众贴心人  做就业扶贫红旗手

——记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县就业局副局长罗承兴

(请滑动查看)
自2016年参加脱贫攻坚战以来,作为就业扶贫的业务指导员、政策宣讲员、工作协调员,他浑身充满动力与激情。他始终立足岗位职责,帮贫困户拓宽就业渠道、寻找就业岗位、打造扶贫车间,主动作为,制定符合县情的就业扶贫举措,为全县脱贫攻坚贡献力量。他就是江西省芦溪县就业局副局长罗承兴。
学习业务技能 提升服务能力


自2016年接手就业扶贫工作后,罗承兴注重加强学习,经常参加各类业务培训班,向书本文件学业务、向业务能手学经验,为研究政策、制定方案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说实话,刚开始接触扶贫工作,我感觉无从下手。但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我没有退路,必须得上。办法总比困难多,有了坚定的目标,哪怕加班加点牺牲个人的时间也不算什么。”罗承兴说。为了摸清贫困群众就业底数,罗承兴经常下乡村,走村入户掌握第一手资料。他统筹协调全县9个镇、116个行政村建立1万余贫困户的就业实名制台账,做到就业需求清、失业原因清、培训愿望清,坚持做到每月动态更新,实时掌握全县贫困户的就业情况,通过数据分析制定精准的帮扶措施。罗承兴发现,有些贫困户由于获取招工信息的渠道有限,影响就业。他想到,举办现场招聘会,把岗位送到大街小巷去,把贫困户拉到现场面试对接是个好举措,既可以减少贫困户到处奔波,也可以提高对接成功率。2016年以来,他组织招聘会和送岗位活动120余场,大型招聘会10余场。为了让更多贫困户找到满意工作,在每次举办招聘活动之前,罗承兴一方面梳理还未就业的贫困户名单,通过乡村干部、帮扶干部组织动员他们参加招聘会;另一方面联系招聘企业,为贫困户提供更多就业岗位。通过4年来扶贫工作的积累,罗承兴根据芦溪实际,制定出一系列就业帮扶举措,让一大批就业困难的贫困户顺利走上就业岗位。“他工作非常努力,做事很踏实,经常加班到深夜。不管做什么工作,他都能按时高质量完成。”罗承兴的同事何双璐说。
把贫困户当亲人 做就业引路人


“你好,黎大姐,我找到一家模具公司的杂工岗位,适合你老公。你看看什么时候有空,我带你们一起去企业了解一下。”“好的,我今天在家,有时间。谢谢你啊,罗局长。”跟罗承兴通话的,是上埠镇茶园村1组脱贫户钟育清的妻子黎淑兰。在此之前,钟育清夫妻俩听朋友说芦溪有介绍所可以介绍工作,就一路打听,来到了芦溪县就业局,并找到了罗承兴。罗承兴了解到,钟育清夫妻俩就业意愿非常强烈,当即表示一定要帮他们找到满意的工作。他当场搜集了一下适合他们夫妻的工作,当天就开车带他们到一家电瓷企业面试。但钟育清视力不好,不能胜任那个岗位。不久之后,罗承兴又联系了一家模具制造企业,并约定7月12日再次带他们去企业应聘。“让我们夫妻俩特别感动的是,罗局长不仅帮我们找工作,还开车带我们去企业面试。”黎淑兰说。7月13日,罗承兴再一次拨通了钟育清的电话,了解到钟育清与企业达成了就业意向,对这个岗位比较满意。“我真是没想,自己48岁了,视力不好,在县内居然能找到包吃包住、月工资3500多元的工作。”钟育清说。看到他顺利就业,罗承兴心里的石头总算落了地。罗承兴了解到,能走出家门外出就业的贫困户,只要有对接平台、有合适的岗位,要就业并不难。但要解决全县1000余名劳动能力弱或因照顾家庭不能外出的贫困户的就业问题才是难上加难。在他积极的统筹安排下,全县开发了一批基层保洁员、护林员、公墓管理员等公益性岗位,解决900余名贫困人员就业,让他们既能照顾家庭,又有稳定的工资收入。此外,罗承兴还结合贫困劳动力培训意愿、当地产业特点和市场需求,与就业局培训中心一起制定了专项培训计划。2016年以来,全县组织了月嫂、电子商务、创业培训、种植养殖等培训班,培训贫困户2320余人次,提高了贫困户的就业技能,通过学习技能走上岗位的贫困人员达到2000余人次。
打造扶贫车间 助力群众就业


“你们企业每吸纳1名贫困人员就业,我们就奖励1000元。如果为贫困户参加了社保,单位缴存部分也能得到全额补贴。”不管是在园区企业还是农业合作社,罗承兴都耐心讲解政策,积极引导他们吸纳贫困户就业。位于宣风镇竹垣村的江西武功鑫强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招收了6名长期务工的贫困人员,还有周边24名贫困人员也在基地打短工。罗承兴经常前去了解情况,也为企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疫情期间,正值春耕播种时期,该公司一时间缺少劳动力。罗承兴了解情况后,迅速组织周边村级联络员,动员引导周边劳动力就业。仅1天时间,就为企业解决了用工难题。该公司负责人方绍云说:“我们合作社不管遇到什么困难,罗局长都能第一时间前来帮忙解决,让我们感到很安心,没有后顾之忧。”这是罗承兴服务扶贫车间的一个缩影。在服务全县13个扶贫车间过程中,罗承兴总是为他们提供保姆式服务,解决扶贫车间遇到招工用工方面的问题。谈起未来工作打算,罗承兴说,他将加大就业扶贫政策落实力度,加强就业扶贫干部业务培训,提升基层业务人员的服务能力,同时进一步改进就业培训方式,让贫困户的就业技能稳步提升。



优秀案例(25号)




链接“两业”扶贫  驱动“三产”发展

——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发挥创业担保贷款作用助力脱贫攻坚

(请滑动查看)

江西省宁都县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1689 户,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30279人。该县发挥创业担保贷款作用,通过创新担保方式、培育地方特色产业带动就业,助力脱贫攻坚。2019年,全县发放创业担保贷款 1.56亿元,扶持各类创业实体937个,带动劳动力就业8000余人,其中贫困劳动力就业1536人。

  2020年,宁都县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加快创业担保贷款发放进度,截至6月底已发放创业贷款 1.1亿元,扶持创业实体692个。目前,这692个创业实体共有就业人员5362人。


链接“两业”扶贫 


  宁都县把就业扶贫和产业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基础性工作举措,解决贫困地区增强“造血”功能,阻断贫穷代际传递。

  宁都县充分发挥创业担保贷款扶持创业、培植产业、带动就业的积极作用,通过创业担保贷款精准扶持扶贫产业项目,进一步加强“两业”扶贫工作关联融合。近5年共为产业扶贫项目发放创业担保贷款近3亿元,全县产业扶贫项目共吸纳就业3万余人次,带动贫困户年户均增收1.3万元,在助力宁都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发挥出配增效应。


驱动“三产”发展


  宁都县充分发挥创业担保贷款的作用,大力发展设施蔬菜产业、传统特色产业和电子商务产业。


  驱动设施蔬菜产业发展。2016年,宁都县立足农业大县客观县情,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创新实施“七统一分”模式,即统一基地规范、统一设施配套、统一政策扶持、统一种植品质、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市场销售、分户经营管理,全面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职业菜农”生产模式,大力发展设施蔬菜产业。为帮助“宁都富硒蔬菜”破解产业发展融资难题,该县充分发挥创贷扶持政策,创新担保方式,采取中心担保和第三方机构反担保的方式支持设施蔬菜发展。2020年1-6月,该县为“宁都富硒蔬菜”设施产业发放创业担保贷款4560.4万元,直接扶持创业实体399户。目前,全县规模以上设施蔬菜基地56个,建成大棚蔬菜4.2万亩,带动劳动力就业2万余人,其中贫困劳动力 2613人,贫困户户均年增收 1.5万元。“宁都富硒蔬菜”逐步成为宁都标志性品牌产业。

  驱动传统特色产业发展。黄鸡在宁都的养殖历史长达1500多年。在推动宁都黄鸡规模化发展中,创业担保贷款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该县年出笼万羽以上的养殖专业户1506户有80%享受过创贷扶持。2019年,该县为169家宁都黄鸡养殖户发放创业贷款3386万元。2019年,全县宁都黄鸡养殖户多达3160户,养殖规模达8000万羽,产业就业人员多达2万余人,带动贫困户就业5680户,贫困户户均年增收1.2万元。脐橙是宁都传统优势产业,被当地民间誉为农业“当家树”、农村“致富树”、农民“摇钱树”。实施精准扶贫工程以来,县创贷中心共为宁都脐橙种植经营实体发放创业贷款438笔5623万元。2019年,全县脐橙种植面积达21万亩,产量达15.41万吨,产值达10.89亿元,从事脐橙产销就业人员达4万余人,带动贫困户就业2872户,贫困户户均年增收1万元。

  驱动电商产业发展。近年来,宁都县创新思路,依托“互联网+”打造“三个一”工程,2016年被评为“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宁都县电商创业人员大部分属于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和残疾人等首次创业群体,具有资金不足、创贷帮扶需求大的特点。为此,宁都县人社部门与邮政银行合作为电商创业开通绿色通道,在电商孵化园区设置创贷服务站,同时实行电商创业实体“三户联保”反担保方式解决创业担保贷款无抵押问题,助力宁都电子商务集群发展。2014年以来,投入宁都电商产业发展的创业贷款资金达1.3亿元。2018年,宁都电商孵化园被评为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和省级创业孵化基地。廖竹生等6名残疾青年在电商园创办“电商励志园”,以销售宁都特色农副产品为主。廖竹生荣获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全国自强模范”称号。2019年,全县有各类土特产网店近500家,有81家农业企业、26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抱团发展,辐射带动4800余名贫困群众通过电商产业脱贫。

  当前,宁都县充分发挥创业担保贷款驱动作用,在宁都京城国际社区步行街启动建设打造“网络就业创业一条街”,对入驻创业人员实施精准创贷帮扶,推动电商企业、网红直播人才、新融媒技术等资源集聚,有效发掘县内设施蔬菜产业、传统特色产业和宁都电商产业优势,构建地方特色品牌产品“产供销一体化”经营模式。该县高标准孵化本地农特产品、大棚果蔬销售等创业实体,进一步促进地方特色农业产业健康发展,实现农民就业增收,确保经济持续平稳高质量发展。


优秀案例(26号)




立足兜底就业 推进提质扩量 

——江西省吉安市永新县就业扶贫实现由兜底保障向更高质量转型

(请滑动查看)
近年来,江西省永新县紧紧围绕“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目标,通过开发劳动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实时掌握贫困劳动力就业、失业状况,为精准培训、精准就业打好基础,加大就业机会供给,不断提高贫困劳动力就业质量和收入水平。

  截至目前,20677名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贫困劳动力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占贫困劳动力总数76.39%,实现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清零,为决胜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


立足长远,夯实振兴基础


  永新县整合部门资源开发公益性岗位,帮助“三无”人员实现就业,并注重加强公益性岗位制度优化和提升,使公益性岗位由单一兜底性就业帮扶措施向更好地适应乡村振兴需要转变。

  合理配置,因事设岗。2020年,该县开发保洁保绿、山林防护和光伏发电管理员等公益性岗位,安置贫困劳动力5643名,人均年收入6000元以上。该县开发疫情期间防疫消杀等临时性公益性岗位,优先安置2201名贫困劳动力上岗。此外,该县还帮助310余名因疫情暂时无法外出务工的贫困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

  以岗定责,以责选人。永新县做好岗前培训工作,细化职责,因岗定薪,保证在岗人员身体状况、劳动技能胜任岗位职责。光伏发电管理员,要求办理电工证方可上岗,人均年增收1.3万元以上;生态护林员、村级防火护林员等,要求具备一定专业知识,人均年增收1万元以上;图书管理员、保洁保绿等公益性岗位,技术含量低一些,人均年增收6000元。

  多渠道整合资金。该县通过扶贫资产收益、光伏扶贫收益设立扶贫公益性岗位,与行业专项和部门资金公益性岗位互补。2019年下半年,30%的光伏收入725.2万元被用于公益性岗位。2020年一季度,拨付333.2万元光伏发电收益用于扶贫公益性岗位和村公益性事业贫困人口工资补助。


因人施策,提高技能水平


  永新县根据贫困劳动力就业意愿和市场用工需求,结合全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实施“储工计划”,有针对性组织开展产业技术培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电子商务培训、家庭服务业培训等促就业增技术培训,基本实现从体能型劳务输出到技能型劳务输出的转变,大大提高了贫困劳动力的就业能力。

  实用技术培训从单一化向多样化转变。各有关部门根据职责因地制宜开展农业、产业、电商、家政、乡村旅游服务等实用技术培训,实现每名有培训意愿的贫困劳动力至少接受一次培训,每个建档立卡贫困户都掌握一到两门技术,提升其就业创业能力。截至目前,已培训贫困劳动力15287人次,有技能的贫困劳动力从4442人增加到13466人。

  公共培训服务从低水平向高水平转变。该县以精准培训为突破口,开展多种形式的技能培训,进一步提升新增劳动力竞争力。一是鼓励已有的3家培训机构、行业部门等实施主体依托乡镇,由乡镇免费提供符合条件的培训场地,根据贫困劳动力培训需求开展“送培下乡”活动,实现家门口培训。二是在培训机构、行业部门开展培训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职校着力培养一批具有一定竞争力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三是根据园区企业实际需求,开发和完善电子类、皮革加工类、铜产品加工类等深层次知识体系培训,并采取顶岗实习或校企合作等方式,对贫困劳动力进一步开展岗前培训,实现高质量就业。

  技能培训从“要我培”向“我要培”转变。在征求贫困劳动力培训需求的基础上,永新县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培训、管理培训、操作培训。向参训人员推送岗位招聘信息,对于培训后不能立即就业的人员,利用“储工计划”,做好岗位推荐工作。高市乡贫困劳动力刘建华年轻时因家庭困难没有读书,缺乏技能,不愿外出务工,平时靠打零工维持生活。参加县里组织的消防、护林、防火等相关业务知识培训后,他被推荐到生态护林员公益性岗位就业,年收入1万元,既获得了业务技能,也增加了收入。永新县还积极实施“雨露计划”,引导贫困家庭子女接受技能培训。怀忠镇贫困劳动力李悦家庭比较贫困,为照顾家庭,仅读到高一。参加技能培训班后,他被推荐到一家电子公司上班,减轻了家庭负担。永新县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培训模式,对贫困劳动力开展岗位实用操作技能培训和安全生产等理论知识的岗前培训,做到高质量上岗。高桥楼镇贫困劳动力李颖龙以前在深圳做普工,参加县组织的技能培训安排在一家科技公司上班。他对工作环境和工资收入都满意,既挣了钱还能照顾家庭。



分类引导,提高就业质量


  永新县紧扣“有就业意愿的贫困劳动力家庭至少有一人稳定就业”这一主线,结合贫困劳动力自身就业意愿、就业技能、身体状况等实际情况,有的放矢,采取多种措施引导贫困劳动力实现高质量就业,不断提高贫困劳动力就业质量和收入水平。

  有序推动省内外转移务工。政府加大调控力度,加强与沿海地区劳动力市场的合作,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容量大、反应快、多层面的信息服务。2020年,向县外输出贫困劳动力12394人。

  引导贫困劳动力居家灵活就业。该县采取“产业+就业”帮扶的模式,大力挖掘灵活居家就业岗位,对吸纳贫困户务工的合作社、扶贫车间、产业基地等给予政策性支持。2019年,奖补资金800万元,2020年预计达3400余万元。其中,光伏产业带动贫困户户均年增收2000元以上,贫困村村级集体经济年增收2万元左右。

  鼓励进入园区企业就业。永新县积极举办就业扶贫专场招聘会,落实贫困劳动力交通补贴,联合企业开展送岗下乡、送岗入户等活动,鼓励贫困劳动力进入本地工业园区就业。2020年,向县工业园区输送贫困劳动力927人(其中贫困残疾人192人),人均年收入2.36万元。


1






推荐阅读



事业编!这里公开招聘120人



最全!我省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服务机构联系方式都在这儿


喜欢,记得点击“在看”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