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企业高管到专车司机

卢克文 卢克文工作室 2023-07-03
自从公司搬到成都之后,我就很少开车了。

成都的交通系统十分发达,公司楼下就有地铁,成都的地铁没有广州深圳的拥挤,里程高达519公里,排在全国第五,跟排前两名的广州深圳在里程上差别不大。

成都地铁还有成长空间,预计到2025年,地铁里程将达到850公里。

而我以前生活在地铁里程仅有38公里的东莞,排在全国第四十名,我要体验地铁还得开车过去,注意是体验地铁,不是为了交通方便去乘坐地铁。

而且全中国的地铁都那么新,地铁站里的空气都让人感觉十分干净,只要地铁站在不远处,我就首选地铁。

地铁不太方便的时候,我就打车。

选择打车是因为成都主街道红绿灯多,一等就要好长时间,导致开车会比较累,我对开车又没什么兴趣,所以常常半个月才开一次车,偶尔路过自己的停车位,才发现车身上已积了一层薄薄的灰尘。

打车还有个好处,能遇到各种各样陌生的司机,你就有机会问问别人的人生,了解到各种人生百态。

大部分司机都比较健谈,他们也愿意跟一个陌生乘客,就自己的生活聊两句,反正乘客下车了,这辈子就见不着了,痛痛快快说一说,当是他们发泄情绪的一种渠道。

最近大家不是说经济不好嘛,我就随机问了问一些司机的工作情况。

因为最近一周我搭乘专车多一点,所以这次的数据大多来自专车司机。

据专车司机们反馈,他们现在每天总的工作时间大约14-15个小时——我知道有杠精听到这个数,马上就忍不住要抬杠了,听我说完再抬谢谢。

这十四五个小时,当然不是说连续工作这么长时间,中间有时候是在等单,把车停路边休息,一休息就半小时到一小时不等,而且等单是有技巧的,老司机们懂得将车停在什么位置,容易接到跑长途的大订单。

跑专车的客单价更高,跑的线路更远,而快车客单价低一些,线路略短些,快车司机比专车司机会更多接一些十几块钱的零碎单。

“总的来说,我们跑专车的是心累,跑快车的是身体累。”一位老师傅这样跟我总结。

那一天在外面跑十四五个小时,能挣多少钱?

“大概一万五六的样子,如果那个月活好,能冲到两万。”一位师傅说,“当然啦,你得开电动车,不要开燃油车,我以前开迈腾的,4年跑了38万公里,烧油都烧了20万,这些油钱要是省下来,就是利润啊。(此处数据可能略微有记错)”

现在专车师傅一般都是自己买车,大概工作一年半时间,可以把车钱赚回来。

我问他们现在开专车门槛高不高?是不是买辆B级车,就可以上路跑专车了?

师傅们说,并不是,现在跑专车可严格了,你最好得是新车,最好是电动车,老的燃油B级车很难拿到跑专车资格了,目前跑专车最多的就是比亚迪汉、小鹏P7、红旗E-QM5等等。

其是比亚迪汉最多,多到大街上只要看到一辆汉,大家就默认是滴滴专车。

我曾经见到一位买model-3跑专车的,他说全成都大概只有二十辆model-3专车,大家一般不买这个车,后排座位小嘛,他买是因为想跑两年,再把车给媳妇开。

从大家的反映来看,哪怕是现在年头不是太好的2023年,跑专车时间拉长一点,还是能赚钱的。

但申请跑专车的名额可不容易。

“一般要等半年。”一位师傅说起了他的经历,“大家都在排队,有人不干了,才会给后面的人名额,以免造成市场饱和。有了名额还要去面试,他们面试比公安局还严,不能染发、不能有2厘米以上的伤疤、不能有案底、不能纹身等等,面完试还要接受培训,培训完才让上岗。”

“不过最近成都不是快大运会了嘛,为了保障大运会的运输,多给出了500辆专车的名额,后面如果有饱和,估计会只出不进一段时间。”

我问起部分企业裁员,会不会影响到专车司机的竞争。

他们说会的,最近一年是有一些成都企业的高管来跑专车,这些人大概40岁左右,原本职位都挺高,月薪两三万上下,这时候如果背负车贷房贷,家里养着小孩,老婆又没工作,本来就是他一个人养全家,就麻烦了,家里头断粮了。

司机们说,感觉成都的社会贫富差距,因为这一波裁员拉大了,富人大体上没有变,但原本进入中产的中高级打工人,掉下来了一波。

他们离开原高管的位置后,社会上没有相对应的岗位提供给他们。

他们人生经验丰富,但身居高位多年,早就没有实战能力,精力也差了许多,出去后大企业自己都在裁,小企业不敢要他们——这种类型的人年龄太大,进了小企业,很难创造收益,通常还造成内部矛盾,小企业见都不见的。

很多高管说自己有管理经验,其实“管理经验”是个很模糊的词,是难以判定的,管理经验其实不值钱,技术经验才随时随地经得起考验。

再说,大部分企业都在裁员,人都裁没了,还缺个做管理的?要裁就先裁工资高又只会做管理的。

高薪岗位没人请,几千块钱的工作又没法做,人生简直就是重启状态。

难道还像二十出头的小年轻一样去街头发传单?还是重新学一门手艺慢慢来?这都不行,家里可能有两个娃要养,房贷每个月还要供,每天都等米下锅,他们不能从头再来,那目前最好的选择,就是去做收入还不错,只是工作时间长一点的专车司机。

我就遇到过一位高管位置退下来的师傅,他说他四十多岁,二婚,在做高管时,娶了个小他二十岁的媳妇,还重新生了个娃,原本收入高又有社会地位,支撑这些成本完全不是问题,过着身边人都羡慕的生活。

鬼知道啪一下,裁员潮来临,他第一批给干下来,根本找不到工作,投出去的简历问都没人问,想创业风险太大,他这种情况也不容许他瞎创业,他说他清醒得很,他要是创业失败了,媳妇准跑,家里娃也指不定归谁,想来想去,目前风险最低收益最明确的就是跑专车,只能选择干这行了。

跑专车,不知道维系了多少中年人,差点垮掉的家庭。

其实,如果我当初没有选择创业,我现在可能也会开专车。

因为我以前在职场,也是个所谓的高管,但我在干高管时,就发觉不对劲了,觉得这条路走不通了,好日子快完了。

这跟中国的职场生态有关。

中国现在的工作人群,分两类,一种是普通农民阶层,或者像我这种在私企干一辈子的,没有退休这种说法,是要一辈子干到死的。另一种是体制内的,他们有退休时间,到了那个年龄可以领着退休金安度晚年,大概有三十年左右的福气可以享。

我在全国调研时,遇到过50岁退休的女性,她说她明年就可以领退休金了,后面估计就是要无忧无虑,全国旅游二三十年。

也就是她这一生,成长学习二十年,工作近三十年,休息三十年。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这是非常非常奢侈的事情。

体制内有部分工作收入不高的,但还是有很多人打破头也要进去,其实就是因为有保障,这个保障,主要就是指有退休时间,有稳定的退休金可以拿。

私企工作的人通过买社保,现在也能拿退休金,但这个数据相差很大,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退休工资,比普通人高得多,普通人当中,有些连份稳定的正经工作都搞不定,走的是灵活就业,将来会没有退休金,或者拿的退休金,只够勉强解决温饱。

私企工作相对辛苦一些,有些工作的收入,比体制内略高一些,但后面有几十年的时间是没有保障的,可能是要干到死的。

而且据我亲身经历,私企有个职场天花板,一旦到这个天花板,就会开始走下坡路。

在私企里面工作,从20岁开始干活,干到30岁左右,就会淘汰掉一部分人,这部分人要么转岗,一辈子从事中低端技术类工作,要么流入社会,成为临时务工人员。

剩下的喘口气,冲击进私企的中高层,一般在28-32岁左右,会成为公司的经理或者总监级别。

这段是私企上班族的黄金岁月,他们通常在这段时间内领着不错的薪水,看起来大有前途,完成结婚、买房、买车这些人生大事。

在35-40岁左右,这些人会成为公司的总监或者副总级别,但一般人到总监就基本结束了,能做到副总的凤毛麟角。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我在28岁那年做到电商总监,干到33岁我就觉得我到头了,必须出来创业。

跟我一起在职场混的人,包括我很厉害的做到副总的上司,最后在40岁前,也必须离开职场创业。

这是中国私企的特点,中国私企的职场是不会养你一辈子的,你迟早一定得离开。

主要是两大原因,一是所有行业的增长都有天花板,一旦这个行业到达天花板,就会开始向内卷,在卷动的过程中,首先就要清洗掉高薪岗和非核心盈利人员,中年高管就是最适合清洗掉的人群。

二是中国十分特殊,中国人太多,每年有上千万的大学生毕业,人力资源极其充沛,有新鲜的年轻低价劳动力,为什么要用昂贵的中年劳动力?总监这个岗位,有的是年轻人虎视眈眈,所有企业最后都会一致选择,干掉非核心部门的中年管理层。

很多发达国家的中年人,可以平安度过中年危机,是因为他们劳动人口不够用,使他们能在35-60岁有可持续的工作经历,但在中国,35岁就是个天坑,再往上人力成本就太高,下面想上来的人多的是,最后造成中国企业特殊的35-60岁失业现象。

还有就是企业高层自己的问题,只要做到总监以上,做高管做久了,很容易把自己给做废了。

我当时做电商总监,就有一种恐惧感,因为我每天的工作,就是开会、安排部门工作、签字、查看各部门数据、处理部门内部矛盾等,我发现我职称不错,但实际干的活,没一点技术含量。

我就时常问我自己,我要是离开这家公司,TM别的公司为什么要招我?签字谁不会签?开会谁不会开?我还不如一个直通车专员有用。

珠三角和长三角的职场还有个特点,三十岁之后,管理层的工作,基本都是靠朋友介绍,比较少在招聘网站找工作的,朋友人脉迟早用完,我都33岁了,我还能在这家公司干几年?出去找两次工作,人脉就会耗尽。

当时我就想明白了,我必须创业,再不创业就死定了,40-60岁这二十年只会走下坡路,到时候一万块钱一个月都拿不到,越往后越廉价。

就是这种危机感,促使我决定离开职场,把房贷提前交了半年,拿着剩下的两万块钱,风风火火跑去创业了。

我的选择是正确的,我上司比我牛逼多了,过了三四年,他在职场也遇到天花板,最后也出来创业了,现在干得也不错。

最后能在私企干一辈子的是哪些人呢?是不可动摇的核心技术岗、是第一批跟老板起家的极小部分元老,其他所有人,都是流动的、可替换的。

在亲身经历了许多事情后,我想明白了一个道理:

在中国,绝大部分上班族,会在35-40岁发生一次折断,这次折断非常惨烈,收入会暴跌、社会地位会迅速下降,而且折断迟早会发生,不要抱有任何侥幸的想法,是一定、必定到来。

很多人在万科、在阿里、在京东做过高管,他就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其实被大公司抛弃后,他最多靠原先的人脉,维持半年到一年的体面,一年后这种体面就基本败光,没有人再愿意搭理他,他要是找不到新的大公司,人生的一切就要全部重来。

很多人都迷信自己一帆风顺,35-40岁之后越来越强,这是愚蠢的,中国环境特殊,除非你进入体制内,体制外的人35-40岁之后只会越来越弱,必须要提前做准备。

我认为这个做准备,不是为自己的上限做准备,而是要为自己的下限做准备。

就是你遇到折断后,你要保证生活下限不能暴跌,你首先要保住自己的生活下限,再去谈上限。

我遇到那位原先做副总,现在开专车的高管,就是在应对中年折断时,没有在事前做好下限准备,最后只能去开专车。

他跟我说,别看他做高管时收入高,其实说没就没了,而且这是条人生的断头路,他的高薪也就五六年,这辈子就再也没有了,可他后面还有几十年要生活,他就是提前透支了人生红利,远不如做医生、做财务、做法律的人来得稳定。

在他财务状况良好时,只顾享受而不做人生投资,现在除了开专车,他真没得选。

那怎么做,才能支撑起中年后人生的下限?

我自己的经历是一条路,就是选择去创业。

你在做高管时,就要做好“老子随时会失业,明天要是创业我有什么资源可用”这种心理准备,得开始为自己的事业铺路搭桥,最好在自己熟悉的行业里做延伸,不要碰自己不熟悉的领域。

比如我做了十几年电商,所以我创业时只选电商赛道,要充分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和人脉,再讨厌的人,只要没冲突也尽量和气生财,多学习别人的方法论,有时候在行业聚会时,别人无意中的随便一句话,就可能改变你的人生。

还要把成本放到最低,千万不要高投入,初创企业绝大部分死在成本问题上。

目前中国创业的成功率只有1%左右,风险这么高,不创业的怎么办?

其实除了创业以外,还有很多其他生存下来的手段。

很多大公司高管退下来后,都会经营一门行业里非常细的业务,有点接近于经营一家高技术含量的小店,给整个行业提供精细化服务,比如我认识的一些服装设计总监,会在广州开工作室,提供特定的设计作品或者配饰产品;还有些行业资深人员,组织行业高端社群,或者用自己的特长,给各个公司做技术服务。

总之,他们离开了公司,但并没有离开行业。

一个人活了三四十年,他一定累积了大量的社会经验、行业技术、人际关系网,也精通一部分业务,这时候他就应该对整个行业进行无私的反哺,释放自己的特长,通过释放来吸引新的资源,从而将自己的能力重新变现。

要是真的没有任何转型方法,也可以提前做点低风险的投资保生活费,比如可以买一个社区的小商铺,学一门手艺什么的。

中国的职场是不同于世界其他国家的,在退休前,几乎非体制内的人,都要面临长达20年的高风险期,在35-40岁时到达巅峰,然后突然直坠而下。

鉴于这种特殊市场的残酷性,每一个80后、90后,都要提前做好准备。

我们不要老盯着商业巨头的人生学习,我们成为不了商业巨头,我们很有可能成为某个领域的细分专家,踏踏实实赚一点安家费。

人生不是烟花,不会一飞冲天,人生就像是海浪,冲一下,就回卷一下,再冲一下,再回卷一下。

认清自己能力的边界,提前布局人生的风险,保护好家人不要过颠沛流离的生活,就是我们这些平凡人,这一辈子的最高成就了。



-------------------------------------------
↓点击下方图片购买卢克文新书《风云录二〇二二》↓

----------------------------------------------

在我的知识星球,能看到





每日时政深度点评,了解国家大事,看透国际风云变幻

    

财经股评,从宏观视角读懂股市变化本质,掌握市场规律


分享我的观点和见解


2019年,从《文在寅的复仇》,有几百万读者关注我们,我在文章里带大家解析了当今国际局势和中国的崛起之路。

如今,有38000+读者加入我的星球,重新开始认识世界的逻辑和本质规律。

扫码加入38000+人都在卢克文工作室看国际风云诡谲,时事变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