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介孔SiO2中的发光Pervoskite

2016-09-03 CCL 研之成理


由于钙钛矿纳米晶材料本身电子和能带结构,其表现出很强的defect-tolerance,如图1所示。与II-IV族和III-V族材料相比,表面缺陷能级对其发光性能的影响很小。

图 1


II-IV或者II-V族量子点材料的高效率极大的依赖于对表面的钝化和修饰。表面环境的微小改变可能带来效率的显著降低。比如将高效率的CdSe量子点放入介孔二氧化硅孔道中,其效率显著下降。相比而言,钙钛矿(CsPbX3,MAPbX3)量子点的抗干扰性能更好,其在SiO2孔道中也能闪闪发亮,如图2。

图 2


今天分享的这篇Nanoletter(10.1021/acs.nanolett.6b02688)就是利用Pervoskite的defect - tolerance这一特性,成功的将其引入介孔SiO2孔道,并保持钙钛矿的发光特性。合成方法也很简单,首先将特定孔道结构的SiO2和钙钛矿前驱体浸渍、混合。然后过滤、真空干燥,最后在适当温度(100 - 200 C)加热即可(具体过程请参见全文)。结构表征见图3。图中介孔二氧化硅的孔道结构保持完整,钙钛矿粒子在孔道中均匀分布。

图 3


相比如传统的Colloid体系Pervoskite,SiO2介孔孔道内Pervoskite具有如下特色:

1.  尺寸调控性更强

在Colliod体系中,颜色的变化一般是通过Pervoskite成分调控来实现,例如CsPbBr3发绿光,CsPbI3发红光。而Pervoskite的尺寸可变范围很有限,特别是在小尺寸(< 8 nm)的强量子限域范围。因为介孔二氧化硅的合成已经非常成熟,其孔道大小可控。文中选择孔道尺寸为4 nm的介孔二氧化硅 ( SBA-15 )和2.5 nm的 MCM - 41为模板,成功合成出小尺寸Pervoskite。大范围的尺寸调控和原本方便的成分变化使得Pervoskite的颜色调控能力更强。比如:同样是需要630 nm的红光,可以是4 nm-SiO2 + CsPbI3;也可以是7 nm - SiO2 + CsPb(Br0.25 I 0.75)。

2. 高效率和出色的稳定性

研究发现,当高效率的II-IV族量子点与介孔二氧化硅结合到一起,其效率常常会显著降低。而Pervoskite与介孔二氧化硅结合并未导致发光效率的降低,同时半峰宽也很窄。如图4所示。此外,文中发现介孔材料的引入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量子点的稳定性。但文中的研究不够深入和全面。

图 4

3. 无需提纯,方便后处理

介孔二氧化硅通常为粉末状。加入钙钛矿之后,真空抽干溶剂即可得到不同颜色的粉末,如图2所示。传统Colloid合成方法提纯通常很麻烦,既要保证量子点能够最大限度分离出来,还需尽量降低提纯溶剂对量子点效率和稳定性的影响。在量子点的工业生产过程中,提纯常常是令人头疼的问题。介孔SiO2的引入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

点评:

1. Pervoskite的本身电子及能级结构(defect - tolerance)特点使得其与介孔材料的结合成为可能。同时介孔材料的合成,特别是介孔SiO2,已经发展的很成熟(可控孔道结构和孔道尺寸)。介孔的这些特性给Pervoskite增加了无限的可能,而这些可能是传统量子点材料所无法获得的。例如:上文中利用介孔结构来实现对Pervoskite尺寸大小的控制。

当然,介孔给Pervoskite带来的不仅仅是尺寸调控。例如:可以选择一维孔道的SBA系列,零维的nanocage(FDU系列)。甚至还可以是二维层状材料。调节负载量还可以实现一个nano cage中量子点个数的调控。

2. 介孔材料的引入虽然能够方便后期分离和加工,但是因为介孔材料本身对光的散射能力很强,所以不利于Pervoskite对光的吸收和能量的高效利用。


恩,下面肯定有不少文章可以发了。。。。



研之成理面向所有感兴趣的朋友征集专栏作家,主要包括专业软件(比如Digital Micrograph, TIA, Photoshop,Chemoffice,Material studio等)和基础知识(XRD结构精修,核磁,红外,程序升温实验,同步辐射,电化学基本标准手段等)的分享,以及相关领域最新文献赏析。目前,由于小编人数有限,总结的周期会比较长,如果有更加专业的人来分担一部分的话,应该可以让大家更快更好地学到更多内容。

欢迎愿意分享的朋友联系我们。邹同学(QQ:337472528)或者陈同学(QQ:708274),谢谢!

最后,真诚地希望大家能够在这个平台上展示自己,将自己的思想传递给更多的人。


注:研之成理是个纯公益平台,没有办法给到大家稿费,抱歉!如果真的有一天研之成理走上了商业化道路,那么所有的稿费我们也都会给大家补上。真诚真心,“研之成理”对人和对科研都是如此!



为方便研友们进行学术讨论,研之成理也开创了自己的QQ群,1号群:已满;2号群:536667802;3号群:585629919。欢迎大家加入进行激烈的学术讨论!

本文版权属于研之成理,转载请通过QQ联系我们,未经许可请勿盗版,谢谢!

长按下图识别图中二维码或者搜索微信号rationalscience,轻松关注我们,谢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