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生活化”的实践探索 ——以重庆玉带山小学为例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指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面向全体人民、聚焦青少年”。要引导学生将爱国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小事做起,将爱国之情转化为报国之行,为社会主义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爱国主义思想基础。
爱国主义教育本质上是道德教育,是情感教育,也是认知教育。小学爱国主义教育需要遵循小学生在道德教育、情感教育、认知教育上的发展规律。基于小学生在此阶段的道德、情感和认知发展规律,玉带山小学通过研究梳理了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和生活教育的内在逻辑,并且进行了比较有效的实践探索。
一、明确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生活化”内涵
(一)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生活化”的视角依据
小学爱国主义教育要遵循小学生在道德、情感、认知发展上的相关规律。许勇在《小学生道德认知条件的研究》中提出小学生道德认知特点有以下几点:一是小学生道德概念的理解水平与其思维水平的关系密切。小学低段儿童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他们多是通过具体形象的事例来理解概念。二是小学生理解道德概念的水平还与他们的生活环境、社会经验有着密切的联系。儿童对生活中出现的道德概念有较多的感性经验,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三是小学生掌握道德概念遵循从具体的道德概念,到知识性的道德概念,再到内在性的道德概念这样一个内在的逻辑顺序。隋彦玲在对《小学生道德情感的特点与培养》的研究中发现:小学生对具体的事物和对与他们生活较近的、熟悉的事物易理解,而对抽象的道德概念和复杂的道德现象则较难理解。因此,对小学生开展道德情感教育,不能只讲空洞的大道理,要遵循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规律,内容、方法讲究具体、直观。陈会昌对小学一、三、五年级以及中学七、九年级和高二年级共348名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情感研究,结论是:中小学生对祖国山河领土的热爱,最初是在具体形象水平上的热爱。小学生年龄一般是六七岁到十一二岁,正处于皮亚杰研究中的具体运演阶段。由于小学生的思维必须借助具体实体的支持,他们只能对当时当地具体事物的性质与各事物之间的关系进行思考,所以在情感的领域内,他们情感的对象往往也是具体的人或物。
以上对小学生道德、情感和认知水平发展规律的研究显示:小学生在具体形象思维上占优势,对抽象概念和复杂现象较难理解;对具体事物和与他们生活较近的事物易理解;要形成道德认知和情感,不仅要有相关认知培养,更要辅助相关具体的行为训练。结合这些规律,可以构建出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生活化”的内涵是:“生活化”视角是增强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的重要路径。即教学内容上尽可能选择小学生所熟悉的真实的生活实际中的具体实物,少用“偏离了学生本身特点”,甚至“严重脱离了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实际现象”的内容,教学方式上要多用情景模拟或实地体验的方式。由此看出,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生活化”的内涵符合《纲要》中“遵循规律、创新发展,注重落细落小落实、日常经常平常”的精神实质。
(二)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生活化”的现状分析
研究爱国主义在小学阶段的文献总体不多,其中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生活化”的研究文献甚少,涉及基础教育的仅有5篇。檀传宝提出爱国主义教育要贴近学生生活,他提出“美感的爱国主义”“建构的爱国主义”。刘新月从哲学界讨论的日常生活理论出发,提出日常生活构成人类社会的基础性领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和出发点。卢姝从实践与生活两个角度提出音乐教育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和方法。黄咸强认为生活是教育的源泉,实行“生活化”的教育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共识。谌凤山提出让爱国主义教育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他认为爱国主义教育太理论太纯粹,没有把爱国之“教育”植根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没有将“大爱”落实为“小爱”,提出不能过于偏重理论和知识的灌输,而对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却很少甚至无暇关注,没有给学生足够、完整、理智、真实的关爱,从而使爱国之“爱”失去了它持续发展的生理和心理根基。
上述研究成果说明,无论是相关理论工作者还是一线实践人员对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生活化”的意义和价值认识不够。同时,现有研究偏重理论层面的宏观描述,缺乏来自实践层面的路径设计、评价机制、保障机制等模型构建研究视角,不利于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生活化”的实践和推广。这些都是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生活化”的发展空间。
二、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生活化”课程的构建和实施
(一)爱国主义教育“生活化”课程的构建
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生活化”着力于推动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从学校、从课堂、从学科走向生活,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亲切力、感染力和实效性。玉带山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生活化”课程体系建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爱国主义教育“生活化”学科课程。主要是将爱国主义教育有机融入学科必修和学科选修课程,深化基础教育课程爱国主义教育的教育内涵和教学形式,“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二是爱国主义教育“生活化”常规课程。主要是通过各类常规课程夯实爱国主义教育基础。例如每日、每周、每月、每学期常规课程,红色研学课程,纪念日实践课程,传统节日实践课程。三是爱国主义教育“生活化”创新课程。主要是按照从家到社区、到城市、到中外对比和交流的维度开展课程设计,逐步引导小学生从爱父母到爱国,从爱社区到爱国,从爱自己生活的城市到爱国,再通过中外对比和国际交流到爱国,由此凸显爱国主义教育。通过整体化、序列化、系列化的设计,遵循小学生道德、情感、认知发展规律,开展以生活为链接点的项目化、研究型、合作式实践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在儿童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得到有机融合,爱国主义自然而然地融入儿童的日常生活。
▲玉带山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生活化”课程体系
(二)爱国主义教育“生活化”课程的实施
课程实施主要是围绕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生活化”的理念和目标,进行具体实践,并在此过程中思索,如何实现爱国主义素养来自生活、服务生活、指导生活、创造生活、再享受生活;如何把生活中潜在的爱国主义素养转变为显性的学生爱国主义行为,特别注意让学生把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当作生活实践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引导学生打破教育与生活的壁垒,让教育与生活有机融合,爱国就在身边,就在生活日常中,从而实现爱国与生活的有机融合。
1.学科课程“生活化”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我们对全校教师开展学科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调查发现,不同的教师都在通过不同的途径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各学科中,语文学科教师明确表示学科课程“生活化”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资源极其丰富。例如,小学一年级上册第一课《我是中国人》就是非常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启蒙题材。其他例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都成为语文教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素材。还有语文老师充分利用古诗词引导学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如在讲授描写祖国风景的诗句时,引导学生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科学教师通过讲解中国的四大发明、墨子两千多年前的小孔成像实验等科技发展史的故事,让学生体会我国科学发展的伟大成就。通过讲解华为芯片被打压的案例,让同学们认识到不学好科学、落后就会挨打,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学校的“科技走出国门”比赛成为科学教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契机。在2016年科技创意类比赛DI全球赛中,学生选取世界普遍现象——“都市冷漠病”作为研究对象,提出中国小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解决方案,赢得全球比赛第二名和评委特别奖的好成绩,当五星红旗在赛场飘扬的时候,师生们为国争光的爱国情感喷涌而出。
美术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讲解国画、中国建筑等中华艺术之美,还组织学生创作生活版画,其中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金奖、文化和旅游部“蒲公英”金奖和教育部一等奖的作品共计8幅,被中国美术馆收藏的作品14幅、欧洲版画基金会收藏的作品2幅,并在英法日新等多国巡回办展。在与各国艺术家的交流中,不仅有效传播了中华艺术,也增强了师生的文化自信。
体育教师通过中国参加奥运会竞赛的历史、体育健儿为国争光的故事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音乐教师通过组织学生歌唱爱国主义歌曲,了解国歌、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等歌曲背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英语教师指导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要特别注重联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引导学生明确学习外语的目的是认识世界,参与世界,同时一定不能忘记传播中华文化,奠定民族文化自信。
2.常规课程“生活化”夯实爱国主义教育基础
(1)常规课程。每日爱国主义教育主要体现在每节课上课的铃声语音,指引学生努力成为“创造未来中国的学习者”。每周爱国主义教育主要体现在升旗仪式。每周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内容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每月爱国主义教育主要体现在班会主题活动。各班开展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班会。每学期爱国主义教育主要是上好《开学第一课》。《开学第一课》有非常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形式备受儿童喜欢。例如2020年《开学第一课》,一个个抗击疫情的感人故事,让许多同学牢牢记住了钟院士、张医生,明白了什么是担当,什么是团结,懂得了科学的“厉害”,《开学第一课》让同学们自我鼓励:要努力学习,成长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2)红色研学课程。重庆有丰富的红色研学课程资源,我们每学年开展两次红色研学课程。重庆市抗战遗址现存395处,10处故居类国保遗址主要集中在主城区。利用这些学生身边的可触可摸、可见可闻的红色研学资源,学校组织开展知识科普、自然观赏、体验考察、励志拓展、文化康乐等多种类型的认识和体验活动,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使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意识得以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
(3)纪念日实践课程。全年纪念日实践课程是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契机。各班通过这些纪念日实践课程开展诗歌朗诵、演讲、故事会等形式的爱国教育活动。例如“九一八”纪念日,学校班主任就带领学生们了解什么是“九一八事变”,让学生们体悟到“落后就要挨打”,坚定学习本领的决心和意志。10月少先队队日主题活动就是“我是‘红领巾’,我爱我的国”。鼓励在校学生“红领巾”们主动沟通家中父母祖辈等曾经的“红领巾”们,通过小手拉大手的方式,让几代“红领巾”在现实生活中一起思考如何“为国旗添彩”。
(4)传统节日实践课程。传统节日的选取主要依据国家法定节假日及具有较大教育价值和社会影响的传统节日,例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实践课程的落实主要通过节日的名称、由来及其变迁,节日相关的传说、故事,节日的民俗活动,节日的饮食文化,与节日相关的诗词、文学作品,节日承载的意义及其文化影响,中西方节日文化比较等方式。传统节日实践的方式一方面通过可以渗透的学科进行教学渗透,另一方面通过学校开展的相关活动落实,更主要的是以节日体验有机链接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让爱国主义教育在学生的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得以强化和升华。
3.创新课程“生活化”凸显爱国主义教育
(1)“从爱父母到爱国”的课程。很多孩子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但是并不了解父母职业奋斗的艰辛。“劳动创造梦想”课程通过邀请家长代表在国旗下讲话,让孩子理解“劳动创造美好生活”。桥梁设计师家长说:“重庆黄桷湾立交桥,我们研究了很多种方案,共经历了7年才建成通车。千厮门嘉陵江大桥,将文化、景观与桥梁建筑融为一体,充分体现了重庆山水城市的特色,我们很骄傲!”军人子女说:“我也要当一名军人!我也要像爸爸一样保家卫国!现在,我每天都在努力学习,用努力去实现梦想!”家长们的亲身演讲,有效打通了学生的学校生活(升旗仪式)、家庭生活(自己和他人的父母)、社会生活(丰富的社会职业发展),实现了学生爱父母及学生在父母的感染下热切盼望为祖国繁荣昌盛而努力学习的成效。
(2)“从爱社区到爱国”的课程。为了让学生们在学校和家庭两点一线之外,还了解鲜活生动、丰富多样的社区生活样态,学校设计并开展了“留住盘溪记忆”大型综合实践活动。参与课程的学生说:“我发现了盘溪精神是诚信和服务,这是我爸爸生意成功的秘诀。”有学生说:“我发现了盘溪精神是责任与坚持。有一个搬运工到盘溪市场工作19年了。我问他这么辛苦,为什么还要干?他说为了两个孩子,要多挣钱,供他们上完大学。”这样的课程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生活在社区里的长辈们成功背后的艰辛,发现了社区“盘溪精神”,更加热爱所在的“盘溪”社区和生活在这个社区的人们,课程实现了孩子们从爱社区到爱国的成效。
(3)“从爱城市到爱国”的课程。学校门口的轻轨站封闭修建5年后通车。为了了解轻轨给城市生活带来哪些便利,学校开发了“轻轨”课程。在“重庆轻轨的前世今生”学习中,同学们通过街头调查访谈、实地乘坐轻轨、走进轻轨制造厂、上网查询资料、知识抢答赛,解决了轻轨到底蕴藏着哪些高科技、重庆轻轨创造了多少个世界之最、轨道交通怎样让城市变得更美好、未来的轻轨是什么样的等心中疑问。当学生走进社会,走进生活,从多个角度去研究轻轨,热爱家乡的情感骤然上升,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得到极大彰显,同学们纷纷表示自己“更加热爱重庆,更加热爱国家,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幸福自豪”。
(4)“从中外对比、交流到爱国”的课程。《纲要》指出:“坚持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开放兼容,才能富强兴盛。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当全球化席卷而来的时候,我们的学生该如何面对和适应如此多元的世界?学校开发了“世界文化”课程,通过“当‘丝绸之路’遇上‘一带一路’”(世界地理)、“当李白遇上莎士比亚”(世界名人)、“当长城遇上金字塔”(世界建筑)等课程设计,不仅让学生充分领略世界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更引导学生增强交流和合作的开放意识以及积极传播中华文化的交流意识,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三、建立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生活化”评价方式
建立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生活化”评价机制是对爱国主义教育进行监测的重要内容,是保障爱国主义教育质量和效率的关键环节。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生活化”评价机制不同于一般活动评价机制。在评价方式上,低年级小学生对爱国主义的认识并不深刻,不仅爱国主义教育要“生活化”,爱国主义教育评价也要“生活化”。在评价内容上,从他们熟悉的生活场景和生活事物入手,评价要能看得见摸得着,好操作,并能积极参与其中。在评价导向上,不仅要评估他们的爱国主义教育现状,也要鼓励他们在爱祖国的同时,增进对父母、对老师、对同学、对班级、对学校、对社区、对家乡的爱;不仅希望能够增强他们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也着力引导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用实际行动来爱国。在评价主体上,不仅有老师,也有高年级同学、父母家人,更主要的是要有学生本人。
由此,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生活化”评价,主要是在创设生活情境中考核爱国主义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在真实生活情境中考查学生爱国主义方面的问题解决能力,在多元生活情境中考评爱国主义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让学生的爱国主义学习效果在生活中得以检验,并且经得起生活的检验。例如,要考查一年级学生对国旗、国歌等知识的掌握情况,可通过在一年级语文课程中设定相应情境实施检测。对二年级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现状评价,教师可开展主题班会课“祖国,我想对你说”,通过学生对祖国爱的表达,就可以了解二年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现状。对四年级学生考评爱国主义认知,可以通过寒暑假问卷访谈的方式,鼓励学生和家长走访社区,甚至出国旅行,一起见证祖国的发展和变化,实现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有机整合。对六年级学生考评爱国主义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可通过学生和家长对时事政治开展辩论,由家长评价学生的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是否经得起生活中现实案例的检验。
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不像战争时代那样波澜壮阔,那样惊天动地,它需要“落细落小落实、日常经常平常”。因此,当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和生活教育建立了有机的内在逻辑关系,必将促进儿童爱国主义认知、道德和情感水平的发展,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将有机统一在儿童的日常生活之中,自然增强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亲切力、感染力和实效性。
来源:《新课程评论》杂志
推荐阅读
■ 江北区2所学校获评全国中小学国防教育示范学校■ 心·希望工程 | 江北区“心灵成长社”第三期课程精彩回顾■ 博士引领,穿“阅”历史对话!八中宏帆这场海量阅读让人大饱眼福■ 防溺水!防溺水!防溺水!这些重要常识一定要教会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