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观察丨李四川:“五·五”育人模式推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
“五·五”育人模式推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
李四川/重庆市江北区教育委员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和深化“双减”改革的时代背景下,重庆市江北区提出了“五·五”育人模式,即:立足学为中心与素养导向,以“五要素课堂”夯实质量基础,以“五个一点”特色教育活动拓展五育融合的教育时空,整体提升区域教育质量。
★ 顺势而为 ★
“五·五”育人模式改革的时代指向
“五·五”育人模式旨在回应当前教育的重大变革需求,通过系统的方法,实现教育的深层次改革。
一是把握“减负”与“提质”的辩证关系。落实“双减”的重点和难点在于育人方式的变革。当前育人方式的变革集中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从知识本位走向素养本位;从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从学科间的“割裂”走向多学科的“统整”;从“坐而论道”转向“学科实践”。因此,育人模式变革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课堂。
二是坚持五育融合,促进学生全人发展。五育并举既是对全人教育理想的追随,也反映了教育工作者的现实诉求以及人才事业发展的时代要求。“五·五”实践模式是五育并举与全人发展的具体实践,有利于学生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并将之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是着力建构课内外贯通的教育时空。教育活动必须基于学生的发展需求,关注学生的体验生成和经验重组,从真实的生活世界选择、提炼相关知识内容,实现“知识—人—活动”的统一。此模式中,“五要素课堂”主要针对课堂内部的教学变革,“五个一点”特色教育活动则将育人延伸到课堂之外,倡导学生进行自主、实践性的活动,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过大的学业压力,帮助他们更好地平衡学习与休闲,实现“提质减负”。
★ 素养导向 ★
“五·五”育人模式的深刻内涵
● 坚守学为中心立场
学为中心是对课堂教学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的规律性把握。学为中心的课堂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学生尝试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二是教师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推动者和促进者。学生作为自我导向的学习者,经过亲历、探究与反思,丰富学习经验,提升学习能力。
● 持续迭代“五要素课堂”
“五要素课堂”诞生于全面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大背景,着力于数字化教学方式的深刻变革。其围绕“学习者为中心”这一主旨,明确了“核心素养导向的学习目标”“结构化情景化的学习内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评价”“互赖互惠的学习共同体文化”五个课堂要素,且各要素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的。以“核心素养导向的学习目标”为例,其不仅指明了学习的方向,还与“结构化情境化的学习内容”紧密相关,确保学生在课堂设定的真实情境中明确自己要达成的学习目标。再比如“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评价”相结合,不仅鼓励学生主动探索,还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方面的进步与成长,以评促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为他们提供持续成长的动力。“五要素课堂”是教育实践的核心,每个要素都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共同构建完整的学习过程。
● 落实“五个一点”特色教育活动
“五个一点”特色教育活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学生中心观、全面成才观,为学生终身发展和幸福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五个一点”特色教育活动包括读一点名著、做一点运动、学一点艺术、搞一点科创、会一点家务五方面内容,各项活动的具体要求如下——
读一点名著:学生在校期间,在确保阅读质量的前提下,读完新课标规定的必读书目,每学期精读1—2本精选书目;学校积极开展阅读分享展示活动,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热爱读书的良好习惯,促使学生将阅读与个人成长、情感体验、感悟体会相结合。
做一点运动: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掌握1—2项体育运动技能,平衡学生的文化学习与体育锻炼,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实现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学一点艺术:学生在校期间自主选择1—2项艺术技能学习,并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熟练掌握一项受益终生的艺术才能;学校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涵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和人文精神。
搞一点科创:学生在校期间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完成1—2项科创作品(含实验、制作等),强化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会一点家务:学生在每个学段要学会2—3项劳动技能,在参与劳动过程中提升道德修养、培育责任意识、发展劳动观念与能力、养成劳动习惯和品质。
“五个一点”特色教育活动紧扣“五育并举,协同共育”原则,按照“基础+特色”的育人思路,全力构建课堂教学、社团活动、校园文化、艺术展演/科技竞赛/体育竞赛“四位一体”育人机制。需要强调的是,“五个一点”特色活动全部基于国家课程标准,植根于学校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不是搞“两张皮”,也绝不给师生和家长增加额外负担。
★ 多点开花 ★
“五·五”育人模式的实践成效
经过实践检验,“五·五”育人模式在变革课堂教学、推进课程建设、激活教育生态方面成效显著。
一是激发了课堂变革的内在动力。在对“五要素课堂”的探索实践中,全区中小学深入领会“五要素”教育变革的本质,探索形成了具有各校特色的课堂建设路径模式。如:重庆市第十八中学在校园“绿境文化”的建设中逐渐形成了
“精准课堂”改革模式;徐悲鸿中学根据“进步就是优秀”的办学理念着力打造“进步课堂”;新村实验小学在建设“新美文化”的过程中打造了“新美课堂”;鲤鱼池小学秉承“有氧教育文化”建设了“有氧课堂”;华新小学根据“六年起步人生”的办学理念建设了“阳光课堂”。通过大面积的“五要素课堂”校本化探索,各校的课堂教学面貌明显改观,课堂生态不断优化。
二是催生了课程建设的群体自觉。“五·五”育人模式确保了课堂变革的实效性,教师从讲授者变成学习的设计师与促进者;教师的教育理念也从知识能力取向的教学意识为主转化为素养立意的课程意识为主。近年来,江北区各校课程入选教育部“基础教育精品课”30余节、重庆市“基础教育精品课”100余节,并研发了3门具有特色的本土原创课程,分别为:小学生学习力课程——基于学习动力、学习能力、学习毅力与学习互惠力的基本框架,由一线教师开发实施的全人教育取向课程,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良好习惯,涵养报国之志,增强行动力与创造力;教育戏剧实践课程——通过角色扮演与沉浸式学习,助力学科教师实现自我觉察与反思,认识到教学练习的重要性;具身实践课程——通过正念、冥想、瑜伽等途径,让教师看到课堂教学的多种可能性。
三是激发了教育系统的创新活力。“五个一点”特色教育活动有效促进了五育融合以及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学生年平均阅读量由课标要求的90万字提升至120万字,阅读范围由传统的文学名著拓展至哲学、历史、科技等领域的著作,学生写作能力得到显著提升。足球、篮球、田径、网球、游泳、花式跳绳、软式棒垒球等越来越多的校园体育特色名片亮了起来。全区学校“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美育格局基本形成,创建了“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4所、市级艺术特色学校12所、市级美术特色示范校6所、市级学生艺术团4个。各校加快“劳动创造幸福”区级德育品牌建设,开发蔬菜种植、动物养殖等特色课程百余门,因校制宜打造校内劳动教育实践场所60余个。
如今,江北教育提质增效有方,“双减”落地有声,人民满意度持续攀升。接下来,江北教育人将进一步领会党的二十大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新定位、新要求,准确把握江北教育面临的新机遇,继续深化“五·五”育人模式,加快建设区域高质量教育体系,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坚实保障。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