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来袭,家长需要知道这些坑
每年5月左右,是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高发季节。这两个病都是肠道病毒引起,都可以导致孩子发烧、出疹,有的孩子还可能出现一些重症表现。孩子痛苦,家长也担心。
生病上医院总没错,如果医疗体系好,我们听医生的就好。但我们的医疗体系确实有不少问题,不论去不去医院,都可能要面对一些坑,在自愈性疾病上尤其如此,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两个病的治疗上有哪些常见的坑。
一、抗病毒药
这两个病都是肠道病毒引起,所以很多人,包括一些医生会想着用抗病毒药,比如利巴韦林、干扰素、阿昔洛韦等。
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疾病控制中心都认为没有特效的抗肠道病毒感染药物,我国的《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8年版)》里说干扰素α喷雾或利巴韦林滴注早期可有一定疗效,其实并没有可靠依据。
抗病毒药对肠道病毒的效果在人体上的作用没有得到证实,所以不需要用。
二、手足口病病毒抗体喷剂
每年这个时节,就会有人兜售这种东西,甚至通过幼儿园或者防疫部门销售。但这个东西实际并不是药品,而是“消字号”的卫生消毒产品,上市前没有经过临床试验验证过效果。
能引起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的肠道病毒有很多种,感染后虽然主要在口腔、肛周、四肢出现疱疹,但整个肠道甚至全身体液里都会有病毒。外用抗体喷剂不会包含所有的肠道病毒抗体,就算包含了,能中和一点体表或者口腔内的病毒,也不可能治疗全身的病毒感染或者预防病毒传播。
这样的“消毒产品”其实消毒功能都没有,更别说预防和治疗手足口病,是彻彻底底的骗钱的东西。
三、免疫增强、调节剂
因为有一部分手足口病或疱疹性咽峡炎的孩子会发展为重症病例,甚至导致死亡,让家长很恐惧。有人觉得是因为这些孩子免疫能力低下,所以就给普通的手足口病孩子开匹多莫德、脾氨肽之类的免疫增强、调节药物。
先不说这些药宣传的增强或调节免疫的效果没什么像样的证据。实际上,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的发病机制并不清楚,只知道EV71病毒感染的孩子风险更大,现在也没有任何药物被证实可以阻止普通手足口病发展为重症病例,所以不需要用这些药。
要想降低重症病例的风险,现在可以做的是接种EV71疫苗。
四、各种中成药
这类药物包括外用的开喉剑喷剂、康复新液,内服的蒲地兰、百蕊颗粒、小儿豉翘清热颗粒、蓝芩口服液、解表口服液、抗病毒口服液,还有静脉使用的喜炎平、热毒宁、痰热清等中药注射液。
上述的这些药物,有的曾在原卫生部发布过的《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里推荐过,所以很多医生会给孩子开。但事实上没有任何一种中成药有优质证据证实对手足口病有效,而且这类药物的安全性也未验证过,甚至会导致严重不良反应,比如那些中药注射液,所以都不要用。
五、抗生素
这两个病虽然都是病毒感染引起的,但被用了抗生素的孩子并不少。有的孩子表现不典型,只表现为发烧而没有出现疱疹及其它症状,就容易被当成细菌感染开了抗生素。有的孩子症状典型,有发烧,也有出疹,医生也考虑手足口病或疱疹性咽峡炎,但因为查血白细胞或C反应蛋白高,被考虑为合并了细菌感染,也被开了抗生素。
在孩子小,发烧原因又不明确的情况下,因为医患关系紧张,医生更容易产生宁可错杀不可漏过的心态,所以第一种情况用上抗生素或许可以理解。
第二种情况,对于住院的重症病例,合并细菌感染是可能的,但现实是大量的普通的手足口病或疱疹性咽峡炎门诊病人,精神反应都很好,只是因为查血白细胞或C反应蛋白高,就当成了合并细菌感染被开了抗生素,原因是国内很多医生建立了白细胞高=细菌感染的认知,而不是综合孩子临床表现去判断。
以上就是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治疗上常见的那些坑,之所以有这么多的用药,而且这些药用了之后似乎病也能好,是因为它们本身是自愈性疾病,到了时间自己能好,用了这些药后好了,就误以为是这些药起了作用。
整体而言,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目前没有特效药物,所有的治疗都是对症缓解症状,比如发烧难受可以吃退烧药,喉咙疼可以喝冰水缓解一下疼痛,同时观察精神状态,警惕重症表现。
孩子用药上的那些坑,完全要家长自己去跳开并不现实,尤其是抗生素的使用上,我们还只能听医生的。但了解这些知识,尤其是那些纯粹骗钱的产品,还是能少花一些钱,让孩子少受几分罪。
怡禾平台上有上百位来自三甲医院的儿科医生,如果有自己心里没底的问题,也可以通过下面的“问医生”按钮向医生们咨询。
点击问医生,可向医生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