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人才培养插上科技翅膀——工程大学提升师生科研创新能力记事

武警工程大学 武警工程大学
2024-08-26





为人才培养插上科技翅膀

——工程大学提升师生科研创新能力记事





“未来无人化智能化的作战方式,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必须乘势而上、顺势而为,敢于向‘无人区’挑战。”近日,工程大学党委“一班人”在热烈讨论中达成共识。近年来,该校持续推进教学育人体系转型升级,将“培塑科学精神、培育科技素养、培养科研创新能力”的育人理念灌注人才培养各领域,促进科研创新成果向部队战斗力转化,全面提升教学育人质量。

   培塑科学精神

打通青年学员的成才之路





“快!调整参数,降低推进速度,掌握好平衡!”在中国工程机器人大赛暨国际公开赛赛场上,来自该校的参赛队员高建宇向队友发出指令。

为了这场比赛,高建宇和队友们在赛前已经做了充足的准备。“我们反复研究往年的比赛录像,最后什么时间会出现什么画面,我们都能背下来了。”为了应对12种不同材质的场地,他们设计了600余组机器人动作序列,见证了机器人从实验室中的“蹒跚学步”到预赛中的“健步如飞”。没想到,此次公开赛中赛场条件的改变,让许多“种子队”都栽了跟头,高建宇和队友们有些手忙脚乱。

“赛场如战场般瞬息万变,只有练强自身本领,才能真正做到执戈在手,不辱使命。”该校教员李志文一语点醒众人。冷静下来的队员们很快找到了解决办法,机器人以趋于完美的表现征服了在场的众多评委。最终,这支参赛队取得了“双足竞步”项目窄足赛一等奖的好成绩。

优异的竞赛成绩,源于该校聚焦人才培养质量、以培塑青年学员创新能力为抓手所开展的一系列扎实有效的举措。他们专门出台学员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相关办法,开展“五小”创新活动,畅通科研立项、专利申请渠道,为青年学员提供广阔舞台;创新建立67个学员俱乐部,以兴趣爱好为导向,结合专业课程、技能培养等方面,打造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先后建成模拟仿真实验室、心理实验室等80个专修实验室,全面升级“智慧校园”软硬件设施,促使教学方法、课堂实践向信息化、智能化、个性化转变,实现了“理论学习+应用实践”的良性互动。

锐意改革释放青春活力。近年来,该校先后有1200余名青年学员在各级各类比赛中摘金夺银,共获得国家级奖项36项、军队级奖项116项、武警部队级奖项4项,有力助推学员科研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

【向右滑动】

   培育科技素养

激发科研创新的动力活力





密林深处,一台台无人设备多维立体推进,它们的精彩表现赢得了阵阵喝彩。这是某无人系统挑战赛赛场上的生动景象。

“军事科技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只有紧盯科技前沿,才能真正做到‘以战领教、为战抓教’。”该校某教研室副教授、赛事评委孙新波在赛场上秉公执裁的同时,也思考着新技术对未来战场的点滴影响。

“培育青年学员的科技素养,就必须建强用好教师人才队伍,只有最优秀的教员才能教出更优秀的学员。”该校领导介绍,他们紧紧扭住教员这一核心,前置选人用人“关口”,从部队选调优秀人才、从高校聘请高层次人才到大学带教,进一步壮大教员人才队伍。如今,该校教师队伍中,硕博以上高学历人才比例逐年攀升。此外,他们研究出台任教资格认证“四个办法”,创立教员“三合格”能力考核,形成能力提升倒逼机制;成立教学督导组,开展常态化教学督导,进行课堂教学质量动态监测,覆盖多门课程和教员,有力保证了教学质量。

向“科技力”要“教学力”,紧跟时代发展促使教学法迭代升级。天山脚下,一场激烈的“战斗”悄然打响,战斗人员密切配合、协同推进,利用某系统进行战场态势分析,判断最优行动方案,最终成功处置了情况。这场“战斗”中没有子弹呼啸,也没有硝烟弥漫。原来,这是该校自主研发的某型模拟系统,为院校教学和部队实践提供了极大便利。多年来,这套系统为多家单位提供了专业培训。

近年来,该校先后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军队级教学成果奖9项,12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和军队级精品课程,在今年武警部队院校某项比武中包揽了警官教育组3个一等奖。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培养科研创新能力

牵引战斗力生成的“供给侧”





“我们能不能和企业一起进行课题研究?”“创新成果权益应该怎么划分?”“是否可以参加地方学术团体?”……面对基层提出的一系列问题,该校修订完善了各类学术活动管理办法,编修了理论研究工作手册与活动指南,为科研工作有序发展“保驾护航”;积极对接地方企业确定成果转化方法路径,并编写成果转化实操手册,促进先进技术向战斗力建设转化;围绕科技成果和创新激励试行试点工作,推进院士工作站建设,参加学术团体试行,打造科研创新的全新平台。

“有了新的勤务系统,不仅执勤人数减少、效率大大提升,安全性也更加可靠。”某中队干部说道。他口中的“勤务系统”,正是由该校与3家地方单位共同研制的智慧勤务系统。该系统采用相关领域最新技术,极大提升了信息的处理速度与准确性。该系统荣获了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在多家单位投入使用。

紧贴实战的教学能力生成,一刻也不能等。近年来,该校先后与多家单位建立结对帮建关系,在实习见学、智力支持等方面加强合作,构建起战场“供养”课堂、科研“反哺”部队的良性循环;通过基层座谈、函访调研等多种方式,形成系列调研报告,摸清战斗力提升底数,增强科研“供给侧”的精准度;与国防科技大学等多所军地名校签订合作备忘录,在教学、科研等5个重点领域展开战略合作。该校年均获国家、军队和武警部队军事理论、装备研发等科研立项百余项,自主研发的多种装备在多个总队推广应用,科研对部队战斗力生成的贡献率不断提升。




推荐阅读铸盾讲堂|习主席谈战斗力
牢抓枫桥经验“金钥匙”    激活基层建设“动力源”
磁石门记|面对磁石门,我们想到了什么?





  编:宋宝海

主  编:高 安 许鹏韬

副主:张述兵 

值班编辑:豆 媛

执行编辑:杨晓雨 蔡雨哲

撰  稿:李 智 

摄  影:方林霄 刘明宇 

     杨蕃永兴    

本期编辑:蔡雨哲

本期校对:刘泉鑫

出  品:武警工程大学红蓝融合创新团队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武警工程大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