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纪录片导演周浩给青年创作人的8个建议

凹凸镜DOC 2020-01-11

The following article comes from 二更学院 Author 学院君




如何从“本能创作”过渡“有意识创作”,如何结合本能与意识做纪录片,周浩导演结合自身经验分享了自己的心得。



01不必过早涉足这个行业,30岁以后再做纪录片吧!


原因有两点。首先,丰富的人生经历、一定的资产积累以及对这个社会所形成的认识,这三点对于做片子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其次,几乎每个成名导演的第一部片子都是自己掏钱去做的。做完第一部片子,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最后可能无人喝彩,尝试几年没有显著成就,也许很多人就坚持不下去了。


我建议30岁以前尽量地去玩儿、尝试不同的行业,感受不同的生活,你所经历的一切都是你的人生财富。


学会跟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当你学会这点后,第二步才是去学着如何用摄像机去跟别人打交道。不要一开始就去做自己完全没办法把握事情,不妨先从身边人开始试着用机器与身边人交流。对社会认知的积累,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传媒院校学生现场提问


02

找准特定场景,去看人的不同侧面


在特定场景中,比如医院、派出所、学校等,人所呈现出来的状态是不一样的,更容易呈现事物的多面性。用这种方式去观察世界、看社会、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事半功倍。


拍任何东西都是一种借喻,借用一个场所来展现导演对中国社会的一种观察,其本质仍然是对社会的观察。例如《差馆》,派出所是人遇到困难寻求帮助的地方,在这里人的诉求会表现得比平时更加强烈,在这种特定情况下,更容易看到人有别于常态的不同侧面。


学会去寻找那些能够让人呈现不同状态的东西,如特殊的时间节点或特定场所等,这是拍片子应该去注意和思考的,故事或许自然而然就会出现了。



03

真诚的态度,比真实更重要


所谓的“真实”,其实都是相对的。确切地说,是在真实的基础之上去完成一种重新的建构。


我建议大家以后不要对拍摄对象说“你就假装我不在,做你本来要做的事就好”类似这样的话。你要充分意识到,摄像机的介入一定会影响到他人的生活。只有充分认识到这点,你才能做好纪录片。


关于如何做到真实,我的建议是,做片子真诚的态度比真实更重要,以真诚的态度,去探讨一个问题。而探究的过程,则比获得一个标准答案更为重要,探究过程的本身也能够成为一个片子。


举个例子,早年我在南京独立影展上看过一个南京女大学生拍的片子,拍摄校门口一个补皮鞋的苏北农民。某天,补鞋匠的工具被城管收缴,她拿着摄像机走进城管办公室质问城管为何要收走补鞋匠的工具。影片简单而真诚,凭借这部片子她去了纽约大学攻读硕士。


努力去探究世界,用镜头与世界发生关系,去探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就是电影。



04

纪录片不是找一帮人来印证自己既定的观点


“我得不到我想要的东西”,如果你有这样的意识,那其实你拍的并不是纪录片。你只是“利用”你的拍摄对象去印证某种观点。如果本着这种心态去做片子的话,不如反问下自己:拍摄对象为什么要配合你?找演员来演是不是更合适?


很多人认为拍摄对象滔滔不绝、有强烈表达欲,这样的对话才是有效的。其实不然。你要的或许只是几个自己设想好的关键词,但这些关键词并不重要。对话之间本身就是有质感的,即使这人是个“闷葫芦”,即使只是你问一句他答一句,又何尝不是一种方法?关键在于打开思维,以及你对这个课题本身是否形成一个深刻的理解。


做片子,别太拘于事先的判断,它会限制你后期的很多想象力以及方法。


本期761学员现场提问


05不要按图索骥,根据预设的自我想象循规蹈矩


我拍片子从来不会写脚本的,也从来不写大纲。而且我认为如果拍完片子所有东西都是你事先设计好的,或是按你的想象去实现的,那这样的片子我是很不屑的。


我喜欢生活给我带来的惊喜和意外。如果没有这些惊喜和意外,也许我就不会拍纪录片了。我从来没遇到过,拍了三天仍然无感,或者所有事情都是我想象中发生的情况,这是非常糟糕的一件事情。我更喜欢有意外的,不断调整出来的东西。如果自己都没有惊喜的话,又怎么能够指望观众惊喜呢。


比如拍到一半出现问题了,该怎么处理?你不能假装自己不在。我们能做的就是与拍摄对象一起来经历。把你所经历的一段人生,你与他人打交道的方式用影片的方式呈现出来,无论是做虚构电影还是非虚构电影,本质上都是做这样的事情。按图索骥,是毫无生命力可言的。


06要做出有个性的东西,一定要融入自己的主观意识


拍纪录片怎么可能没有主观呢?从来没有人说融入主观意识是错误的。关键在于,你的呈现方式观众是否会生厌,是否让观众获得了一种全新的感受。


我拍的每一条片子实质都是我主观去做的,只是更多时候我把我的观点藏在很后面。只要表达出自己的观点且以令人舒适的方式去处理,它就是一个成功的影像。其实根本不需在意它到底是不是纪录片,纪录片也只不过是一个概念而已。



07

找到自己、拍摄对象、观众之间的平衡


很多人问我,该不该与拍摄对象签订拍摄合同,在我看来,签或不签这并不是一个本质的问题。人与人之间的边界在哪里,何可用何不可用?


我们做片子,其实一直在寻找那个中间值。纪录片的本质,还是一种媒介,最终目的还是促进人和人之间的互相了解。至少这是我拍纪录片的本质,也是我一生的命题和宿命。


我做片子到现在,深切感受到不是光揭露就完事了,做片子一定不能让公众反感,要在拍摄者、拍摄对象、观众之间找到一个可能性才有可能继续往下走。


在拍摄时,你必须不断不断反问自己,拍摄对象为什么同意我的拍摄?只有这样不断逼问自己,才能找到做下去的勇气和呈现的方式。没有任何人是愿意被拍或有义务配合你拍摄,只有找到你和拍摄对象某种共同的诉求,寻找最大公约数,才能让一切成为可能!


08不要带着太强的目的性去做片子


早期做片子如果你目的性太强,为了投影展、为了获奖而拍摄,可能反而会适得其反。我的第一部片子《厚街》,它只是一个做了十年记者的人凭着本能的直觉,将自己所看到的那些人群的生存方式,以影像的形式表现出来。


做好电影的根本在于什么地方,首先这是你自己想要做且认为必须要做的事情,其次一定要以自己的方式去表达,不是依葫芦画瓢,而是有自己的解读自己的呈现。


所谓的独一无二,其实只需要一点点就够了,每次都去找那一点点不一样,或许就会大不一样。


周浩导演与到场“同学”合影留念





凹凸镜DOC
ID:pjw-documentary
微博:@凹凸镜DOC
推广|合作|投稿  加微信☞pjw200951288
加入交流群或工作团队加微信☞aotujing-doc 
用影像和文字关心普通人的生活
长按或扫码关注
凹凸百态   光影日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