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Lauren凹凸镜DOC在三亚红树林,今天为大家带来海南岛国际电影节“另辟新径”展映单元的实验性纪录片《停云待月》(That Cloud Never Left),由印度导演亚沙斯威尼·拉贡南丹(Yahaswini Raghunandan)执导。该片入选2019鹿特丹国际电影节的“未来之光”竞赛单元。图/官方海报,来源IFFR在粗犷的印度歌声中,一幅幅肌理鲜明的炫目图像反复闪现,局部被不断放大。大银幕上,尽管这些破碎的细节出现各种形态的腐蚀,仍能辨识幻灯片般快速翻动的人像和物体。它们在拼贴中产生对话,让人不禁好奇,这些不安分的图像想要表达什么?《停云待月》,印度实验性纪录片,带有拉贡南丹导演强烈的作者性。它以新的方式展示人和物体的关系,从中诞生新的意义。这是一项既有童趣,又同时艰巨的任务,需要在创作者和观者之间达成一致——如何通过影像语言创造意义,进而在愿意探索这种新感知的观者中实现意义的传达。图/片中呈现的宝莱坞胶片,来源IFFR在《停云待月》中,这种意义的传达始于对村民变废为宝的观察。距离加尔各答约200公里的达斯帕拉村庄,竹林遍布,稻田里插满秧苗。除了经营田地,村民们也制造玩具——这是幻灯片切换式镜头组合出现后,屏幕上的文字信息。手工制作玩具的材料有黏土,藤条,塑料,电线,纸张和废弃的宝莱坞35毫米胶片。在对玩具制作过程的一系列特写中,均匀的机械操作声扩大,并被环境音叠加。导演也将这些画面组合散布在村民日常生活的各个片段中,例如孩子们的嬉戏,家人的对话,以及彩色胶片在该村景观上投影形成的生动图像。叠加到这份喧嚣的还有雨季雷鸣,笼里鸡苗,田中青蛙,蚊虫嗡鸣,和小学生在学校走廊的七嘴八舌,等一系列田园生活图景。有人借助这些材料制作拨浪鼓:把胶卷剪成大小一致的方片,折叠后塞在四根细竹条间,用橡皮筋扎紧,然后快速搓动旋转。也可能是红塑料布做的红色镜片眼镜。又或是更具实用性,以整树竹竿做成的路灯电杆,以及供多人攀爬以观月食的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