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Aotuwomen第一期‖十六位华语女导演和她们的纪录片

凹凸镜DOC 凹凸镜DOC 2020-08-23
来自专辑
Aotuwomen

除了最新公布的《华语女性纪录片导演全名单》外,这里还有凹凸女侠们从名单里推荐的十六位导演,这是我们女性纪录片从业者系列栏目Aotuwomen的第一期。在未来,凹凸镜会陆续介绍全名单上,以及名单外的创作者们和作品。


同时,我们把这个版块开放给大家,欢迎补充、推荐和自荐。


十六位华语女性纪录片导演推荐资料收集:王三⽺,米拉檬,KIKO, 尾巴
(按拼音排序)


 


艾晓明,1953年11月生,作家,独立纪录片导演,妇女和公共问题学者,曾负责“性别教育论坛”。1987年,获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现代文学专业博士学位。1999年,前往美国田纳西州南方大学进行妇女与性别研究,就此进入女权主义理论领域。


2003年,任广州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期间,艾晓明带领中山大学的师生们,公开演出了中国大陆第一个中文版《阴道独白》话剧。纪录片作品有《白丝带》、《天堂花园》、《关爱之家》、《中原纪事》等,她以“公民记者”的身份,积极参与了“孙志刚案”、“黄静案”、“太石村”、“汶川地震死难学生维权”等险象环生的社会大事件。


近十多年来,她一直通过写作、戏剧和纪录片等形式关注女性权益,并通过教授课程、公开演出、研讨会等方式增强话题公共性。呼吁重建女性的身体,反对针对妇女的暴力,创造新的关于女性身体的符号。


代表作品:《关爱之家》《天堂花园》《太⽯村》《忘川》《公⺠调查》《乌坎三⽇》《中原记事》




 


曹斐,1978年生,中国青年艺术家、导演。2001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装饰艺术设计系。


曹斐16岁开始自编舞台剧,1999年拍摄的第一部短片《失调257》即受到广泛关注。同年,开始参加国外的艺术展。她的艺术作品涉及影像装置、表演、摄影等多种媒介,融合社会评论、流行美学,具有超现实主义风格,既没有完全失去批判性,又有游戏的一面。主题大多反映全球化背景下当代中国社会急速不安的变化。


2003年,曹斐参与拍摄了实验纪录片《三元里》,从城中村三元里对广州的城市化进行切片研究。同样关注地区性社会问题的《煤市街》(2006)则因素材多为当事人亲自拍摄,具有更强的个体抗争意味。而《角色》(2004)和《谁的乌托邦?》(2006)皆聚焦于城市化飞速发展进程中催生的新奇人物和社会关系,既有现实的存在,也有非常戏剧化和虚幻的表达,具有现实与想象之间的巨大张力。


《谁的乌托邦?》图源/豆瓣


2019年,曹斐的艺术项目《HX》成为蓬皮杜艺术中心(Centre Pompidou)首次举办的中国艺术家个展。展览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由曹斐在北京红霞社区收集来的文献、物件及其个人摄影作品和装置组成。第二部分则是长达109分钟的科幻电影《新星》(Nova)。苏联的科幻小说和中国的科幻老电影是《新星》的重要灵感来源,影片随处可见的蓝与粉色霓虹灯光打造出了超现实的未来科幻感。


《HX》个展一隅 图源/艺术新闻中文版


《新星》剧照 图源/豆瓣


代表作品:《煤市街》《谁的乌托邦?》《三元⾥》《⽗亲》《双⼗⼀》





 


陈安琪,香港女导演。1949年出生上海,原籍广东。中学就读台湾圣心女中。毕业于美国爱荷华大学,获传理系学士(荣誉)及硕士学位(University of Iowa, MA and BA with Honors),后赴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进修,并取得电影系硕士学位(UCLA, MFA)。曾在美国电影及电视圈工作,当过副导演、场务、摄影及制作人,亦曾任教电影课程。


1979年拍摄的短片《探访》在1980年多伦多电影节获最佳纪录片奖。1980年底为刘家昌导演的电影《背国旗的人》(1981)的美国外景部份当副导演及制片,其后回港为成龙电影《龙少爷》(1982)当副导演。她担任《夜惊魂》(1981) 等片的副导演后,向邵氏公司的方逸华自荐,开拍《窥情》(1983)、《花街时代》(1985)。


2008年,陈安琪导演的纪录片《爱与狗同行》,获得台湾金马奖最佳纪录片提名。她耗时三年完成的纪录片《三生三世聂华苓》,以旅美华人作家聂华苓作中心人物,影片获香港电影评论学会选为“2012年度推荐电影”,并获第十三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提名最佳电影及最佳导演。


《水底行走的人》 图源/HKIFF COLLECTION


2018年上映的《水底行走的人》,以香港艺术家黄仁逵为拍摄对象,展示出一张预想中艺术家模样:他不满主流生活方式,从不解释自己的言行,生活随心,也伤及身边的人。黄仁逵追求着香港从不认同的独立自主。陈安琪访问时说,她要寻找的是作为画画人黄仁逵的核心。


这部人物纪录片中导演大量参与其中,使焦点落于黄仁逵与陈安琪之间的争辩,颇有“私记录”之感。


代表作品:《爱与狗同⾏》《三⽣三世 聂华苓》《⽔底⾏⾛的⼈》


延伸阅读《水底行走的人》:镜头两端旷日持久的战争




 


冯艳,出生于天津,1984年毕业于天津外国语学院日本文学专业。1988年赴日留学,在京都大学进修环境经济学博士课程,因想要持续拍摄中国题材纪录片于2002年回国生活。


1993年,冯艳在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中与纪录片相遇,由此认识到小川绅介的著作和电影并深受其感。之后,她将小川绅介的《收割电影:追求纪录片中至高无上的幸福》一书翻译成中文由台湾远流出版社出版,同一时期也开始了她的纪录片实践。


1994年,冯艳开始关注三峡题材,并决定进入三峡库区考察和拍摄;1997年,她完成了以此为题的第一部长片《长江之梦》,旨在描述强大国家与普通平民之间的关系,这部作品入选亚洲新浪潮单元;


2002年,冯艳再次回到长江边上她拍摄过的村庄,五年之后,冯艳将长期跟踪对象之一的故事剪辑成《秉爱》,并因此于山形获得亚洲新浪潮单元的小川绅介奖,同时这部影片还在2008年西班牙的Punto De Vista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中获得大奖。


2019年,冯艳将在三峡跨越十八年拍摄的四个女人的故事编织成《长江边的女人们》一片,展现在三峡移民的大背景中,女人们的困境与改变。

《长江边的女人们》 图源/独立风景DLFJROJECT


代表作品:《秉爱》《乡村⼥教师》《⻓江之梦》《我要上学》《被⽔淹没的村庄》





 


黄惠侦,1978年出生于台湾的黄惠侦自幼随母亲四处奔波,在各地的葬礼上做牵亡仪式,因此没有接受传统学校式的教育。1998年,台湾的纪录片前辈杨力州正巧要拍摄一部关于牵亡阵的纪录片,便将镜头对准了黄惠侦。所以,她的纪录片生涯是从做拍摄对象开始的。黄惠侦虽然没有像大多数小孩那样一路读小学、初中、国中,但她选择去以“知识解放”为办学宗旨的新北市芦荻社区大学学习影像制作,也对社会和人类学有了基本的了解。


20岁那年,黄惠侦开始参加社会活动,并拍摄了两部关于台湾劳工的纪录短片。2006年的《八东病房》的主角是台北市立仁爱医院八东病楼里的病人,以及长期照顾他们的外籍护工。2009年的《乌将要回家》,讲述的是菲律宾人乌将来台的种种遭遇。


《八东病房》截图

再之后,黄惠侦将镜头对准了既陌生又熟悉的,身为同性恋的母亲,于2016年拍摄了《我和我的T妈妈》以及《日常对话》。后者获得第53届金马奖最佳纪录片和最佳剪辑奖,2017年泰迪熊最佳纪录片奖。


《我和我的T妈妈》截图


在当年参加台湾婚姻平权公听会时,黄惠侦表示,这个社会曾经让她以为,必须仇恨自己的母亲才是一个正常的人,“就是你们让我觉得我的人生过得好悲惨,那才是我的人生最痛苦挣扎的原因,而非我妈妈是同志如果有些家庭无法拥有幸福美满的生活,那我们要做的事是在能力所及下协助她,而不是告诉她说你跟你的家庭不合格”。


黄惠侦的首部文字作品《迟来的告白:我和我妈妈》也已在大陆出版。


代表作品:《八东病房》《乌将要回家》《我和我的T妈妈》《日常对话》


延伸阅读:她用18年才完成和同性恋妈妈的“日常对话”




 


季丹,1963年生于黑龙江,1987年毕业于北师大中文系,随后前往日本留学。1993年,季丹开始用Hi-8摄像机拍摄纪录片。5年后,她完成了处女作《日本战后残留妇女在中国》。1994年搬到西藏拉孜生活后,在三年间制作了两部关于当地人的纪录片《老人们》(与沙青联合执导),和《贡布的幸福生活》。


2000-05年,季丹完成了《一地流云》,并与沙青合作完成《在一起的时光》。后者获得云之南人类学影展大奖,日本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小川绅介奖。2008年,季丹完成了《空城一梦》,讲述了一对父子试图缝合时代的伤口,在有限的时间里,达成和解的故事。


《哈尔滨·回旋阶梯》截图

而获得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亚洲新浪潮特别奖的《哈尔滨·回旋阶梯》,则带领观众回到了她的家乡,哈尔滨的道外区。季丹说,“我想在这个电影里重新看自己,看我们的生活——人生中途这片暗淡的密林深处。电影对于我,是唤醒自己的方式,是记忆的方式,是招魂术。”


《危巢》截图


2011年的作品《危巢》展现了帝都南郊垃圾坑边的拾荒人。影片入围CIFF8年度十佳纪录片单元。


《芭雅》截图


2019年,季丹推出了最新作品《芭雅》。芭雅在壮都安方言里是“老祖母”的意思。在当地,有这样一位老祖母,她失去了七个儿子中的六个,却一人带大了儿子留下的孩子们。


在一次映后谈中,季丹表示,“那个老奶奶有点像一棵大树,虽然儿子死了,但很多孙子都在,她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2014年,她完成了为期一年多的拍摄,随后花了4年时间把片子剪了出来。2018年1月,芭雅患病过世,但风会将这棵大树的叶子带到更远的地方,发芽成长。


代表作品:《日本战后残留妇女在中国》《老人们》《贡布的幸福生活》《一地流云》《在一起的时光》《空城一梦》《哈尔滨·回旋阶梯》《危巢》《芭雅》





 


李红,1967年生于北京,1991年开始拍摄电视短片,三年后转而拍摄纪录片。1997年的作品《回到凤凰桥》获日本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小川绅介奖。李红是上世纪90年代“新纪录运动”的女性代表。

《回到凤凰桥》开篇画面


图中这句中国的谚语,在《回到凤凰桥》的开头占了10秒的时间,足以定格住某些女性的一生。随后,一扇小小的门打开,四个女人逐一入镜,不到六平米的平房顿时被填满。她们从凤凰桥来到北京打工。几个姑娘挤在昏暗的出租屋内,听她们的姐妹回忆前一天晚上,强盗破门而入的可怕经历……


《回到凤凰桥》截图


这部影片的英文名Out of Phoenix Bridge,是影片的“现在时”。而中文名《回到凤凰桥》则预测着女孩们未来的命运。那时的未来,或许已经成了现在。


《和自己跳舞》截图


2001年,李红完成了纪录片《和自己跳舞》,主角是一群在北京东单公园里跳交谊舞的人。他们在公园里是忘情的舞者,回到家了还不是各有各的日子要过。李红并未单纯地观察记录,而是让拍摄对象在跳舞的时候,通过液晶显示器看到自己的状态,同时,也“参与”到了故事之中。于是,不仅拍摄对象在和“镜中”的自己共舞,导演也在拍摄中与自己跳舞。


代表作品:《回到凤凰桥》《和自己跳舞》





 


马莉,1975年生于浙江诸暨。2001年起,在北京、吉林和凤凰卫视等电视台担任人物栏目编导。2007年,她脱离体制,三年后完成了《无镜》。色须寺位于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县城,四川石渠。在那里,有修习17年后打开闭关院的老喇嘛,有质疑避开诱惑日夜兼修的年轻喇嘛;生者在高原法会上忏悔,死者接受天葬……马莉说,“高和寒,决定了土地上的孤单。月亮在黑夜的寺的上空,时明时暗,一夜又一夜。常常我会觉得,我置身的这片高地,没有历史,也没有时间。”


《京生》截图


2011年,马莉跟拍北京城中上访村六年后,完成《京生》,获2012年FIRST青年电影展评委会特别奖。导演在拍摄《无镜》和《京生》期间,还经营着豆瓣小站,记录着拍摄思路及幕后故事。


马莉的豆瓣小站→ https://site.douban.com/124800/


《囚》截图


在拍摄《京生》的过程中,马莉遇到了一个拒绝被当成精神病的上访者,这使她开始关注精神病群体。2017年推出的作品《囚》将观众带入东北某精神病院,同各类被视为精神有病的人一起接受封闭治疗。这部287分钟的影片入围了第67届柏林电影节论坛单元,并获第54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纪录片奖、第11届FIRST青年电影展最佳纪录片、香港国际电影节纪录片竞赛单元评审团奖等奖项。


马莉于2019年当选奥斯卡金像奖纪录片部门评委。


代表作品:《无镜》《京生》《囚》





 


彭小莲,1953年6月出生于湖南省茶陵县;在江西插队做知青9年后,于1978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毕业后又到纽约大学Tisch艺术学院进修,于1994年获得电影制作MFA学位。


2001年帮助完成了日本纪录片大师小川绅介的最后一部影片《满山红柿》,该片被评为当年日本「NHK十佳纪录片」。

《满山红柿》海报


《上海纪事》曾获华表奖最佳故事片,彭小莲本人凭《美丽上海》获第24届金鸡奖最佳导演。


代表作品:电影「上海三部曲」(《假装没感觉》《美丽上海》《上海伦巴》);纪录片-《满⼭红柿》《红⽇⻛暴》;文字作品有《理想主义的困惑》《荒漠的旅程》《他们的岁月》《记忆的颜色》等


延伸阅读:第五代导演彭小莲去世:理想主义的困惑仍旧无解

彭小莲:那些说不出的慌张




 


王男栿,旅美纪录片导演,奥斯卡金像奖评委。她的经历曾被简短描述为“出生在农村,没上过高中,也没参加过高考,却拿下了中国和美国的3个硕士学位”。第一部作品便入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短名单,两部作品之后,获邀成为奥斯卡纪录片单元的评委。


《我是另一个你》海报


2011年,王男栿辞掉大学教务处的稳定工作只身前往美国。《我是另一个你》有关流浪汉和精神病人,在美国西南偏南SXSW艺术节首映,拿下最佳女性纪录片导演奖和评审团特别奖最佳叙事奖,于2018年6月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映。


代表作品:《海 南之 后》《我是另⼀个你》《One Child Nation》


延伸阅读:《海南之后》6年,上市公司董事长被曝猥亵9岁女童




 


魏时煜,中国女电影导演、制片人、编剧及教育家,九十年代初到加拿大留学获得电影学士。在日本工作两年后移居香港,在香港城市大学任教。  


2003年起开始拍摄纪录片。2006年她的第一部纪录短片《崔健:摇滚中郭》播出。之后她和上海女导演彭小莲合作完成了首部纪录长片《红日风暴》,分别于2007年和2009香港国际电影节放映。从2009年起,开始制作关于香港首位女导演伍锦霞的纪录片《金门银光梦》。2013香港国际电影节首映,立即引起国际媒体的重视,也是2013年台湾女性影展的闭幕影片,并在2015年北京国际电影节播映。


魏时煜九十年代曾留学加拿大,并游学美国、日本、澳洲,2002年获得阿尔伯塔大学电影学博士,2001年起在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学院任教,2003年起开始纪录片创作。

《金门银光梦》海报


长片作品《红日风暴》(2009,与彭小莲联合监制、导演、编剧,豆瓣9.1)有六种文字的评论与文章,《金门银光梦》(2014,豆瓣8.0)入选15个国际电影节、多次作为开幕或闭幕电影、并获得奖项。


电视纪录片作品有香港无线电视播出的音乐纪录短片《崔健:摇滚中国》(2006),以及为香港电台华人作家系列拍摄的《王实味:被淹没的作家》(2016)和《跋涉者萧红》(2019)。


2018年完成的《古巴花旦》是第一部反映古巴华人和海外粤剧的纪录长片,在香港首映以来,参加了三藩市亚美电影节和上海国际电影节等二十个电影节,获得各地媒体关注和观众好评。


2019年她加入新拍的素材,重新剪辑完成《古巴花旦》(2019导演版,豆瓣8.1),入选香港艺术节、北京国际电影节、澳门艺术节和休斯敦亚美电影节等。


代表作品:《⾦⻔银光梦》《古巴花旦》 《红⽇⻛暴》


延伸阅读:魏时煜:电影和学术都不应偏离现实的需要




 


杨荔钠,1972年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中国内地女导演、编剧、制作人、演员,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表演系。


1999年,执导个人首部纪录片《老头》,该片获得日本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亚洲新浪潮优秀奖、法国真实电影节评委会奖。2000年,主演由贾樟柯执导的剧情电影《站台》。

《老头》海报


2006年,执导纪录片《一起跳舞》。2008年,执导纪录片《老安》,该片延续了纪录片《老头》的主题。2013年,执导剧情电影《春梦》,该片入围第42届鹿特丹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获得第37届香港国际电影节特别关注奖。

《春潮》海报


2016年,自编自导剧情电影《春潮》,该片入围金马创投会议。2019年4月3日,由其执导的纪录电影《少女与马》开机。


代表作品:《⽼头》《⽼安》《野草》《⼀起跳舞》《家庭录像带》《我的邻居说⻤⼦》 





 


张虹,出生于上海,3岁时随父母迁至香港,1980年代赴加拿大留学。1994年回到香港,1999年开始拍摄第一部纪录片《看不见的女人》,揭示少数族裔印度女性在香港的生活。2002年拍摄首部长片《中学》,探讨教育制度的现况;同年拍摄了《平安米》,详细描述老人整天在轮候盂兰节派米活动的状况;2003年摄制另一部描述贫穷老人处境的作品《搬屋》。2004年,张虹完成了《七月》,把关注焦点由社会问题提升至政治层面。2008年,完成《选举》。


张虹的镜头更多对准了香港的公共生活领域,作品大多采用美国纪录片大师费雷德里克·怀斯曼(Frederick Wiseman)直接电影(direct cinema)手法拍摄。影片中鲜有旁述、访问或配乐,让观众自己去诠释影象素材。周浩导演表示自己拍摄《高三》也是受到了张虹《中学》的启发。


代表作品:《中学》《平安米》《搬屋》《七月》《问》《农村中学》《问——大陆小学》《选举》





 


章梦奇, 1987年出生,2008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草场地工作站驻站作者。从2010年起开始“自画像系列”创作,并持续返回其家乡“47公里”村子,以纪录片和剧场的方式创作。她在接触到由吴文光主持的草场地工作站之后才建立起对纪录片的兴趣,由此开始了对自身和历史的思考。她的第一部纪录片《自画像和三个女人》以自己和母亲、外婆三代人在情感和家庭生活中的遭遇、困惑和成长为内容,彰显出一种强烈的女性意识和对个人历史的探索精神。


在她十年的纪录片创作中,章梦奇既探索个人家族的脉络,也试图展现个人史背后的更大的历史。她作为“民间记忆计划”的成员,参与了《回忆·饥饿》《回忆·墓碑》《阅读饥饿》等集体剧场创作。


代表作品:《自画像和三个女人》《自画像:47公里》《自画像:47公里跳舞》《自画像:生于47公里》等


延伸阅读:章梦奇的十年:一卷纪录中国农村的自画像





 


朱声仄,1987年生于武汉。2010年,她与杨正帆共同创立了Burn The Film工作室。她的导演处女作《虚焦》在法国真实电影节首映。她的第二部长片《又一年》在瑞士尼翁国际纪录片电影节首映并获得最佳影片,随后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纪录片电影节获得最佳影片,并在日本山形、韩国全州、美国林肯中心等影展放映。她的第三部长片《完美现在时》获得2019年鹿特丹国际电影节金虎奖。


《完美现在时》延续了朱声仄对中国社会边缘人物的关注。她从中国网络直播现象中选取了十几位全国各地的主播,影片从超过800小时的素材中提炼出2小时的内容,尝试勾勒一幅当代中国特殊的集体肖像。这些中国底层民众以自己的网络直播展示了“他们是谁、如何谋生、如何找出路”。


代表作品:《虚焦》《又一年》《完美现在时》


延伸阅读:https://www.filmcomment.com/blog/interview-shengze-zhu/;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4721858





 


邹雪平,1985年出生于山东滨州,2009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系。2008年,在中国美院读书的她选修了吴文光的课,对纪录片产生了兴趣。第二年,她来到吴文光的工作室“草场地工作站”创作毕业作品《娘》,毕业后正式留在草场地驻站。


2010年参与民间记忆计划,已创作纪录片《饥饿的村子》、《吃饱的村子》、《孩子的村子》及《垃圾的村子》,构成其纪录片“邹家村系列”。此外,她也创作剧场作品《家庭反对》,并在生活舞蹈工作室的《回忆2:饥饿》中演出。


代表作品:《吃饱的村子》《饥饿的村子》《垃圾的村子》《傻子的村子》《孩子的村子》


延伸阅读:http://phtv.ifeng.com/a/20150812/41417028_0.shtml,http://culture.ifeng.com/3/detail_2013_01/08/20951700_0.shtml;




图片及资料来源:
网络豆瓣中文新闻周刊HKIFF COLLECTION
编辑:KIKO

凹凸镜DOC
ID:pjw-documentary
微博:@凹凸镜DOC
推广|合作|投稿  加微信☞pjw200951288
加入交流群或工作团队加微信☞aotujing-doc 
用影像和文字关心普通人的生活
长按或扫码关注
凹凸百态   光影日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