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继续盘点女导演和她们的纪录片 ‖Aotuwomen第二期

凹凸镜DOC 凹凸镜DOC 2020-08-23
来自专辑
Aotuwomen


上个月8号的Aotuwomen第一期,我们介绍了艾晓明、冯艳、季丹、马莉在内的十六位华语女性纪录片导演。今天的第二期,凹凸女侠们再为大家介绍十位。在未来,Aotuwomen这个系列会陆续做女性纪录片从业人员及作品更多的内容。


与上次一样,我们把这个版块开放给大家,欢迎补充、推荐和自荐。


十位华语女性纪录片导演推荐
资料收集:米拉檬,王三⽺,KIKO, Sunny

(按拼音排序)


郭静,1976年生于上海,199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后在上海纪实频道担任导演和编辑。2002年起和柯丁丁合作拍摄,代表作有《盛夏的果实》《马戏学校》《2006,关于我的朋友》《初潮》《妈妈,我是妈妈》等。作为中国知名的纪录片导演,他们曾经与英国BBC、日本NHK、丹麦国家电视台DR及美国ITVS基金合作,获得多项国际大奖,并在超过四十家国外电视台播映。2017年,她以制片和导演身份参与制作了上海纪实频道的《72小时》。

郭静和柯丁丁

郭静曾在采访中谈起他们纪录片风格的来源:“2001年之前,我和柯丁丁都是纪录片的爱好者…我们希望能够按照我们自己认为合适的方式尝试制作一部真正的纪录片,当时理想中的纪录片就是观察式的、没有解说词、没有音乐、没有采访…我们开始正式拍摄我们的第一部影片《盛夏的果实》,于是在这部影片中我们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实践。” 他们合作的2006年的纪录片《马戏学校》也让人记忆犹新:传统杂技在舞台上的优美与孩子们残酷的练习过程被并置,影片的运镜冷静而含蓄,没有采访,用拍摄的一切来展现观点。

《马戏学校》剧照

2009年完成的《初潮》也是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2013年一次采访中,郭静表示:“到现在我们做了5部片子。但是每个片子都会关系社会的问题。这个问题可能会与我们俩的生活经历相关。可能更加从我们自己的生活出发…对我们来说,我们更关心的是人本身…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片子,发掘的是人性本身的美。”


代表作品:《盛夏的果实》《马戏学校》《2006,关于我的朋友》《初潮》《妈妈,我是妈妈》《72小时》等。


延伸阅读:
  • 《郭静、柯丁丁:纪录片要像剧情片让人看下去》

https://cul.qq.com/a/20130719/010059.htm
  • 《〈初潮〉导演郭静柯丁丁来汉 畅聊中国纪录片》

http://wenhua.cjn.cn/rd/201306/t2279543.htm?spm=zm1066-001.0.0.1.KJhFkn





郭小橹,旅英作家、电影工作者。1973年出生于浙江省温岭市石塘镇,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本科)、北京电影学院理论研究室电影美学(硕士)。2002年赴英国学习,现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任常驻作家。她在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读书时期,与贾樟柯是同班同学。


她兼具小说家、评论家、编剧、导演数种身份。电影方面:2004年,执导纪录片《嵌入肉体的城市》,获得法国巴黎“国际人权影展”大奖  。2006年,执导首部剧情片《今天的鱼怎么样?》,入围第23届圣丹斯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大奖,获得鹿特丹影展亚洲影评人奖、巴黎克雷泰伊国际妇女电影节大陪审团奖 。2008年,执导纪录片《仙境之旅》,记录了她的父母在欧洲生活和旅游的经过。2009年,执导剧情电影《中国姑娘》获得第62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豹奖;同年,自编自导纪录片《我们曾经的无产者》,后入围第66届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奖最佳影片奖。2012年,自编自导奇幻喜剧电影《她眼中的UFO》,入围第62届洛迦诺电影节“开门计划” 。2018年,执导纪录片《五个男人和一幅卡拉瓦乔的画》。

郭小橹导演的纪录片《曾经的无产者》和《潜入肉体的城市》


写作方面,她著有小说《芬芳的37°2》、《我心中的石头镇》、《恋人版中英词典》、《青春,饥不择食》、《饕餮青春的二十个瞬间》、《昔日东方》等,电影小说集《我妈妈的男朋友是谁》,散文集《梦中或不是梦中的飞行》,电影文集《电影地图》和《电影理论笔记》等。2004年,她凭借长篇小说《我心中的石头镇》(英译版)获得英国《独立报》外国小说奖最终提名奖。2007年,她创作的英文小说《恋人版中英词典》 进入了橘子文学奖决选名单。2013年,英国著名文学杂志《格兰塔》⼗年评选⼀次40岁以下的最佳⻘年⼩说家,在20⼈的名单中,郭⼩橹作为唯⼀的华⼈作家⼊选“最佳小说家”。2018年,她创作小说《昔日东方》,该小说是福里奥文学奖的参赛作品之一。

代表作品:《仙境之旅》《我们曾经的无产者》《五个男人和一幅卡拉瓦乔的画》《今天的鱼怎么样?》等。


延伸阅读:
  • 《欧时专访:旅英女作家郭小橹的“简明中英词典”》

    http://www.oushinet.com/news/qs/cstw/20140523/128427.html

  • 《「⼈物专访」郭⼩橹:写作是没有家园的避难所》

    https://mp.weixin.qq.com/s/RfCq2MqZeN-3P3zM27WUKg




韩萌,天津籍,本科专业是纺织与经贸。从2003年《新京报》创刊起,她一直担任摄影记者。作品也曾发表于《纽约时报》、《南华早报》等多家媒体。2014年获得美国国务院的汉弗莱奖学金(Hubert. H. Humphrey Fellowship),作为访问学者,前往美国马里兰大学学习新闻。从2014年8月开始,韩萌花了一年半的时间,走访了20个收养中国孤儿的美国家庭,通过图片记录了他们的故事,创作出《流美孤儿》系列。

《流美孤儿》  2015年8月,晚饭前,蒙大拿州米苏拉市,Anaka在跳蹦床


2015年韩萌回国,开始追踪国内弃儿的故事,她与丈夫二人开始了《江南弃儿》这部纪录片的创作。主角蔡凤霞在母亲临终时才知道自己并非父母亲生,那时她已经25岁,却从此走上12年的寻亲路。与其说是寻亲,不如说是找到自己到底是谁,以及“中国女性”到底是谁。《江南弃儿》在洛杉矶亚太电影节、香港亚洲电影节、One World电影节等展映。

江南弃儿》剧照


2019年的《遥望繁星》将镜头对准廊坊的雾霾,以及困于其中的环保局局长和他的助手。韩萌凭借此片入围2019年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节新晋导演竞赛单元,获得2019新鲜提案大会金奖。《遥望繁星》也入围了今年的瑞士真实影展和哥本哈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CPH:DOX)。但因为电影节改为线上展播,韩萌是“绝对不考虑”流媒体首映的。

《遥望繁星》官方海报


代表作品:《流美孤儿》《江南弃儿》《遥望繁星》等。


延伸阅读
  • 《周末画报》图集《我到底是谁,在美中国孤儿的回家梦》

http://www.modernweekly.com/hots/5997
  • 韩萌对于流媒体播放的看法——FIRST 青年电影展《他或许不是最后一个“扔”资源的纪录片导演》

https://mp.weixin.qq.com/s/o8gvgEk3qmuZ8SzFF-fUgg


何小培,2017年UCCA何小培影展里的导演介绍写道她“青少年时在松山龙庆峡当羊倌,踏遍青山绿水。大学毕业后,参加中国登山队,冲击南迦巴瓦峰,失败后入驻中南海,做公务员十四年,研究经济改革。(1995年的)世界妇女大会前后,她投身女权和同志运动。她后赴英国攻读硕士、博士,专业为文化研究。回国后,创建民间组织——粉色空间,倡导性权利,利用影像表达被压制的欲望和声音。”


何小培的影像表达与其推动的社会活动相辅相成。所创建的粉色空间性文化发展中心支持性受歧视人群,发出声音,团结起来,争取性权利。工作对象包括,艾滋病毒感染者妇女和儿童、性工作者、同妻、已婚女、男同性恋者、跨性别人群、残障人士等。


《宠儿》:张希是一名艾滋病感染者,2008年查出肝癌晚期后,她在何小培的指导下通过影像和录音记录下了最后的时光。2009年,张希去世。又过了两年,何小培和搭档袁园才开始处理张希的素材,最终剪成38分钟的影片《宠儿》。与其他纪实影片不同,因为摄影机大部分时候是由拍摄对象掌握的,所以直到剪辑时,导演才发现主角自己偷偷地加了一条虚构的故事线,但这似乎让“真实”更为完整。

《宠儿》的主人公张希

2013年何小培的纪录短片《奇缘一生》追踪了家庭与社会传统压力下的四位沈阳的女同,寻找男同形婚的过程。本片在多个国家及地区放映,并获德国国际电影节荣誉奖。

《奇缘一生》在纽约大学展映时的海报


她的纪录片《如此生活》的主角是两个英国人:Yvo放弃了百万英镑遗产,当诗人、作家、潜水员,依海而居;Chrissy丢掉安稳的生活,变性做女人,拍电影,做音乐,以山为家。何小培的最新作品《玩伴》则追踪了来自四川农村的男孩梓豪与搬到北京的英国男孩开开从2岁到10岁的成长。观察两个孩子如何逐步对肤色、种族、国籍、性别等概念的差异。除以上四部影片外,何小培的作品还包括呼吁停止恐同的3分钟短片《同志猫》、26分钟的《多性恋家庭》,以及记录智力障碍者性欲需求的《也爱你》等。


代表作品:《宠儿》《奇缘一生》《如此生活》等。


延伸阅读
  • “女权之声”的影评:表演与欲望——《宠儿》幕后民间影像深思赋权

https://www.douban.com/note/219546917/
  • “Queer History, Culture, and Activism in China: A Conversation with He Xiaopei”

https://madeinchinajournal.com/2019/04/18/queer-history-culture-and-activism-in-china-a-conversation-with-he-xiaopei/


贾恺,纪录片导演,硕士、博士先后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华东师范大学传播系,现为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与黎小锋合作多年,代表作有《夜行人》《遍地乌金》《我最后的秘密》《无定河》《昨日狂想曲》等;翻译出版有《弗拉哈迪纪录电影》《纪录片创作》等著作;为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上海电视台等制作过大量纪实节目。


贾恺于2000年进入北京师范大学,开始硕士研究生的学习。这段经历让她从一个纯粹的观影者变成了一个试图用影像进行表达的创作者。她的搭档黎小锋在采访中谈到过两人合作的开始:“2000年在北京上研的时候,我的同学贾恺也对纪录片产生了兴趣,她随我一起去了苏州拍摄现场,由助手变为搭档,由女友变为妻子。当纪录片《我最后的秘密》最后完成的时候,我们的孩子豌豆也呱呱出生了。这些年来我们一直携手合作,纪录片就这样成为我们共同的生活方式。”

贾恺、黎小锋和拍摄对象

在她和黎小锋这些年的合作中,他们的讨论从选题开始一直延续到剪辑完成,在讨论中逐步明确拍摄方向,影片结构及主题走向。从《无定河》开始,贾恺负责剪辑,黎小锋负责拍摄。一次访谈中,贾恺提到:“可能是性格使然,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喜欢剪辑台,享受与还未成型影像的对话,寻找的纠结与诱惑,以及创造出有生命力影像的满足感。”对贾恺来说,在剪辑台工作,更像是拍摄者和自己的一场对话。一部作品的完成,导演、剪辑贯穿始终,她可以将这两个角色很自然地合二为一。
贾恺与黎小锋偏爱时间的炼金术,他们用生命去感知生命,记录时光留下的影像,有着悲悯的情怀和诗人的敏感,见证时代车轮碾压过后深深的印记。


代表作品:《夜行人》《遍地乌金》《我最后的秘密》《无定河》《昨日狂想曲》等。





梁子(又名行者梁子),北京人,自由摄影师、旅行家、导演、作家。她16岁当兵,毕业于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


梁子的纪录片作品有:《房东蒋先生》《最美公路》《恒河边的意大利人》《非洲十年》等。她出版的书包括:《一本打开的日记》《独闯非洲高山王国——一个中国女摄影师在非洲村落的生存纪实》《西非丛林的家——我与塞拉利昂曼迪人》《红海 大漠》等。


1985年,梁子主动要求上老山前线,成为中越自卫反击战中唯一一名军中战地女记者并荣立二等功。梁子是中国第一位深入非洲部落进行人文调查的女摄影师,足迹遍布莱索托、塞拉利昂、厄立特里亚、喀麦隆等十数个非洲国家。旅游时,游客们是在名胜前留影,而梁子把自己扔进当地人的生活,去拍摄他们真挚而不设防的表情。梁子前后五次深入非洲地区,去过热带雨林、原始宗教地域。经历了非洲丛林的死里逃生、战乱的阿富汗,她的心胸却不断变得“宽阔”,追求越来越“简单化”的生活。她说之所以对非洲如此固执不仅是因为每次都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也起源于儿时的非洲梦。三毛的书是梁子小时候很流行的作品,当时她想着如果有朝一日能走出去看看,哪怕看一眼,也“死而无憾”了。

梁子在非洲


面精彩的世界让梁子不知疲倦地在各地跋涉,挣脱和远离了一般意义上的职场,她在另一个世界上下探寻。她的每一张照片,每一段影像,都不是在当地蜻蜓点水般的记录,而是每到一处,她都沉下来生活。梁子克服了大部分人难以想象也难以遭遇的困难,和当地居民同吃同住,感受当地文化。性格洒脱又大胆的她,拍摄的作品总是让我们感受到非凡的震撼和感染力。

《恒河边的意大利人》


梁子最大的两个爱好就是,去陌生的地方,还有跟陌生的人打交道。从非洲的丛林到上海的老城,独特而个性张扬的北京年轻女性与细腻而怪谲的上海“老克勒”之间的碰撞,梁子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三不惜力。喜欢原始、自然又便宜的地方。率真又喜爱自由与行走的她,拍摄的纪录片也带着自己独有的风格和情绪。


代表作品:《房东蒋先生》《最美公路》《恒河边的意大利人》《非洲十年》等。





米娜,出生于重庆,现居北京,和苏青搭档导演了《白塔》(2004)《手语时代》(2010)《梧桐树》(2018)。毕业于北京服装学院服装设计本科及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硕士。工作经验涉及服装、企划、商贸、广告、艺术品拍卖多个行业领域。曾担任服装设计师、品牌企划专员、市场部经理、商业执行总监。2002 年至今, 担任独立纪录片导演。2008 年在宋庄与苏青建立“苏青米娜工作室”及“米娜餐厅”。米娜餐厅的服务人员多为听障人士。

米娜和苏青

从2002年在河南郑州拍了第⼀部《⽩塔》后,到2010年稍带调查性质的《⼿语时代》,再到从2011年开始拍摄的《梧桐树》,苏青与⽶娜导演对听障人士进⾏了长达⼗⼏年的关注观察与深⼊了解,这三部影⽚更像是对这些年听障人士状况的时代考古。《⽩塔》与《⼿语时代》记录了处于社会边缘的部分聋⼈的⽣存状态与聋⼈圈内⽣态。《梧桐树》这部影⽚⽤客观的态度记录了⼀群视听残障⼉童的成长,以及参与其中的家长、⽼师的生活。

纪录片《梧桐树》剧照


代表作品:《白塔》《手语时代》《梧桐树》等。





佟立,不同于其他独立纪录片导演,她非常鲜明地扛起了一面社会责任感的大旗,这可能与她长期在主流媒体工作有关,但也一定与她的成长经历与她们那一代人身上的时代烙印有关。佟立的作品有:《中国母亲》 (1995)《村民的选择》(1997),入选第20届法国真实电影节,荣获中国纪录片电视学术奖长篇二等奖。《一个艾滋病病毒感染者》(1999) ,获亚洲电视奖最佳纪录片奖,入选2001年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此外,还有《民政局里的林科长》(2000)《四合院里的英国人》(2001),是十集系列纪录片《80后调查》总导演。


佟立关注的是一个个与政治、与社会问题密切相关的主题,她说:“我觉得我的片子应该对社会发展有用。特别是我的片子在社会上反响这么大,而且你真的看到因为它的存在改变了社会的某些情况的时候,你觉得你的选择特别正确,那才真是幸福的时候。”在佟立看来,她是把纪录片作为一种载体,用来实现自己的价值,而这种价值就是社会责任感。


代表作品:《中国母亲》《村民的选择》 《一个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民政局里的林科长》等。





萧菊贞,1972年出生于台湾高雄县,籍贯湖南。曾任记者、纪录片导演。作品以报导为主,描写生动、文字热情。1999、2000连续两年得到金马奖最佳纪录片,对台湾的纪录片风潮起了带动作用。现为国立清华大学通识中心与人文社会学院副教授。


她曾以《阳光爱情》《火鹤》等一系列记录身心障碍朋友的纪录片获得三届金穗奖肯定,并以《红叶传奇》和《银簪子》连续夺得两届金马奖最佳纪录片、台北电影奖、纪录片双年展台湾奖,并相继入围全球重要影展:阿姆斯特丹纪录片影展、山形影展、釜山影展、新加坡影展等。其他纪录片作品包括《我们这样拍电影》、《再见,杨德昌》、《白鸽计划》等。

《银簪子》海报

除了纪录片创作之外,萧菊贞对当代台湾电影环境亦有相当投入,尤其曾在《中国时报》长期以专栏撰述台湾电影相关议题、人物。她更于1999年与鸿鸿、魏德圣、郑文堂等导演一同创办“纯16影展”,形成对抗主流和商业思维的另一条开放性路径,并经常参与规划台北电影节、圆缺影展等重要电影活动。

她的纪录片作品充满作者自身忧伤感性的笔触,对于纪录片和台湾电影相关政策亦有十分犀利的见解。在影像创作之外,她的文字出版物包括《银簪子-终究我得回头看见自己》、《大毛&Coffee》、《导演的人生笔记》。近年除了在国立清华大学教授“电影美学概论”、“纪录片创作”、“台湾电影赏析”等相关课程外,也常担任台湾重要影展评审工作及相关文化补助之评审。


代表作品:《阳光爱情》《火鹤》《红叶传奇》《银簪子》《再见,杨德昌》等。




杨紫烨(Ruby Yang),生于香港, 1977年移民旧金山,获得绘画和电影制作硕士学位。曾参与《喜福会》、《天浴》、《纽约深秋》、《最后的贵族》等故事片的剪辑、制片工作。其中,《天浴》获1998年第35届台北金马影展最佳剪辑提名。


在1999年,她首部指导的纪录片《风雨故园》以五位青年为主角,探讨香港回归期间城市身份的再定义过程。2002年的《21世纪中国》关注的是中国大陆普通的家庭,记录了21世纪初期,城乡发生的变化。


杨紫烨格外关注华人题材。2003年,由她剪辑的PBS迷你系列纪录片《成为美国人》回顾了美国华裔的辛酸历史。该片获得四项艾美奖提名,一项IDA提名,并获克里斯多夫奖。而09年,她也推出了自己指导的,关于在美华裔的纪录片《声光转逝》,聚焦唐人街的戏院与戏中人。

《成为美国人》截图

此外,杨紫烨也与监制汤列伦先生创立倡爱文化,完成了《茱莉娅的故事》《彭丽媛与阜艾会》《杜宗智:近距离》《颍州的孩子》等艾滋病主题的公益项目。其中,2006年的《颍州的孩子》讲述了感染艾滋病的小男孩高俊的故事。他的父母得病去世,带他的奶奶也不幸离世,叔叔不愿意收养他……同其他艾滋病儿童一样,高俊的生活在贫困、冷漠、歧视中。不过,社会上也终归是有好心人的,高俊最终获得了各方的帮助。本片获得了第79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短片奖、美国Silverdocs纪录电影就全球公共卫生类最佳纪录片奖、芝加哥国际纪录片节最佳纪录片人文奖等奖项。
她另一部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短片提名的《仇岗卫士》揭露了蚌埠市仇岗村化工厂对当地环境的破坏,以及村民张功利如何为故乡和百姓寻求正义的故事。

《仇岗卫士》官方图片


2014年的《争气》再将镜头转回香港,追踪新一代的,不同背景出身的孩子,接受为期半年的品格教育和音乐剧训练的过程。两年后,杨紫烨推出了另一部音乐相关的影片《寻找完美第五度》,主角是从全亚洲各地选拔成团的精英乐手。最新的一部纪录片《仁多玛》是关于西藏仁多玛村中为藏民提供就业机会的诺乐工坊。工作人员中,有一位麻省理工毕业的美国篮球教练比利,组织当地的NBA球迷一起训练,打比赛。

《仁多玛》预告片截图


杨紫烨的其他作品还包括讲述三位北京男同性恋者生活的《彼岸浮生》,以及与百度创办人徐勇共同创作的《走进硅谷》等。
她于2014年获聘香港大学任命为“孔梁巧玲杰出人文学者”,并开设纪录片制作课程和“杨紫烨工作坊”。2015年,杨紫烨创立了“香港纪录片拓展计划”。2018年,她更是写信给特首林郑月娥,希望政府能够促进香港纪录片发展。


代表作品:《风雨故园》《21世纪中国》《声光转逝》《仇岗卫士》《彭丽媛与阜艾会》《颍州的孩子》《争气》《仁多玛》等。


延伸阅读:
  • 个人网站http://yangruby.com/

  • 文汇报《掠影探索:创立‘香港纪录片拓展计划’ 杨紫烨要为年轻人开路》

http://paper.wenweipo.com/2019/09/14/FA1909140001.htm




华语女性纪录片导演往期文章


不止今天,我们要知道的140+位华语女性纪录片导演
Aotuwomen第一期‖十六位华语女导演和她们的纪录片
......留待补充


图片及资料来源:
豆瓣新浪博客新华网维基百科万语影像中心中国知网东方早报长江网欧洲时报聋儿网 等。
编辑/KIKO



凹凸镜DOC
ID:pjw-documentary
微博:@凹凸镜DOC
推广|合作|投稿  加微信☞pjw200951288
加入交流群或工作团队加微信☞aotujing-doc 
用影像和文字关心普通人的生活
长按或扫码关注
凹凸百态   光影日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