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中间地带:“伪纪录片”的创作思路探析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CDRC2011 Author 陈依柠
纪录片导演尤里斯·伊文思曾说:“当代纪录片的趋势是,故事片向纪录片靠拢,纪录片向故事片靠拢。于是,故事片与纪录片界限的日益模糊,成为当代电影的一大特征。”近年来随着纪录片拍摄手法的推陈出新,以及3D技术、动画等元素的运用,越来越多的作品将“纪实”和“虚构”这两种看上去对立的创作方式融合在一起。纪录片和故事片的传统定义不断被挑战,两者之间的界限也日益模糊。纪录片与故事片的跨界融合慢慢衍生出了一些新的影视节目类型,“伪纪录片”便是其中之一。
《摇滚万万岁》《女导演》《二十四城记》
《战争游戏》海报
“伪纪录片”最早可以追溯至20世纪30至50年代,当时愚人节的一些整蛊节目以纯记录的形式,营造着人为设置的情节和圈套,此后“伪纪录片”便开始在虚构性的广播电视节目中崭露头角。随着创作手段的沿用和学术文献的扩充,“伪纪录片”作为一个专有名词“mockumentary”,于1965年被剑桥英语词典收录。“mockumentary”的诞生意味着“伪纪录片”本体意义上的独立。在随后的发展中,“伪纪录片”逐渐嬗变出一套成熟的类型风格,无论是以看似平常却能引发观众重新思考的日常生活事件为主题,还是以恐怖故事和“神话”传说为主题,抑或是以分析时事政治为主题,“伪纪录片”都在尝试利用纪录片的常见技法,结合观众的审美经验,通过形式或片段的真实,逐步建构起具有纪录审美倾向的影片样态,如《摇滚万万岁》《女导演》《二十四城记》《战争游戏》等都属于“伪纪录片”的范畴。
01
虚构真实:一种抵达真实的可能
从法国卢米埃尔兄弟的《工厂大门》《火车进站》等片开始,纪录片作为世界上最早出现一批影片类型,从诞生之日起便以其独有的、带有真实性的影像魅力,通过对真实生活的记录,给观众带来了独特的艺术体验与丰富的思想启发。随着科技的进步、艺术理念的革新,许多影片类型开始打破原有的模式,相互吸收和借鉴,以崭新的面貌满足观众的观影期待与审美趣味。纪录片的制作风格和艺术特色开始影响着其他影片类型,“伪纪录片”便是其中之一。
卢米埃尔兄弟的作品《工厂大门》《火车进站》
“伪纪录片”作为杂糅产生的新样式,更新了人们对传统真实观的既定认知。虽然是从虚构的故事出发,但“伪纪录片”并没有漫无边际地脱离现实,而是利用自身优势,向真实世界进行多维度探索,以获得特定的探讨与深刻的反思。例如,《摇滚万万岁》采用纪录片的剪辑方法和表现形式,传达了导演对当代摇滚音乐的看法,将一个虚构的乐团Spinal Tap台上台下表里不一的样态,以仿纪录片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片中的乐队本是虚构的,但演员们却在拍摄结束之后真实地组建了一支乐队,在现实中出唱片发专辑,把虚构的故事变成了真实。
《摇滚万万岁》中 Spinal Tap乐团坐在一起交流
由杨明明导演的处女作作品《女导演》,便借用了大胆的题材和高度写实的“伪纪录片”手法。作品中一对好朋友互相拍摄对方,在对话的过程中反复冲突又不断和解,作品将两个人的心理距离的变化展现得淋漓尽致。影片既拥有独立纪录片的粗粝的质感,又有一定的编剧痕迹。虽然《女导演》描绘的是导演身边群体艺术院校学生的生活状态,但两位女演员在个人生活的基础上,以粗糙的生活场景、散乱的叙事对话瓦解了虚构的意味,用极简的女性对话方式勾勒出女导演毕业之后的生活面貌。
《女导演》中好朋友互相拍摄对方
“伪纪录片”有着虚构故事的优势,它可以将多个真实的人物与事件高度提炼,从而具像化为某一特定事件。虽然事件是虚构的,但其所反映的时代背景与社会问题却是真实而具体的。“伪纪录片”将纪录片的“真实”与故事片的“虚构”杂糅在一起,逐步形成了全新的艺术样式。
02
形式期待:构筑艺术真实的外壳
人们无论是在观看戏剧表演、阅读小说,还是听音乐、看电影,艺术形式的存在会让观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形成形式的期待。姚杰在《艺术概论》中指出,形式期待是指欣赏者由作品的类型或形式特征引发的期待指向。从宏观上看,每一种媒介形式的叙事手段或叙事方式都可以为另一种媒介形式提供可借鉴之处,观众在叙事层面会自觉地形成对另一种媒介的形式期待。从微观上看,每一种媒介都有其叙事或表达的手段,观众会进一步地对表达手段形成期待。
期待形成于以往的艺术经验和生活中。在观看作品时,观众会充分调动自己以往的生活经验和艺术经验。采访是纪录片常用的拍摄手法,通过采访,观众可以回忆过往,进而联想到作品的纪实性或叙事的真实性。“伪纪录片”《二十四城记》通过采访的方式讲述了国企420厂曾经的人与事,关乎成长、爱情、亲情,透过被采访人物讲述的极具时代特征的时代细节,展现出不同的历史侧面,真实还原了属于那个时代的辉煌。
《二十四城记》拍摄地
在《总统之死》(又名《刺杀小布什》)中,导演布里埃尔·兰杰虚构了一些秘密特工、警察、嫌疑犯以及他们的家人,采访他们对事件的回忆,通过被采访者的叙述反映了总统遇刺后美国的民主状况和舆论环境变化,以及美国国民的心理变化。影片中将多处场景片段进行虚构处理,既增加了真实感,也提出了对美国安保系统的质疑。同时影片大量借鉴视觉新闻资料,在布什到达芝加哥后的真实影像资料基础上,虚构了小布什2007年去往芝加哥演讲的画面。
《总统之死》中布什总统演讲画面
“伪纪录片”以纪录片的形式,不仅将文学作品的语言用在影片的对白中,还通过口述、街头采访、文献资料调研、新闻素材挖掘等形式,用一种“幻境式的相似”填补现实,凸显出“伪纪录片”本身具有的记录价值,构建起艺术真实逻辑和感知体系,以构建超真实境界。
03
打破边界:“现实世界”和“可能世界”的转变
“可能世界”是将对象文本所包含的所有细节囊括进一个虚构的情境,研究者将这样的情境比拟为一个“世界”。莱布尼茨首先提出“可能世界”思想,认为世界是可能事物的组合,“现实世界”是由所有存在的可能事物形成的组合。当现实和虚构的故事相碰撞之时,一个富有想象性的“可能世界”诞生了。它以导演的创作想象力为基础,同时挖掘受众在接受层面的解释想象力。作为“伪纪录片”的艺术样态,“可能世界”的建构不仅依赖于“伪纪录”形式的真实感觉,更有来自导演想象性的“可能世界”建构,这种建构既可以依赖于纪录形式的真实,也可以建构在形式真实的想象之中。
同虚构性文本一样,“伪纪录片”创作者们在一个叙述框架内,为追求典型化效果,将社会现象转化为荧屏故事,用纪录形式打通虚构与现实,以某个“可能世界”为出发点,从“可能世界”向“现实世界”转变以获得某种效果。1967年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战争游戏》以核战争爆发为主要故事脉络,导演彼得·沃金斯借用纪录片的创作手法以丰富自身的表现力,如在爆炸中手持摄影机拍摄造成的晃动、现场粗糙的录音效果,以及因来不及聚焦而造成的急速推拉镜头等。同时,影片摆拍了英国引发核战争后所带来的医疗、社会、军事、治安等多方面的毁灭性局面,这些类似真实的手段配合着对伦敦东区平民阶层的真实采访和对大量二战史料的深入研究,让电影的真实感和现场感得到增强。
《战争游戏》中普通老百姓遭遇战争创伤后的生活写照
“伪纪录片”的本质是对现实感的控制,以期望人们以“现实世界”的眼光来对待“可能世界”中出现的事件。小说、电影、电视都在“可能世界”范围内,与现实发生关系,不论是模仿还是再现,都强调了“可能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现实世界”是人类居住的世界,纪实性文本以“现实世界”里发生的真人真事为依托,记录着在“现实世界”中真实发生的事情,对“现实世界”的细节进行了还原。例如尼尔·布洛姆坎普导演的《第九区》中,螳螂模样的外星人在“可能世界”中会去买食物补给生活,做武器守卫第九区家园。尽管整部影片带有科幻色彩,但却在科幻的虚构中追求了“现实世界”的生活经验,抛离了简单的情节推动,对人性和个人存在的意义进一步进行了拷问和探究,使观众在“现实世界”中得到了共享性理解。
《第九区》主角沙尔托·科普雷
边界交融的地方往往是新生事物诞生的地方,包括纪录片在内的各种影像表达形式之间的融合不是目的,而是为了相互借鉴、开阔视域、丰富表达力,不断以最大能力来挖掘影响的表意功能,以达到沟通、交流、表现的目的。近年来,纪录片大多是从“现实世界”出发,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向故事形态的叙述文本靠拢,从而追求“可能世界”效果,也就是纪录片的 “故事化”。而纪录片对这些真实事件进行加工处理,经过虚构手段拍摄而成后便成为了“伪纪录片”。“伪纪录片”虽然是从虚构的“可能世界”出发,但并没有漫无边际的脱离现实,而是利用自身优势,更为精准地向“现实世界”进行多维度探索,以获得某些问题的答案与深刻反思。
04
结语
影视艺术类型发展到今天,各种创作手段的变换融合,使得纪录片和故事片之间的界限越发模糊。聚焦于二者之间的模糊领域,“伪纪录片”的出现也引发了众多争议。有人认为这种形式无异于欺骗,是对真实的出卖和背离;也有人认为“伪纪录片”为观众提供了理解历史和现实的更多可能。“伪纪录片”作为故事片和纪录片的杂交体,有着独特的特点和规律,一方面采取纪录片的形式表现影片内容,另一方面吸收故事片中的情节设计和情感表达。“伪纪录片”作为一个正在兴起的类型,这种真实又虚构的形式对社会问题的揭示和人物内心影像化的诠释具有一定的创新价值。创作者通过“伪纪录片”反映现实,而观众在虚构的镜像中实现对自我的观望和认证,从而超越镜像中的自我,这或许就是“伪纪录片”中“伪”的力量之所在。
参考文献:
[1] 陈波.逻辑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 姚杰,编著.艺术概论[M].北京: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5.
[3] 孙红云.真实与虚构的混合——纪录剧、伪纪录片、纪录肥皂剧辨析[J].中国电视(纪录),2011(10):54-58.
[4]马权威.论伪纪录片追求“真实”的双重向度——以电影《明月几时有》和《黄金时代》为例[J].电影文学,2019(09):103-106.
[5]张增丽.谈纪实与虚构在贾樟柯电影作品中的融合——以贾樟柯电影作品《二十四城记》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6,7(23):146+151.
监制:何苏六
主编:韩 飞
责编:李英杰 刘 畅 杜颍莹
编辑:陈依柠
本文转自: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CDR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