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特稿|“双减”政策下学校美育的发展机遇与改革重点

郭声健,吴小俐 湖南师大教科学报 2023-03-26

欢迎关注“湖南师大教科学报”


“双减”政策下学校美育的发展机遇与改革重点


作者简介

郭声健,湖南师范大学美育发展与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高校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吴小俐,湖南师范大学工程与设计学院副教授,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摘要

“双减”政策在为学校美育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倒逼学校美育不断深化改革。“双减”政策给学校美育带来了可能的“双增”,使学校美育受到了来自全社会的更多关注与重视。学校美育需要把握好发展机遇,直面挑战,针对存在的问题,重点聚焦美育自身的“双减”与“双增”、美育生态的重塑等方面进行改革,以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和“双减”政策的新举措,彻底改变学校美育长期以来的薄弱状况,实现新时代学校美育的跨越式发展。


正文

引言

学校美育长期以来不受重视,这也使得国家出台的有关教育政策难以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为《美育意见》)。该意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家出台的最高规格美育专项文件,无疑将对我国学校美育的改革发展产生重大影响。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为《双减意见》)。该意见虽然并非美育专项文件,但对学校美育同样会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如果说,《美育意见》为新时代学校美育自身进行了科学的顶层设计,指明了改革发展方向与路径,那么《双减意见》则为学校美育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营造了良好的教育氛围,有效助力《美育意见》精神的落地生效。

一般看来,“双减”与美育并无直接关联。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现在,国家数十次减负政策的出台几乎对学校美育都没有产生什么影响,这是事实。但本次“双减”政策的出台与以往明显不同,它对学校美育产生了实实在在的影响。可以说,“双减”政策把学校美育进一步推向了前台,让美育成了全社会关注的教育焦点之一。分析其原因,一是这次的“双减”堪称史上力度最大、见效最快,且其内容与美育有一定关联;二是学校美育较之以往更加受到重视和关注。所以,这次的“双减”政策对学校美育的影响是直接而深远的,在为学校美育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倒逼学校美育必须主动迎接挑战、锐意改革创新。

一、“双减”政策给学校美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双减”政策的确给学校美育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给学校美育带来了可能的“双增”

关于学校美育的“双增”,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有具体解读。第一增是在减轻校内作业负担后,为学生增加了参加各种美育活动的时间和机会;第二增是在校外培训机构认定中将体育和美育培训列为非学科类培训,学生接受美育培训的时间将会大大增加。不过,我们应当看到,这样的“双增”只是客观可能性的“双增”,因为无论是校内的作业负担减下来还是校外的学科类培训减下来,客观上的确增加了学生参加美育活动和美育培训的时间和机会,但是,学校会不会安排学生参加美育活动,家长会不会让孩子参加美育培训,这些都是不确定的。这要取决于学校与家长对美育是否重视。最近我们为了解“双减”政策对学校美育产生的影响,走访了一些家长以及艺术培训机构负责人。家长们普遍反映,“双减”之后孩子参加美育活动的机会并没有明显增加,而校外培训机构也同样反映,学科类培训的减少至少现阶段并没有带来美育培训的明显增加。家长们大多在观望“双减”政策是否能够持久,是否有必要马上让孩子从学科类培训转向体育、美育等非学科类培训;校外美育培训机构则在评估有关部门提高培训机构资质条件的要求是否值得增加投入去满足。但不管怎样,“双减”政策的出台对学校美育的确是一大利好,因为无论是国家政策导向还是政策落地所产生的实际效果,都为学校、社会、家庭重视美育提供了政策保障与时空条件。

2. 使学校美育赢得了更多关注与重视

这次的“双减”政策,再加上《美育意见》提出的“美育进中考”等重大改革举措,客观上已经让全社会开始关注学校美育。一时间,“美育”由一个人们相对陌生的词汇变成了教育领域的热词,曝光度显著增强。特别是当人们思考“双减”政策把校内的作业负担减下来、把校外的学科类培训减下来之后怎么办时,美育自然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成为被关注的热点和首选领域。如果说以往学校美育的地位更多的是停留在文件中、文字上,停留在美育工作者的自我认同中,那么这一次我们则感受到,对学校美育的重视已经实实在在地体现在现实中、行动上,体现在他人的认可中。

学校美育赢得广泛关注与获得“双增”契机,在“发展机遇”上两者同等重要,缺一不可。赢得广泛关注为学校美育的发展奠定了主观上的认识基础,获得“双增”契机则为学校美育的发展提供了客观上的基本条件。学校美育由此也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好的发展机遇,可以说是美育“美遇”新时代。

然而,机遇与挑战并存。对于“双减”政策下的学校美育来说,同样如此。“双减”给学校美育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但如何把握好这个机遇,真正让学校美育由此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这很大程度上还得取决于学校美育自身。我们应该更多地看到,“双减”给学校美育同样带来了如下挑战:第一,当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美育学习、参与美育实践时,师资数量够吗?师资素质达标吗?第二,以往学校只是按照国家课程方案把音乐、美术课开足,并组织面向少数人的艺术社团开展课外活动就可以了,现在时间和空间增加了,要满足面向人人的美育需求,原有的课程体系还能适应吗?课后三点半课程怎么开?第三,由于时间增多与途径变广,美育教学与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也应随之增多,我们以往的教学方式能否应付得来?学生买不买账?第四,评价硬了,美育要进中考了,是否与“双减”相冲突?怎样大刀阔斧地改革创新美育考试内容与形式?切实保证不因此而增加学生负担?这些都是当下学校美育面临与亟待破解的问题。


二、“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美育的改革重点

以音乐、美术课程为主体的学校美育改革一直在进行,特别是自21世纪新课改以来,改革就没有休止符,更无终止线。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美育改革必须基于育人的高度与视角,凸显新时代美育发展的新要求和当下“双减”政策的新举措,抓住改革重点,破解改革难点。

1. 学校美育要“双减”:一减功利化,二减技术化

功利化与技术化是学校美育长期存在的问题,可以算是美育的顽症。关于这个问题,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充分发挥家庭和社会的育人作用,转变艺术学习的技术化和功利化倾向,营造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健康向上的社会文化环境。”显然,当时国务院办公厅这一意见针对的是家庭与社会艺术教育的功利化与技术化,但实际上,学校美育同样存在这一问题。对此,我们不妨来想一想:美育本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如果美育让师生觉得累,那很大程度上是不是诸如比赛、评优等功利化追求的压力所致?由此也可以看出,减负不应只针对学生,实际上老师同样需要减负。老师的负担减不下来,学生的负担就难以真正减掉。由于美育不受重视,其存在感与价值往往是依托某些功利化的追求而实现的,而一旦受到功利的驱使,美育本该有的那份美好就可能丧失殆尽,让人心累。另外,如果学生不喜欢上艺术课,很大程度上是不是由于我们把艺术当成技术来教?是不是把生动鲜活、创意十足的艺术活动变成了枯燥乏味、一味模仿的技术训练?由此导致的后果是“学生热爱艺术,却不喜欢上艺术课”,极端情况则是人们常说的“学了一门技术,恨了一门艺术”。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说学校美育给师生带来了“负担”,这种“负担”很大程度上是功利化和技术化所造成的——功利化让我们身心疲惫,技术化令学习枯燥乏味。

笔者曾于2000年针对当时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写过一篇题为“音乐教育,为‘减负’撑起一片蓝天”的短文。文章谈道:“一般来讲,音乐教学很少有课堂书面作业,也基本上不留家庭作业,按理不会有课业上的负担,但事实上并不完全是这样,音乐课堂教学照样也存在‘减负’的问题。一些老师由于对中小学音乐教学的目的、任务以及教学规律存在认识上的偏差,一味地把音乐知识技能的传授与训练看成是音乐教学的全部,一味地采用单调枯燥的训练方式进行教学,致使学生在音乐课堂上不仅领略不到音乐带给他们的快乐,反而备受诸多非音乐因素的骚扰,以致增加了学生的心理负担。”

毋庸讳言,即便经历了音乐新课程改革,22年前的文章所描述的问题在今天依然存在。所以,我们今天在谈“双减”时,千万不要以为这事跟学校美育无关,认为艺术类学科不需要减负,要减的是其他学科,我们尽情享受“双减”带来的“红利”就好。但事实上,学校美育同样也要“双减”:要通过“双减”,让美育从功利化、技术化转到生活化、业余化的轨道上来,不被功利绑架,不受技术束缚;要通过“双减”,探索出一种适合培养业余爱好者甚至艺术发烧友的美育教学模式,让学校美育成为一种校园生活方式与生活常态。

总之,“双减”政策下,学校美育必须淡化功利化追求,破解技术化顽疾,要以育人为本,以独特而重要的育人成效赢得自身应有的地位;而不能靠功利化追求来获取满足自身虚荣但并不稳固的“一席之地”,不能把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美育降低到技术层面,更不要试图依靠技术操练去达成以美育人的目标。

2. 学校美育要“双增”:一增数量,二增能量

(1)增数量,师资队伍要扩容

2020年12月,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发布的《全国中小学美育教师队伍现状调研报告》显示:在高排课低授课条件下,按课程化管理课外美育活动进行测算,义务教育阶段美育教师数量有74.71 万人的缺口。按照基于实际调研确定的目标班师比测算,高中阶段美育教师数量有2.22万人的缺口。根据全国12省调研数据,逾七成学校缺乏美育专职教师,近七成学校存在其他课程教师兼任美育教师的情况。这便是目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美育师资配备的基本情况。应该说,美育师资缺额大的问题近年来尤其在城市学校已经有了大幅度的改善,但“双减”之后,学生可能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参加美育学习与实践活动,特别是课后三点半所开设的课程与活动。如果像现在许多学校所做的那样大幅增加美育类课程与实践活动,那么,城市学校也将面临新一轮美育师资短缺的问题,更不用说农村学校了。为此,补充美育师资缺额是当下应对“双减”政策给学校美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首先必须破解的问题。

根据国家美育政策以及各地有关经验,学校美育师资队伍扩容的主要途径有两条:一是各地各学校在确保新晋专职美育教师基本比例的基础上,在政策上给予适当倾斜,逐步提高专职美育教师的配备比例,逐步增大美育师资的绝对量。二是整合校内外各方面资源,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多渠道解决师资短缺问题。上述两条途径比较,眼下更可行的办法显然还是后者。

整合校内外资源充实美育教师队伍,主要有以下思路与办法:第一,返聘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师德优良、教学经验丰富的退休美育教师承担学校美育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指导的工作,特别是课后三点半的美育教学工作;第二,招募包括文艺团体的专业人士、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等社会艺术人士担任学校兼职美育教师,在学校开设美育工作坊等;第三,经济条件好的地方和学校可以通过购买社会服务,引进具有教育资质、专业水平达标的社会艺术机构进校园,承担诸如乐队、合唱团、舞蹈团、戏剧社等课外社团活动的教学与指导工作;第四,大力推广高校美育浸润行动,通过建立高校实习、对口援教基地等方式,将高校艺术教育专业师生的社会艺术实践与中小学美育教育有机结合;第五,营造良好氛围,鼓励和支持社会公益组织开展学校美育特别是乡村美育公益项目;第六,充分挖掘校内具有艺术特长且乐意兼任美育教学工作的其他各学科教师、学校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等资源,并针对他们进行美育专业素养培训,培养校内兼职美育教师;等等。通过上述途径与方式,是完全可能缓解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校美育师资短缺问题的。当然,在补充师资数量的同时,我们必须把好教师素质关。关于这个问题,教育部2017年印发的《学校体育美育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已经明确了目标原则,提出了具体要求。

(2)增能量,美育教学要提质

学校美育增能量,就是要做大做强美育自身,不断夯实与完善自我,激发内生动力,增强发展动能,切实提升学校美育质量,用显而易见且无可替代的育人成效赢得信任与尊重,获得应有的地位。

应该承认,学校美育长期不受重视,除了社会与教育大背景的因素之外,还有一个无法回避的原因就是我们自身还不够硬,还没有足够的自信说:“学校美育已经做得很好了,美育的育人成效显著且独特”。正如美国音乐教育家托马斯·里吉尔斯基在反思学校音乐教育时所指出的:“音乐教育中存在的弊端在于该领域中的实践并未对个人和社会产生显而易见且值得被关注的实际影响,也正是这个弊端导致了‘合理危机’的出现。”“学生们在学校中所学的东西在学校以外的生活中根本用不到或无法实际运用”,而我们却“避而不谈音乐教育对人们的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健康品质和音乐生命力所产生的实际贡献”。美国如此,我们也如此;音乐教育如此,整个学校美育同样如此。正如前面所述,学校美育被功利化驱使和技术化束缚,或许某个时候能有一些存在感,但更多时候却容易被人忽视。这种状况必须改变。改变首先要从自身做起,那就是必须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入手,切实提升学校美育的育人成效。

基于“双减”政策大背景,根据国家有关新时代学校美育改革发展的精神要求,针对美育自身存在的问题,当下学校美育要提质,必须重点在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改革创新。

一是拓展实施载体。“双减”之后,学生参加美育学习与实践活动的时间将明显增加,以往常规性的艺术课堂教学与社团活动将无法满足学生的校园美育生活需求,例如,课后三点半的美育教学怎么办?重复国家艺术课程教学显然不行,面向少数社团学生开展活动也不可取。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拓展美育的途径和载体,要确保所有学生都能有课上,有活动参与。真正实现美育面向人人,就必须构建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艺术展演“四位一体”的育人机制,如在校园文化和艺术展演方面做文章,让学生置身于美的环境中,无论是校园自然环境还是文化环境都具有美的特点、韵味与品格,使学生时时刻刻都能得到美的熏陶与滋养;让学生有机会经常去校内外的艺术馆、博物馆、音乐厅、美术馆等地进行现场观摩与实践;构建群体化、常态化、课程化、生活化的全员艺术展演机制,经常性地开展班级、年级的普及性艺术展演活动,让学生随时随地想唱就唱,想画就画,想跳就跳,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艺术展演一年等一回,甚至三年等一回。

二是丰富教学内容。其一,“双减”之后,课后三点半的美育校本课程开发已经提上日程,其教学内容要与国家课程形成差异化发展态势和优势互补,要尽可能与学生现实审美生活对接,直接服务于他们的校内外美育实践活动,尤其是要开发满足学生艺术专项特长发展的实践类、特色类课程。其二,要有效利用社会场地器材与教学资源,形成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开发与实施美育课程的新生态,特别是要依托社会文艺团体和专业艺术场所的专业与场地优势资源,丰富学校美育课程教学内容。其三,随着舞蹈、戏剧、影视等艺术学科正式进入国家艺术课程体系,以及学科融合理念的不断强化和具体落实,美育课程教学既要强调各门艺术课程之间的内容融合,又要主动融入其他非艺术课程,同时还要充分挖掘非艺术类课程的美育内涵。传统的音乐、美术课程更要以开放与包容的心态来对待舞蹈、戏剧、影视等课程正式进入艺术课程体系。

三是创新教学方式。“双减”之后,随着美育实施载体的拓宽与教学内容的丰富,以往仅仅适应常规课堂的教学方式自然难以满足需求。美育教学方式必须创新,创新的基本依据与方向是《美育意见》提出的“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的教学模式。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这一模式中的两个“+”号既不是简单的相加,也不是先教授“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然后进行“艺术审美体验”,最后培养“艺术专项特长”的单向行进模式,而是以艺术审美体验为中心环节的三者相互融合。这就意味着美育教学不是孤立地教学生知识技能,知识技能的教学必须融于艺术审美体验之中,与学生亲身参与的审美实践活动相结合。而对于中小学生而言,这里所说的艺术专项特长一定要是建立在兴趣爱好基础之上的特长,而不是要求技术指标要达到何种专业化程度的“特长”。这种艺术专项特长的培养同样必须依托学生的艺术审美实践体验,在审美体验中逐步领悟、积累、提升专业技能,而不能进行枯燥的技术化操练。要聚焦“教会”“勤练”“常展(演)”的教学实施路径,注重创设真实、开放的学习情境,设计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联的任务,围绕整合多种知识和技能的任务、主题和项目进行单元教学设计,通过教学方式的创新,实现强化艺术表现、深化审美体验、激发创意实践、增进文化理解的美育教学改革目标。

四是慎重推进评价。从2015年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到2020年《美育意见》,国家陆续颁布了多项关于学校美育评价的政策文件,目的是通过把以往的美育评价“软要求”变成“硬指标”,倒逼学校美育的改革发展。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无论是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还是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特别是美育进中考,在实施这些举措时稍有不慎就会导致应试教育倾向而增加学生负担,都将与“双减”目标背道而驰,导致把其他学科减下来的负担又转嫁到美育上面。因此,评价无疑是“双减”政策下学校美育面临的最大挑战。美育课程究竟应该怎么考?育人和育分两者能否统一?如何让美育课程的成绩直接反映以美育人的成果?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冷静思考、创新探索、慎重推进的问题。学校美育评价必须坚持育人为本,要建立发展性评价指标体系,突出表现性评价,聚焦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相关现实问题的能力,杜绝可能导致应试倾向的评价内容与方式,特别是要尊重学生的艺术个体差异,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在评价中展现艺术才能和学习成果的机会。其实,当我们把考场改变成让学生充分展示艺术才能的舞台时,无论是艺术素质测评还是美育进中考,都是完全有可能受到学生喜爱、期待甚至热捧的。总之,美育评价改革到位了,将会极大地激发学校美育的内生动力,增强发展动能,提升美育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3. 美育生态要重塑

“双减”政策的出台,很大程度上是源于教育生态的失衡。在这个意义上讲,“双减”是对教育生态的重塑。学校美育同样也存在教育生态失衡的问题,我们同样需要重塑美育生态。学校美育生态的失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校美育与外部教育系统如家庭美育、社会美育的失衡,其后果是作为育人主渠道、主阵地的学校美育没能发挥应有的主导与引领作用;二是学校美育内部系统中城市学校美育与乡村学校美育的失衡,其后果是导致了学校美育的严重不公平,许多乡村孩子享受不到最基本的美育机会。学校美育急需借“双减”政策的东风,重塑美育生态,彻底扭转这种失衡的局面。

(1)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协同推进的美育共同体

从育人的角度看,学校美育与家庭美育、社会美育三者之间是紧密联系、优势互补、相互支撑的。学校美育应在美育中处于主导地位,家庭美育与社会美育起到有益补充的作用。如果三者各归其位,各司其职,就有可能高效实现育人目标。然而,现实情况却不尽然,最值得反思的是学校美育作为育人主渠道、主阵地的主导地位与关键作用并没有体现出来;相反,以艺术培训机构为代表的社会美育往往能够紧密对接家长需求,或者主动引导与满足家长喜好,进而形成稳定的供求关系,使得社会美育与家庭美育二者建立了实质上的联盟,甚至可以完全忽视学校美育的存在。学校美育要改变这种尴尬的局面,就必须用实力和质量强化主阵地,增强学校美育的竞争力和吸引力,要依托美育学习与实践活动的愉悦性、获得感、成就感把学生深深吸引在校园与课堂中。在不断提高自身教学质量的同时,学校美育还必须主动对接家庭与社会:一方面,要主动承担起对家长的教育引导职责,邀请家长进校园观摩学校美育成果展示,开办家长美育培训班以提升他们对学校美育、家庭美育重要性的认识,帮助他们明确家庭美育的角色定位和孩子发展方向,同时充分挖掘与利用家长的美育资源助力学校美育;另一方面,要加强与社会美育的联系,通过多种途径对社会美育施加积极影响,发挥学校美育的引领与带动作用,以阻止社会艺术培训机构的越位行为。另外要特别明确的是,社会美育主体不只有校外艺术培训机构,还包括青少年宫、研学基地等公益教育机构,博物馆、艺术馆、美术馆、音乐厅等公共艺术机构。学校必须与它们结成美育联合体,共同开发线上美育资源和线下特色课程,共同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欣赏、艺术创意和艺术展示活动。多措并举,有望促进校内校外联动,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协同推进的良好美育生态。

(2)补齐乡村发展短板,实现学校美育公平

良好美育生态的一个重要标志是面向每一个人,确保每一个人都能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美育。但令人忧虑的是,在经济与教育发展较为薄弱的广大农村地区,许许多多的乡村学校还存在着美育的空白,乡村学校成为被美育遗忘的角落。如果说教育公平问题依然存在,那么美育的不公平可以说是教育最大的不公平,因为其他方面教育的不公平可能主要体现在质量好与不好、数量多与不多上,而美育的不公平则体现在有和没有上。当城市学校享受着优质资源,朝全覆盖、多样化、高质量的现代化美育迈进的同时,许多乡村学校却还没有解决最基本的“有”的问题。毫无疑问,这是学校美育生态最严重的失衡。正因为如此,《美育意见》第十六条专条提出“建立美育基础薄弱学校帮扶机制”,并提出了如下具体举措要求:“建立校际教师共享和城乡学校‘手拉手’帮扶机制。统筹乡镇中心学校和小规模学校美育课程设置、教学安排、教研活动和教师管理,采取同步课堂、共享优质在线资源等方式,补齐师资和资源短板。引导高校师生强化服务社会意识,支持高校开展美育浸润行动计划,支持社会力量开展美育公益项目。”这些都是对城乡美育发展失衡问题所采取的针对性举措。乡村学校美育十分薄弱,并不存在“双减”的问题,对于乡村学校的学生来说,把美育课开起来就是最大、最好、最美的减负。首先,开齐开足美育课,意味着把被其他主科挤占的课时还给了美育,可以有效减轻其他课程所造成的课业负担;其次,开设美育课,可以优化教学氛围,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学习更舒畅;最后,开设美育课,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生活,特别是慰藉乡村孩子的心灵。如果在一所学校里听不到学生欢乐的歌声,看不到学生天真的图画,那是不可想象的。乡村的孩子也是孩子,他们的心灵世界和精神世界同样需要美丽的歌谣与丰富的颜色,他们更期待有一串音符、一抹亮色能够带他们走出乡村,飞向远方。

总之,“双减”政策把学校美育推向了聚光灯下,全社会都在关注着。学校美育唯有改革创新,才能把握发展机遇,应对全新挑战,乘势而上,跨越前行,真正担负起新时代赋予的育人使命与重托。

文献引用格式

郭声健,吴小俐.“双减”政策下学校美育的发展机遇与改革重点[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2,21(01):1-6.


欢迎投稿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微信号:hnsfdxjkxb

投稿网址:

https://fljy.cbpt.cnki.net

CSSCI来源期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A刊核心期刊

执行主编:段发明

编辑部主任:张曙光

本期责任编辑:万永奇

编辑部电话:0731-88872472


本期微信公众号编辑:赵维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