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青千答辩前,作为申报人,你需要了解这些

2017-08-03 汪玉玲 科袖网

7月17日,是2017年“千人计划”青年项目申报时间截止的日期,距今17天了。


从申报,到评审,下一 part 就该面试答辩了。在青千面试答辩前,作为申报人,您需要了解、准备哪些内容呢?近日,小编整理了几位青千入选者分享的自己的经验和建议。


Q:青千项目的申请流程是什么样的?


青千项目目前每年评选1次,时间安排比较系统。此项目是通过接收单位来申请,不是个人申请。如果申报者具备了青千的申请条件,并且有回国意愿,同时也有高校或研究机构接收,那么接收单位将申请引进青千。想申请青千项目,申请者一般需要提前一年开始着手准备申请,比如,申请2016年的青千项目,2015年初就要着手准备了。


每年1,2月份,申报者要开始向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人事部门投简历。有一些高校会举办青年学者论坛,论坛的通知在网站发布,这种论坛就是特别为引进青千而准备的。申请者向高校投简历,高校组织审核简历,通过审核的候选者,学校会向其发通知。申请者参加论坛需要准备报告,介绍其在国外的工作情况,有的高校还会组织面试。青年学者论坛一般相当于第一轮考核,考核过了,学校就会推荐申请者通过本学校申报青千计划。


通过考核的申请者等到6月份,开始递交函评材料。高校或者研究机构将材料汇总后,将材料提交到中组部。接下来是函评,即对申请者资料的评审。通常函评要半数评委通过才能参加面试。函评淘汰比例大约2/3-3/4。函评结果会在11月中旬出来。函评结果出来以后,就要开始准备面试。高校或者研究所会接到面试通知,然后通知申请者参加中组部的面试。面试在11月底开始,面试淘汰率大约为10-15%。但是因为很多人申请了青千的同时还在国外找工作,一旦找到工作会放弃青千面试,所以实际淘汰的人数少于10-15%。在国外有固定职位会更容易通过面试。


根据面试结果,申请者会分成两个档次,一个是优先推荐,一个是非优先推荐。青千科研的经费100-300万,具体资助金额和学科有关,也和是否优先推荐有关系。最后,中组部决定录用人员名单。12月底,名单在网上公布,公示期为一周。到第二年3,4月份正式公布入选名单。高校和研究机构给青千半年时间处理国外的工作或辞职。这半年有很多手续要办,比如,留学回国证明,学历学位证明等等,因为到国内落户需要这些证明。通常,9月份正式入职。



Q: 如何选择依托单位?如何和单位联系和沟通?


选择单位,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考虑,比如地缘因素,距离家乡近;情感因素,选择回母校或者回自己导师课题组,选择家属或者挚友所在的学校等等。


有不少青千就回了当年读书的母校,一方面是因为对母校有感情,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们在母校申请的话渠道比较畅通。和单位联系,一般直接投到学校或者科研单位的人事处。其实如果能够直接联系相关院系的负责人是最好的。


Q: 函评材料包括哪些?


包括申请书、学历学位证明、代表文章和研究成果检索报告、所获奖项、留学证明、推荐信等等,函评材料是与依托单位共同完成的。

 


Q:  函评材料如何准备?


函评材料里最重要的是申请书。申请书包括取得的成果总结、研究计划、支撑团队等等。申请书一定要让有经验的前辈把关。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准备材料一定要诚实,不能有半点虚假,每年都有到了公示期的阶段,因为这样那样的因素被举报,最终被取消资格。这是非常可惜的!


函评材料所有内容均需要证据,比如参加会议就必须有会议邀请函、所获奖项必须有获奖证书、博士后也必须有工作证明。另一个需要注意的是,需要三封国外的推荐信,这个最好提前有所准备,否则有可能来不及(老外有时写推荐信比较拖拉)。


Q:推荐信一般找什么人写?都写些什么?


推荐信一般找自己的博士导师、博士后导师、以及合作者写。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内的招聘对推荐信很不重视,这是因为在国内推荐信一般是申请人自己写完后找推荐人签名的。但国外的情况很不一样,国外的学术圈就是推荐信制度,推荐信代表着推荐人的信誉。正常来讲,推荐人会直接把推荐信寄到招聘单位指定的邮箱,具有相当的可信度。


推荐信可以找以前的一些合作者撰写。


Q:面试答辩怎么准备,要注意一些什么?


面试答辩是一个重要的环节,现在各高校对青千答辩都非常重视,有很多高校会要求通过第一轮函评的申请人提前一周到学校准备答辩。申请人要在答辩前几天进行试讲,高校或研究机构组织专家对答辩人进行指导(很多高校将这种试讲作为正常人员招聘的一个必要程序),答辩内容以讲过去的研究成果为主,计划开展的工作为辅。进入答辩环节以后淘汰率就很低了,所以不要过分紧张。答辩对时间有严格要求,需要练习。尽量着正装,以示尊重和重视。


一定要认真准备答辩ppt, 找有经验的前辈多指导,提前多多练习,ppt的内容要思路清晰,条理清楚,言简意赅。不用紧张,答辩专家都是很nice的。


答辩15分钟。一定要多次试讲,让熟悉国内答辩的专家提意见,因为在国外工作的人员不熟悉国内答辩。答辩过程需要比较好的展现自己的优点,但是不能夸张。答辩专家算是大同行,大部分可能不太懂你的东西,但会有一两个懂的。小同行应该不超过两个。



针对面试经验,小编也整理了三个青年千人的经验分享,希望能够给有需要的学者提供帮助。


沙威(浙江大学特聘研究员,第十三批青千入选者):


我的面试经验:为了避免延误,学校组织我们乘动车从杭州到北京参加答辩。在离答辩会议中心很近的酒店入住,并且按照每个候选人的答辩时间,有专车接送。在我前面答辩的候选人分享了相关经验,所以答辩过程不是特别紧张。一个小插曲是,也许有人放弃了参加面试的机会或答辩过程进展快,我被电话通知提早答辩,问我本人是否同意。我当时同意了,但后来基金委的工作人员又通知我不需要提前,按之前约定的时间报告。汇报的时候发现,并没有我的研究领域熟悉的专家。专家问我的问题,也没有细节的技术问题。做汇报的时候多少有点紧张,但还是按照之前排练的时间顺利完成。


几点建议:


1.做报告用的PPT,学校一旦上传,就不能修改。二次上传可能无法覆盖最早的版本。


2.面试前熟悉场地,有可能的话,早去用下激光笔,尝试下翻页和激光功能。


3.PPT最重要的是,突出研究成果的影响,说清楚研究问题的重要性和挑战及自己的贡献。不要骄傲,不要夸大,实事求是。


4.未来工作设想部分的介绍和之前的研究工作要有联系并要有区分,研究方向要具备长远的发展前景。


5.反复演练,不要超时。回答问题,稍微思考下,不要太着急。


6.答辩选择的学科领域可以和申报书不一样,但专家评委有你之前的申报书(很多问题是关于你之前申报材料的)。而且一旦有专家认为你不该在该领域申报(跨领域申报),淘汰的风险极大。



周嵬(南京工业大学教授,第十二批青千入选者):


根据我的经验,分享几点建议,以供申报者参考:


1、文章数量要写清楚一作和通讯多少篇,总共多少篇。切忌含糊其辞。


2、自我成就介绍要实事求是,不要夸大其词。


3、创新点不要写太多,3-4个就足够,只介绍一作和通讯的工作。


4、参考文献和自己的文章标注要区分好,不要混淆。


5、答辩时要自信并且谦虚。


6、千万不要超时。



第三位神秘嘉宾,是今年第十三批青千入选者:


请看他的经验分享:


1.保证做报告节奏精确。整体报告控制在20秒内(比如说争取演练到14分钟30秒左右结束,实际报告可能反应慢一点点,刚好)。不要中英文混杂。不要卡词。


2.不要表现的过于自大,但是要自信,内心深处把自己当做这个领域最顶级的专家。但是不要压迫别人,尤其是不要让专家感觉不好。多用“做了一些不错的工作”。不要说“做了很多突破性的成果”。不要评论其他同行,不评论其他高校。要说“我给大家汇报一下”,不要说“我给大家讲讲”。


3.每句话都要有“重量”。要体现出自己是完全符合国家对“高精尖”的迫切要求,进而强调国家“缺”。要记住自己要做一个“带一个大团队的独立的科研工作者”,要给国家带来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4.PPT的内容和解说要相互补充,不要照着念。要生动。



最后,小编分享几点与相关工作人员接触时,获得的面试答辩建议,供参考:


1、面试答辩时,可根据自己的具体专业方向,自行选择领域分组,申报人要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选择最适合的分组;


2、在答辩时,可适当引述学术界同行对自己成果的评价,增加说服力;


3、描述未来工作计划时,要基于单位提供的保障条件客观展开,不可信口开河、无根无据。


总之,进入到答辩环节,淘汰率大大降低,早准备,多练习,沉着应对,小编祝愿申报者们取得好成绩,顺利过关。(整理自知社学术圈、智汇邦等)




#往期热文推荐#


  1. SCI论文写作:你应该知道的“套路”(一)

  2. Endnote,知道这些才算够!

  3. 科研必备:10款提升科研效率的神器

  4. 科研必备神器:12个你应该知道的学术网站

  5. SCI作图如何告别图样图森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