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研究生,要学到些什么?
多年来做职业教师,主要的工作是带研究生,也养成了好为人师的习惯。放假回家,经常遇到子弟辈,有的上完了大学,有的上完了硕士研究生,也有的在读博士。
聊起天来,常常听到这样的话“不想读书了,书读够了,想出去工作”。也有我们自己的研究生,上完硕士,坚辞极好的研究条件,毅然去企业工作,也说,读书读够了。
每当这时候,心中总是很不安,未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把学生引入正途,实在是未能尽责。当然,也有离开多年的学生,在各种场合相遇,说起话来,深悔当年不愿继续学业,以至于多年过去,事业无成。
实际上,大学教育分成了三个阶段,给三个不同的学位,学士、硕士、博士。
当然教育机构并没有希望所有学生都读完硕士、博士。每一个学位过后,必定有一大批学生走向社会,作为教师,并不用感到遗憾。
作为学生,也不用说“书读够了。”
应该愉快的走向社会和新的岗位,同时把在大学里学到的用科学自然的眼光看问题的习惯,带到工作中,并且不断的继续读书学习,坚持下去,一定会有所成就。
20余年来,常常游历欧美。在那里,也常常和各个年级的学生聊天,和国内的学生比起来,他们读研究生和继续做博士论文的比例还要低。但他们去参加工作的理由,不像国内学生们那样丧气,似乎是被大学伤透了心才不继续在大学里学的。
他们往往会说,我得到了一个极好的“offer”,很有前景,愿意去试一试。他们也会说,我爱上了一位姑娘,要结婚生子,需要去工作谋生。也有的会说,我要到苏丹去做义工,帮助受苦的穷人。
也有的说,南极洲很神奇,我要去探险。当然也有很多,去打拼几年,完成了一个心愿,又回到大学继续读书的。记得路易斯安娜大学一位教授曾说起,曾教过一位10个孩子的母亲,很是成功,很自豪。
当然,国内我们那一代人,也就是文革后的前几批大学毕业生,都有非常丰富的经历,他们有的在注册读博士的时侯,已经超过了40岁。
在那一代人里面,有许多知识改变命运的典型,很多贫苦子弟,通过博士、硕士的深造,重新开始了新的工作和生活,有很多现在已经是将军、部级高官和高级专家了。这一代人,谈到老邓,都感激备至。
作为资深的教育工作者,似乎应该告诉年轻的朋友们,为什么要读研究生,读博士要学到一些什么,达到什么程度才能获得学位。
实际上,我们的高等教育虽然是分阶段的,各个阶段面对的学生年龄和修行的深度不一样,但是教育的精神是一致的,这就是要引导学生认识世界的物质属性,以科学自然的眼光看待事务,用自然科学为工具解决实际问题。
当然,硕士生和博士生是比较高级的学生,要获得比较高级的学位,要求就自然要高一些。
对硕士生,我不太赞同国内安排过重课程的体制,因为我认为,你无论安排多少课程,也是不能灌输足够的知识的。
将来工作中面对的问题不可预料,还是应该带学生解决一个较小的实际科学技术问题,通过这个实际科学技术问题的解决,学生应该体会到如下几点:
1.自主获取科学技术知识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
2.创造物质的和理论的工具是解决一切问题的玥匙。
3.人类已经有很大的知识宝库,而且每个人都有创造新知识的义务,养成好的阅读习惯,科学的思维方式,是一生事业成功的基础。
对于博士,社会的预期当然更高,东西方普遍的一致看法,就是博士是一个领域的专家。
总结起来,博士生应该学到如下几方面的能力:
1
学会界定科学命题
很多先贤曾经讨论过一个科学命题成立的基本特征。比如,方先生的表达是“一个科学命题的根本特征是,它要么是可以被证实的,要么是可以被证伪的。”
当然,只知道它的自然属性是不够的,要习惯于提出和讨论你所从事的领域的基本科学命题。即使短期内不能完成的命题,和在博士论文期间不能证实的命题,都是值得讨论的。显然不能很好界定科学命题的研究者,还没有达到该领域专家的水平。
2
学会收集、检索和阅读文献
科学技术的文献库,已经有很长的历史,有些被认为是现代高技术的领域,实际上已经有文献记载。
自然科学的研究者,推崇创造新知识,对文献客观的收集、检索、阅读和分析,是每一个科学工作者,甚至是每一个要做文献记载的非专业人士都应该有的态度。认真客观的分析和认识前人的工作,显然是科技创新的基础。
有人说,90年代初期碳纳米管的发现,没有能够获得诺贝尔奖,部分原因是发现者和追捧者都没有客观的评价这些新的发现,给科学的社团一个错误的印象,好像碳纳米管是90年代初才发现的。
3
运用理论的和实验的工具解决科学命题
教育和研究的根本目标是解决实际的科学和技术问题,博士作为所工作领域的新的专家,其标志应该是解决了一定的问题,或者是推进了人类对某一个科学技术命题的认识。
当然,不同领域人类面对的科学命题是不同的,解决和推动该问题的解决需要的知识和工具不一样,解决的难度也不一样。至于一个专家能够对该命题有多少贡献才能在该领域称为专家,显然只有该领域的专家能够给出正确的评价。
当然,一个领域的一个年轻人,工作做到什么程度可以被授予博士学位,也是应该由同领域的专家说了算的。
曾有几次和老一辈国内外教授讨论起何时应该给一个年轻人博士学位,一致的观点是“当我们能够确信该年轻人能够在他的领域独立工作了”,博士就当之无愧了。
对科学的认识是无止境的,对技术的完善也是无止境的,我的看法是,一个年轻人只要解决了一定的问题,建立了对创造科学知识和完善技术指标的不断的追求,掌握了该领域的相关基础理论和实用技术,能够继续获取和创造知识,继续完善技术,就应该当之无愧了。
4
掌握基本的科技写作能力
写作虽然不是解决问题的本征过程之一,但是一个成熟的科学工作者,或者一个不断创造客观新知识的工作者,有义务把自己创造的知识客观的记载下来,以便人类分享,减少同行的重复劳动。
科技写作总是特别重要的。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在中国不用强调,因为社会已经把它扭曲到了极端,科技工作者的收入、晋升、获取条件等等都和发表的数量和发表的期刊质量挂钩。
但是,社会舆论和大学的实践常常不把科技写作作为教学的内容。而是片面的靠施加压力,期望年轻人无师自通。也确实有大量年轻的被授予博士学位的教育科研工作者,实际上是不会写作科技论文的。
这是一个很不好的现象,实际上是当初导师没有尽到责任。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即使是很聪明的年轻学生,没有导师的正确指导,对于科技写作也是很难无师自通的。
当然,我大天朝人才济济,确实有人能够举出无师自通的例子,甚至有的科技工作者在专业期刊上没有几篇论文发表,却能够在Nature、Science等杂志发表论文。
实际上,这在专家眼里,是不特别适当的。记得一位友人提过,一位在美国工作的优秀青年华人学者,在两个杂志有5篇以上的文章发表,但是到一个大学去竞争化工助教授职位,却不成功。
印象中前辈科学家van Swaaij,博士学位刚刚拿到,27岁就做了教授,被评审组看重的,是在Chem Eng Sci期刊上发表的几篇文章。
5
掌握基本的演讲技巧
演讲本身,当然也不是解决科学问题的本征过程,但正确生动的演讲,确实是任何领域成功者的助推剂。
学术交流除了科技论文以外,演讲是研究者经常要做的,是学术交流的主要活动之一。符合科学精神的善辩,和优美的演讲,是任何科学工作者都喜欢的享受。
演讲当然和所谓口才有关,但科学的演讲,仍然有很多不为外界称道的规则。科学演讲既优美,又符合科技界的规则,才能折服同行。
仅仅靠嗓门大、地位高是不能让听众心服的。演讲的规则和技巧,也是需要导师指导和讨论的。学生去演讲的机会并不是很多,要达到很好的境界,和导师讨论切磋,当然是一个捷径。
上面的5个方面,一经叙述,相信青年学生们会认同的。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国际共同的时间段是3到5年)达到这个境界,一个是勤于思考和练习,一个是和导师及其他有经验者讨论切磋。
无师自通都是很难的。
相信青年人认同了这些,也就会认同,博士生教育阶段对人生能力有极大的提升。
(来源:李永丹科学网博客)
#往期热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