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高效撰写毕业论文》之思维导图篇
一、思维导图是什么?
在前面的几篇文章里面,已经反复提到了思维导图或者MindManager软件,那么究竟思维导图是什么?又该如何认识它?首先,想要认识一个事物,就应该从它的定义出发。百度百科上对思维导图给出了这样的解释:
思维导图(Mind Map)又叫心智图,是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它简单却又极其有效,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
百科上的解释是发射性思维,这个显然是不正确的。根据思维导图的创始人托尼·巴赞在《思维导图:放射性思维》(自己很偶然在图书馆发现了这一本书,也因此和它结缘)中一书的观点,应该是放射性思维!
但是不要紧,不妨碍我们认识它!从定义上看,思维导图是一个有效的思维工具!它是用一个中心关键词以辐射线的方式向四周展开的图像,由颜色、文字、图形和线条等通过一定的层级关系连接起来。解释起来真的比较费力。一图胜千言,那就先放一张图上看看它长什么样子。
这是一张思维导图,图片来源于管理者家园的Eyong大哥《思维导图的三招十八式》一书的作品。
上面的图例都是思维导图的应用实例,大多都是手绘的作品。自己其实也是非常佩服那些手绘的高手,因为手绘更能体现思维导图的精髓,但是自己天分有限,再者从效率的角度出发,所以选择了计算机绘制的方法。有了这一张图,就能更好的理解思维导图了。
二、思维导图有什么用途?
想到一个东西就应该考虑它有什么作用。思维导图也不例外,没有应用就没有价值。思维导图究竟有什么应用呢?
在《思维导图:放射性思维》里面分别从个人、家庭、教育、商业和职业用途、甚至未来等五大方面列举了思维导图的应用,但个人不太喜欢那样的应用介绍。为什么呢?举个例子,看这篇文章的你,角色可能是学生,你还没有自己的家庭,还没有工作,那家庭、商业和职业方面的应用对你有什么作用吗?当然没有多大的应用。因此,我们可能更多的关注个人方面的应用,而忽略了一点,那就是其他方面的应用可能也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因为思维导图的精髓是发散性思维,所以它的应用也必须是用发散性的思维去应用。
这张图被引用的地方很多,已经找不到原作者是谁了,所以若有侵权的行为,请您联系我!
提起思维导图的应用,不得不再次提及管理者家园的Eyong大哥。出于爱好,把思维导图应用到了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最后才有了《思维导图的三招十八式》这一本书。出版书籍其实还是次要的,令自己佩服的是,能把一件工具运用到这种地步,确实令人叹为观止!从简单操作技巧,到一些项目资料的管理;从与Word、Excel、PPT等的结合到整理演讲的思路;从死磕图片到提升运用的理念,一步一个台阶。这已经不是学习思维导图也不是运用思维导图,而是他在玩思维导图,玩到了一个很多人都无法比拟的高度。
玩也好,运用也好,思维导图的核心用途到底是什么?在我看来还是:发散性思维。其他的几乎都是发散性思维的延伸,比如结合着头脑风暴,再比如理清自己的思路,整理自己的知识结构等等,都是从一个主题出发,然后向四周毫无限的蔓延。用一张图就可以说明:
发散性思维意味着,思维不受任何的限制,自由联想,天马行空。这也是个人认为思维导图的精髓用途所在。
三、思维导图如何运用在科研当中?
思维导图如何用在科研当中?这是个好问题!
要回答这个问题,先想想做研究、撰写毕业论文都有哪些工作要做?不动脑子地列举:开题、做实验、整理数据、撰写毕业论文,准备答辩。归并一下,从两个应用侧重说明:开题与答辩演讲思路和构建毕业论文框架。
用途一:理清开题与答辩演讲思路
开题和答辩放置在一起是因为这两者有一定的共性,首先两者重要不言而喻;其次这两者都需要做PPT给大牌们演讲。
不少同学惧怕这两个环节,因为稍有问题就会被那么多的眼睛钉在上面下不来,无地自容。不信的话,去看看你们的师兄师姐的开题与答辩就会明白。不是危言耸听,真的遇到了确实比较尴尬。问题要么是基础知识不扎实,要么是没有底气,要么就是思路不清,讲着讲着就卡壳了,甚至紧张,害怕忘记的紧张,结果往往真的就会忘记的。这些都会影响自己的信心和底气。而有没有底气,在下面的人会看的很明白。
演讲需要用到PPT,PPT的质量很大程度决定了演讲效果。
制作PPT是一门技术,除了排版、配色这些辅助的技巧外,真正保证PPT质量是里面的内容和逻辑结构。逻辑结构清晰,内容完整,基本就可以做一次很好的演讲,至少不会出太大的差错。以自己的选题报告为例说明,整个过程分为六步:
第一步,用思维导图整理出自己的框架结构,保证逻辑清晰
通常,如果是一件陌生的事情,我们很难对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开题报告就是一个好的例子,如果不用思维导图去整理清楚自己的思路,那么脑海里必然是浆糊, 演讲的结果也是混乱的。
演讲的核心是清晰的逻辑,这里就是开题的主线。没有主线,很难说的上是好的演讲。就如人一样,有自己的骨架。没有骨架直立都不可能实现的吧。所以,一定要理清自己的思路,理清演讲的主线。下面是自己的一个范例,展开了选题依据的子内容。
第二步,依据自己的框架结构制作PPT,增加减少内容
理清了自己的思路,就有了演讲的框架,制作PPT就可以依据这样的框架去补充完善,PPT的章节和框架保持一致。这样做的好处有二:一是不至于太过凌乱;二是便于记忆。对应的PPT的主题就和思维导图的保持一致。接下来讲什么,怎么讲,一级一级深入下去,逻辑就清晰了。
另外在做PPT的时候,有几个地方需要注意:
(1)重点一定要突出
泛泛的讲演对于听者来说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人的记忆力和注意力都十分有限,如果PPT没有重点,很难给听者留下好的印象。
(2)文字要少,精炼;字体要大,醒目
有的同学会在PPT里面添加好多的文字,结果字数太多放不下,怎么办呢?就选择把字体调小,然后照着上面的逐字逐句的念。试问,假如你是听者,你会是怎样的感受呢?还有,下面坐的都是年长的人啊,视力没有那么好,把字体调小,他们能看清吗?引用一下一位老师当场说的话,“我不需要你来给我做科普!”你能听出话里的不耐烦和不满吗?所以一定要考虑听者的感受。少用点文字,尽可能精炼,还有,把字体调大一点,让他们能够看得清。
(3)不要做的太花哨,三种色彩最适宜
提及这一点有没有必要呢?当然有啊!开题和最后的答辩都是严肃的场合啊,把PPT做的那么花哨真的就好看吗?就能给自己加分吗?懂一点配色还好,如果不懂配色,会弄巧成拙的!再换一个角度,时间有限,在制作样式上花费较多的时间,那么在整体内容上花费的时间就少了。能不能给出不错的内容就无法得到保障。逻辑结构是核心,内容是灵魂啊!一般而言,三种颜色足以,简洁大方,最多不要超过五种颜色!
第三步,反复检查,不犯常识性错误
这一点重要性也不必说的吧。任何的小错误出现在演讲的PPT里面都可能让听者反感的。比如,千万不要出现错别字、语句不通、标点符号运用明显错误的情况。任何一个小的错误都会直接导致听者对你的印象大打折扣!
第四步,思考“他们可能会提哪些问题?”以及“自己该如何回答?”
在演讲后会有几分钟的提问环节,导师们会针对你的演讲提出一些可能存在的问题。诸如,“你为什么选择这种材料?XX不是更合适吗?”“你说到这两者有较大的相似性,是你自己想的还是有其他参考依据呢?都有哪些相似性?”……
想一想,他们可能会提出什么问题,列举出来,然后针对这样的问题做出相应的解答。要知道,只有准备充分了,才不会显得没有底气和信心。
第五步,预演,把控时间和节奏
选题也好,答辩也好,都是有时间限制的。不可能任由某一个人在摆龙门阵,漫无边际的大侃特吹,说太多是体现不出重点的;也不可能允许某一个人说个一两分钟就结束,时间太少是说不明白的。之前一位同学在参加创新项目申请的时候,没有把握好自己的时间,时间还没有到,自己已经把内容讲完了,结果与项目无缘,甚是可惜。所以需要根据自己的演讲内容把控好自己的时间和节奏。在独处的时候,定一个闹钟,多预演几次。
第六步,演讲,声音洪亮,自信
这一步注意一点:演讲的时候提高自己的声音。原因是,提高自己的声音可以克服紧张情绪,给自己增加演讲的底气。这一点是自己导师教会自己的,很受用。
毫无疑问,所有的准备都是为了最后时刻的精彩发挥!没有前面那么多的精心准备,想要获得较好的演讲效果,恐怕说出去自己都是无法相信的。如同任何一个考试一样,没有充足的准备,即使过了十有八九也是运气使然,不见得以后的路都会如此的顺利,总会有跌到的时候。
用途二:搭建论文的框架与任务安排
思维导图强大之处在于,理清思路与逻辑,按照一定的层级关系呈现出来,便于站在更高的层面去看清一些事物。都说站的更高,看的更远。这话确实不假。因为俯视,真的可以看清很多的东西。
既然思维导图可以运用到开题或答辩的演讲当中,那么,对于同样需要清晰结构的毕业论文,应该可以发挥更大的优势吧。看多了学位论文的同学会发现,大多数的学位论文的逻辑是比较清晰的,这一点看目录就可以清楚。但,在非正式的场合,比起目录,思维导图应该更能让人记住自己的思路和逻辑。这和人的大脑有关,发散性思考是人脑的自然思考的方式,以此方式来感觉、认知和记忆我们见识到的事物。以图文并茂、层级结构呈现,可以充分利用左右脑的机能来进行认知。以自己的论文框架为例,下来说说,怎么运用思维导图。
先给出自己的图例。有人会说,看不清什么啊!是的,真实的东西不能让你们看清的。不过不要紧,你们知道它长什么样子就好了。
结构清晰吗?一篇论文都有哪些内容,哪一部分写些什么,怎么写,都呈现在自己的眼前。这是自己的,所以自己就能够统揽论文的大局。所谓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自己看来,就是站在更高的战略的层面去看待整个局势。
问题来了:怎么做呢?又有什么用呢?下面依次说明这些问题。
1.怎么构建论文框架呢?
(1)构建大致框架
构建框架的办法前面已经说到了,参考啊!参考其他学位论文的结构,参考师兄师姐的结构!看清一点,是大致框架!千万不要指望一次构建一个完美的框架。要知道,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2)修改完善内容
有了大致的框架就可以进行适当的调整,增减必要的内容,不断完善这个整体。
这么做有什么好处呢?举个自己的例子,在整理的过程中,有一块模棱两可的内容,自己不确定放在哪里合适,其他人和自己的研究方向又不同,怎么办呢?所以,就拿这个问题请教了自己的导师,最终他给出了答案。拿自己的例子想要说明的是,如果没有站在更高的层面去看待自己的论文结构,这个问题就可能变得棘手。棘手在于,可能自己随便放在某一分支下,时间一长,自己忘记了,到最后别人帮你发现有问题,你再去被动的调整的话,如果时间紧就会给自己徒增焦虑。而实际这个问题是可以自己发现然后提前预防的。
2.构建框架有什么用?
不知道有多少的同学有时间管理的概念,就是项目一定要分解成任务,任务要再分解成下一步行动。而撰写毕业论文就可以看成是一个大项目。问题是,写完毕业论文这么大的项目你准备怎么完成它?
作用一、分解撰写论文到具体的行动
比如,你看到“第2章 实验方法”,你知道干嘛吗?有同学说,写第2章 实验方法啊。问题是,第2章 实验方法你怎么写?写什么东西?花多长时间写呢?你会语塞的。撰写第2章是大项目下的一个大项目啊。直接写是写不出来的,写出来的话,逻辑结构也是很难保证的啊。所以构建框架的作用之一就是便于分解项目到任务,分解任务到下一步行动。
没有接触过时间管理的同学可能稍微有点费解,不要紧,先放一张图,接着细说。
这张图好像和上面的不一致啊,的确不一致。上面的是总体框架,不涉及任务分解,分解是分解各章节的任务和行动,每一章节都分解下去。这个是临时随意制作的,不是真实的,为的就是说明方法是怎样的。构建框架的第二个作用是什么呢?
作用二、跟踪撰写论文的过程,保证写作顺利进展
拿实验设备为例,比如自己想要写实验设备这部分内容,那怎么写呢?光看着“实验设备”这几个字你很难知道怎么做,所以分解啊。比如自己分解的两个行动:记录,实验设备的名称、型号等相关信息;制作表格,实验设备列表。以动词开头,这两个行动就具有可执行性,看到这两项行动,就知道,哦,要做什么什么 。同样的,想写拉伸实验部分,再做分解,分解成具体可以执行的行动,该查找资料的就查找资料,该写作的写作,该绘制CAD图的就去绘图,一项一项去执行。前面的小圈圈就代表了完成的情况,哪些已经完成了,哪些还没有,一目了然。如此一来,就可以站在更高的层面清晰地跟踪论文写作的整个过程。
四、思维导图和你有什么关系?
不止向身边的一两个人推荐过思维导图工具。但慢慢地发现:原来大家都不需要。通常给大家推荐这一工具,如石牛沉入大海,换回“哦”的一声,或者“好的,有空看一下”,然后就再闻不见其他的声响,也再也没有空看了,然后什么也没有发生。
如同这个系列的文章,不学习,不交流,不使用,它对你就没有多大的用处。也就是和你们没有关系。
渐渐地,自己不再主动向其他人推荐什么。因为慢慢意识到,他们暂时不需要这些东西,如果需要的话,他们会自己去了解,而用不着自己指点。所以遇到愿意交流的人就交流,不愿意交流的人自己也不会勉强,继续做好自己的事情。这些东西,即使不学不用,也不会损失什么的。因为在一定的范围内,一些东西是可以被替代的。比如批量处理的,一个个处理也可以啊;比如理清思路的,不用思维导图,写下来整理也可以的;再比如不用搜狗的自定义输入,一个个敲入也可以完成的对不?所以有需求才有价值。如果没有需求,东西再好,工具再高效,也和自己没有关系,对吗?
(来源:简书 作者:起今知行)
福利:如有需要《思维导图的三招十八式》这本电子书的同学,可加QQ群:651845265 群文件下载。
更多精彩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下载科袖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