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锋芒品鉴 | “混血电影”《一只狗的使命》,让阿里影业终于打了翻身仗

2017-03-11 云飞 同相


锋芒智库

品牌行销 | 口碑舆情 | 数据咨询


文|云飞


在中国电影资本全球扩张的大背景下,《一条狗的使命》与《长城》只是中国电影企业“走出去”的两种不同路径而已。


“正如《傲慢与偏见》折射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富阶层的名媛罗曼史。《一条狗的使命》也反映了二战后美国富家子弟青年的成长历程。”



讲述四生四世只为遇见你的《一条狗的使命》,无疑是当下影市的口碑爆款。曾经执导《忠犬八公的故事》为导演拉斯·霍尔斯道姆加持的治愈光环,足够他在新作中再一次让观众飙泪。“洒尽狗血,可我还是被套路了”,一贯严苛的豆瓣网友都在哀叹。


但倘若追溯《一条狗的使命》的“血缘”,会赫然发现它并非彻头彻尾的好莱坞制作,而是某种程度上的“中国电影”——它是阿里影业与Amblin Partners战略合作后的首部大银幕作品。当“每一只宠物,都是你命中注定的精灵”的评价刷爆社交网站,另一部被业内视作中美重工业合拍片试水之作《长城》,却成为了北美市场的笑柄。对中美合拍片的“恶意”甚至延续到了奥斯卡颁奖典礼,主持人吉米调侃马特·达蒙“去中国拍了一部扎辫子打蜥蜴的戏”。


事实上,在中国电影资本全球扩张的大背景下,《一条狗的使命》与《长城》只是中国电影企业“走出去”的两种不同路径而已。前者是本国资本外溢之后的海外制片,而后者则是需要符合多项严苛要求的中外合拍。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混血电影”将会蔚为大观。


1

坏消息连篇的阿里影业终于打了翻身仗


与电商领域的风生水起不同,“马云爸爸”的影视试水并不一帆风顺。同样是电商巨头,亚马逊在2016年一口气发行超过10部电影,虽以中小成本的剧情片或纪录片为主,但摘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与原创剧本的《海边的曼切斯特》,为其旗下的Amazon Studios赢得票房口碑双丰收。相比较之下,阿里影业似乎陷入了烧钱模式却处处碰壁的窘境。


就在2月中旬,阿里影业在港交所网站发布了“盈利警告”,公布在截至2016年12月31日的财政年度内,阿里影业的净亏损达到了9.5亿到10亿元之间,相比半年报时的4.66亿元净亏损尤有扩大。在风光无限的亚马逊衬托下,阿里影业显得尤为落寞。



根据此前阿里影业公布的四个业务方向,其折戟沉沙之势似乎从未断绝。内容制作板块上,阿里影业首部主投的《摆渡人》,以4.83亿元票房惨淡收场,其参投的《封神传奇》则成为2016年国产电影的年度“赔钱王”;互联网宣发板块方面,需要支付巨额市场推广费用的淘票票,牢牢拖住了阿里的后退;娱乐电子商务板块则以C2B的娱乐宝为主,2016年中期财报显示亏损1344万;至于国际业务,《忍者神龟2》与《星际迷航3》在全球范围内都是亏损作品。3个多月前,阿里影业换帅,阿里文娱董事长兼CEO俞永福接任阿里影业董事长兼CEO,转变玩法势在必行。


如此背景下,《一条狗的使命》以黑马之势在3月影市奔腾而出,意义对阿里不言而喻。阿里影业向全国媒体高兴地宣布,“高品质的电影加上良好的观众口碑和上座率,《一条狗的使命》在排片方面稳步提升,堪称3月份国内电影市场表现最为抢眼的一匹黑马”。其阿里影业联席总裁张蔚女士甚至表示,《一条狗的使命》是一个关于快乐和温暖,成长和陪伴的故事,其中的情感和共鸣是不分地域的,“我们引进这部电影时坚信,这个故事一定能打动中国观众,获得大家喜爱,让大家更珍惜彼此的陪伴”。


2

自邵氏发轫的漫漫海外制片路


让我们把视野拓宽到电影百年史,《一条狗的使命》只是华语电影企业海外制片前赴后继浪潮中的一朵浪花而已。早在1976年,邵氏便在美国以“首席制片方”的身份,制作了喜剧片《炮弹》。而1982年,邵氏更是参与了电影史留名的知名科幻片《银翼杀手》的制作,不过由于该片在当年遭遇票房滑铁卢,邵氏随即中断了海外制片业务的进行。


沃卓斯基姐妹(彼时还是沃卓斯基姐弟)执导的科幻大片《云图》,则被业内视作国内影企海外投资开风气之先的作品。早在2011年,新原野砸下1000万美元,与好莱坞电影公司华纳等成为《云图》投资方,成为彼时中国企业最大的一笔海外投资。新原野董事长裘华顺还曾表示,“中国电影发展到这个阶段,必须要走国际市场,并购、合作等方式会让中国电影走得更快,这样生产出来的‘混血’电影带有电影强国的基因,生命力会更强。”



豪言壮语尤言在耳,《云图》却遭遇了滑铁卢,口碑与票房上的双双失败,似乎开启了中国电影企业海外制片胜少败多的惨痛之路。统计显示,自2010年至2016年,中国电影公司共进行20部“海外制片”电影,数量不可谓不少。其中中影涉及项目有《魔兽》《像素大战》等;华谊兄弟则参与了《成长边缘》《狂怒》《硬核亨利》《贵族大盗》等影片;万达涉足《太空旅客》与《铁拳》;“BAT”则有《金刚:骷髅岛》《碟中谍5》等;博纳也有《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等。但若以票房高于成本3倍的粗略计算,仅有6部影片最终实现盈利,不及总数的三分之一。


“走得出去,未必赚得回来”似乎成了海外制片挥之不去的梦魇。好莱坞面对外来资本的封闭性,被指为大部分海外制片难以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由于好莱坞大鳄们并不愿意外来片商“染指”最有望盈利的项目,海外制片往往只能面对高成本高风险的“大片”与低成本的小中影片进行选择。而即便拿到了好IP,中国影企似乎也很难成为排名靠前的那个,话语权更难保障——比如《碟中谍5》,阿里巴巴与电影频道只能排在出品方派拉蒙与制作公司天空之舞与坏机器人之后。


在极其精明的美国人面前,倒霉的不仅仅是中国人。法国人的欧罗巴电影公司与德国人的康斯坦丁影业,同样栽了跟头。《神奇四侠2015》甚至在“试水”阶段就让康斯坦丁赔了个底朝天。


3

如何才能不被当做“移动的钱包”


对于海外制片,或许《长城》与《一条狗的使命》能成为提供某些参考意义的样本。作为中国电影在资本运作“走出去”的主要路径,对外合作制片——也就是海外制片与并购海外企业两种模式最为重要。其中,中外合拍可被视作特殊的海外制片,合拍片有较高门槛,双方投资;影片内容要有中国元素;主创人员要由双方组成,其中中国演员至少占三分之一的三条“硬杠杠”,使其与更高比列的分账比例相称。


与中外合拍相比,纯粹的海外制片并不需要有“中国元素”,不需要向广电总局报批“合拍片”项目立项审核,也不存在必须安排中国演员出演的硬性要求,但同时也无法获得“合拍片”的优惠。也正因如此,大部分海外制片影片甚至无法登记为“国产片”——这也是当网友们得知《一条狗的使命》是某种意义上的“中国电影”时,会大吃一惊。


被寄予“开启合拍新时代”的《长城》,依旧难逃“中国元素成为文化便利贴”的窠臼。电影展现的是西方猎奇眼光下的“古老”、“封建”的“传奇中国”景象,与现代中国相去甚远,却与《木乃伊3:龙帝之墓》如出一辙;曾在《功夫梦》等场景里出现的长城,终于在张艺谋的镜头中全景展现,却依旧只是标签式的奇观场景,缺乏实际的文化地理意义;景甜终于不再成为了打酱油的女一号,却依旧在爱情里,处在“被白人男性解救”的视角之中。而对张艺谋而言,资本控制创作的教训或许再刻骨铭心不过,“投资人、制片人甚至美国明星的发言权,都比他要大”。


《一条狗的使命》的成功,则被解读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互联网宣发模式”之利。阿里影业表示,通过大数据,他们精准定位了影片的目标观众,将营销和推广的重点放在爱宠人士、女性用户以及亲子用户三类人群,将影片相关信息准确推送给目标观众,锁定最早的一批“种子观众”;而在线下,针对《一条狗的使命》影片的类型和内容,阿里影业以“陪伴”为主题,在多个城市的影院、商场策划狗狗领养活动,同时还推出“爱宠陪伴观影会”,组织观众带上宠物来观影,这些活动使《一条狗的使命》的口碑通过社交媒体迅速传播。



尽管一胜一败,两者的文化意义依旧相去甚远:《长城》在北美口碑的滑铁卢,是中国电影乃至中国文化“远征”西方白人世界的又一次不太成功的尝试;而《一条狗的使命》,只是中国资本的又一次小小胜利。


4

从内容创作到产业模式的全面学习


与中美电影产业合作得磕磕绊绊相比,内地与香港的影视合作成果斐然,或许可资借鉴。在此之前,内地电影合拍主要限于与港台地区的合拍,香港电影成熟的产业模式和美学经验给予内地电影较大推动,产业层面的院线制与美学层面的类型化,为内地电影插上了腾飞的双翼。而当港片陷入低迷,内地电影需要突破华语地区的东亚文化循环,奔向更广阔的天地,其学习方向也无非是内容表达与产业模式。


好莱坞电影具有全球观众所认可的普世主题,以及现代化娱乐化的表达方式,其依托科技进步的类型美学,同样拥有难以撼动的艺术统治力;此外,中国电影在和好莱坞等外方电影项目的投资上,能够从融资、发行到创作、制片等多层面与全球最先进的产业模式进行对接,一如裘华顺曾在媒体前表示,“美国的六大电影公司能成为百年老店,就是靠工业化大片成长起来的,我们要想走这条路就必须向他们学习,见识一下真正工业化电影的生产流程”。


从内容创作到产业模式的全面学习,已经在不断地向中国电影产业交出答卷。本档期同台竞技的进口片,背后都有中国资本的影子——


《金刚狼3》是万达2016年片单中的重要作品,引进后交由天天影业协助推广;奥斯卡大赢家《爱乐之城》也是由电广传媒投资,并由卓然影业引进,3000万美元的中成本歌舞片已成功盈利。而上文提及的阿里影业,也凭借《一条狗的使命》终于在2017年初在大陆市场赢了一回口碑“翻身仗”;其他诸如《极限特工》《生化危机》《欢乐好声音》《刺客信条》等制作方或者发行方中也均出现了中国的影视公司。


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混血影片”将蔚为大观。尽管万达早已把AMC与传奇影业招入麾下,阿里巴巴与Amblin Partners达成合作,中国电影在全球的核心竞争力与话语权依旧处于弱势。无论何时何地,中国电影人都得谨防好莱坞只是把中国投资者当做“金主”,而并不真正向中国投资者开放他们的核心体系。


出品 | 锋芒影视舆情研究智库


主  编 | 丁   一         责  编 | 张小凡

视  觉 | 卓   鹏         校  对 | 季   鹰

从《月光男孩》夺奥斯卡最佳影片,

谈同志题材电影的发展脉络

3月影市:

走进影院别惊讶,你可以「假装在北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