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要去沙特水下考古啦

2018-03-23 李韵 文化记忆工作室

大海的方向

丝路的远方

中国水下考古人的梦想……

终于实现了

3月23日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向媒体公布,“中国-沙特塞林港遗址考古项目”正式启动,水下中心选派的中方队员一行五人,将于2018年3月26日-4月13日开赴沙特阿拉伯,与沙特考古人员组成“中沙联合考古队”,对位于沙特阿拉伯王国红海之滨的塞林港遗址(Al Serrian)开展为期20天的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


2016年1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对沙特进行国事访问,与沙特国王萨勒曼举行会晤,开启中沙文化领域合作新篇章。访问期间,中国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与沙特旅游与民族遗产总局副主席哈班签署了《关于促进文化遗产领域交流与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同意就考古发掘与文物展览开展共同合作。2016年12月20日,中国文化部部长雒树刚和沙特苏尔坦亲王共同出席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的“阿拉伯之路——沙特出土文物”展;次日,中国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刘曙光与沙特旅游与民族遗产总局副主席哈班代表双方签署《中国-沙特塞林港考古合作协议书》,一致同意合作开展沙特塞林港遗址考古项目,执行期限为五年。


沙特阿拉伯王国地处阿拉伯半岛,北临波斯湾,南濒红海,东、西与印度洋、地中海遥遥相望,自古以来就是欧、亚、非大陆的海陆交通要冲。古代中国与阿拉伯半岛的交流源远流长,秦汉时期的合浦港、徐闻港以及广州南越王墓,就曾出土来自中东地区的舶来品同时,在波斯湾、红海和阿拉伯湾沿岸的古代港口遗址,亦曾发现来自古代中国的珍贵文物。汉文文献则明确记载,唐代杜环、元代汪大渊、明代马欢等旅行家都曾游历阿拉伯半岛地区。


遗址现场发现的墓碑


塞林港遗址位于阿拉伯半岛西南部,地处红海之滨,往北即是著名的朝圣贸易港口----吉达港(2014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二者同为麦加朝圣贸易港。


阿拉伯半岛古代商贸之路与朝圣之路示意图


据阿拉伯文献记载,塞林港在9-13世纪时期进入繁荣期,来自印度、阿曼、也门等地的朝圣者和商人,或从此舍舟登陆,前往麦加。有旅行家记载,曾在此目睹清真寺、居民建筑、市场、水井等景观。2016年,国家文物局曾派出考察队伍,对塞林港遗址进行前期考察,在红海之滨的一片盐碱沙滩地上找到该处遗址,现为一片废墟,地表可见散落的建筑构件、陶瓷器残片及零星的碑刻等。据文献记载,郑和下西洋团队的马欢等七人,曾在第七次下西洋期间(1430-1433年),自印度古里港启航,横渡阿拉伯湾,进入红海,自塞林港北部的吉达港登陆,赴麦加、麦地那朝圣,并画得麦加天方真迹图----《天堂图》而还,为中阿文化交流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马欢描绘的《天堂图》

郑和钟(国博藏)


记者了解到,对于水下考古人来说,红海、波斯湾是梦想之地,目前沙特境内有25支国际考古队在工作,其中包括两处水下考古遗址分别由德国和意大利进行考古发掘。而本次中沙合作考古的塞林港遗址,此前从未进行过科学考古,可谓是“拓荒之旅”。


本次组建的“中沙联合考古队”队员共计11人,其中中方队员5人,均来自中国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领队为国家文物局水下中心水下考古所所长姜波博士;沙方考古队员6人,由沙特阿拉伯国家考古中心选派,领队为沙特国家考古中心主任阿卜杜拉·扎哈尼博士。值得一提的是,沙方队员名单中,包括2017年我国为沙方培训的第一位专业水下考古队员。


“中沙塞林港遗址考古项目”是国家文物局贯彻“一带一路”倡议、推动文化遗产领域国际合作的重要举措。此次中国考古队远赴沙特,是迄今为止,国家文物局首次派出专业考古队伍远赴阿拉伯世界开展系统的考古工作,开启了中阿文化交流合作的新窗口,在古老的海上丝绸之路上续写了新篇章。





 推荐阅读 

儿童说明牌,让小朋友们读懂文物展览

“没什么特别的”宿白先生

来吧,博物馆里过大年


光明日报文化记忆工作室

------------------------------

过去与现在

古老与时尚

从未停止对话


统筹:周华

责编:李韵 周华

文字:李韵

图片: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制作:孙嘉靖 杨雪丹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文化记忆工作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