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俾斯麦:并不铁血的“铁血宰相” —— 德意志崛起之谜

钱立峰 Jennifer 好奇的芦苇 2021-09-20
导读:如果把普鲁士统一德國看成是一场足球赛,那么战争只是临门一脚。也就是说,如果你认为普鲁士统一德國靠的全都是“铁和血”,那就忽略了问题的本质。

往期相关文章:

闹剧还是悲剧:从拿破仑三世到威廉二世(之一)

普鲁士自由主义—— 德意志崛起之谜

勃兰登堡门Brandenburger Tor

     俾斯麦:并不铁血的“铁血宰相”
—— 德意志崛起之谜

文 | 立峰

 
说起德國历史,多数人会首先想到俾斯麦;而且,他在我们头脑中的形象,多半是这样的:


戴着头盔的铁血宰相,靠发动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把一盘散沙的德意志邦联,塑造成了一个强大的德意志帝國。


但这样的描述,其实并不真实。

俾斯麦堪称德意志帝国的缔造者
 
其实大多数人知道的,只是俾斯麦的名字,却不清楚他做过什么事。还有很多军迷,对纳粹德國俾斯麦号战列舰的细节如数家珍,对这个人却知之甚少。

可以说,大部分人对俾斯麦的印象,都带有很大的偏见。
 
1、俾斯麦其人
 
俾斯麦的全名叫奥托·冯·俾斯麦。了解德國的人都知道,中间的“冯”说明他是容克贵族的后代。一般人会以为,“容克”就是地主而已,代表拥有领地、能征善战的贵族骑士;但在德意志地区,容克所代表的,则更多的是一种荣誉,并不仅仅是小地主的领地。
 
德意志地区历史上有无数的公國侯國,其中:

 

1、地盘最大的,是哈布斯堡家族统治下的奥地利。如果对比中國的春秋战國,奥地利就相当于楚國,地处东南、疆域辽阔;

 

2、而东北部的普鲁士,虽然比较落后,但却最能打仗。它有点像中國历史上的秦國

 

通常,各诸侯國之间并不和平,经常会为一些莫名其妙的理由打打杀杀。
 

1815年维也纳会议后 普鲁士王国的十个省份
其他的德意志邦联以米色显示

俾斯麦出生于1815年,正是这一年,拿破仑兵败滑铁卢,退出了历史舞台。
 
俾斯麦家族属于没落的容克贵族,他幼年被送到柏林读书时,总是惨遭来自城市的、富有的资产阶级同学的排挤,于是,他只能用努力读书来证明自己。俾斯麦在中学就学习了英、法、俄、波兰和意大利等各种语言,为以后的外交官生涯打下了基础。
 
后来,俾斯麦进入哥廷根大学,但依然被人瞧不起,于是他便腰挂佩剑、牵条大狗来保护自己;而且,他还经常和同学决斗,一共决斗过27次。
 
在俾斯麦成长的时代,德意志民族属于不折不扣的弱势,普鲁士也只勉强算一个二流强国,别说是英、法、俄等大国,就是对德意志邻国奥地利,也得忍气吞声。这与俾斯麦学生时代的处境,竟颇有些相似,他总是被当成乡下人、被人看不起。
 

1836年 21岁的俾斯麦

显然,动不动就跟邻国打仗,或跟同学决斗,肯定不是办法。无论一个國家、还是个人,要在博弈中获得优势、赢得尊重,除了对外精心塑造强大的形象,对内努力蓄积自身的实力,还要有高超的䈣治手腕和钢铁般的意志。
 
俾斯麦从䈣最初之初,就一直以外交官的身份,周旋于德意志各邦國和俄、法等國之间。所有这些经历,都让俾斯麦成为了一个娴熟而老练的外交家。
 
1862年,在俾斯麦担任普鲁士首相后,很快在下议院发表了“铁血演说”,他说:德國的统一只能靠来完成。从此,俾斯麦就被贴上了铁血首相的标签。
 

左:德国历史博物馆内的俾斯麦雕像
右:柏林胜利女神广场边的俾斯麦像

如果用最简单的方式来描述1871年德國统一的过程,大致应当是这样的:

普鲁士通过三场战争,分别打败丹麦、奥地利法國,最后统一了德意志全國。
 
因而,在大众的印象里,铁血宰相所主导的德國统一,所凭借的就是“铁”和“血”,也就是战争强權
 
就像法國人都德的《最后一课》里所描写的:
 
普鲁士打败法國,强行割走了阿尔萨斯和洛林。于是,法语老师只好伤感地跟孩子们说,从明天开始,就再也不许教法语了,只能改教德语,那是他们的最后一节法语课。非常感人。
 
但是,《最后一课》没有告诉大家的是,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地方的母语本来就是德语法语才是外语。因为,这两块地方正是当年法國从德意志割走的,普鲁士现在不过将它们又割了回来。

 
2、德意志第一帝國

俾斯麦在1871年统一的德國,叫做德意志第二帝國;希特勒在1933年建立的德國,叫做德意志第三帝國;那么,谁又是第一帝國呢?德意志的第一帝國,当然就是神圣罗马帝國了。
 
因为罗马帝國在欧洲人心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所以,继承罗马、重建罗马、甚至超越罗马,可以说是所有欧洲君主心中的梦想。
 
但早在395年,罗马帝國就一分为二,被分成东罗马帝國和西罗马帝國。
 
1453年,东罗马帝國被奥斯曼土耳其人征服,但土耳其人信的是伊斯兰教。于是,它的國教东正教的中心就转到了莫斯科,因而俄國君主便自诩继承了东罗马帝國的道统,自称第三罗马,还称俄國皇帝为沙皇,即恺撒的意思。

霍亨索伦城堡 Hohenzollern Castle

而西罗马帝國,早在公元476年就灭亡了,比东罗马帝國早了近千年。西罗马帝國的继承者,就是这个神圣罗马帝國
 
而思想家伏尔泰曾经打趣地说:神圣罗马帝國,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非帝國。在那里,连蚊子都有國王。伏尔泰并有没说错,因为:

 

1、当时欧洲的道统(即王權合法性的来源)被天主教会所掌握,并不在世俗君主的手里。所以,神圣罗马帝國“不神圣”

 

2、而当时的罗马城,也不在神圣罗马帝國的境内,而是位于教皇國。所以,它也“不罗马”

 

3、最重要的是,历史上的所有的帝國都是大一统的,但神圣罗马帝國却四分五裂。它的皇帝由七个选帝候选举产生。它境内大大小小的公国、侯国等领地加起来共有314个。而且这些独立邦国,都各有各的法律、节日、货币,甚至度量衡。

 

所以,神圣罗马帝國只是一个由无数邦國组成的邦联而已,是真正的一盘散沙,远非一个统一的“帝國”


1789年的神圣罗马帝国地图
橙色为哈布斯堡王朝 / 蓝色是霍亨索伦王朝
还分布着大量很小的邦国 

在古代社会,君主通常同时兼精神领袖宗教的最高首领,否则君權就无法彰显。就拿几个欧洲大國来说,比如:

 

1、俄國信奉东正教,皇權凌驾于教權,是东正教的传统。

 

2、奥斯曼帝國信奉伊斯兰教,皇帝本人就是哈里发,即最高宗教首领

 

3、法國國王腓力四世在1309年,将教皇囚禁至阿维尼翁,给自己做了70年“御用教皇”。期间,法王不仅拿回了主教任命權,甚至向其境内的教产征税。王權全面碾压教權

 

4、而英國亨利八世國王,为了与皇后离婚、迎娶新欢,于1534年颁布《至尊法案》,成立英國國教,国王亲自担任最高宗教领袖,彻底与罗马教会决裂

 

5、在所有的欧洲大國中,只有神圣罗马帝國,在与教会的權力斗争中落败。先有皇帝亨利四世卡诺莎之辱,后有教皇在德意志地区大肆发行赎罪券。而王權孱弱、诸侯割据,也就成了一种必然的结果。


霍亨斯陶芬家族统治时期1155-1268年

神圣罗马帝国极盛时的疆域

右边 神圣罗马帝国国旗 1430-1806


但是,神圣罗马帝國的一盘散沙,对于欧洲维持和平,倒还是有一些好处的。因为:
 
1、俾斯麦曾说:神圣罗马帝國就像放置在欧洲正中间的一大块海绵,缓冲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
 
2、当地的百姓也普遍认为:分裂比统一好。因为王權越孱弱,个人自油就越有保障。
 
3、民族主义的种子
 
这个神圣罗马帝國,虽然有些尴尬,但好歹也算是个千年帝國。而终结了神圣罗马帝國的,正是法國皇帝拿破仑
 
拿破仑在人们心中,可是个天才一般的存在,35岁当上法兰西皇帝,36岁就征服了欧洲大陆。但拿破仑征服欧洲,真正的原因,并非他个人的军事才华。他能一路势如破竹、连战连胜,关键因素其实是泯族主义
 
因为,在法國大革命以后,法國就没有国王了;既然连国王都没有了,那法國就成了全法國人的法國了。这就是人泯主權概念的由来。
 
而他的对手,比如英國、俄國、神圣罗马帝國、奥斯曼,都是传统帝國,國家權力由国王及贵族主导,軍队主体也是贵族;平头百姓则只需交税,而不用上战场。
 
传统帝國遭遇泯族%主义盛行的法國时,两者的战争动员能力,就不可同日而语了。因为,在战场上,一方只是贵族精英为君主而战;而另一方,却是全体人泯为祖国而战。
 
所以,泯族主义,才是拿破仑所向披靡的真正原因。

油画《自由领导人民》作者:欧仁·德拉克洛瓦
纪念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的作品 现藏于罗浮宫

当拿破仑带领法國崛起时,神圣罗马帝國(包括普鲁士),就是他们蹂躏的主要对象。
 
拿破仑一定要打垮神圣罗马帝國(后简称神罗),还有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于正统性的争夺。

因为在过去1000多年里,名义上是神罗继承了西罗马帝國的遗产;那么,法國在道统上,就被边缘化了。只有除掉神罗,法兰西帝國才能顺理成章,成为罗马帝國的继承人
 
1806年,在法兰西帝國皇帝拿破仑的最后通牒下,神圣罗马帝國正式解体。但是很快,拿破仑也战败退出了历史舞台。
 
1815年,欧洲列强在维也纳开会,重新安排欧洲秩序。原来的神圣罗马帝國,变成由38个邦國松散结合的德意志邦联,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1、奥地利帝國最为强大,是邦联的永久主席国
 
2、德意志北部,是占据压倒性优势的普鲁士带着它的一帮小兄弟。
 
3、德意志南部,是四个中等规模的独立王國,即巴伐利亚、符腾堡、萨克森和汉诺威。
 
其中,奥地利与普鲁士,构成彼此竞争的两极,而南德四个中等邦國则相对独立,成为两个巨头争相取悦和拉拢的对象。
 


这时,表面上一切恢复平静,蔓延自法國的泯族%主义暂时偃旗息鼓。但在德意志社会的内部,泯族&主义思潮却在暗流涌动。但不同的是:
 
1、法國的泯族%主义,从来都是趾高气扬、居高临下的。
 
2、而德國的泯族@主义,却是在失败的屈辱中,悄悄滋生、不断蔓延的。
 
所以,德國的泯族&主义从一开始,就显得病态而夸张,充满了自我标榜的激情。向来淡定的德意志人,开始对外强调,自己是最优秀的民族,是神圣罗马帝國的真正继承人。他们对法國人则内心充满了恨意。
 
于是,德意志邦联的大小君主,尤其是普鲁士國王,都面临着一个两难的抉择:
 
1、如果打压泯族%主义浪潮,以后再打仗,那就还是打不赢。
 
2、但若任由泯族@主义泛滥,不但可能王位不保,弄不好还会像路易十六那样上断头台。
 
显然,历史将这道难题留给了俾斯麦。
 
4、瓜熟蒂落的德意志帝
 
俾斯麦生于1815年,恰好是拿破仑失败那年。他从小到大听到的故事,都是关于法國人是如何打败普鲁士的。但俾斯麦却坚信,德意志应当统一,也必然统一。
 
后来,普鲁士的确通过三场战争,统一了德國。这三场战争分别是:
 

1、普鲁士~丹麦

2、普鲁士~奥地利

3、普鲁士~法国

 

1866年普奥战争前的局势

当然,在德意志第二帝國统一的过程中,俾斯麦是绝对的操盘手。但问题是,德國统一,凭借的是否仅仅是“铁血”?而且,这些战争又是否真的都是普鲁士一手挑起的呢?

⭐️普奥战争
 
正如前文所述,神圣罗马帝國解体后,德意志地区由38个邦国组成的德意志邦联,共分三大块:
 
1、奥地利帝國:下图黄色区域
 
2、北部德國:下图蓝色区域
由21个小邦国和3个自由市构成,完全受普鲁士的控制。
 
3、南部德國:在下图灰色区域内
主要的四个邦,即巴伐利亚、符腾堡、萨克森和汉诺威。
 
按说三块加起来,就是以前的神圣罗马帝國。但奥地利帝国比较特殊,因为它还兼任德意志邦联的永久主席国;同时,在德意志之外,奥地利还领有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地,体量最大。

德意志邦联 蓝色为普鲁士 黄色是奥地利 其它灰色
普奥两个德意志兄弟 在统一问题上各有打算

因而,奥地利和普鲁士,就产生了严重分歧:

 

1、奥地利主张大德意志方案,它想带匈牙利、波兰、捷克等一起加入德意志邦联。一方面,这就相当于恢复了以前的神圣罗马帝國;另一方面,如果奥地利境内说德语的人口太少,将不很利于哈布斯堡王朝统治。

 

2、但普鲁士却不这么想,它追求的是小德意志方案。普鲁士宁愿地盘小点,也不愿屈居奥地利之下。甚至,普鲁士不仅不要奥地利,就连对南德的四个王国都有些索然无味。

 

俾斯麦曾说:“要想巩固北德邦联,就不能把南德、天主教、巴伐利亚的元素纳入进来。因为从长期看,它们是不会心甘情愿接受柏林统治的。”对普鲁士来说,它一心想要统一的,仅仅是北部德国而已。
 
因而,奥地利和普鲁士,就有了无法调和的矛盾。
 

前的  及其各自盟友
奥地利似乎是占据主动的一方

1866年,普奥战争打响。开打前,全欧洲都认为奥地利会赢,毕竟它体量更大、地位更高。奥地利就算打不过拿破仑,还打不过你俾斯麦吗?结果,还真就打不过,而且是脆败,它在战场上只坚持了七个星期,就完全垮掉了。
 
普奥战争中,南德四个邦国全都齐刷刷站在奥地利一方。但普鲁士不在乎,因为俾斯麦坚持的,依然是小德意志方案。
 
⭐️普法战争
 
那么,普法战争又是怎样打起来的呢?这还得从被拿破仑点燃的那把泯族&主义的熊熊大火说起。
 
拿破仑虽然以失败告终,但他的遗产——泯族@主义的浪潮,却在欧洲星火燎原开来。从此,就在欧洲人的头脑里,种下了人泯主權的种子。这让传统君主製下的种种不平等,变得格外难以忍受。
 
所以在1848年,欧洲很快又爆发了愅命,反抗君主专製。法國國王被再次推翻,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共和國,拿破仑的侄子路易·波拿巴成为总统。四年后,路易·波拿巴通过全民公决,将“法兰西第二共和國”变为“法兰西第二帝國”,他从共和國总统摇身一变,又成了帝國皇帝,即拿破仑三世
 
可问题是,路易·波拿巴先是当选了总统,后来又当选皇帝,唯一的原因就是——他叔叔是拿破仑。所以,为了坐稳皇帝宝座、赢得民众支持,他就必须拼命维护他叔叔的光荣,并坚决为之一雪前耻。
 


于是,法國不知不觉,就站到了英國、俄國、奥地利和普鲁士的对面。所有的欧洲大國,都成了路易·波拿巴的敌人。比如:
 
1、他支持意大利的独立运动,因而得罪了奥地利;
 
2、他和英國一起打克里米亚战争,结果又得罪了俄國;
 
3、他在中东和英國人抢地盘,这就肯定得罪了英國。
 
总之,法國就是没朋友。因为,拿破仑三世为了得到国内泯意的支持,只好在外交上不顾后果地硬怼所有人,从而给法國惹下了大祸。
 
而1870年的普法战争同样如此,可以说,完全是由法國一手挑起的,还真的不是俾斯麦处心积虑的结果。
 
因为,当时最让拿破仑三世闹心的,还是法國國内的问题。他在1867年失去了对議会的控制,所以急于发动一场对外战争以挽回国内的败局。因而,对拿破仑三世来说,最迫切的是重新控制議会、夺回实權。
 

利奥波德亲王正好是霍亨佐伦家族的成员

右边是成为普法战争导火索的“埃姆斯电报”

而事情的发展正如拿破仑三世所愿,1870年,普法战争真的爆发了。但可笑的却是,战争的由头竟是八竿子打不着的西班牙。因为:
 
当年,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二世因生活作风问题被推翻,西班牙只能重新找个人来当國王。
 
选来选去,就选中了利奥波德亲王,但他是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的一个远亲。这下就捅了法國的马蜂窝,法國跳着脚地骂普鲁士说:你派个亲戚去西班牙当国王,分明就是针对我,是想让我腹背受敌。
 
不料威廉一世竟然还很买账,亲自出面劝利奥波德亲王放弃王位。而后者也立刻发声明说“本人无意于西班牙王位”。
 
照理,这已经够给面子了。但是不行。法國人还是不依不饶,要求威廉一世书面保证永不染指西班牙王位。在法國如此的盛气凌人下,威廉一世依旧没撕破脸,只是婉言谢绝。
 
尽管普鲁士一让再让,法國还是宣战了。结果,战争进程比普奥战争更快,法國向普鲁士宣战的第45天,就在色当惨败了,法兰西第二帝國的皇帝拿破仑三世、向普鲁士國王威廉一世正式投降,向对方交出佩剑。
 

色当惨败后 拿破仑三世与俾斯麦会晤

普法战争的胜利,成功引发了德意志人狂热的民族自豪感。在普奥战争中,还在支持奥地利的南德四个邦,现在全都主动要求加入北德联邦。至此,德意志帝國终于瓜熟蒂落。
 
5、统一是靠“铁和血”吗?
 
通常人们讲述历史时,总喜欢突出这场战争、或那次战役,而那些武功盖世的英雄传奇,听起来也让人血脉喷张、格外带劲。好像历史就等于那些大人物的运筹帷幄、以及他们相互间的交锋对决。但事实上,真实的历史却要复杂得多。
 
首先,历史上的战争固然重要。比如俾斯麦的三场战争,特别是为德國统一,彻底扫除了障碍的普奥、普法战争。而且,普军的战场表现之精彩,很多都堪称教科书级别。
 
但是,如果把普鲁士统一德國看成是一场足球赛的话,那么战争,最多只是临门一脚。也就是说,如果认为普鲁士统一德國靠的仅仅是“铁和血”,那就忽略了问题的本质。
 
那么,究竟是哪些因素,才是现象背后的本质,或曰赢得战争胜利的秘诀呢?其中的关键因素,至少有以下两点:

 

1、依靠经济实力、利益捆绑,也就是关税同盟;

2、依靠俾斯麦个人的清醒、理智,及高超的外交技巧。

 

德意志第二帝国徽章 / 1900年行政区划
 
•     1、关于关税同盟:
 

其实,在三场战争开打以前,大多数德意志小邦,就已经站到了普鲁士这边。但这并非因为普鲁士受人爱戴,而只是利益捆绑。而这其中最关键的因素就是——关税同盟

 

普鲁士主导的关税同盟,造就了一个德意志内部的、颇具规模的统一大市场。各邦國想要发展经济,就要加入其中。当其中的成员数量够多,就形成了一个彼此互免关税的贸易同盟,就好像自油贸易区。德意志当时的36个邦里有28个被纳入其中,超过了3/4。

 

正逢德意志关税同盟和统一市场欣欣向荣之际,又正好赶上了第二次工业愅命,给成员國的经济狠狠踩了脚油门。本来,在德意志内部,奥地利和普鲁士是平起平坐的两极;可是,未加入关税同盟的奥地利,经济水平就被远远甩在了后面。

 
比如,当普鲁士率领各关税同盟國与奥地利开战前,两边的力量对比就十分悬殊了,比如:
 
1、生铁产量,关税同盟是奥地利的4倍多;
2、煤产量,关税同盟是奥地利的7倍;
3、蒸汽机总能力,关税同盟是奥地利的3倍。
 
关税同盟给所有成员國,都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发展,因而,它们的前途命运,在不知不觉间就被绑在一起了。等到统一战争开打,所有成员國便自动与普鲁士共同进退。因而,在普鲁士开战之前,奥地利就已经输了
 

1871年—1918年的德意志帝国 

多民族的奥匈帝国被排除在外

因此德意志统一参照的是“小德意志”的方案


•    2、俾斯麦其人:
 
俾斯麦对于德國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他既视野宏大、冲劲十足,又严肃冷峻、看上去非常“铁血”。
 
但是,俾斯麦并不为人所知的一面,却是他的细心、谨慎,善于等待、善于妥协。他是典型的狮子+狐狸的混合。19世纪外交史上的大师级人物,可以说非俾斯麦莫属。

而普鲁士统一德國的过程,就是俾斯麦一手策划的杰作。其中的三场战争是:

 

1、第一场打丹麦,完全是热身;
2、第二场打奥地利,目的是让奥地利出局;
3、第三场打法國,因为法國处处阻挠德國统一。
 
但有趣的是,这三场战争普鲁士都赢得干净利落,而且,它每一次面对的,都只有一个对手问题是,这些对手们为什么没有联合起来呢?而且,英國、俄國等大国,为怎么也都没有干涉呢?
 

三场战争进行得如此顺利,其中的秘诀就是俾斯麦的外交

 

当时欧洲的基本格局

俾斯麦对于自己想要什么,德国想要什么,总是非常清楚;他特别擅长的,就是利用各国错综复杂的利益和矛盾、从中平衡斡旋,并严格按照目标来谋划每一步行动。比如:
 
1、俾斯麦需要对付的重点,首先是俄國。他要让俄國明白:我不需要你来帮我,而是需要你别来管我。也就是让俄國在普鲁士打奥地利和法國时,只要保持中立就好。
 
2、俾斯麦的第二个重点当然是。法國实力最强,所以留到最后收拾。但他在打奥地利时,也必须确保法國的中立。而俾斯麦的办法,就是把水搅混,他用卢森堡和莱茵河区的土地作为诱饵,让法國不要干涉普鲁士打奥地利。
 
3、同时,俾斯麦还利用英國长期奉行的光荣孤立政策,确保了英國的中立。

 佩戴铁十字勋章的俾斯麦
 
在战争开打前,俾斯麦就有了清晰的路线,做好了所有的准备。而在战争开打时,俾斯麦依然滴水不漏,将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比如:
 
1、第一仗打丹麦时,普鲁士就临时拉上了奥地利。倒不是怕打不赢丹麦,他就是拉个朋友来虚张声势而已,确保他國不要干涉,还能顺便观察一下奥地利的实力。
 
2、第二仗在迅速击溃奥地利后,在所有人都想乘胜进攻、进军维也纳时,却被俾斯麦坚决制止了。俾斯麦不但不要奥地利割地赔款,而是异常宽大、给足面子。为此,他还不惜和国王大吵一架,甚至以辞职相威胁。
 
因为,俾斯麦的目标非常清楚,就是快速与奥地利议和,不要给法國出兵干涉的时间和口舌。如果奥地利损失过重,会变成普鲁士东边的敌人,到时普鲁士就会被两面夹击、而陷于被动。
 
能在胜利和利益面前,坚决抵制诱惑,始终坚持目标,可见,俾斯麦的过人城府和深远谋略。
 
3、最后,当普鲁士和法國开战时,法國突然发现,整个欧洲都在袖手旁观。于是,它只能单独面对一个优势敌人,失去了任何胜算。
 
所以,普鲁士战场上的胜利,完全是依靠俾斯麦外交上的成功来保证的。

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的镜厅登基为皇帝
身着白衣者就是俾斯麦

普鲁士三战三捷,打败丹麦、奥地利和法國。随后,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國凡尔赛宫加冕为德意志皇帝,宣示了德國的统一。德國自此真正跻身于欧洲的一流强国。
 
然而,普鲁士统一德國,“铁血”只是表象;其背后的本质,却是短、中、长期三种战略、共同作用的结果:
 
长期战略形成实力,即税同盟带来的实力和影响力;

中期战略就是外交,即让积累下来的实力,得到最好的发挥

短期战略才是战争,即让实力在某个点上的爆发
 
6、统一之后该怎么办?
 
普鲁士通过三场战争统一了德國,建立起德意志帝國。而战争的进程和结果,让欧洲各國都出乎意料;随后而来的德國统一,更是让人措手不及。
 
不得不说,德國统一是欧洲几百年以来的最大变革:不但让法國继拿破仑之后,再次遭受了巨大的挫败;而且,原来被放置在欧洲中间的巨大海绵,如今变成了坚硬无比、令人生畏的水泥块
 
虽然俾斯麦晚年在回忆录里大肆吹嘘说,德意志帝國是他深谋远虑的成果,但事实上,俾斯麦从德意志帝國诞生的那天起,就充满了无尽忧虑,他曾说:

我所见到的德國,前途一片黑暗……数以百万计的刺刀直指欧洲中央,而我们就站在这个地方。

 

本来,俾斯麦的设想是,统一北部德國就行了,普鲁士与法國之间,好歹还有几个南德邦國作缓冲带。可是现在,不仅缓冲带没有了,德國和法國还成了不共戴天的仇人。
 
不得不说,新生的德意志帝國,生存条件十分恶劣。它从一开始就陷在了英國、法國,奥匈帝國和俄罗斯等传统欧洲大國的包围圈里面。
 
当普鲁士尚且弱小、德意志四分五裂时,这些大國不会在意,但现在,他们身边凭空出现了一个魁梧强壮的大胖子,若是单挑,德國有能力打败其中任何一國。这就引发了邻居们的集体恐慌,也让它们产生了相互结盟的强烈冲动。并且,法國更是成了德國无法化解的死敌。

永远忧心忡忡的眼神
 
手上抓了这么一手烂牌的俾斯麦,又该如何和辗转腾挪、处变不惊地与小伙伴们一起愉快地玩下去呢?而他,又会将德意志带向哪里?
 

- END -

德国系列 未完待续 敬请期待

 

 

参考资料:

 

1、《思考与回忆:俾斯麦回忆录》,作者:奥托·冯·俾斯麦,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徐弃郁 · 德国简史30讲》,作者:徐弃郁,网络课程。

3、《顾衡好书榜 · 俾斯麦》,作者:顾衡,网络课程。


往期相关文章:

闹剧还是悲剧:从拿破仑三世到威廉二世(之一)

普鲁士自由主义—— 德意志崛起之谜


感谢您的阅读

如您觉得有意思 请转发给朋友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
请加作者个人微信号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