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古老丝路与当代“郑和”

思索阿拉比 思索阿拉比
2024-09-04

近年来阿语专业将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列为研究生教育的首要任务,指导、吸纳、鼓励研究生参与各类科研项目,撰写论文简报,在国内外报纸、杂志、期刊上发表文章,在实践中提升自身的科研素质和水平,博采众长,硕果累累,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的文章数量和质量均得到了一定幅度的提升。思索阿拉比将在以下几期推送中转载一些文章,以飨读者。


2019年3月,上海外国语大学2018级阿拉伯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王安琪在《费萨尔》刊物上发表《古老丝路与当代“郑和”》一文。

《费萨尔》 مجلة فيصل是沙特阿拉伯费萨尔国王伊斯兰研究中心下属费萨尔文化出版社发行的著名人文类刊物(双月刊),创刊于1977年,其内容涵盖文学、历史、文化等方面,该刊物属于科研处认定的小语种核心刊物目录(阿拉伯文)。

论文《古老丝路与当代“郑和”》

刊登于沙特刊物《费萨尔》



古老丝路与当代“郑和”

王安琪


“无数驼铃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古老的丝绸之路犹如一首悠长的乐曲,荡涤在历史的沟壑间,越过山川河流,横跨无垠大漠,串联起中华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乃至欧洲文明。从明朝时起,中国的丝绸、瓷器、香料、茶叶及其他奇珍异宝以及中国文化便通过海路与陆路源源不断地流向中亚、南亚、非洲直至欧洲。而这条主要用作丝绸贸易,连接中国与中亚、印度之间的西域交通道路,尽管其历史悠久,承载着数不尽的故事,但其名却姗姗来迟,直到1877年才被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称为“丝绸之路”,自此“丝路”一词流传开来,在阿拉伯国家亦被广泛使用。

从古至今,由于中国各个历史阶段国情各异,丝路沿线国家几经浮沉,丝绸之路有过辉煌繁荣也有过中断没落,但近些年来,中国益发重视让古丝路重焕生机,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3年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

“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阿拉伯国家位于一带一路交汇点上,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天然伙伴。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尽管相隔千山万水,但中阿友谊根植于历史,源远流长,在一代又一代人中流传至今。

今天,历史仍然在向我们讲述着中阿交往史中最为光辉的一页那便是郑和下西洋,这在世界航海史中亦是一件史无前例的大事,其重要意义不言自明。

作为明朝著名航海家、外交家,郑和精通兵法,善于带兵,长于谋略,28年的时间里七下西洋,抵达阿拉伯半岛,据传还曾从麦加带回画册,从而增进了中华文明与伊斯兰文明的相互了解。而他在航行途中绘制的《郑和航海图》,标明了诸多阿拉伯港口、海岸的位置,不仅仅是研究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材料,更是中国与阿拉伯国家之间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

斯人已逝,然而郑和精神却并未消失于历史长河,而是跨越时间与空间,流传至今。郑和精神可谓无价之宝,仍然具有当代意义,其最为重要的内涵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携手合作,攻坚克难据研究人员考证,郑和及其船队只有秉持团结协作的精神才得以完成全部航行,战胜自然,攻克传染病,得以身处异乡而安然无恙。

睦邻友好,和平交流:郑和下西洋期间从未有过侵略性行为,相反,他始终心怀善意,帮助诸多部落以及地区调和分歧、化解冲突,平息紧张局势,从而使得海外邦国深信中国人值得信任,而明成祖朱棣派郑和出使西洋这一举动便足以证明中国亦是一个可以信赖的大国。 

心胸宽广,包容开放:郑和在与其他民族交往时,以包容、开放、宽大为怀。朱棣曾给郑和下过如是命令: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几共享太平之福。

几千年以来,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与优秀道德的传承未曾有过一日中断,郑和在其与其他民族的交往过程中,心怀仁爱,向世界展现出中国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凭借过人的聪明才智为沿路国家与地区化解冲突,消除隔阂,平息紧张局势,在史书中写下了光辉的一章。这也使得郑和成为了当之无愧的丝路文化的缔造者、守护者与传播者。也为中华民族与阿拉伯民族之间的往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放眼今朝,无数当代“郑和”亦活跃于国际舞台之上,为中阿之间的友好交往做出了卓越贡献。正所谓“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君不见,苦心孤诣的中阿学子共建文化交流之桥

先知穆罕默德说,求知不远到中国。如今中阿学生互换交流,孔子学院更是在多个阿拉伯国家落地生根,开枝散叶,中阿学子建立起了亲密友谊,中国学生在传递与人为善、以和为贵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亦感受到了阿拉伯学子的热情好客、豪侠仗义。

君不见,大爱无疆的援外志愿者将人道主义精神远扬海外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国政府向摩洛哥苏丹等阿拉伯国家派出的医疗队中不乏秉持无私奉献、团结合作、攻坚克难理念的志愿者,他们默默无闻,身体力行地践行着中国人道主义援外精神。

君不见,互惠共赢、道义为先的企业家为中阿利益共同体添砖加瓦。

“唯宽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载物”。中国企业家在走出去时谋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也兼顾当地的民生,合作共赢,互惠互利,在经济领域践行着“己立立人,己达达人”的正确义利观。

在当前“一带一路”倡议的召唤下,当代“郑和”们在中阿交往的大舞台上尽情挥洒,发挥其价值,向阿拉伯国家展示中国心胸宽广、乐于助人、勇于承担国际责任的大国形象,正如习近平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上所言:“让我们发扬丝路精神,一步一个脚印,朝着目标前行,为实现中阿两大民族的伟大复兴,推动建设中阿利益和命运共同体而不懈努力”。作为阿拉伯语学习者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者,我们一定会践行习主席的指示,勇作新丝绸之路上的当代“郑和”。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思索阿拉比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