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喜上门”“访贫问苦”,这一路温暖绵长
2019.5.30 星期四
比天空更高远的,
是人的胸怀。
“送喜上门”“访贫问苦”正在继续......
图/文 现代商务学院学工副院长 曾甜
5月19日至23日,继第一组走访人员返校后,第二组走访人员在学院、中心党委副书记王林的带领下,征地办孙强、现代商务学院曾甜两位同志随行,驱车辗转近两千公里,先后来到泸溪县石榴平乡牛角村、吉首水井湾、花垣县排吾乡牛皮村、保靖县迁陵镇龙溪平村、保靖县葫芦镇国茶村阿着组、永顺县万坪镇岩洞村等地,走访慰问了我院6位贫困励志学生家庭。
爆竹声声送喜报,我们走访的第一户是机电信息学院的龚同学,龚同学在去年湖南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得电子产品芯片级检测维修与数据恢复赛项二等奖的好成绩。因进村的山路正在修建很不好走,一路颠簸,泥土飞溅,连续降雨导致路上多处可见山体滑坡留下的碎石残壁,坐在副驾驶位的王林副书记一直挺直坐立,时刻洞察周边路况,多次叮嘱孙强同志“路况不好,宁可慢点再慢点,一定要确保安全”,十多公里的路程,我们车行了两个多小时。
到达龚同学家时,独自留守老家的奶奶早已等候在门前,响彻村庄的爆竹声,沉甸甸的喜报和慰问金,奶奶感激得热泪盈眶,握着老师们的双手久久不愿放开,一直说“你们还专程从长沙大老远的来看望我们,真的太不容易了”“我没读过书,没文化,我家龚洁取得的成绩都是学校领导老师教得好!”龚奶奶很乐观也很健谈,谈及家庭的成员,儿子的工作、龚同学的调皮往事以及生活日常,看得出来农村留守老人的不易,平时虽有邻里乡亲为伴,但内心却十分牵挂长年在外务工的子女,没有亲人的陪伴无比孤独,离开的时候奶奶一直把我们送到了村路旁,等车子走远,还久久没有离去。
走访队伍日夜兼程、马不停蹄,先后走访慰问了现代商务学院的陈同学、田同学,安全工程学院的田同学、张同学和基础教育学院的向同学。都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困境中成长的孩子更懂得要奋力奔跑”,贫困家庭的处境大致相同,或因疾病,或因孤残,或因灾害,或因子女教育。
现代商务学院的田同学,父亲在她两三个月大时就离世了,母亲残疾(不能正常与人沟通交流),迫于生活的压力改嫁他乡却无法将她带在身边,田同学从小跟随外公外婆生活,从未体会过父爱和母爱。2009年外公因病去世,年老多病的外婆宁可省下医药费也要凑齐学费送外孙女上大学,一间老旧的木屋,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现代商务学院的陈同学,一家四口,居住在外婆留下的一处老宅,弟弟读小学,母亲残疾无法自理,家庭经济主要来源于父亲务农、跑车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基础教育学院的向同学一家四口,三代同堂,看似不那么寒碜的两层楼房却是危房,当时为了省钱,没打地基,二楼没有楼板无法住人,家中体弱的爷爷需要照顾,妹妹在读小学、全家人依靠父母在周边打打零工维持生活;安全工程学院的田同学、安全工程学院的张同学的家境相似,祖孙三代共同生活,家中老人年老多病已做不起农活,父母是家中的顶梁柱,或是在家务农,或是长年在外务工以维持全家的生计,聚少离多。
每到一户家庭,走访组都会细心地根据学生家庭的基本情况选购他们比较需要和实用的物资,为他们送上慰问金,并促膝交谈,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情况,宣传国家扶贫政策和学生资助政策,介绍学校的发展近况,学校在学生日常管理、教育培养、后勤服务上的相关制度和做法,以及孩子们在学校的思想、学习和生活情况,家中的老人大多不会说普通话,王书记就放慢语速跟他们交流,怀化同事曾甜当上了临时翻译,这样的对话甚好,及时而真实,温暖而绵长...
谢绝张同学奶奶的晚餐,我们从他家出来已是晚上七点,走访工作告一段落。在车上,王书记查看着手机日历,思考了片刻提议我们再就近走走新晃三江村的“亲戚”,于是我们立即联系了省安监局驻村扶贫干部、学院党政办,并连夜赶往新晃侗族自治县,抵达已是深夜。第二天,我们在省局驻村扶贫干部、村长的陪同下代表学院领导、基层党支部探望了精准扶贫结对帮扶的张秋萍、张家发、罗菊花、吴祖标四户家庭,令人欣喜的是,时隔一年再入三江,各家各户都已脱贫,小楼在建,家门前也接上了干净平坦的水泥路,家庭年收入基本稳定,住房医疗教育均有政策保障,生活也越来越好,看到我们大老远来探望他们,乡亲们的心里、嘴上都是对党对省局扶贫队以及对学院领导老师们的感激之情,脸上洋溢着踏实而幸福的笑容。
阳光5月, 2019年“送喜上门”“访贫问苦”工作全面启动,这是学院自2014年开始持续开展此项工作的第六个年头,越来越多的师生加入走访行动,数年来累计行车数万公里的“家访”,只因初心不忘,爱“生”之深切。我们深感,这些大山里的孩子出来读书不容易,作为教育工作者,唯有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扎扎实实的做好本职工作,时刻保持对教育事业和教书育人的满腔热情,激励更多青年学生心怀理想信念,坚定知识改变命运的决心,刻苦学习,努力专研,用实际行动改变自己乃至家庭的命运,做一名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有用的人。
图/文 学生工作与保卫处 龙哲湛
送爱到家, 上门报喜,这一路温暖绵长。
5月23日上午,中心副主任罗文芳、学生工作与保卫处龙哲湛前往湘乡市机电信息学院信息安全与管理专业1601班王同学家走访。王同学正好毕业设计、答辩等都已完成,在等专升本的结果,便和我们一同前往。
王同学家在车辆无法到达的山上,山路本就崎岖,加上前日导致多处已经滑坡,前路难行,只能步行前往,经过近一个小时翻山越岭终于抵达王同学家。
我们到达时,王同学的奶奶正在干农活,罗文芳撸起袖子便加入进去,打豆子、摘茶叶,一边劳作一边与老人闲话家常,轻车熟路,一下子拉近了与老人的距离,也让王同学动容,他觉得自己一直外学习、一直在享受家人的付出很惭愧,决定这次留下来多住几天陪陪奶奶,帮奶奶多做点事情才回学校。
王同学的爸爸妈妈常年在外务工,爷爷早年离世,奶奶一个人住在山里,很难出去一趟,也难得见有人来。老师们来访并告知孙儿在校表现很优秀,参加学校和省里的比赛拿了许多奖,奶奶高兴激动得不知道说什么好,一个劲的夸赞安院的情怀教育,感谢学院将孩子培养的如此优秀。就在我们一行准备离去时,奶奶还一直紧紧拉着罗副主任的手久久不愿松开,王同学反复提醒老师们还有其他同学家里要去才极不情愿送我们出门,在村口使劲挥手和我们告别,走了许久,回头奶奶仍在挥手。这是一份沉甸甸的期望与嘱托!
下午我们又马不停蹄赶到湘潭市雨湖区响水乡郑家村电子信息工程专业1801班贫困生刘依同学家里,因刘同学家在湘潭地区,在湘潭创业的张俊杰校友也强烈要求一同前往。
刘同学家里也只有年迈的外婆一人在家,刘同学的舅舅原本在陪外公在湘雅医院看病,听说我们要来家里看望,便立即从长沙返回家里,村里山路崎岖,又没有门牌号,舅舅怕我们找不到,大早就在村头必经的路口等待。
还未进门,刘同学的外婆就迎了出来,饱经风霜的脸上布满了愁容。进门后放眼望去,家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小小的客厅,我们一行人略显拥挤。
刘同学从小缺失父母的爱,由外公外婆舅舅舅妈抚养长大。舅舅舅妈身体都不好,舅舅几乎每年要住院治疗一段时间,舅妈也是做过大手术的人,但他们始终没有放弃刘同学,拼尽所有力气将她抚养长大并把她送进了大学。
眼看日子会要好一点,外公又进了医院,昨日已被湘雅医院确诊为肺癌晚期,一家人正咬牙面对一次次的打击。但一听老师们说刘同学在校表现很好,非常争气,外婆总算露出了灿烂的笑容,舅舅也说一定要坚持给刘同学创造条件让她完成学业。
在进一步了解到刘同学家的困难情况后,罗副主任当即和张俊杰校友商议,希望其帮助了解当地政策,争取政府帮扶和社会救助。同时,立刻召集了在湘潭区域工作的6位校友,希望大家伸出援助之手。走访教师们介绍了刘同学的情况,校友们纷纷表示将从物质上和精神上给予学妹最大的帮助。
同时,罗副主任向校友们介绍了学院最新的建设发展动态,一一询问他们个人的发展情况,表达了学院对校友的关怀关心。校友们都表示毕业后也一直关注着母校的发展,校领导前来看望,深受感动,大家畅聊往昔在安院的成长经历、求学故事,感恩母校培养、老师付出。通过交流,校友们还纷纷表示要为学校的发展壮大出力,主动要了招生简章,自发为学院招生宣传出谋划策,希望学院能够越来越好。
喜报与问候正从安院发送往各方各地的安院学子家庭,安院的大爱、安院的情怀温暖照耀了三湘大地,今日更是绽放在普石庵、郑家村这些小村落,并在各位校友的传播下闪闪发光。明天,我们还会再出发,把爱送给下一站!
图/文 招生就业处 孙鹏举
5月24日,骄阳似火。中心副主任罗文芳、招生就业处孙鹏举奔赴株洲地区“送喜上门”“访贫问苦”。
第一站是株洲醴陵周同学父亲工作的家居厂。交谈中了解到,周同学家有六口人,爷爷奶奶快七十岁了,年老体弱,经常打针吃药,母亲身体也不好,干不了重活。家里还有一个5岁的妹妹,这些开支几乎都靠周爸爸一个人在家居厂做操作工的收入。老师们告知周爸爸,周同学在校的表现和成绩优秀,同时她还是一名有很责任心的团学干部,综合素质高。周爸爸激动不已,一个劲地感谢学院、感谢老师们教导有方。除此之外,老师们还根据周同学家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摆脱困境的中肯建议。
随后,走访组一行来到陈同学母亲工作地点。陈妈妈在一家纸业包装公司做校对员,陈同学是单亲家庭,由母亲独自抚养,由于工作简单枯燥却又任务繁重,家里还有老人要需要照顾,陈妈妈的身体状况也不太好,但在交谈过程中,听到自己孩子得到老师的高度肯定,接过喜报和奖金,周妈妈感到十分欣慰。
在路边匆匆吃个简单的午餐,走访组一行又马不停蹄驱车赶往炎陵县星火村唐同学家中。唐同学家条件不错,三层楼的独栋房子还带了花园院落,这与之前走访过的家庭都不一样。原来,唐同学的父母年轻时家里条件也并不好,双双外出务工,全凭勤劳肯干赚到了“第一桶金”。然后在唐同学准备上小学起便毅然回到家乡办了养猪场,因为肯学习、肯钻研、肯吃苦,十年之间几乎没有亏损,一点一点积累财富,父母孩子的照顾和陪伴也没耽误。2017年眼看家里都稳定下来,唐同学在学校表现也不错,父母就在家盖起了大房子。老师们送上孩子在省级技能大赛中获奖的喜报,唐同学的父母开心得合不拢嘴,一再表示感谢,并希望学校能给孩子提供多种途径“专升本”的机会,他们不需要孩子马上工作挣钱养家,希望他多学点本领以后更好地回报母校、回报社会。
返程途中,老师们感叹道,“看来安院优秀的学子不只是来自‘寒门’,今天走访的家庭,都没有‘等、靠、要’,这些家长都勤劳肯干、善良淳朴,以自身的优秀品质为孩子作出了榜样示范,为他们的成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现在把孩子交给学校,我们也要精心加以培育,不可辜负他们的期望。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这些孩子一定会有美好的未来。”
顾问|王林
主编|杨玲
责编|蒋琴姗
本版编辑|应英1802班 何雨婷
投稿邮箱:1251426433@qq.com
宣传统战部 大学生记者团 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