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人说】中经合于晓峰:抓好人机料法环,落子无悔
于晓峰
中经合集团驻北京副总裁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MBA,西南财经大学计算机和金融学士学位。主要负责科技方向投资并协助医疗项目的投资与管理,关注领域包括机器智能、数据智能、工业制造及企业服务市场,包括这类场景中相关的前沿技术与机会。投资并管理包括精硕科技、博雅辑因、莱伯泰科【688056】、速感科技、数语科技、安脉盛、融昕医疗等10余个项目。
成立于1993年,是最早进入亚太地区的全球范围跨境VC机构,专注于投资全球范围内科技前沿的创新性项目,投资领域包括高科技(TMT)及医疗健康等产业,投资阶段覆盖初创期、成长期。累计投资超过400家公司,创造超过100家上市及并购退出成功案例。
中经合集团持续专注于科技、医疗领域投资。在科技方面,从30年前的PC、通信、移动互联网、半导体,到如今的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智能制造、云服务等,这些引领时代变革的科技方向均是中经合关注的投资重点。特别在节能环保领域,近年来中经合在全球范围内就可持续发展这个方向进行了前瞻性的布局,已投资多家新能源和可降解材料相关企业。在医疗方面,中经合的投资布局覆盖从医疗服务到创新医疗器械,再到现在的生物科技,以及相关交叉学科,如科技医疗融合的医疗机器人、合成生物学、脑机接口等等。
成功投资案例包括Creative Labs、DivX等几十家全球上市公司,以及国内熟知的包括创新工场、信威通信、分众传媒、世纪互联、个推(每日互动)、精硕科技、爱康国宾、理邦仪器、麦迪科技、莱伯泰科、康圣环球等企业。
访谈重点就以下问题展开:
如何看待“大风吹”的热门行业?
疫情下的投资机会在哪里?
在多个行业投资相对于在单个行业投资有什么样的优势吗?
以下为访谈内容整理编写。
01
综合三地优势,
“落子无悔”
问:能否介绍一下您具有代表性的一笔或几笔投资?
于晓峰:我讲两个案例吧。
速感科技是以VSLAM为基础的公司,基于视觉感知做空间定位导航,是国内最早把技术用于扫地机器人的路径规划和导航的公司。19年它们被家电的国际巨头SharkNinja整体收购。速感的VSLAM技术现在也是用于Shark全球的扫地机器人上。收购速感的时候,美国专利团队花了大半年的时间对技术专利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比对,发现速感是当时唯一能绕开全球扫地机器人龙头企业专利布局的企业。
博雅辑因专注于用基因编辑技术做转化,是一家全球性的医药公司,主要针对遗传性疾病和癌症的创新疗法。他们不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底层基因编辑专利,也是目前国内在基因编辑药物研发领域发展速度最快的一家。去年年初还获批了国家首个基因编辑临床实验,目前已经在美国市场有深度的进展和合作了。
这两个项目都是我参与投资的,他们的共同点都是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使得自身企业、技术、产品不仅局限在进口替代或者国内市场,而是成功走向了世界。
问:作为跨国投资企业,中经合相比于其他投资机构有什么样的优势?
于晓峰:首先,我们在全球有三处办公地点:旧金山、北京、台北,这个三个办公室的协同性是非常高的,让我们的投资团队能够敏锐把握全球最新科技与产业动向。
第二点,中经合在经验、资源和陪伴这几个方面也各有特点。
经验方面,中经合成立的这将近30年,经历了技术的变革、产业的演进和经济的周期,也经历过无数创业公司从0到1的过程,以及市场需求、技术的迭代更替,基于这些经验,中经合可以给创业者很多感悟和规避错误的方法。
资源方面,中经合拥有来自全球近10个国家和地区的科技与投资外部高级顾问100余人,他们来自产业界、学术界、政界,均为各行业的资深专家。中经合致力于做创业者最有力的助手,通过整合三地乃至全球的资源,来助力被投企业发展。
陪伴方面,中经合本身的投资风格相对来说比较严谨求精,但我们的风格是“落子无悔”,致力于长期的陪伴和持续的助力,有很多项目我们从早期投资,一路陪伴至上市,经历了近十年的风雨历程。
02
控制风险在于
“人、机、料、法、环”
问:中经合定位于风险投资,那在规划资金的时候,怎么最大化的控制风险?
于晓峰:风险投资它又叫创业投资,而创业初期的风险属性本来就高,在我看来,无非就是“人、机、料、法、环”这5个部分,每个环节都缺一不可,从这几个方面去做系统性的判断和足够的认知,从而降低风险。另一方面,投资本身就是获取风险溢价,高溢价一定会伴随高风险,如何去做到低风险和高溢价或者中高溢价,还是回到对“人、机、料、法、环”的每个环节有清晰的认知和判断。另外一方面也要对潜力和可能性给予足够的开放态度。
北大青年CEO俱乐部走访中经合集团
问:您之前说过您的投资哲学是“若水三千,只取一瓢”,那怎么去判断哪一瓢是值得投资的呢?
于晓峰:我非常喜欢这句话,因为这句话有边界概念,在我看来边界是由认知而来的,不管是对自己的认知、对环境的认知、对创业者的认知、对创业方向的认知还是对趋势的认知,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认知,才能去做接下来的判断和行为。
弱水三千虽然现在讲只取一瓢,但大家永远在追逐的都是通过不断的扩大认知范围和深度,也就是不断扩大边界,最终希望能从中取一瓢到多瓢,至于取的哪一瓢还是回到认知的本身上,回到“人、机、料、法、环”这几个环节,如何能找到对的人,在对的环境下,用对的方法做对的事。当然,不同行业、不同项目也会有不同的判断标准,权重比例也不同,但我认为对于我们早期投资而言,最关键一点还是人。
问:您认为具备哪些能力和素质的创始人更值得投资?项目前景、创业者的个人能力、企业文化这几个方面,您认为哪个最重要?为什么?
于晓峰:我觉得大概3点,格局、学习能力和沟通能力。
首先,格局。格局由两个词来概括:眼界+心胸。在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方面,格局大的人一定会有足够的判断,心胸宽广意味着有足够的能力去承受压力和挫折、有足够的韧性,不会轻易放弃,不会轻易以失败为终局而草草收场。
第二,学习能力。学习能力也有两方面:清晰的认知+谦逊的态度。有了学习能力再加上天资,就能够找到合适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有这些品质的人,得出来的结果是,在顺境中可以加速成长,在逆境中也有机会扭转乾坤。如果一条路走不通,可以通过快速的学习能力去寻找应该转向的新方向。
第三,沟通能力。沟通能力的关键词是:传递+合作。一方面我对沟通的理解是创始人能够把“格局”和“学习能力”这两点传递给整个团队。另外,沟通能力也是构建优秀团队的必要手段,有了强的沟通能力,不仅能把创始人的格局、眼光、领袖气质和学习能力带给整个团队,使整个团队形成良好的氛围,也能帮助创始人拉来一些更牛、更适合的人,形成互补。
问:在投资的过程中怎么看待结果呢?
于晓峰:我觉得应该辩证地去看,情绪的变化都是短期的状态,总结复盘才是必备功课,而且复盘不仅应该停留在结果出来的时候,而应该贯穿整个投资过程中,不管在投、在管还是退出之后,复盘都最关键,它可以帮你把认知做的更细致、更完善、更完整,也会帮助你拓宽认知边界、加深认知深度。通过复盘可以去判断某些情况是偶发还是必然。所以我认为结果当然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当中获得了什么,从而帮助到现有以及新项目上。
问:您认为在多个行业投资相对于在单个行业投资有什么样的优势吗?
于晓峰:我自己在科技方面是顺着两条线的,一个是软科技,另一个是软硬结合。
我最早是从企业服务里的营销自动化关注到数据智能,进而延伸到基础软件和AI的应用,然后又从AI的视觉算法开始涉及硬的部分,包括机器人、车等等。这个过程中没有太多的行业属性,而是从机器人/车/设备的本体和零部件出发,也自然从消费、商用又延伸到大工业的领域,包括工业软件、工业数据、装备解决方案、工业互联网等等。所以我的投资逻辑就是两条线,一条是纯软的,一条是软硬结合。跨越的所有领域都是在这两条主线里面的。这两条线是我沿着自己的兴趣点不断寻找方向和机会形成的,基本上可以和技术的演进和创新保持同步,甚至会在某些概念火之前接触到相关的方向。
投资本身是寻找商业本质,不同行业也会有共同逻辑。我们通常在投科技或者投产品时会问到:“你的技术落地在哪些场景?是否会有通用性?产品是否能够做到足够的标准化?”在我看来这是试图找寻一种可以用在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场景需求、不同方向的项目上的标准化。所以一方面投好的技术一定会面临和涉足多个行业,因为他一定具备了更广泛的应用领域和可落地的场景;而另一方面多个行业的共同点和差异化其实对彼此都会有很大的借鉴意义,这也有助于快速扩大认知的边界。
单个行业或多个行业投资并没有所谓的优劣势,单个行业投资可以在短时间内做的更深更专,但目前来看,市场红利从消费转科技,从科技转合成生物这样的科技医疗交叉学科,所谓红利方向在持续不断的转。只专注一个行业将会面临行业红利期消失的危险,所以投资人一般会愿意探求新的东西,找寻更底层的标准和本质。
03
对“大风吹”的赛道
保持理性和耐心
问:如何看待“大风吹”的热门行业?
于晓峰:首先要判断这个“大风”只是单点变革,还是由技术变革带来的整个行业的变革。早年AI火的时候,市场上所有人都会去找寻AI方向,时至今日,一方面AI技术本身仍然在持续不断的演进,诸如低代码/分布式模型训练/MLOps等方向都在加速AI从实验阶段到生产阶段的推进,另一方面是AI的应用正在传统的商业、消费和To C的场景下持续深化,然后进入工业、医疗、农业甚至是新能源、碳中和,它其实是一个行业一个行业的不断落地和应用。
早期机器视觉刚出来的时候,大家都在看安防领域的应用,现在更多的是在工业场景的机会,可能下一步会去看农业等等,也是一步一步的迭代,有时候是换汤不换药。另外,AI技术本身也在不断的演进,从早期的CNN到深度学习,到现在提的更多的大模型,中间还提到小模型优化算法等等。所以在判断这个事上,我们会考虑两点:一方面是技术会带来的持续生命力到底有多长,另一方面是技术可应用的时间点先后顺序,在不同行业下,会基于环境、趋势等等各种因素去渗透。
如果本身一个概念是相当有生命力的,那它成为热门行业后,我们还是要从它应用的广度和时间点这两个方向去判断。如果一个技术在市场上到了大风吹的程度,我们一般会保持一定的关注,同时也会持谨慎,因为从Gartner曲线来看,一般大风吹的行业基本上已经处在期望膨胀期了,这个时候可能风险高收益低,这并不是我们投资的目标,我们通常还是希望在“大风吹”之前,也就是技术萌芽期进行介入,去对它有持续的认知和判断。另外一个选择就是在泡沫幻灭的后期,我们也会考虑介入,因为大风吹过以后,必然带来的是二次稳定的、可持续的、良性的发展。所以我们会在“大风吹”前后选择时间点介入。中间时间段也是有价值的,因为大风吹的时候信息流通速度最快,信息的公开程度和开放性也最好,这对我们来说反而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
于晓峰获未名创星——火星奖
问:如今科创非常火热,您也比较关注科创相关的赛道,但科创领域本身,周期长、回报慢,投资人会对这些比较顾虑吗?
于晓峰:顾虑肯定会有,因为我们本身从美元基金起家,美元基金的周期原本就会比较长,而且我们的定位就在风险程度最高的早期。另一方面,科创赛道本身要比传统的消费生态更漫长、难度更高、不确定性更强,所以我们本身会保持对To B领域和技术创新领域投资的耐心。
我们当然也希望降低风险提高收益、降低不确定性、缩短项目周期,所以还是得回到对于项目的判断,“人、机、料、法、环”这几个方面,包括技术成熟度、国家支持政策,判断在这些外部环境下这个项目是否属于天时、地利、人和的状态,如果说都满足这些条件,那科创项目也很可能比传统的方式走的快一些。
问:资本寒冬几乎每年都在说,那么您认为今年,或者从疫情爆发开始,资本大环境的变化是怎样的呢?疫情大环境是否反而催生出一些前景较好的产业?
于晓峰:我感觉今年尤其的冷,因为2020年刚爆发的时候大家就判断说2020年不会是最差的,未来可能更差,这一说就说了两年。经济数据和投资数量都在大幅下滑,这里面可能有多种因素:疫情的反复、国际形势等等。尤其整个全球二级市场的震荡也会进一步加剧一级市场的变动,涉及的行业也比较广。
这两年的一个明显变化是:早期和后期两端的聚集效应越来越明显,很多大机构杀到最前端去做孵化,去做早期的天使轮和种子轮投资,而原本有一些机构随着体量越做越大也去往一二级衔接的后期去走,但随着今年市场环境的变化,后期项目的难度和成功率也在不断下降,后期项目理论上来说也越来越难投。
这同时也代表着机遇,疫情之下同样有很多机会,从大趋势上判断,主要看国家政策的鼓励和重点投入方向。
这方面第一是科创,量子计算、合成生物学等前沿科技,是我们认为更有生命力、能持续发展的长赛道。
第二是贸易战向下的限制或者进口替代等等,这些概念衍生出来的不管是半导体,还是高端装备、科学仪器、基础软件等,都是我们在当下会持续关注的方向。
04
钱在第一位,
谁的钱在第二位,
估值在第三位
问:作为一个成立近三十多年的成熟投资机构,中经合除了在资金方面,还会在哪些方面对于被投企业进行扶持?
于晓峰:首先,是眼界。我们公司的全球化视野非常强,有不同地区高度协同的办公室,在很多美国的新技术对应到美国的生态再对应到国内的生态和环境方面,我们会保持高频的交互沟通,在投资一项技术前,我们也会对它在不同区域面临的挑战做很多的cross check。
第二,是经验。中经合拥有近30年的投资经历,无论在环境上,还是在创业公司从0到1经历的各种问题和周期上,都十分熟悉,我们会带领被投企业,帮助他们提前判断、提前预知、提前预防可能出现的风险。
最后,是资源。除了我们本身的三地资源外,我们的风格也是持续为创业者助力,我们拥有一个庞大的全球顾问团,来自学界、产业界、政界等等不同背景的顾问会帮助我们在技术的演进和发展过程当中去做产业结合,在学界上去判断更前沿更新的方向。从政策角度,会有一些政策导向和方向性的判断。
我们更希望被投企业不仅停留在自己本身区域的发展,而是更多地走出去,这个强大的顾问团也会帮助我们在不同区域,尤其是我们所投三地的企业走向海外,我们可以帮助他们判断这个过程中潜在问题和风险,寻找合适的路径。
问:您对北大校友企业有什么样的印象?
于晓峰:我投资过两家北大的校友企业,博雅辑因和数语科技。这两位创始人都非常符合格局大的特点,我想也贯穿了咱们北大一贯的风格——兼容并包,博雅辑因的魏教授创立公司之初就清晰定位在科研上面,致力于把创新型的技术进行转化,他在很早的时候就明确了要引进合适的CEO,最后我们也很好的完成了这件事。
博雅辑因
两位创始人之前都没有过创业经历,在创业的过程中也不是完全的一帆风顺,但他们的学习能力很强,思维很活跃,都是天生爱思考的人,善于通过持续不断的吸纳,去帮助找寻适合的解决方法,从而帮助公司更良性、更顺利的往下发展,这几点是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
问:最后请您对于目前准备融资的企业提一些意见和建议。
于晓峰:现在的环境下,活下去是最重要的,所以我认为钱是第一位,谁的钱是第二位,估值是第三位。另外也需要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比较复杂的市场环境,创业者对于现金流的把控,要做更为谨慎和细致的规划,希望的曙光就在不远处。
如果您觉得您的创业项目和我们报道的投资人或投资机构比较匹配,请加俱乐部秘书长微信(crwpkuycc)发送项目BP,我们将协助对接。
*本文由北大青年CEO俱乐部原创,非经授权谢绝转载,获取授权请加微信号pkuycc-B推荐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