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最常见的蝽类
入夏以来,各种虫子都显得十分活跃,不仅在室外会遇到它们,很多虫子还会不请自来进入室内。除了一贯讨人厌的蚊子苍蝇,“臭名昭著”的蝽类也会来掺和一脚。蝽类还有更通俗的名字——臭屁虫、放屁虫、臭大姐等,总之都和它们能释放令人不快的气味有关,所以人们并不是很喜欢它们。有的蝽还会叮人,造成疼痛、瘙痒的感觉,使得人们更是“敬而远之”。
蝽的种类很多,但不是所有都会放臭屁、叮咬人。这篇文章就列举了一些蝽类,虽然不全面,但是包含了很多常见的种类。
首要问题:什么是椿象?
从分类学的角度审视,蝽类是对半翅目异翅亚目(Hemiptera-Heteroptera)的通称。全球大约有40000种蝽,它们和蝉类、蚜虫、介壳虫、木虱和粉虱等一起构成了昆虫纲第5大目,同时也是不完全变态昆虫中数量最大的。
蝽类的特点在于:它们的口器从头的前端生出、触角4-5节、前翅通常是半鞘翅、拥有臭腺。
入室小黑虫
青革土蝽 Macroscytus japonensis (引自 张巍巍和李元胜 2011 郭宪 摄)
这种夜间循着光亮进入室内、在地上跑得飞快的不是甲虫,而是土蝽科(Cydnidae)的物种。
土蝽通常生活在地面,很容易被灯光吸引。它们通常取食植物的汁液,虽然也有取食其他昆虫体液的,但是它们不叮人。不过,土蝽可以释放很强烈的臭味!另外,土蝽还是罕见的土蝽(虫扇)(Triozocerinae)的寄主。
日本土蝽(虫扇)Triozocera macroscyti Esaki & Miyamoto (引自 杨集昆 1999)
典型臭屁虫
麻皮蝽 Erthesina fullo (张巍巍 摄)
这种经常在树干上趴着的是麻皮蝽,它们是中等大小的蝽,黑色的底色配上杂乱的黄色斑点,所以台湾又称之为黄斑椿象。麻皮蝽以植物汁液为食,不会叮人,但气味也较大。
麻皮蝽的初孵若虫,色彩鲜艳可以起到警戒作用。(引自 嘎嘎昆虫网)
麻皮蝽的末龄若虫,灰暗的体色有助于隐藏在环境中。(引自 嘎嘎昆虫网)
茶翅蝽 Halyomorpha halys (王建赟 摄)
这种和麻皮蝽比较像的是茶翅蝽。它们只有1—1.5cm,而麻皮蝽可以长到2cm或更长,而且它们的头部前面是平截的,不像麻皮蝽那样尖,前足胫节也没有麻皮蝽那样的叶状伸展。茶翅蝽头后面有一排4个斑点,小盾片基部有一排5个斑点。茶翅蝽的体色多变,有的是典型茶褐色,有的则偏紫或偏绿,甚至有金属光泽。它们也是以植物汁液为食,同样会散发难闻的气味。
轻功水上漂
圆臀大黾蝽 Aquarius paludum (引自 http://www.warrenphotographic.co.uk/)
这些在水面划行的是黾蝽科(Gerridae)的物种。它们中、后足比前足长得多,有助于分摊身体的重量,足顶端的结构有利于它们在水表面张力膜上活动。它们一般取食掉落在水面的昆虫,据说受到侵犯时会放出一种很难闻的气味,但是我没有闻到过。
除此之外,尺蝽科(Hydrometridae)、宽肩蝽科(Veliidae)等近缘的类群也是在水面活动的,只不过它们很小,一般不容易引起注意。
格氏尺蝽 Hydrometra greeni (王建赟 摄)
卧室的梦魇
温带臭虫 Cimex lectularius (引自 维基百科)
很不巧的是,臭虫(臭虫科 Cimicidae)也是蝽类家族中的一员。为了吸血不择手段的臭虫把自己“整容”得面目全非。据称被臭虫骚扰是非常难以忍受的,它们会造成红肿、瘙痒和疼痛,不过随着现代卫生条件的改善,臭虫已经不容易见到,它们曾经是“四害”之一,现在已经被蟑螂所代替。一旦招惹上臭虫是很难再将它们除去的,它们白天躲在孔穴、缝隙里,只在晚上才出来吸血,而且它们的繁殖能力和忍受饥饿的能力极强。
非常疼痛的叮咬
黑哎猎蝽 Ectomocoris atrox(引自 Flickr,Len Worthington 摄)
如果你被猎蝽(猎蝽科 Reduviidae)叮咬了,那感觉一定不好受——我被猎蝽叮咬手指之后,感到非常疼痛,曾经一度红肿。这些捕食性昆虫的唾液里有蛋白酶和具有麻痹作用的物质,把这种唾液注入你的体内自然是不好受的。有人被叮咬后出现了水泡,医生将此归咎于隐翅虫,并且开了一大堆外用药,这种做法实在是不妥的。
环斑猛猎蝽 Sphedanolestes impressicollis (王建赟 摄)
不过同是猎蝽的锥猎蝽(锥猎蝽亚科 Triatominae)就另当别论——它们吸血,但不造成疼痛。美洲的锥猎蝽被认为传播克氏锥虫病(Chagas disease),每年有超过十万人因此丧生,不过在国内还没有发现这样的病例。
横带锥猎蝽 Triatoma rubrofasciata (引自 http://www.bvtvhcm.gov.vn/)
大型的臭屁虫
大臭蝽 Metonymia glandulosa (引自 张巍巍和李元胜 2011 李元胜 摄)
南方的小伙伴们有机会见到体型很大的蝽,到北方就不太容易了。这些大型的椿象可能来自蝽科(Pentatomidae,如大臭蝽)、荔蝽科(Tessaratomidae,如荔蝽和硕蝽)和缘蝽科(Coreidae,如月肩奇缘蝽),它们都是以植物汁液为食的,不过气味一般都异常浓烈。另外,有的猎蝽体型也很大。
荔蝽 Tessaratoma papillosa (张巍巍 摄)
硕蝽 Eurostus validus (张巍巍 摄)
月肩奇缘蝽 Molipteryx lunata (张巍巍 摄)
这种黑而长的是竹缘蝽 Notobitus sp.,成虫和若虫常聚在一起趴在竹子表面,行动敏捷。(张巍巍 摄)
这种全国广布的是点蜂缘蝽 Riptortus pedestris(蛛缘蝽科 Alydidae),和它相似的还有条蜂缘蝽(侧面的黄斑连成一条线)和小蜂缘蝽(侧面的黄斑只在节间缝处有所间断)。(王建赟 摄)
漂亮的种类
菜蝽 Eurydema dominulus (王建赟 摄)
常见而且漂亮的蝽也不在少数,例如菜蝽这样的物种,几乎是人畜无害的(虽然对它的捕食者而言可能不咋好吃……)。很多盾蝽(盾蝽科 Scutelleridae)也十分好看,它们往往被误认为是某种甲虫。
金绿宽盾蝽 Poecilocoris lewisi (引自 张巍巍 摄)
桑宽盾蝽 Poecilocoris druaei,可见其色斑变化异常剧烈。这种盾蝽头部黑,前胸背板前缘和前角没有深色斑纹。(引自 blog.xuite.net)
二色普缘蝽 Plinachtus bicoloripes (王建赟 摄)
赤条蝽 Graphosoma rubrolineatum 在北方常见。它们小盾片很大,因此常被误认成盾蝽,其实它们是蝽科的成员,腹部侧接缘和一部分前翅显露在外,可以借此区分。(引自 维基百科)
网蝽(网蝽科 Tingidae)很小,但是仔细观察之后你会发现它有一种别致的美感。它们栖居在叶片上,吸食叶片的汁液,造成叶片上出现枯斑。(王建赟 摄)
入药良方
九香虫 Coridius chinensis(张巍巍 摄)
九香虫(兜蝽科 Dinidoridae)是很常见的中等大小的蝽,其貌不扬,又会释放浓烈的臭味,但是受到中医偏爱,中医认为它们能“理气止痛,温中补阳”,因此从古至今各大药典都有记载。我在四川芦山曾见到当地人收集此虫,炒熟后食用。有的不法商家用皱蝽来冒充九香虫,不过皱蝽较小、触角4节(v.s. 九香虫触角5节),加之皱蝽小盾片基部中央有一个明显的黄斑,因此很容易区别开来。
皱蝽 Cyclopelta sp. (张巍巍 摄)
小而繁盛的类群
这些“屁股”往后折的小虫子就是盲蝽(Miridae),虽然很小很不起眼,但是它们是蝽类中最大的家族——盲蝽科包含1200多个属10000多种。盲蝽的“屁股”之所以下折,是因为它们有发达的前翅前缘裂,形成一个叫楔片的结构,翅面就依着前缘裂下倾。不过也有一些种类不出现这种情况。盲蝽没有单眼。盲蝽有植食性的,也有捕食蚜虫和螨虫的,经常活跃在植被上,善于飞行。当它们被侵犯时,会自己断掉腿逃跑,加之它们身体本身比较脆弱,因此野外采集很难带回完整的盲蝽标本。
红蝽、红长蝽、红缘蝽
阔胸光红蝽 Dindymus lanius(张巍巍 摄)
横带红长蝽 Lygaeus equestris(引自 维基百科)
小红缘蝽 Leptocoris augur(引自 嘎嘎昆虫网)
上面三种红色的蝽,由上到下依次属于红蝽(红蝽科 Pyrrhocoridae)、长蝽(长蝽科 Lygaeidae 红长蝽亚科 Lygaeinae)和姬缘蝽(姬缘蝽科 Rhopalinae 红缘蝽亚科Serinethinae)。
可以通过比较简单的方法来大致辨识它们:没有单眼的是红蝽;有单眼的类群中,如果翅膀上只有4—5条翅脉,那就是长蝽,而翅膀上有很多翅脉、而且都从一个横脉发出,那就是姬缘蝽。
顺带提一嘴,有的红蝽的味道,真的很难闻……很难闻……
水蝎子
壮蝎蝽 Laccotrephes sp.(张巍巍 摄)
因为外表酷似蝎子,蝎蝽(蝎蝽亚科Nepinae)因此得名。虽然在长相上和一般的蝽类大相径庭,但是这只不过是它们适应水生生活而发生的改变而已。蝎蝽是凶猛的水下捕食者——这一点从它们的前足可以看出来,当然它们也会叮人,长长的“尾巴”是它们的呼吸管,用于伸出水面换气。蝎蝽有时候会被亮光吸引,从而飞出水面。
印鳖负蝽 Lethocerus indicus(引自 https://thedragonflywoman.com/)
田鳖(鳖负蝽亚科 Lethocerinae)可以算是巨型的蝽类,它们会捕捉鱼或青蛙来吃,所以要是被这种昆虫咬一口恐怕不会很轻松。我国有2种田鳖,它们都是现在的饲养者们很热衷的宠物。
注:此文来源于巍巍昆虫记,若有冒犯,请及时联系我删除。
科普游子
正致力成为中国最专业的
自然科普活动平台
关于我们:
科普游子(内蒙古)是北京科普游子在内蒙古的子公司。北京科普游子自然教育平台由5位来自中国科学院系统的年轻人创办,在全国率先提倡“一起玩科学”的理念,让孩子们在山野、湿地、高原、森林等自然环境中认识植物、鸟类、走兽、昆虫、鱼类及两栖爬行动物,让孩子们学会用专业科学考察方法了解自然、爱上自然,重建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科普游子拥有中科青少年自然科普基地等多处场地,自2014年8月11日至今已经成功举办500多期自然科普教育活动。其中中科安利隆青少年科普基地为北京最大的青少年户外科普基地,中科白洋淀湿地科普基地是在国家级湿地核心区中创建的罕有的精品科普活动场所,深受青少年和家长的赞誉。
招聘合作:
1、欢迎儿童培训教育机构、市内周边风景区、市内青少年益智机构精诚合作。
2、诚聘儿童教育工作者、自然教育工作者加入我们的团队,待遇从优。
3、常年诚聘志愿者,热爱自然的大学生或周末时间充裕者,精通动物、地质的研究生优先,懂摄影、会开车朋友的优先。
合作与应聘:有意者联系陈老师:13664057567
记得关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