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壳虫拾趣——蜣螂的食谱
蜣螂为人所知,要追溯至上古
当蜣螂大摇大摆地推滚着它们的粪球佳肴时,古埃及人就把它们和太阳神联系在了一起。蜣螂把育儿所建在地下,卵,幼虫,再经过蛹,新羽化的成虫破土而出,惊讶的人们认为它们能起死回生,把它们请进了法老的陵寝。
如今,我们依旧熟悉蜣螂,则或许是因为它们在粪堆中大快朵颐的习性。
蜣螂是鞘翅目(Coleoptera),金龟科(Scarabaeidae),蜣螂亚科(Scarabaeinae)的统称。因为取食粪便的习性,蜣螂获得很多俗称,常见的如“屎壳郎”、“推屎爬”、“牛屎龟”等等。
全世界已被命名的蜣螂有5000种以上,分为约240属。除南极洲外的各个大洲都生活着蜣螂,它们往往还能征服一些极端的环境,比如沙漠、蚁穴。
01
蜣螂的食谱
粪便是蜣螂的主食。但蜣螂并非对所有粪便都一视同仁——它们往往更偏爱哺乳动物的粪便,而较少造访爬行动物的粪便。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不仅是因为恐龙等大型爬行动物的灭绝和哺乳动物的繁盛,使得哺乳动物粪便在量上更占优势,而且也因为哺乳动物粪便的营养更加丰富。
腐烂的动物尸体会吸引很多生物,蜣螂也在其列。钟情蜣螂的法布尔曾在其名作《昆虫记》(第六卷)中记录来自南美洲的蜣螂是如何用动物腐尸做成一个育儿“葫芦”的。
角粪亮蜣螂 Coprophanaeus lancifer 来自南美洲,通体蓝紫色,带有金属光泽,雄性和雌性头上都有一只强壮的角。这种蜣螂被称为“亚马逊巨人腐尸金龟”,因为它们会埋葬动物尸体并养育其幼虫。
取食腐肉的蜣螂大多数生活在南美洲和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尤以前者为多。有学者认为,由于南美洲雨林缺乏大型动物,况且腐肉能够充当高质量的食物,这里的蜣螂多以腐肉为食是演化的大势所趋。但是很多取食腐肉的蜣螂同时也会吃粪便,有学者认为食粪是由食腐演化来的。
我国学者周红章等曾报道在北京人尸上发现4种蜣螂。巴西学者Ururahy-Rodrigues等曾研究了角粪亮蜣螂Coprophanaeus lancifer在猪尸体上的活动。这些研究都暗示以腐肉为食的蜣螂有法医学研究的价值,对此胡萃等曾有综述。
你是否知道有蜣螂会吃马陆(俗称“千足虫”,重足纲Diplopoda)?事实上,以马陆为食的蜣螂种类还有不少。
专以马陆尸体为食的“棱颊旸蜣” Sceliages sp. (引自 维基百科)
以马陆为食的蜣螂中,最负盛名的是Sceliages属(台湾称“棱颊旸蜣”)的种类。这个属目前包含7个物种,生活在非洲的中部和南部,全部都以马陆的尸体为食,当然也用马陆尸体来制作幼虫的食物。它们局限于取食以苯醌作为防御物质的马陆的尸体,或许是专吃马陆,已经不具备粪食性了。
如果“棱颊旸蜣”被比作马陆的入殓师,那么南美洲生活的有些蜣螂简直就是马陆的“断头台”。例如,Canthon属(台湾称“蛂蜣”)的有些种类会取食受伤的马陆,同时也不排斥已经死亡的马陆。而Deltochilum属(台湾称“拟单螯蛂蜣”)的某些种类则直接捕杀马陆。
蜣螂往往被限定为食腐的昆虫,但同时它们也会造访一些所谓“植食性”昆虫的食物。最典型的案例来自南美洲,曾有学者记录Dichotomius ascanius(台湾称“阿斯卡月角宽踵蜣”)的习性,指出它会啃食熟透落地的番石榴果实,但同时也吃牛马粪便、人粪和腐肉。另外,腐烂的植物也会吸引一些蜣螂。
来自非洲的Coptorhina属(台湾称“裂唇蜣”)专以蘑菇为食。“裂唇蜣”只有不到10个物种,全部生活在非洲。
随着对蚁栖生物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居住在蚂蚁巢穴内的蜣螂被发现。这些蜣螂往往六肢粗短,身体显得浑圆而且紧凑。它们或许利用蚂蚁或其他昆虫的尸体碎片、蚂蚁丢弃的垃圾、蚁巢里的菌类作为食物。
“绿蛂蜣”捕食过程一览。(引自 Silveira et al. 2006,Marcus Ferreira 绘)
“绿蛂蜣”会将蚂蚁直接吃掉,而将剩下的空壳浅埋起来。如果是带有卵的雌蚁腹部,它们则留下来制成育儿球。
在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中,“绿蛂蜣”被列为“无危”物种。这是因为科学家们评估“绿蛂蜣”的一个亚种Canthon virens scrutator可能会受到栖息地破坏的威胁。
“绿蛂蜣”的亚种 Canthon virens scrutator(引自 http://scarabaeinae.myspecies.info/taxonomy/term/18696)
参考文献
1. 白明, 杨星科 (2008) 粪食性金龟的行为及其适应演化. 昆虫知识, 45(3): 499-505.
2. 陈克敏 (2002) 粪金龟的世界. 台北: 猫头鹰出版社, 303页.
3. 胡萃, 闵建雄 (2000) 法医昆虫学. 重庆: 重庆出版社, 366页.
4. 周红章, 杨玉璞, 任嘉诚, 等 (1997) 北京地区法医昆虫学研究 I 嗜尸性甲虫物种多样性及其地区分异. 昆虫学报, 40(1): 62-70.
5. Forgie SA, Grebennikov VV, Scholtz CH (2002) Revision of Sceliages Westwood, a millipede-eating genus of southern African dung beetles (Coleoptera: Scarabaeidae).Invertebrate Systematics, 16: 931-955.
6. Forti LC, Rinaldi IMP, Camargo RDS, et al. (2012) Predatory Behavior of Canthon virens(Coleoptera: Scarabaeidae): A Predator of Leafcutter Ants. Psyche, 2012: 1-5.
7. Frolov AV (2014) Revision of the genus Delopleurus Boheman (Coleoptera: Scarabaeidae:Scarabaeinae)with description of new species from Africa. Journal of Natural History, 2014: 1-26.
8. Frolov AV, Akhmetova LA & Scholtz CH (2008) Revision of the obligate mushroom-feeding African “dung beetle” genus Coptorhina Hope (Coleoptera: Scarabaeidae: Scarabaeinae).Journal of Natural History, 42: 1477-1508.
9. Herrera ERT, Vulinec K, Knogge C, et al. (2002) Sit and wait at the source of dung-an unusual strategy of dung beetles. Ecotropica, 8: 87-88.
10. Parker J (2016) Myrmecophily in beetles (Coleoptera): evolutionary patterns and biological mechanisms. Myrmecological News, 22: 65-108.
11. Silva FAB, Louzada J, Vaz-de-Melloc F (2015) A revision of the Deltochilum subgenusAganhyboma Kolbe, 1893. Zootaxa, 3925(4): 451-504.
12. Silva FAB, Vidaurrea T, Vaz-de-Melloc F, et al. (2012) Predatory behaviour in Deltochilum: convergent evolution or a primitive character within a clade?. Journal of Natural History, 46(21-22): 1359-1367.
13. Silveira FAO, Santos JC, Viana LR, et al. (2006) Predation on Atta laevigata (Smith 1858) (Formicidae Attini) by Canthon virens
(Mannerheim 1829) (Coleoptera Scarabaeidae). Tropical Zoology, 19: 1-7.
14. Ururahy-Rodrigues A, Rafael JA, Wanderley RF, et al. (2008) Coprophanaeus lancifer (Linnaeus, 1767) (Coleoptera, Scarabaeidae) activity moves a man-size pig carcass: Relevant data for forensic taphonomy. Forensic Science International, 182: e19-e22.
注:
注:此文来源于巍巍昆虫记,若有冒犯,请及时联系我删除。
科普游子
正致力成为中国最专业的
自然科普活动平台
关于我们:
科普游子(内蒙古)是北京科普游子在内蒙古的子公司。北京科普游子自然教育平台由5位来自中国科学院系统的年轻人创办,在全国率先提倡“一起玩科学”的理念,让孩子们在山野、湿地、高原、森林等自然环境中认识植物、鸟类、走兽、昆虫、鱼类及两栖爬行动物,让孩子们学会用专业科学考察方法了解自然、爱上自然,重建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科普游子拥有中科青少年自然科普基地等多处场地,自2014年8月11日至今已经成功举办500多期自然科普教育活动。其中中科安利隆青少年科普基地为北京最大的青少年户外科普基地,中科白洋淀湿地科普基地是在国家级湿地核心区中创建的罕有的精品科普活动场所,深受青少年和家长的赞誉。
招聘合作:
1、欢迎儿童培训教育机构、市内周边风景区、市内青少年益智机构精诚合作。
2、诚聘儿童教育工作者、自然教育工作者加入我们的团队,待遇从优。
3、常年诚聘志愿者,热爱自然的大学生或周末时间充裕者,精通动物、地质的研究生优先,懂摄影、会开车朋友的优先。
合作与应聘:有意者联系陈老师:13664057567
记得关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