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离开台积电的人:少数去美日韩,大多来了大陆

芯师爷 2022-09-21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燃次元 Author 燃财经工作室


燃次元(ID:chaintruth)原创

燃财经出品

作者 | 闫俊文

编辑 | 林文龙



去大陆,还是去美国?对于不少台积电的员工来说,这是一个问题。
 
4月22日,台积电召开临时董事会决议,核准28.87亿美元扩充台积电(南京)28nm产能的计划,新产能预计2022年下半年开始量产,2023年达到月产4万片的产能规模。
 
在3月份,有台湾媒体爆料称,台积电计划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建设共计6个5nm厂。在2020年5月,台积电曾宣布,将在亚利桑那州斥资120亿美元建设一座芯片厂。预计2021年起施工建设,2024年建成投产,月产能为2万片晶圆。
 
一位直接了解此事的知情人士称,扩建决定是应美国要求做出的。目前,台积电正通过12项措施,为亚利桑那厂招募人才,其中包括员工能拿绿卡,薪资翻倍等。
 
“想去美国的人不太多。”一位接近台积电的人士说,近年来,美国的诸多做法,都让人感到失望,比如,逆全球化,禁止台积电供应芯片给华为;对疫情的防控不力;在台湾需要疫苗的时候,也没有及时伸出援手,等等。
 
这位人士称,相对而言,想去大陆的人更多一些。不少人甚至愿意因此离开台积电。
 
据台北招聘公司H&L Management Consultants估计,2018年以来已有300余名台湾高级工程师前往大陆芯片制造企业谋职。事实上,前往大陆的人数要多得多,据台媒报道,近年来,大陆加强半导体产业投入后,从台湾引进半导体人才已经超过3000人。
 
大陆对半导体的人才需求量很大,据《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白皮书(2019-2020)》显示, 2020年,大陆集成电路行业人才需求量达72万人,而现有人才存量只有40万,缺口达到了32万。而在这其中,从事半导体设计、研发、企业管理的领军人才,更受大陆企业欢迎。
 
“台积电的人,是最受欢迎的。”业内人士汪明介绍,台积电由张忠谋创立于1987年,在芯片制造行业中占据着绝对统治地位,也是全球市值最高的半导体公司,2020年市值达6000亿美元。三星排名第二,中芯国际是排名最靠前的大陆企业。
 
根据市场调研公司集邦咨询统计显示,预计2021第一季度,台积电市场份额为56%,收入达129.1亿美元。而三星的代工业务在2021年1月至3月期间的市场份额估计为18%,收入为40.5亿美元。这也意味着,全球几乎一半以上的芯片由台积电生产。
 
事实上,想挖台积电员工的公司很多,除了大陆之外,还有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企业。
 
“以前大家更愿意去美国,其次是日本、韩国,最后才是大陆,不过,近两年,情况倒过来了。”台积电员工斐斐介绍,由于岛内经济近年来的连续低迷,不少行业的薪资连续10年没有明显增长,“台积电曾经的薪资非常高,但现在跟大陆企业比,也没有竞争优势了。”
 
斐斐说,大陆挖人不惜重金,她一个同事就这样离开了台积电,“大陆雇主每年为他5岁的小孩提供6万元人民币的入学补贴,而且他的薪水是此前在台积电挣的两倍多,为什么不去?”还有不少台湾工程师坦言,在大陆挣三年的钱,相当于在台湾干十年挣的钱。
 
在2019年武汉弘芯成立时,它就委托第三方公司去挖台积电的员工。根据36氪报道,从台湾等地帮弘芯凑齐100名资深技术人员,级别越高,弘芯支付的佣金更多。当时弘芯开出的佣金条件是,如果能挖到蒋尚义,就给100万元,找到副(厂长级别)的就给50万元。
 
不过,离开台积电,既意味着更高的薪资和新的人生际遇,但也是一场大冒险。首先,大陆并非净土,来到这里,除了能得到数倍于以往的薪水,超规格的礼遇,还有可能遇到骗局,比如在武汉弘芯的经历。
 
其次,台积电也不是那么好离开的。越高级的人才,竞业协议等约束条件就越大。
 
最后,台湾当局也在横加阻拦。日前,为防止所谓台湾重要技术人才流向大陆,台湾当局发函给相关人才招聘机构,要求立即下架所有涉及大陆工作的招聘信息,也不得协助任何大陆企业在台招募人才前往大陆就业,违反规定者最多将被处以500万新台币(约合116万元人民币)的罚金,并特别指出:如果涉及帮助“集成电路”半导体”或“IC”等台湾关键产业从业者到大陆就业,将加重裁罚。


台积电的人,成了香饽饽

1996年,台湾知名半导体领军人张汝京来到大陆,创办中芯国际,带来了一批台积电的人。很多年后,台积电高管梁孟松、蒋尚义等人,才先后来到大陆。
 
2010年前后,有3名台积电离职员工飞临上海,他们以编外人员身份在某公司工作,他们非常低调,他们形容自己当了两年“小三”,原因是一些干部级的骨干都和原公司签有“竞业条款”,明文约定在离职后两年内不得在同行就业,变成竞争对手,一般双方都睁只眼闭只眼,不要太过分就不会严格追究。
 
一位台商朋友去看他们时,他们也绝口不提台积电往事,“只能明着严格遵守不受聘同行,暗地已经接活干了。”台商朋友说。而且其中有两个人在上海买房落户了,他们的家人也到了这里。
 
一旦离开台湾半导体行业到大陆任职,这些职业经历,会让一些人可能很难再返回台湾从事更机密与高级的工作,他们最终会落户在上海或者其他城市。
 
台积电的人大量进入大陆,是从2019年开始的。当时,受中美贸易摩擦影响,芯片成了美国对中国卡脖子的手段。为此,中国决心大力发展自己的半导体产业。
 

有段时间,衡量一家芯片制造创业公司有没有发展前景,资本决定投资与否,往往跟其有无台积电高层管理者与工程师数量多寡有重要关联。他们是吸引“资本青睐”所需要的好故事主角,但泡沫也由此产生。
 
一位台积电南京工厂的人告诉燃财经,同行公司十分看重这里的离职员工,很多大陆籍员工都干不够5年,还没升上去,就会离开,因为同行公司开出了数倍的薪资,这导致“大陆籍员工任职高层的只有个位数。”
 
不过,并非所有的台积电离职员工,都有更好的发展。也有不少踩了坑,最典型的就是遭遇武汉弘芯。
 
在2019年前后,前后有超过50位台积电离职员工入职武汉弘芯,他们一开始充满干劲儿,雄心勃勃,大部分人的薪资是原来台积电年薪加奖金的2-2.5倍。根据36氪报道,工程师团队中,300万元、500万元(年薪)的一大堆。并且,台积电名将蒋尚义也加入了,据说,仅中介公司说服蒋尚义佣金就花了100万元。
 
这是令人难以拒绝的邀约。根据媒体报道,2019年,台积电全体5万名员工总体薪酬平均数约为45.2万元人民币,中位数约37.3万元。2021年,台积电全体员工全面调薪 20%,2021年的台积电员工平均薪资可能超过50万元。但与武汉弘芯相比,依然想去甚远。
 
另外,根据36氪消息,蒋尚义之所以同意加盟,重要原因则是在国内半导体遭遇断供后,谁能抢先一步突破技术封锁,意味着名留青史。蒋尚义很想在这辈子留个名。
 
在台湾半导体界,只能有一个台积电和张忠谋,但在广阔的中国大陆市场,则可以诞生数个台积电。数据显示,在2020年,中国大陆进口的集成电路规模为3490.80亿美元(约为2.2万亿人民币),比同期石油都多。
 
可惜的是,这家号称投资千亿、有着强大“背景”支撑的公司,很快就陷入了资金链断裂的困境。2021年2月,武汉弘芯对员工下达离职令,要求全体员工于2021年2月28日下班前提出离职申请,并于3月5日下班前完成离职手续。

“从台积电来(武汉弘芯)的员工,有的回台湾的芯片公司,去中芯国际的也有,还有去武汉本地的一家芯片公司,叫世纪长存的。”一位知情人士说。
 
武汉弘芯“暴雷”这颗石子投入湖中所造成的涟漪还在发酵,根据燃财经从多方面获悉的消息,因为芯片圈子本身就小,口耳相传,也因为台湾疫情发酵,从2021年开始,两岸芯片行业人才往来基本断绝,虽然一部分台湾芯片行业人才仍对位于上海的中芯国际等抱有极大兴趣,但对一些地方城市的创业芯片公司则兴趣大减。


离开台积电的原因

如果说互联网公司的996,已经让大家难以接受,那么,台积电的“夜鹰计划”,就更是夸张了。
 
“夜鹰计划”是张忠谋在2014年提出来的一个攻关措施,要求工程师以24小时三班制轮班方式,不间断研发,以加速10nm制程的量产。尽管台积电为加入“夜鹰部队”的员工提供了底薪加30%、分红加50%的丰厚奖励,但这种做法,对工程师的耗损很大,当时网络上针对台积电的“夜鹰计划”还流行着一句话:“十万青年十万肝、GG(台积电)轮班救台湾”。
 
“夜鹰计划”因为太过于压榨员工,后来就被废止。但台积电的工作压力大,是出了名的。斐斐说,“没有在台积电过夜的人,都不算是真正的台积电人。”
 
彭建文曾在2001-2011年任职台积电营运效率部主管,他撰文回忆说,做生产工程师的时候,工作时间7点到22点。当天生产指标没完成的话,一定要完成足够数量才能离开。凌晨三四点如果生产线出问题,他们还要赶回办公室。
 
他说,张忠谋早期管理态度强硬(接受不了就请离开)。后来因为人才招聘困难,公司管理文化才柔和下来,台积电适合有野心、好竞争的人,不适合“希望把工作和生活区分清楚”的人。
 

这种管理文化对于想打拼的年轻人来说,是一种乐土,但对于一些希望平衡家庭与事业,希望解放更多时间用来休闲,打高尔夫的中年中层管理者而言,就是地狱。因为,他们已经过了打拼的年龄,但这台庞大机器在以更快的速度运转。
 
公司实行“长官评价制”,员工称高层领导为“长官”,薪酬体系严格保密,禁止私底下讨论,一日三餐在厂房内解决。
 
就算它的员工结束一天工作离开公司,和朋友聚餐也很少会聊公司业务。“他们闭口不言任何公司的事情,哪怕是喝酒之后。”一位熟悉台积电的台商说。
 
在台积电南京厂,高层领导只有个位数来自中国大陆,大部分是由中国台湾总部派遣。“我在这里工作1年多了,给人的感觉是卷,无时无刻不在竞争,压力很大。”一位在台积电南京厂工作1年多的员工评价说。
 
根据外界总结与燃财经了解到的消息,台积电的管理台积电管理封闭,严格,强控制。斐斐说,上班期间,员工是与世隔绝的,不能用手机,也不能上外网,“很多人会觉得,上班跟坐牢差不多。”
 
更重要的是,台积电的分工非常细,“每个人就是一个螺丝钉,如果不想办法调换部门,或者自学东西,离开台积电后,就几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斐斐说,台积电并不喜欢员工调岗,一般来说,调过岗的员工,会上黑名单,升迁都会受影响,因为公司会认为,你不肯安心做好本职工作。
 
不少工程师离职前,都会申请调岗,以便掌握更多的技能。据说,这已经成为台积电内部判断一个人是否要离职的征兆。
 
台积电宣称,自己的员工离职率一直低于5%,但如果按照5万名员工的基数算,这个绝对数量也不算少。


离职后可能被“追杀”

为了减少核心员工离职带来的影响,台积电实行严格的竞业协议。
 
竞业协议是任何行业都存在的现象,它对公司骨干干部与技术人员就业与创业进行了一定范围限制,台积电一般竞业期间是两年。正如上文中提到的,一些干部级的骨干都和原公司签有“竞业条款”,明文约定在离职后两年内不得在同行就业,变成竞争对手,一般双方都睁只眼闭只眼,不要太过分就不会严格追究。
 
但为了维持先进地位。台积电会用法律以及其他手段,“追杀”任何可能威胁它自身的离职员工。比如中芯国际联席CEO梁孟松,都曾遭遇过台积电的凶猛“追杀”。
 
1992年,梁孟松进入台积电,担任资深研发处长,是台积电近500项专利发明人。2011年,他正式加入三星电子公司。台积电以梁孟松涉嫌泄漏营业秘密为由,提起诉讼。在2015年1月,法院判决梁孟松于2015年结束前均不得以任何形式提供三星服务。随后,梁孟松离开三星,加入中芯国际。
 
就连中芯国际创始人张汝京也受到波及,他本身并不是台积电的员工,但他手下有不少员工来自台积电。
 
2000年,张汝京成立中芯国际,并在2020年在科创板上市。期间,台积电曾两次发起对中芯国际以及张汝京的诉讼。2005年1月,双方达成庭外和解,根据和解协议,中芯国际赔偿台积电1.75亿美元。2006年8月,台积电再次以中芯国际不遵守和解协议为由,将其告上法庭,指责中芯国际在最新的0.13微米工艺中使用了台积电技术。
 
2009年11月3日,加州法院判决中芯国际败诉,中芯国际寻求和台积电的和解。11月10日,中芯国际公告了与台积电的和解方案,包括向台积电支付2亿美元现金和10%的中芯国际股份。紧随其后又公告了张汝京因“个人原因”辞去执行董事、总裁、CEO等职务。
 
“我们的工程师犯了错,我不知道。一查,真的做了不该做的,那还有什么好打的?就和解,和解的条件是要我离开。”张汝京在接受澎湃新闻时说。
 
虽然,使用台积电员工,会有不少风险,但中国大陆蓬勃发展的芯片产业产生了旺盛的人才需求,这是更迫切的问题。
 
在2020年,中国大陆大概有1400亿元投入半导体行业,是2019年的4倍,有32家半导体企业闯入二级市场,科创板半导体市值占据总市值的30%。在2020年8月一场清科举办的投资会上,一位投资人说,5年前,市场上投半导体的GP一只手就可以数得过来,现在好像没有GP不投半导体。


一位台湾产业界的人说,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去大陆发展,一方面,语言与文化交流无障碍,另一方面,大陆官方对台胞很友好。在芯片产业的设计、制造与封测等环节中,目前,大陆的制造是最薄弱的一环,而台积电恰好在这方面是最强的,这也是台积电员工不断被挖的原因。
 
目前,台积电在中国台湾、大陆以及美国拥有14座晶圆代工厂,员工总数超过5万名。台积电在先进制程已经进展到了3纳米,但大陆做到做好的企业则是中芯国际,最先进制程为14纳米。
 
引进人才,是一条通行之路。在20世纪80年代,三星在半导体行业的崛起除了时代与地缘政治的便利之外,对美日行业人才的挖墙脚也十分重要。他们聘请大量日本半导体工程师利用周末到韩国干私活,传授技术。1980年代,三星电子聘请在美国半导体公司工作过的韩国人,他们的工资比总裁还要高4-5倍。台积电的兴起也如此,不仅从日本,还从美国硅谷,挖来了众多人才。
 
如今,大陆也要走这条路了,“大陆近两年出台的一系列有利于半导体产业发展的利好政策,对台湾相应产业人才极具吸引力,两岸间这一产业内部的人才流动,在我看来,也是正常态的。”北京台协会常务副会长徐涛接受人民政协报采访时说,只有通过培植好行业人才的成长土壤、创设好人才发展空间、有力提升行业薪酬待遇,才能留住人才。
 
联发科等台湾企业近期就向当局呼吁 “开放政策工具”,例如针对半导体研发人员,取消分红费用化,让公司可以用分红配股,留住珍贵的人才,“否则脑力被买完,半导体业也没了竞争力。”
 
如果说,人才流失,是台积电等企业头疼的问题,那么,引进了人才之后,如何用好他们,并带来半导体产业的提升,就是大陆方面要头疼的事情了。
 

参考资料:
《欲防半导体人才流向大陆 民进党拦得住吗?》,来源,人民政协报
《三星芯片是如何崛起的》,来源,大白商业评论
《深度调查:千亿芯片大骗局》,来源,36氪
《专访张汝京:从中芯国际到芯恩,他一直在创业》,来源,澎湃新闻

*题图均来源于视觉中国。文中斐斐、汪明为化名。
*免责声明:在任何情况下,本文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



—End—

▼ 往期精彩回顾 ▼助力“中国芯”,光大芯业发布传感器和电机控制领域三个新品芯片供应短缺持续发酵,笔记本电脑迎涨价潮
刚刚!拜登政府扩增中企投资黑名单至59家
封测产能告急!台湾大厂群体染疫,东南亚几近团灭求“芯”之战:半导体话语权的全球博弈和中国之困
突发!深圳富士康起火,现场火光冲天
巨头混战制程争霸赛,芯片真的越小越好吗?
各国争相补贴,台积电“众筹”办厂?直指中国芯!美国拟通过1900亿美元法案

我知道你“在看”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