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否、何时实现芯片自由?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大树乡谈 Author 镇长本人
芯片已经成为一个符号,一个中国能否摆脱美国制裁、独立自主发展的象征,只要谈中国的一些产业发展,一定有留言问芯片怎么样了,今天就简单谈一下。
谈到中国通过追赶模式,在短短的几十年里走完了发达国家上百年的路,但随着中国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同世界先进水平站在统一水平线上,中国就需要调整过去习惯的追赶者模式,尝试为全人类探路。
这个过程一定是痛苦的,在投入产出比上也一定远远高于过去,但这是必然的过程,但也不必片面追求创新,毕竟追赶模式真的很好用,比如在芯片领域。
2022年6月中旬,台积电公布了2nm工艺,还公布了多达5种3nm工艺;仅仅两周后的6月30日,三星宣布3nm芯片量产,三星成为全球第一个量产3纳米芯片的厂商,尤其还首次采用全栅极(GAA)工艺,一举将人类半导体制造带进一个新的时代。
对比下台积电和三星,中国的中芯国际作为世界五大代工厂最末一位,差距实在太大,去年刚刚实现14nm量产,正在攻关7nm,营收仍然主要以28nm以上制程为主,反观台积电7nm及更先进制程的营收早就超过一半。
这个差距不可谓不大,甚至令人绝望,小镇非常理解行业从业人员的感受,尤其中芯国际等中国芯片企业还存在急功近利等严重问题,比如为了缩小制程差距,大量采用外部技术甚至直接引进外部大牛山寨,这也导致当美国对华为进行制裁时,中芯国际虽然已经掌握14nm技术,但也不得不束手无措,未来想要向更先进支撑研发注定更加艰难。
但这说的是短期,我们往往有一个误区,就是对短期进展过于乐观,而对长期进展过于悲观,也更容易放大局部困难。
怎么讲呢?
还是要回到追赶者优势,在研究中,知道一个东西存在就已经完成了最难的部分,具体的技术参数等等当然差距很大,但相比“有、无”的差距要小的多。
比如中国军事技术研发被美苏误导,结果美国放弃了,中国反而搞出来了。
相信有不少朋友也了解过,比如说美国特炒电磁炮,2005年美国国会就拨款进行美国海军电磁轨道炮的研制,打造面向未来的新型武器系统,搞得世界各国非常紧张,结果历时16年竟然宣布项目归零,美国福特航母的电磁弹射系统也迟迟不能形成战斗力,而中国已经后来居上。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潜艇材料方面,中国拼尽全力都始终达不到美国宣布的技术指标,结果发现美国在潜艇材料测试上造假长达32年。
这都说明了一点:当知道这件事有人做出来,后来者自然就有信心去追求,那么距离最终实现也就不远了。
小镇拿《朝闻道》这部科幻小说举例,当几十万年前人类的先祖首次遥望星空,外星人设置的预警系统就报警了,从宇宙尺度上,抬头遥望星空到真正进入星空甚至如小说中说的威胁宇宙,也不过是一瞬间。
在产业技术和国家发展上,时间尺度当然不会这么夸张,但5到10年就很大可能发生巨变,要远比一般人想想的快得多,具体到芯片领域,小镇认为中国基本实现独立自主大概10年就够了,肯定在2035年之前甚至更早。
有很多人往往习惯于瞄准一些具体的技术指标,比如发动机、雷达性能差距如何,芯片制程差距多少,但这样的差距仍然是在一个水平线上,因为我们能明确进行对比,就说明我们知道到底差在哪里、差距多少、哪个环节需要提高,这就已经足够了,剩下的无非就是砸钱、砸人、砸时间。
真正的差距是不知道为什么对方这么强,到底怎么追赶。
很显然,芯片领域的差距还远远不到搞不清楚差在哪里的地步。事实上中国已经实现了全国产化技术的28nm量产,这已经可以满足国内芯片需求的7成以上,除了手机、电脑等少数领域,28nm甚至40nm、55nm甚至65nm也够用了,甚至在很多军事和战略领域,更看重的是稳定性,并不需要盲目追求先进的制程工艺,比如美国的F35战机也不过用的98nm的芯片。
像汽车行业大量使用的MCU芯片,80nm都足够了,反而因为成熟可以大量供应、降低成本,家电、工业等各个领域也都类似。就算按照埃信华迈此前预测,哪怕到2025年,28nm以上的工艺制程芯片市场占比仍然为48%,而全球60%的芯片市场在中国,相比之下中芯国际在全球芯片代工订单中的份额才仅为5%左右,中国企业能把28nm以上中国市场拿下就已经足够了。
有了巨大的市场盈利,假以时日,实现全国产技术的14nm乃至10nm以下制程也并非遥不可及,反正物理极限卡在那里,领先企业想要继续突破也基本不可能了,这就像一张卷子满分100分,学霸能考99分当然厉害,但是从99到100何其难,更别想突破100分,后来者虽然现在不过60、70分,但终究能够更快提升。
更何况国家产业不是考试,比如芯片领域,虽然我们的制程工艺落后,但是我们有规模和成本优势,就拿2021年来说,芯片仍然是我国第一大进口商品类型,甚至超越石油、铁矿石,进口芯片数量达到6354.8亿个,支付总金额达4325.541亿美元,占我国进口商品总额的16.1%。
中国在芯片上仍然不能完全自主,但我国进步也非常明显。同样是2021年,中国出口芯片数量达到3107亿个,同比增长19.6%,出口总金额达1537.896亿美元,同比增长32%。
从单价来看,中国出口芯片均价为0.495美元,进口芯片均价为0.68美元,出口与进口的均价占比已经提高到72.7%,这是一个惊人的进步。对比下2017年不到50%,2018年刚刚超过50%,2019年也不过55%,这才两年时间。
而且,我们也有一些取巧的办法,比如华为搞的堆叠技术,利用更先进的封装技术,用面积换性能,一定程度上绕过制程工艺的限制;而在芯片的新赛道上,中国正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典型的比如碳基芯片和量子芯片,目前中科院已经实现了在8寸晶圆上均匀摆放碳纳米管,虽然距离工业量产还有很遥远的距离,但并未落后。
当然,这并不是说中国就厉害了,我们必须要承认差距,尤其是承认我们在科研体系上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已经极大制约了我们的科研进步,这也是此前提到的,中国需要从追赶者模式向探索者模式转型。
还是拿芯片来说,中芯国际当然是中国芯片制造领域最拿得出手的,毕竟全世界能够实现14nm量产的也就5家,中芯国际再弱也是世界五强,何况背靠全球第一大芯片市场,有足够的试错空间。
但中国政府的大力扶持,不一定能获得好的效果,出现大量的浪费在所难免。比如在中国芯上走的种种弯路。
就算现在的中芯国际也有很多问题,比如前面提到的,为了保住市场份额实现商业利益,尽快追赶竞争对手,中芯国际从40nm开始放弃了纯粹的自主研发,开始加大技术引进,借助先进企业成熟技术,加快自身研发,更甚至直接引进先进企业主持过14nm研发的核心研究人才,这当然不能说错,毕竟差距这么大,如果不能缩小差距,中国企业如何生存?
于是,最近几年中芯国际进步非常迅速,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了40nm、28nm、14nm的突破,但客观上中芯国际也就失去了在先进制程上国产替代的能力,急功近利的研发方式也导致研发团队自我攻坚能力被极大弱化,高度依赖先进企业技术引进。
但硅基芯片有天然的物理限制,未来先进企业必然长期停留在2-5nm制程,就不可能把5nm的工艺技术转出去,等中芯国际依靠外部技术达到7nm之后,基本不可能再从先进企业获得技术,必然会长期卡在那里,需要回头补课。
国家也看到了这一点,有些路还是得靠自己走。于是近几年,国家着重强调国产替代的重要性,已经实现了28nm的真正全国产化,只有从低技术不断积累自我创新能力,才能在更高的技术领域实现突破,照搬是行不通的。
除此之外,一些科研领域长期存在的顽疾同样存在于芯片领域,比如说对劳动者价值的尊重不足,企业管理落后和高层内斗导致内耗严重,科研领域行政人员过于强势、研发人员话语权不足等等。
这一切都需要时间调整,但需要加快了。
有读者朋友留言,觉得看小镇的文有时候觉得扭曲,前一天还说中国很强,转头就说中国有很大的问题,让人摸不到头脑,搞不清楚中国到底行还是不行。
小镇是有意为之的,一般来说有几篇说中国的优势,紧接着一定会谈中国的劣势甚至是严重的问题,在一篇文章里也尽量好坏都有,就是为了尽可能客观。从来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处处完美、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一无是处,美国等国家也不例外。
正确认识现实,才是我们不断强化自身的必要基础。
还是拿芯片、新能源等产业来说,从留言来看,往往从业人员比行业外更加悲观,道理很简单,人往往会对自己熟悉的东西更容易看到问题,更容易陷入短期的悲观主义,也更容易被束缚在自己所在的行业。
其实行业与行业之间存在复杂的联系,有时候某个行业的问题很可能由其他行业解决,比如最近常提的光伏产业,由于光伏产业实在太卷,有些硅料企业干脆转而不断提高硅料纯度,目前光伏产业链有的硅料企业已经稳定达到了“11个9”的产品纯度,部分已经达到电子级半导体硅材料质量标准(“13个9”)。
不能骄傲自大,但也不能妄自菲薄,这两个看起来矛盾,但完全可以统一,这也是我们常讲的“辨证”。
- END -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大树乡谈,仅供交流学习之用,如有任何疑问,敬请与我们联系info@gsi24.com。
▼ 往期精彩回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