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员、砍价、IPO......半导体企业"过冬"的N种姿势
半导体行业景气度下降,叠加地缘政治风险,部分半导体巨头们未来的日子恐怕也不好过了。
10月26日,韩国存储芯片厂商SK海力士公布Q3财报,截至9月30日,SK海力士第3季营收为11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557亿元),低于预估的12.2兆韩元。营业利润降至1.7万亿韩元(约合86亿元),低于分析师预估的2.5万亿韩元。2022财年第三季度营业利润率为15%,净利润率为10%。2022财年第三季度结合并收入环比减少20.5%,营业利润环比减少60.5%。
SK海力士表示,受存储芯片需求骤降影响,将削减一半明年的资本支出。近日美光科技和德州仪器等半导体巨头公司也纷纷表示对半导体前景悲观,同为存储芯片巨头的美光和铠侠近期也因订单减少,下调了未来资本支出计划。
存储芯片作为电子产品中常用芯片种类,其巨头们的Q3业绩表明,半导体企业们的今年的冬天恐怕要比往年“冷”,由此,不仅仅是存储芯片企业,不少半导体企业也在纷纷想对策“过冬”。半导体企业们过冬的姿势各不相同,芯师爷本文将盘点。
半导体企业“过冬”的N种姿势
半导体企业们“过冬”的形式多样,但本质上都是围绕“降本增收”原则,不过基于该原则,不同企业采取的具体措施有所不一。
措施1裁员
代表企业:英特尔、ARM
裁员算是“降本增收”中直接粗暴的手法之一,也比较常见。半导体圈内,目前采用该措施中较为知名的企业是英特尔和ARM。
据华尔街日报近日报道,英特尔将于今年11月启动“针对性”裁员。该报道援引了英特尔向员工分享的一段内部视频。
视频中,英特尔首席执行官Pat Gelsinger警告称,裁员将在短期内到来,更多细节将在11月1日公布。Gelsinger表示:“这些都是艰难的决定,但我们的成本太高,利润太低,我们必须采取行动解决这些问题。”
10月早些时候就有报道称,由于个人电脑市场放缓,英特尔计划裁员数千人。截至2022年7月,总部位于美国加州圣克拉拉的英特尔雇佣了113700名员工。
无独有偶,另一半导体巨头ARM也在10月初曝出已经将其英国员工人数减少了20%。在英国,ARM公司有3500名员工,但在裁员后现在减少到2800名。被裁员的除了700名英国员工,ARM在世界各地的员工人数也减少了550人,本次裁员规模为1250人。
ARM此番人员调整不是没有预兆,一方面,在大环境上,Arm发展最为稳定、业务贡献也偏大的移动终端领域,特别是手机领域,近些年来已经持续面临行业走向成熟期,增势难以为继的发展阶段。
另一方面,英伟达放弃收购ARM后,ARM宣布开启IPO计划。为了在IPO阶段中财务审核达标,ARM不得不宣布高管队伍调整,并表示将发挥业务强项、同时适度缩减亏损业务。
措施2鼓励员工休假
代表企业:台积电
英特尔和ARM在裁员,台积电却在鼓励员工休假。10月25日,台积电总裁魏哲家在内部沟通时提及:因为疫情而加速数字转型及5G和AI等需求带动台积电业务增长,特别感谢同仁在过去三年的辛劳,目前生活逐渐正常化,鼓励同仁多与家人相处,休假充电再继续努力。不过,這不包括量产在即的3奈米,以及3奈米以下的研发制程的相关人员。
台积电鼓励非3nm制程相关员工休假温情之外,却引发了网友们的担忧,表示这是台积电有意减少加班工资的支出,甚至是鼓励员工“无薪休假”,有网友表示:“台积电稼动率低了,工时也短了”。
业内分析指出,随着疫情步入新阶段,市场对终端科技产品的需求减少,当前全球消费电子正进行去库存,这意味着半导体逐渐从高峰期回落至产业正常发展的阶段,稼动率或有所松动。
但结合台积电Q3业绩再度破纪录,营收及净利润皆再创新高,且预计明年营收将持续增长的现状来看,魏哲家此举或并非主要是减少企业员工薪资支出,而是鼓励员工在市场较为冷淡时期充分休息。
措施3重新议价
代表企业种类:通信芯片、汽车芯片
当前部分半导体市场需求已经由强转弱,在转变之间,此前半导体供需双方的议价权决定者身份也有微妙变化。近期有传出通信芯片和汽车芯片设计厂商有意和供应商重新启动“合理议价”。
通信芯片端,据中国台湾电子时报报道,供应链人士指出,IC设计厂商普遍希望能够节省成本,与供应链相关厂商正在进行合理议价。
汽车芯片端,早前则有消息称,当前汽车芯片紧缺问题有所缓解,因而汽车芯片设计厂商有意与晶圆代工厂商讨,恢复疫情前的晶圆代工价格。据媒体后续跟进报道,全球晶圆代工龙头拒绝了这些降价要求,表示接受减单、延后拉货等适当要求,但欲打折则免谈,除了最大客户苹果外,一律不二价。
台积电自有其拒绝议价的底气,但其他晶圆代工厂恐怕在议价权上表现稍弱,毕竟硬气如台积电,也在拒绝议价后面临被“砍单”风险。据台媒披露,已有部分台积电的供应商在Q4被砍单,台积电供应商透露:“台积电最近部分产能已经慢慢不那么满了。”
展望2023年,IC设计厂商在承受了3年高价产能后,多数在为可能到来的价格战做准备,更多种类芯片供应链或都将开启重新议价。
措施4趁机并购
代表企业:京东方
在市场订单量不佳,前景不明的状况下,也有企业会进行并购以增强企业实力及市场的确定性。近期备受订单减少困扰的OLED市场就传出京东方可能会并购相关产线。10月14日,市调机构UBI Research最新报告指出,国内可折叠OLED面板厂商当前经营相对困难,事业改组的可能性增大。
有分析师预测,龙头京东方在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可能趁机扩大并购相关产线。以T4产线为例,京东方于B20低温多晶硅产线导入OLED设备时,有可能进一步并购并使用TCL华星的T4产线,或在收购维信诺V3产线后,收购部分T4产线。
措施5“灾难性”IPO
代表企业:Mobileye
在市场经营不善的背景下,半导体企业除了“买”下一些公司作为子公司运营,还可以IPO的形式“卖”出子公司,以提升外界对母公司的期待。为达成这个目标,甚至不惜以牺牲子公司的估值为代价,顾全大局。
10月26日,“全球自动驾驶芯片第一股”Mobileye在美股正式挂牌,开盘价21美元,公开发售5%的股份,估值仅为167亿美元。
该估值远低于Mobileye在IPO路演时的300亿美元估值,仅稍高于五年前英特尔的153亿美元收购价。外媒称Mobileye此举为“灾难性上市”。
估值低,所筹集的资金份额也仅占公司股本的5%,低于常规IPO的公开发售比例。对此,
Mobileye此番打折上市被外媒广泛解读为:以释放子公司Mobileye价值,来提振市场对英特尔的价值期望。
措施6破产离场
代表企业:Ibeo、诺领科技
如果各种“降本增效”取暖措施都不奏效,企业也可能倒在寒冬到来之际,2022年以来,由于半导体行业景气度有所下降,资本市场对部分半导体企业的投资积极性也同步下降,这导致了一些半导体企业无以为继,只好宣告破产。
10月13日,德国激光雷达企业Ibeo发布公告称,由于无法获得进一步的增长融资,遂公司提交了破产申请。公司坦言,目前账上的现金只够支付全体员工到11月底的工资。
据了解,Ibeo由德国赫尔穆特施密特大学的Ulrich Lages博士创立于1998年。是最早的一批成立的激光雷达企业,在成立的24年间,订单仅有两个项目,一是在2010年获得奥迪订单,二是2020年获得长城汽车订单,但在交付上均不太顺利。融资方面,也只获得两轮,在2022年没有新融资到账的情况下,宣布破产。
大陆芯片企业诺领科技的遭遇如出一辙 。诺领科技是一家专注于蜂窝IoT无线通信领域的无晶圆厂IC设计企业,成立于2018年9月,曾立志做“中国的高通”。公司主要方向是探索满足蜂窝物联网(CI-oT)需求的全集成、低功耗无线SoC解决方案,窄带低功耗广域物联网(NB-IoT),是诺领科技正式踏足的物联网通信细分领域。
诺领科技也曾顺利完成三轮融资:2019年,诺领科技首次获得来自恩然创投的天使轮投资,一年后,获得来自华颖投资的A轮投资。2020年,诺领科技完成B轮投资。
但在2022年,诺领科技由于消费端业务进展不顺、无法获得新融资等因素,悄然破产,摘牌离场。
写在最后
从以上企业盘点来看,当前经营遭遇困境的半导体企业主营业务多与消费电子强相关。年初以来,消费电子频频传出“砍单潮”,上游相关半导体企业业绩受此影响,表现较前一年低迷。
这意味着半导体产业的“疫情经济”正进入另一阶段。在疫情初期,居家办公设备及家电产品等消费电子需求强劲,带动芯片需求激增,上游晶圆代工厂话事权大涨。但在当前产线基本回复正常的情况下,消费端电子需求却有所萎缩,部分企业因此运营艰难。
不过,这可能是半导体周期性下的局部现象,ASML、北方华创等上游晶圆设备厂商在Q3中表现仍尤为亮眼,5G、AI、自动驾驶方面对芯片的需求也依旧强势,有望带动另一波芯片的销售,提升半导体的整体销售额。
调研机构Omdia近日发布最新报告称,预计半导体当前的下行周期将在2023 年第二季度触底,并可能在下半年开始全面复苏。在最新的预测报告中,Omdia 认为,2022年行情走势积极,预计市场规模将达到 6260 亿美元,比去年增长5.8%。2023 年,Omdia预计同比增长率将相对持平,市场规模达到 6250 亿美元,同比下降0.2%。
半导体市场整体而言未来可期,但部分经营不够景气的企业也要顺利熬过“冬天”,才有希望迎来暖春。
- END -
本文部分内容源自台湾经济日报、台湾电子时报、各企业公告,仅供交流学习之用,如有任何疑问,敬请与我们联系info@gsi24.com。
▼ 往期精彩回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