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9科幻春晚小说评论(二) | 斓斌

斓斌 星云科幻评论 2020-09-02


2019科幻春晚“故乡奥德赛”

科幻小说评论(二)


文 / 斓斌


《速子之心无法爱》

作者:德里克·昆什肯    译者:罗妍莉


尽管地球美好,但身为探索者的“我”依然选择驾驶速子船驶向远方,一路上“我”不断地回望着地球,看着故乡的沧桑巨变,直到身处于宇宙末夜的黑暗中,却再也感受不到故乡的光,“我”不得不接受一个现实……

昆什肯以宇宙的尺度书写了一篇宏大的关于故乡的“归去来兮”,依旧够硬核,但对读者却很友好,能从优美的文笔中感受到旅程中的所见识到的图景与故乡和人类的过去未来。

不过故事性却很弱,小说读起来很美,但却没有生动的故事加支撑,本来应该是高潮的地方竟被一笔带过,立意虽有,但没有很好地表现出来,或者说,还可以更加生动一些。

比如说,在应该细加描绘的高潮部分,也就是主人公来到了远方,此时也接受不到地球的光这一段落,作者对于主人公的所思所想的描写却只有区区175个字,只占全文二十分之一,这显然是不太合适,更何况这些字数只是简要叙述,没能给读者带来很深的体会。

这种重心缺失的现象,致使读者在阅读时会有一些找不着北的感觉,直到读罢全文,才明白文章的意味,但终究会让人觉得少了些什么。

更何况我觉得还有很多可以更加详细描写的地方,作者似乎只是走马观花地略微讲述。


《风起华西》

作者:慕明


对报社工作厌倦的记者来到故乡的校园,意外遇见一个神秘的“罗老”,并从他的口中得知了一个神秘的抗战行动组,一段似是而非的历史……

这篇小说特有意思,大概是因为国内写“或然历史”这种题材的人比较少,以至于这篇小说我读了几遍,整体感觉很舒服,尽管作者只是讲述了一个很简单的故事。

我相信作者一定是读过博尔赫斯的(科幻圈里的人读过他书的人还少吗?),博氏的多篇小说都爱用“根据哪个人哪本书记载,什么时间发生了什么事”云云,本篇小说(开头结尾)虽与之不尽相同,但大体是一样的,为的是追求真实性,让人觉得真的有那么回事。更不用说文中还直接出现了“小径分叉”这样的表述了。

回到小说本身,作者在小说中提出了一个有意思的点子,“观察记录历史会造就世界的现在与未来的模样”,因为“历史是有无数种可能性的”,只有“观察并写下确定的那个可能性,才会坍缩成唯一”。这是一个大胆的点子,即使它以其它模样出现在别的作品里,在本篇中读到仍觉新鲜。但可惜的是,作者并没有详细地将点子展开,或者将这个点子(即文中的秘密)作为麦高芬使用从而引出紧张刺激的故事,将两个局外人作为线索人物来记叙,虽然增加了神秘感和模糊感,但却损失了故事性和趣味性。

不过即便如此,我还是愿意给出较高的评价,因为作者写的内容是我国幻圈内鲜有人触及的,更何况文末还上升了作品的高度。



“那不是任何一个中国城市,而是日本的京都与奈良。那是为反攻的空袭提供的豁免区域地图。

“在梁先生的心里,那个封存于古籍与古建筑之中的,描绘了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庞然模式并不单单为某个人,某场战争,某个国家服务,而是为人类共有的,对这个世界的本质的描述。而一旦选择成为了时间的观察者和记录者,就需要有守护的责任和勇气,跨越一切。”

《替囊》

作者:苏民


“我”与男友回家乡江山,这是一座极其特别的城市,存在着一种名为“替囊”的奇特“物品”——能够复制真人,却又不被当作“人”来看待。再次回到故乡,“我”不得不揭开童年的伤疤,正视矛盾,却没想到真相有多么残酷……

这篇小说情节架构很是精巧,前面各种铺垫,然后再来一段回忆,激起读者的愤怒,当一切情绪都准备好了,正要蓄势待发了,作者再“啪”给你来一记耳光,之前建构的三观一下子就碎了,像是过山车到达顶端后突然往下俯冲,最后,再把真相抛给你,让人有些失落,故事就在这比较尴尬的情况下结束了。

全文的高潮的的确确让我吃了一惊,我之前就没有想到竟然还会有反转。不过反转之后的情节,就有些微妙了,前头的一些问题就这样被这个真相给草草解决了,去细究,就觉得作者是为了结束而可以回避,这让我很不爽,比如——


● 主角的母亲,作为外人不被待见而导致主角的寻找事件;

● 主角的父亲,在前文中似乎要控制主角而引发了主角的出走;

●  整个城市对于外界一切都可以回避……


这些点,成功在前文激起读者的情绪,却在真相揭晓后消失不见,一句话,父母对于女儿的爱“解决了”所有问题,主角知道真相且反派逃走后父亲就停止了那些恶心的行为,理由在于主角说服了他?那么既然父亲爱主角(全文倒数第二段),那么又怎么会出现下面引文这样的行为?前文的各种问题,只凭高潮事件就这样轻松解决了吗?

这样的话,我宁愿没有那个高潮,按原先的思路把问题理顺理清了再说。

不过优点也是有的,那就是情节编排得比较好,叙事手法是不错的。


《奶奶的年画》

作者:吕默默


奶奶老了,眼神不好。“我”春节前回来看奶奶,希望她能接入一些人工智能系统,用眼镜看世界,也对身体有保障,但奶奶始终不同意,“我”用尽办法,终于解开了她的心结……

乍一看名字,好像又是一篇讲述“技术与传统”之间冲突的小说,但文章并没有这么写,作者将目光聚焦到人身上,文中“奶奶”对待人工智能设备的态度,是由她自己内心的较为私人化的情感决定的,而非那些戴着“传统工艺”“传统文化”的高帽子,因此在这一点上作者就做得很漂亮,小说毕竟是以人为主体的。

不过,本篇的剧情似乎少了些“层次感”,故事的矛盾没有一步一步地往下深入,更让人有些措手不及的是,剧情的转折之处,作者好像没有把文章涉及到的技术讲清楚,搞得在高潮处我看得有些云里雾里的,为什么主人公有这些照片?是他回家翻的吗?是他通过采集技术加上所谓“特殊算法”算出来的吗?这些没有讲清楚,以至于高潮处来得有些突然,不足以打动人了。

总的来说,语言(特别是对话)真实动人,但明显有很多剧情安排得不太妥当或者多余,有些遗憾。


《泉下之城》

作者:昼温


未来,人类已远征太空,父亲作为济南的守城人,运用纳米机器人勘测泉水,意外发现了水的神奇,从此忘我地投入到城市改造过程中去,与女儿渐渐疏远。多年后,身为女儿的“我”回到了济南……

似乎“两代人的隔阂”已经出现了很多次了啊,我没有想到大多数作者面对故乡奥德赛这个命题竟然都不约而同地想到了这种素材。比较巧的是,本文与第一篇《洞中寻路》也很相像,都是两代人之间的隔阂,都有高科技作为全文的线索。

这篇小说,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可以算成“奇幻”,不过这没什么,就小说本身来讲,故事似乎有些俗套过头了?不谈泉水和纳米技术,就这么把情节简单概述一下——


父亲拼命工作而忽视女儿的感受,长大后女儿离家求学,多年后回家,向母亲倾诉自己的苦恼,才发现原来父亲是爱自己的!于是与父亲和解并继承他的职业。


要我说,这样俗套的故事似乎没人会感兴趣吧?更何况也没有什么新意,唯一有趣的地方只是文中关于泉水、纳米机器人等设定,但再怎么如何,这些只是个“皮”而已,剧情本身就已经烂在那里了啊。



作者简介

斓斌,一个普普通通的科幻迷,兼爱游戏、文学和电影。






2019年8月号(总第3期)⑥

主 编:三丰   

     编 辑:阿贤 李雷 罗夏  

2019年8月号(总第3期)回顾目录

【特稿】2018年的中国科幻小说(上) | 李广益

②【特稿】2018年的中国科幻小说(中) | 李广益

【特稿】2018年的中国科幻小说(下) | 李广益

④镜子里有什么——评《幻境之镜》| 云无心

⑤2019科幻春晚小说评论(一) | 斓斌

2019年7月号(总第2期)回顾目录

《星云科幻评论》2019年7月号(总第2期)目录

2019年6月号(总第1期)回顾目录

《星云科幻评论》2019年6月号(总第1期)目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